YOURNET.CN

标题: 别和邯郸人喝酒 [打印本页]

作者: 鼓棒上的刺青    时间: 2010-1-19 10:08
标题: 别和邯郸人喝酒

“永不分梨”酒

 

    邯郸人喝酒有规矩。他敬你,是你喝,他不喝;饭菜还没动筷子,他要敬酒三次,这三次,你得喝光一杯酒;敬酒是“通杀”加“批发”,敬男的也不放过女的,一个人还可以给一桌子人敬批发酒……光说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有人义愤填膺了:什么破规矩?

    入乡随俗,何况一个人出来,不但代表着自己的网站,还代表着身后千百万的家乡父老,你不喝,他们鄙视你,鄙视所有被你代表的家乡人民,好面子的人,怎么好意思推就?也有不好面子的,打死也不喝,他就微笑着看着你,你不喝他就不走,那种不依不饶,让人实在难以招架。

    他们的敬酒文化真是可以好好考究了,你举出千百个这酒不喝的理由,他能说出千万个敬酒的理由。有人说,敬酒要礼尚往来,哪里有敬我你不喝的道理。他们说,“以前邯郸人穷,酒是个宝贵的东西,只有贵客来了,才搬出家里的好酒招待,为了让客人喝好,主人只敬酒而不喝酒。”有人再说,我从来滴酒不沾,一喝肯定挂了,等下还要写稿……他们说,“没喝酒你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能喝酒?我看着你是酒量很好的人,不信喝喝试试。”有人又说,邯郸人是热情,不过上午就喝得很多了,头还是晕乎乎的,下午这酒就意思一下吧。他们说,“那是人家的热情,不代表我的热情,你没有和我喝,怎么能意思一下?”……横竖是把五湖四海的记者灌的满脸通红,荤七素八方才满意离去。我就见到广西新闻网的一个记者,莫名其妙却又心甘情愿地被灌了20多盅,喝完了云里雾里,还不知道怎么就被敬了这样多。水利局的一个领导,听说我从湖南来,硬说自己是师大的,我心里真是激动,千里之外居然碰到校友,一高兴一亲切就干杯了,结果他转到一个福建记者前面,说自己是厦门大学的……我当场就感觉此当不小!推酒推惯了的人,居然在邯郸被算计。不过,好在还有雪碧在,我们不至于醉倒邯郸。

    这样的敬酒文化,倒孕育了邯郸的酒香。在邯郸的几日,我们尝过他们的“永不分梨”酒,一个新鲜的鸭梨,通过特殊工艺泡在纯净的酒中,梨香浸润酒香,分外纯清醇厚。还有一种邯酒、郸酒,贞元增酒,在邯郸都是香飘万里。

    善意地罗嗦了这样多,就是想悄悄地和你们说,别和邯郸人喝酒:)

 

作者: 深水鱼    时间: 2010-1-19 10:11
穿肠的毒药
作者: ※水晶※    时间: 2010-1-19 20:19

就睡这吧


作者: 厚实    时间: 2010-1-19 20:34
邯郸的酒文化正在悄悄的变革。
作者: 海豚    时间: 2010-1-19 22:03
软文,封你iq
作者: 落地兄弟    时间: 2010-1-20 09:31

楼主说的未必是真正的邯郸人。

我岳父是邯郸人,真没见他们哦(发eng音,河南方言,强逼、硬聘的意思)让人家喝酒。

实际上,各地有各地的敬酒方法,不一而同,大的方面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是比口才。当然要说得合情尽理,说不过人家自己就觉得该喝;

二是比技能。有讲笑话的,不笑不喝。有变小魔术的,穿不了帮,就只能喝了;

三是比阅历。走的地方多,见的敬酒方法多,对策自然就多,就能化解对手劝酒。

内蒙古,新疆劝酒在全国是有名的,劝酒的办法是出众的,但你真没酒量,人家也不灌酒。

许多“喝高了”的朋友第二天都说,某某人真能说,就是见证。

尽管我不喝酒,但我认为聚在一起喝酒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的面儿很广,也增长见识。

当然,无论是在哪个地方(省市县乡村),对一些劝酒既没有方法和艺术,又没酒量的“硬聘”的,我见过,当场撵走!

 


作者: 酒仙    时间: 2010-1-20 10:43

楼上的      真高。


作者: 龙行天下    时间: 2010-1-20 12:02

作者: 老来乐    时间: 2010-1-20 12:21
   和邯郸人喝酒。别按邯郸的规矩。和谁都没事,哈哈。
作者: 丹拿高音    时间: 2010-1-20 12:24
落地兄弟:

楼主说的未必是真正的邯郸人。

我岳父是邯郸人,真没见他们哦(发eng音,河南方言,强逼、硬聘的意思)让人家喝酒。

实际上,各地有各地的敬酒方法,不一而同,大的方面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是比口才。当然要说得合情尽理,说不过人家自己就觉得该喝;

二是比技能。有讲笑话的,不笑不喝。有变小魔术的,穿不了帮,就只能喝了;

三是比阅历。走的地方多,见的敬酒方法多,对策自然就多,就能化解对手劝酒。

内蒙古,新疆劝酒在全国是有名的,劝酒的办法是出众的,但你真没酒量,人家也不灌酒。

许多“喝高了”的朋友第二天都说,某某人真能说,就是见证。

尽管我不喝酒,但我认为聚在一起喝酒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的面儿很广,也增长见识。

当然,无论是在哪个地方(省市县乡村),对一些劝酒既没有方法和艺术,又没酒量的“硬聘”的,我见过,当场撵走!

 


作者: 飞虎    时间: 2010-1-20 17:06
落地兄弟:

楼主说的未必是真正的邯郸人。

我岳父是邯郸人,真没见他们哦(发eng音,河南方言,强逼、硬聘的意思)让人家喝酒。

实际上,各地有各地的敬酒方法,不一而同,大的方面归结起来有三点:

一是比口才。当然要说得合情尽理,说不过人家自己就觉得该喝;

二是比技能。有讲笑话的,不笑不喝。有变小魔术的,穿不了帮,就只能喝了;

三是比阅历。走的地方多,见的敬酒方法多,对策自然就多,就能化解对手劝酒。

内蒙古,新疆劝酒在全国是有名的,劝酒的办法是出众的,但你真没酒量,人家也不灌酒。

许多“喝高了”的朋友第二天都说,某某人真能说,就是见证。

尽管我不喝酒,但我认为聚在一起喝酒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大家在一起交流的面儿很广,也增长见识。

当然,无论是在哪个地方(省市县乡村),对一些劝酒既没有方法和艺术,又没酒量的“硬聘”的,我见过,当场撵走!

 

敬酒是门艺术.............................


作者: 落地兄弟    时间: 2010-1-21 08:52

升华了巴,飞虎说的是。

当我(你)们沉浸在艺术中时,“喝高了”是一种享受。

当然,酒还是少喝为妙。专家推荐不超过200ml为限。

[此帖子已被 落地兄弟 在 2010-1-21 10:35:43 编辑过]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