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永年名人赵世德故居 [打印本页]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1:40
标题: 永年名人赵世德故居
 赵世德(1843--1901年) 字直心,号星楼,清末永年县河北铺村人,光绪21年(1895年)进士。据该村赵氏族人说,赵世德自幼聪明灵异,喜渎书,有大志。成年后,扶危济贫,多有义举。
        清光绪19年,《广平府志》稿成,因当时府署财政拮据,不能付印,赵世德慷慨解囊,与广府人范愫、小龙马村王登贤、施庄村单钟麟,各捐银250两,名列一州九县捐资榜首。
        光绪21年赵世德赴京参加会试。在京结识了进步举人康有为、梁启超等。公车上书,呼吁变法革新。会试以优异成绩,中第57名贡士(共282名)。殿试、中进士、钦赐礼部主事清吏仪制司行走之职。在京期间,赵世德以其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才能,深为朝中王公大臣赏识。内阁学士唐景崇、理藩院尚书启秀、吏部尚书徐桐、礼部右侍郎李文田联名制金字牌匾相赠(该匾现保存尚好)。光绪249(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此时的义和团运动已风起云涌,遍及鲁冀豫北方数省,在扶清灭洋旗帜下,团民开进北京,砸使馆.杀洋人,毁教堂,大长巾国人民志气。怀有一腔爱国反帝热血的赵世德,此时欢欣鼓舞,为之奔走呼号。
        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侨民为名,攻陷北京。西太后偕光绪帝仓皇出逃西安。次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条约中,八国联军除要求清政府赔偿白银,开放港口外,无理提出惩办所渭“首祸诸臣”,并列出有96人的具体名单。软弱清政府,无不一照办,遂即以纵匪仇洋罪名,宣布对所列诸臣及协从者,分别判以死刑、监禁、流放、革职等刑罚。赵世德闻讯,自知难免,在北京寓所坠金自尽。
        注:赵世德故居,位于今河北铺村,当地人称“进士府”。进士府坐北朝南,整组建筑群宏大、气派、考究,沿轴线由多进院落组成。现仍完整保存有上马石、大门、照壁、垂花门、书房、居室、后楼、后宅、更道、车马道等。当地人传说,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进京期问,从西安返京途中曾路居“进士府”。今为县境内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文/未知)

历史名人(赵世德)

2010-2-24 20:46:24 来源: 广府生态文化园区

[此帖子已被 沁园春雪 在 2011-1-27 22:21:14 编辑过]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1:48

历史名人(宋 范)

宋范,字希范,号怀川,永年石北口村人,学识渊博,尤邃于《易》。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进士,先庶吉士,改御史,按甘肃。又迁湖广佥事,告归村居。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诏进阶中顺大夫,按甘肃。时值边塞武装杀掠,阶州官兵退却躲藏。范疏劾督抚及将吏,暴其罪,分别削职夺官。适时宣明大督抚,范请戎地颁行铁锅农器。当事者怕建张居正,范反其道而行之,范述祖禁,稽成败,核功罪,反复数千言,后皆应。楚王妃北椎杀人,而暗埋为奸,张居正庇护,将减死罪,范复驳,议当罪。从而违忤居正,告归故里。万历二十九年,郡大饥,范变卖田园数百亩,以赈乡民。据清《广平府志》载:“翰林院宋范墓在县西六十里石碑口村(今名石北口村)。

(文/未知)

[此帖子已被 沁园春雪 在 2011-1-27 21:51:22 编辑过]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1:50

历史名人(连 矿)

        连矿,字白石,明代永年裴坡庄村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补为山东日照县知事。以计擒“妖人”虞顺于五牙山,擢升御使。当时畿南(今河北南部)诸县地瘠无牧业,民间少马。皇帝历来向地方摊派马匹,常为地方人患之,他上奏皇帝免去此役,“圣谕”照准,民感其德。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御使李新芳莅永年,因炮手失误,刚坐定就炮响连声,新芳疑县官谋反,发檄调真定官兵二千,剿捕永年官民,赖连矿上书为府县力辩,才避免一场冤狱。后迁升总河督御史,管理全国河务,治河有方,得到群众赞扬,民间流传很多连督堂治黄河的故事,称颂他的功绩。

(文/未知)

[此帖子已被 沁园春雪 在 2011-1-27 21:50:55 编辑过]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1:53
 董师中(1130一l202年)字绍祖,金时洺州永年人。少年聪明好学,记忆力强。皇统九年(1148年)进士,调泽州军事判官,后为平遥县丞。升绵上令,补尚书省令史,后提拔为监察御史,升尚书省令史。得右相唐括讹鲁古器重,擢监察御史。在做监察官时,漏察大名总管忽剌的不公事,削官一阶,降为沁南军节度副使,累迁坊州刺史。明昌元年(1190年)选为陕西路副史,召大理寺擢升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又拜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所奏诸事对朝政多有裨益。董师中通古今,善陈奏,练达典宪,外事精敏,疏财尚义。工文,著有《寒食还家上冢诗》和《漳川集》。刚直不阿。常说:“宰相不应管事太琐碎,要紧在知人才,振纲纪。只要一心正直,两眼明亮就足够了。”明昌四年(1193年)致仕,泰和二年(1202年)去世,享年74岁。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1:55
窦建德(573-621年),贝州漳南(今河北清河)人,隋末唐初河北起义军前期领袖,公元617年春,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建立政权,619年攻破洺州(今永年广府城),遂迁都于此。
        窦建德家世代务农,自言为汉景帝太后之父安成侯窦充的后裔。窦建德年轻时豪侠义气,胆识超人,曾做过里长,乡里人都爱归附于他。
        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杨广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人伍。本郡选勇敢优异者当头目,窦建德因勇敢被选为二百人长。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县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晓勇过人,也将他选人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人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暗中放孙安祖逃走。是年,山东大饥,窦建德对孙安祖说:“如今百姓困苦潦倒,而官府又不安抚救济,此必招致天下大乱啊!你不能只一味逃命,而应挺身干一番事业。”于是窦建德动员纠合了几百人,由孙安祖率领着到高鸡泊(今山东恩县西北)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纷纷响应。当时,郡县怀疑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窦建德全家。窦建德便率二百人投奔高士达义军,高士达自称东海公,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德。从此,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人,往来于高鸡泊中,高士达和窦建德共同成为了高鸡泊起义军的首领。在起义军中,窦建德和兵士以兄弟相称,同甘共苦,每次打了胜仗,都把所得财物分给大家。他还善于任用人才,从俘获的隋朝官吏中,选出良才予于重用,而不象其他的起义军首领那样一律斩首。高士达也非常信任窦建德,把指挥权全部授予他,士兵们也愿为窦建德效死力。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隋朝琢郡(今河北琢县)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攻打高士达。高士达认为自己智略不及窦建德,便以窦建德为军司马,让其指挥作战。窦建德掌管兵权后,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便提议由高士达留下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人前去抵抗郭绚。窦建德假称和高士达不和前来投奔,郭绚却心怀疑虑。正值高士达也四处宣称窦建德背信弃义投降隋军,并将俘获来的一名妇女,当作窦建德的妻子,在军中杀掉。窦建德派人给郭绚递上降书,并说自己愿意作为先锋,带郭绚去攻打高士达。郭绚相信了窦建德。郭绚部遂放松了对窦建德的戒备,窦建德抓住战机,突然袭击,大破郭绚军,杀俘数千人,获马千余匹,并将逃跑的郭绚斩首。自此,窦建德所率义军兵威大振。
        郭绚兵败后,隋炀帝又派太仆卿杨义臣率兵万余前来围剿起义军。杨义臣在镇压了张金称的起义军后,马上进攻高鸡泊。窦建德见隋军士气正盛,便对高士达说:“杨义臣善于用兵,如今连胜数仗,兵锋正锐,势不可挡,不如暂且退避,待他求战不得,士卒疲惫,再乘机进攻,方能取胜。”但高士达没有采纳窦建德意见,亲自率精兵主动出击,初获小胜,便纵酒高宴,有轻杨义臣之心。由于轻敌,不过5天,高士达便被杨义臣打得惨败,高士达也惨死在沙场。窦建德率百余精兵固守,终因寡不敌众,后突撤退至饶阳(今属河北),见饶阳守军没有防备,遂攻占饶阳。杨义臣见高士达已死,并没有将窦建德放在心上,领兵而回。窦建德遂得以回到平原,收编余部,抚循士众,多数人表示愿意跟随窦建德,同时窦建德在此又得3000余兵,实力有所增强。窦建德为高士达发丧后,接着又招集散卒,得数千人,军威得以重振,窦建德开始自称将军。不久,窦建德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
        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河间郡乐寿(今河北献县)筑坛,自立为长乐王,年号丁丑,开始设置百官,分治郡县,逐渐有了立国规模。隋炀帝闻讯后,非常惊慌,七月,隋朝廷命大将军薛世雄领3万幽、蓟精兵南下,会同王世充等驰援洛阳,妄图消灭刚刚在乐寿称王的窦建德。当时,窦建德军在乐寿周围各县分散收麦。窦建德本人在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征粮,闻薛世雄前来,遂撤出诸城,以麻痹敌人。薛世雄以为义军怕自己,放松了警惕和戒备。窦建德摸清敌情后,趁敌人不备,率精兵,冒着大雾,突袭隋营,薛世雄士卒大乱,纷纷离帐逃命,自相践踏,全军溃败。窦建德乘胜进攻,很快攻下了河北大部分郡县。
        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宇由江都北上,于魏郡(今河北大名西南)称帝。七月,窦建德定都乐寿,自称夏王,国号夏。窦建德建立政权后,便开始对河北其他义军进行兼并战争。武德二年(619年)二月,窦建德以为隋炀帝复仇为借口,大举用兵,在魏郡击溃了宇文化及的主力,又乘胜追击,在聊城将其彻底消灭。后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生擒宇文化及并将其斩首。此后,窦建德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接着又率兵南下,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洺州(今河北永年)、赵州(今河北赵县),势力占有河北大部地区。其他三十县望风归附。
        当年十一月,窦建德率师回到铭州,筑万春 宫,迁都于此。窦建德在铭州采取了诸如劝课农桑、减免赋税、减少徭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剿灭盗贼、保境安民等措施,使得夏国境内社会得以稳定,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因而出现了“境内无盗,商旅野宿”的安定局面。
        窦建德还严于律己,他和家眷每餐不过青菜小米,不食荤腥,穿戴不用绸缎绫罗。同时还提倡广开言路,共商大事。这些做法赢得了士兵们的拥护,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
        但到后来,窦建德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杀死了良将王伏宝。公元621年,窦建德不听谋事的主张,起兵10万,去洛阳援救王世充,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窦建德更加骄纵。唐将李世民利用他轻敌的弱点,占据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城,挡住了窦建德的去路。谋事再三劝窦建德放弃南进的策略,向西进入上党地区,但窦建德不肯听从,命人将谋事架出帐营。李世民又将起义军引人埋伏圈内,追杀三十里。窦建德在战乱中被长枪刺中,逃到牛口谷被唐军所擒。
        窦建德被俘后,其夫人曹氏和左仆射齐善行率数百骑撤退回到铭州,余部要立窦建德养子为主,继续打下去,但齐善行说:“夏王(窦建德)平定河朔,兵强马壮,尚且一战告败,自身被俘,这岂不是说明已经天命有归了吗?不如转变态度,拥戴唐朝,免得徒然,再令生灵涂炭。”于是打开府库,将财物全部分配给士卒们,任他们各奔前程。然后齐善行与窦建德右仆射裴矩、行台曹旦及窦建德妻曹氏带着八枚国玺,前去投降李渊。窦建德所建夏国,也就此灭亡。
        621年8月,李世民将窦建德杀害于长安,时年49岁。从起事到被害共历时六年。就在他被害的当年,窦建德部下刘黑闼占据山东,重新揭起了义军的大旗。
        永年临铭关东三公里的洞头村,传说因窦建德曾在村南侧挖有行兵洞而得名。今发现洞保存完整,且洞下塑有窦建德神像,当地人至今仍有奉祀供拜的习俗。近年,在广府城西街及原万春宫(据《广平府志》载:“唐武德二年窦建德取洺州,筑万春宫,迁都之。”)遗址处亦发现砖砌行兵洞,洞高约2米,宽约1 .3米,长度幽深难测,走向不详。如能证明此行兵洞和洞头村行兵洞有关,则可印证民间关于窦建德运兵御唐兵的传说。
        东距临洺关七里的方头固村,有大冢一座,是县境内封土最高的汉代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窦建德曾在家上做点将台。后人称为夏王台。清代永年诗人姚遂有咏“夏王台”诗:

禅林春乍暖,闲步上高台。

柳嫩莺声细,苔鲜人径开。

不须沽酒醉,帷许抱琴来。

[此帖子已被 沁园春雪 在 2011-1-27 22:00:09 编辑过]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1:57
胡瓒,生卒年不详,字百衍,永年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
        胡瓒初为御史,按察陕西,擢大理寺丞(正五品)转少卿(正四品),在平反冤案上颇有作为。武宗朱厚照时为大同巡抚,武宗巡幸云中(今大同市)时,宿娼卧柳,闹得乌烟瘴气,胡瓒上书请求回銮,谒见皇帝,第一句话便说:“沙漠之地.不可久留,请皇上立刻回驾。”因从来没有人用这种语气向皇帝说过活,所以皇帝反倒笑了,不由得反问一句:“我不回去呢?”胡瓒道:“臣死在陛下面前。”皇帝大出意外,也有些不信,便即问道:“莫非你身上藏着刀?”“身挟凶器见驾,法所不许。臣决不敢!”胡瓒急忙回答。“那么,你怎么死法呢?”胡瓒斩钉截铁地答道:“古人怀忠力谏,触柱而死。君子爱君不爱其身,死法多得很。”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一个纸包,抖开其中的药未便往嘴里吞。皇帝大惊,急忙下了御座,亲自去夺纸包,药末红色,是有名的剧毒“鹤顶红”,沾在皇帝手上,亦有危险。左右太监便用金盆打了水来,将皇帝的手按在盆中洗了半天。朱宁对胡瓒大为不满,“你这位都老爷,怎么搞的?”他沉着脸责备,“皇帝亲自巡边,是为生民社稷,你怎么弄这一套死谏的把戏?好像皇上有什么缺失似的。真是岂有此理!”胡瓒说:“巡边是本兵之事,万乘之尊,岂可轻蹈险地?”所渭“本兵”是兵部尚书的专称,皇帝就连自称“镇国公巡边”亦是侵夺了兵部尚书的职权,名不正则言不顺,朱宁有些说不下去了。“好了!好了!”皇帝走来挥挥手,向胡瓒说道:“你先下去,我马上有后命。”胡瓒答说:“臣心已明,臣志已决。伏愿皇上纳臣愚谏。”说罢,磕头辞出。“这个人很绝!别惹他了。”皇帝说道:“我想看看山海关去!”胡瓒因此事,遭皇帝亲信江彬所谮,为这位荒唐的正德(武宗年号)天子所不容。被罢官回籍。
        世宗朱厚熜做皇帝后,胡瓒起复为江都御史,后进京为户部侍郎(正三品)。世宗赢靖三年(1524年)八月,大同兵乱,杀巡抚都御史张义锦。十一月,户部侍郎胡瓒提督宣、大军务,都督鲁纲充总兵官,讨伐大同叛卒。斩乱兵首领,乱军被溃败,得到皇帝嘉赏。魏闻公徐达在山海关、抚宁等县有赐田几千顷,时久归民自种,徐达的后人徐光祚于嘉靖年间复请回收。胡瓒反对说:“抚宁地近边塞,贫民世代以种地为业,是他们维系生活之本,若再夺其土地,恐怕会惹出大乱。”皇帝听从了胡瓒的建议,驳回了徐光祚的请求,使得抚宁等县的老百姓免除了一场灾祸。时不多久,擢升胡瓒为南京工部尚书(正二品),后因病,回到故里永年,不久便辞世,上赐祭葬。著有《巡边录》八卷、《奏议》八卷、《紫山诗稿》若干。胡应徽,胡瓒之子,其母因子功而封夫人。
        注:胡瓒墓,位于永年县西张固村西北,墓为一较高土冢。基前原有石牌坊、石人、石羊、石狮等,今碑尚存。

[此帖子已被 沁园春雪 在 2011-1-27 22:00:44 编辑过]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1:59
 何荣祖(1221—1299年),字继先,元代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历任御史中丞、中书右丞等职。父瑛,太原人,金时授明威将军,守钜鹿尹,金亡后迁徙广平(今永年),何荣祖即出生于永年。荣祖状貌魁伟,额义长有赤文,犹如双树,背负隆起。时有看相者说:“此人能位及人臣,而且长寿。”荣祖聪明过人,读书神速,堪称过目不忘,一天能记数千言。荣祖家世代为官,所以他非常熟习官场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时阿合马在朝中主事,将总库设置在自己家中,目的是搜取四方之利,称其为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对阿合马的行为非常反感,极力谏责。阿合马知道背后的主事是荣祖,便上奏朝廷,任荣祖为御史台都御史(正七品),后为治书御史(正六品),以此拉拢荣祖,想归己所用。不久,御史台废除治书御史,升荣祖为侍御史(正五品)。荣祖初为山东按察使,因干事明决,循序守法,升御史中丞(正三品),复为山东东西道监察使。时宣慰使乐宾等,开胶州海道,漕运粮食,粮船遇到大风,不少船只覆没,乐宾等以为有诈,立要漕卒等赔尝。不少人,逼自杀。按察司官员明知这些人冤枉,但怕违制不敢言。只有荣祖具情实告,使这些人得到诏免,成为当时有名的善政。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召何荣祖为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从二品),时尚书右丞相桑哥当权,以理算钱粮为名,搜刮民财,饱入私囊,国人皆受其害,不少人因此倾家荡产,大都(今北京)范围的人受害更苦。何荣祖向世宗忽必烈力陈危害,多次请求罢免桑哥官职,皇帝不予采纳,何荣祖坚请,以致违反世宗旨意,拒绝在公文上签字,以示反对。不到一个月,京城大哗,弊端尽出,世宗闻知,召荣祖询同,荣祖奏请停止理算,待年终立局,按制度清理钱粮。世宗准奏,桑哥抗旨不遵,荣祖只好请病告休,世宗准许,特受集贤院大学士(从二品),不久复起,为尚书左丞(副宰相,正二品)。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桑哥获罪,改荣祖为中书右丞。时荣祖奉命将公规、治民、理财及御盗等十事辑成一书,名日《至元新格》。世祖命刻版颁行,使百司遵守。然而,《至元新格》的颁行,却非一帆风顺。荣祖在至元年间历任侍御史、提刑按察使、御史中丞、尚书省参知政事、中书右丞等职,多次参与弹劾权臣阿合马和桑哥,甚至犯颜进谏。特别是在任尚书省参知政事时,与其上司尚书省右丞相桑哥的弊政针锋相对,还曾尝试以立法的形式与之抗争。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正月,在桑哥已成为众矢之的情况下,世祖才罢免了桑哥的职务,并下令追究其罪责,五月,撤并尚书省权归于中书省。新任中书省右丞的何荣祖,此时才得以将其所纂辑的《至元新格》奏上。现《至元新格》已佚,其全貌今已难得其详。《至元新格》所辑“十事”,据大德五年(1301年)吴郡(今苏州)人徐元瑞所编撰的法学词典《习吏幼学指南》(简称《吏学指南》)的解释是:“公规,谓官府常守之制也;选格,谓铨量人才之限也;治民,谓抚养兆民,平理诉讼也;理财,谓关防钱谷,主平物价也;赋役,谓征催钱粮,均当差役也;课程,谓整治盐酒曲税之类是也;仓库,谓谨于出纳,收贮如法也;造作,谓董督工程,确其物料也;防盗,谓禁弭奸宄也;察狱,谓推鞫囚徒也”。
        《至元新格》是元朝最早的一部法典。它的颁布对元朝的法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上奏颁布所定《至元新格》时,荣祖请求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制定有关监督的法令。荣祖说:“国家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以确保老百姓得到安全,现在理财的人不考虑百姓的困难和安全,也很少考虑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要选择有才能的人而用之。提刑按察司虽然监管一道,其职则在于废除蠹弊、安服百姓,如果做不到,那么省台就应当派遣官员下去体察实情,这样才对国家治理有所补益。”世祖对荣祖的建议非常赞同。荣祖久病,屡次乞求免职,世祖准许他不到署办公,但仍然让其参与中书省事,由此可见荣祖对世祖的重要。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世祖忽必烈去世。四月,皇孙铁木耳继位,是为成宗。成宗铁木耳元贞元年(1295年),加荣祖昭文馆大学士,大德二年(1298年),升平章政事(二宰相,从一品)。成宗一朝,以沿袭世祖遗规,实施“持盈惟和”为国策。在立法方面,承袭至元修律未竞之业,继续制订律典。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命何荣祖等奉旨更定律令。翌年二月,成宗再次过问催促此事,对荣祖说:“法律是国家的大法,应该早制定为好。何荣祖等遂将拟订的律令草案(时人称之为《大德律令》)奏呈成宗,说:“臣所择者三百八十条,有一条该三四事者”。《大德律令》的三百八十条律文,亦是对合《泰和律义》的条文(563条)加以整理归并而成。律成未及颁布,适值秘书省少监惠死,才准告归广平。卒年七十九岁,赠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荣祖为元初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对于元朝的政治建设,有一定的贡献。
        注:据清《广平府志》载:昭文馆大学士何荣祖墓,在城西三十里周村社(今西苏乡周村)。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2:01
 杜秉彝生卒年不详,字性之,明代永年南护驾村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授无为州知州。以教化为先,摒浮靡、禁坊刻、毁淫词、兴社学,一时称治。擢升刑部员外郎。守池州时,魏国公侵平民芦洲八百顷,秉彝捕魏用事奴填于法,洲得还平民,池人得之,嘉靖四十二年(1564年)大水淹没城池,秉彝亲率民上城守卫,城得以保全,辞官回籍后,力赞守令开滏闸以广灌溉,郡西盐碱地数百顷,俱变为肥沃良田。
        注:据清《广平府志》载:“池州府知府杜秉彝墓在县(广平府)西二十里贾葛村”。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2:12

 永年广府位于邯郸东北方向25公里处,历代郡,府,州,县驻地.春秋时谓曲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创建大夏国,奖励农桑,拥兵坐镇,并基于战略考虑,对此城进行了修整,使它具备了城池的规模。原土城为六里十三步,元朝增为九里十三步,相当于4.5公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砌为砖城,城高12米、宽8米,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殊具特别的是在四门之外尚建有瓮城相守,地道的关防深锁,固若金汤。
  
广府有很多历史遗存,如清晖书院、文庙大殿(遗址)、毛遂墓、黑龙潭、武氏故居、状元楼、太和堂等等。城内面积为1.5平方公里,历史上官署棋布,庙宇半城,老街纵横,商贸云集,有三十多条街道,分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个小拐弯,曾经的繁华不可胜数。
  最近又在古城内发现了传说中的窦建德运兵洞。窦建德和秦王李世民争夺江山时在这里进行了长时间的惨烈战斗,窦建德为了展示兵力,从城内挖掘地道直通城外三十里,用同一股兵力通过地道来回往返,收到了迷惑敌方的战略作用。

以上均为转载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2:20
  沮授(?-200年),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少有大志,多权略。他早期曾做过州别驾(刺史的佐吏),举茂才后,又做过两任县令。曾为韩馥属下骑都尉,当袁绍胁迫韩馥交出冀州(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时,沮授劝戒韩馥不要让出冀州,韩馥没能听从。袁绍占领冀州后,仰慕其才名,辟为从事。沮授竭尽心智为袁绍谋划统一天下的宏图大略,制定出以冀州为中心,东扫青州黄巾,西征并州黑山,北擒公孙瓒,震胁戎狄,然后合四州之力,迎天子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的方针,为袁绍所重视,授予他为监军、奋威将军,命其统帅诸将领。但不久,刚愎自用的袁绍却自行其事,不但使袁绍的政治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同时也断送了一代谋士沮授的一生。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2:30

 徐敬

明代广平府永年县人。少年时机警、才思敏捷且志向远大,与肥乡郭谦一道求学。当时,妖人唐赛儿用左道邪术迷惑民众,作乱民间,徐敬和郭谦奋力将其擒获。英宗皇帝对徐敬格外欣赏,特许其入太学深造。正统年间,徐敬被授予户部主事之职。景泰初年(1450年)。徐敬受朝廷委派,至大同征运军用物资。因有功,转为户部员外郎,后擢升户部郎中。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命将领讨伐播州敌寇,并再次遣徐敬总督军饷。天顺三年(1459年),因功升福建布政司右参政。病逝于任上,年四十六岁。徐敬四弟徐政,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中举,后任西安知府。到任时,当地三年未雨,粮食奇缺,时刻潜伏着暴乱的危机。但徐政为政有方,赈济得力,使百姓迅速安定下来。后因功升河南布政司参政,他的功绩与徐敬伯仲难辨。其五弟徐孜也于天顺八年(1464年)乡试中举,文名远播。徐敬之子徐英,成化丙戌年(1466年)中进士,被授监察御史之职,因弹劾罪臣,惩治污吏,颇有声望。为彰显其功,朝廷又追赠其父徐敬为“太中大夫资治尹”。后徐英擢升为“四川按察司副使”,卒于任上。徐氏一门,父子兄弟,功业卓著,盛历四朝。去世后祀于乡贤祠。
        注:清《广平府志》载:“明参政徐敬墓,在县(广平府)北三十五里徐北汪村。”该墓区规模宏大,古柏参天,原有石牌坊、刊道原先、石像生、石供桌等,惜今无存。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2:33
  杨鹤,永年县方头固人,出生于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他自幼聪敏,善记诵,所学经史子集多有创见和独到之处,成绩优秀。进学之后,不求仕途,立志办学为塾师。
        杨鹤在执教期间,力主实行因材施教,对所有生徒,无论年岁长幼,一律按程度讲授。不避艰辛,夜以继日。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讲授之规条训导生徒,耐心启迪,循循善诱。
        杨鹤生活俭朴,性格温和,为人忠厚、诚实。他重视身教,言行如一,堪称师之表率。故园乡里,慕名求学者甚多。在弘治和正清20余年间,许多人推荐他辞教做官,屡荐不就。故先生之德行才茂更闻名于乡里。
        杨鹤执教数十年如一日,先后培养出众多生徒,有不少人跻身仕途,进学者达数百人之多,其中3人为进士,8人为举人。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杨鹤50岁时在亲友的一再劝导下,勉强赴试,进为贡生。然进为拔贡后,仍屡崔不就,安心执教。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 年),杨鹤生被敕封为南京卫知事。临行之前,他主动将私宅献为学馆,捐私田为学田,以便众多生徒继续求学。
        在南京任职数年,左右长僚无不称赞其德,因而,奏举先生升迁者甚多。方冀其晋升之时,杨鹤磕然而逝。又二年,先生归葬故里时,门人三进士共议先生捐地献宅之义举遂名先生所教之老学为“九皋义学”,并立碑示意。所谓义学,即生徒上学免交束修(学费)。该义学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历经417年之久。
        杨鹤一生执教,颇有政声。弟子连矿撰文曰:“呜呼!先生有温良朴茂之德,有忠信诚笃之行,有静身情雅之学,有恭慎勤敏之操,予待久获深淑焉。呜呼!先生可谓近世之杰也”。
  连矿把杨先生称之谓当世之人杰,实乃受之无愧。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7 22:36
 孟皇后(1077—1135年),洺州(今永年县)人,眉州防御使马军督虞侯孟元的孙女。孟皇后十六岁进宫,深得当时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的钟爱,元祐七年(1092年),哲宗十七岁,被册封为哲宗赵煦昭慈圣献皇后。
孟皇后操行端淑,贤淑温婉。哲宗皇帝虽不大宠爱孟皇后,但对她仍礼遇有加。不久,孟皇后为哲宗生下一女,封为福庆公主。哲宗少年好色,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初为御侍,明艳冠于后庭,得以专宠,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奸臣章惇、蔡京钻营宫掖,倚恃刘婕妤。哲宗耽恋美人,只要刘婕妤欢心,恨不得天上的月亮也要摘下来。刘婕妤阴图皇后之位,外结章惇、蔡京一帮虐臣,内连郝随、刘友端一帮宦官。她恃宠成骄,一度轻视孟后,见面也不循礼法。在礼法甚严的宋代宫廷,一个妃子敢于越礼,完全是倚靠皇帝为后盾。孟皇后性情和淑,从没有为此与她争论短长。只有中宫的内侍,见刘婕妤骄倨无礼,心里往往代抱不平。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有布衣上书为孟皇后鸣不平,徽宗大为所动,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复废后孟氏为元佑皇后,自瑶华宫还居禁中。孟皇后复位后,刘皇后甚为不快,郝随等更加疑惧,趁蔡京新当权,又贿赂蔡京,俟机再废后。适昌州判官冯澥疏言复孟皇后不当,徽宗令辅臣复议,这些人多是蔡京的亲信,以复废后“为流俗所牵,至累朝臣”为由,胁迫徽宗于崇宁元年(1101年)十月罢元佑皇后之后,复居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公元ll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兄子孟忠厚家。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徽、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宫外,竟幸免于难。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在金人的卵翼下,奸相张邦昌僭位称楚。四月金兵北迁,张邦昌在别人的劝说下,知道难以伏众,乃迎孟皇后入居延福宫,尊为宋太后。御史马伸贻上书张邦昌,劝其撤消伪号,归政太后。张邦昌不得已乃复元佑皇后的尊号,迎入宫中,垂帘听政。
        此时,孟皇后闻听徽宗第九子赵构在济州(今济南),派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孟忠厚持书逢迎。1l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坛受命,改元建炎,即以庙号相称的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史称南宋。与此同时,皇后撤帘,赵构对伯母的眷顾之情感激涕零,礼之如母,尊孟氏为“元佑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
        高宗是一个胸无壮志的平庸怯懦之徒,强敌面前一味苟且偷生,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今杭州市)。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立逼高宗下台,要隆佑太后再次垂帘听政,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但随后不久,是年秋,金兵再次南侵,隆佑太后和潘贵妃以及大批臣官随员被金兵追急,沿赣江溯源而上,逃到虔城(今南昌)时间长达四个月。高宗闻太后困顿虔城后,派辅臣卢益、李回等前往迎接。太后至越州(今绍兴市),高宗亲迎于行宫门外。
赵构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颇重亲情,对孟太后极孝,衣食住寝亲自过问检视,有新鲜食品,必先进太后,然后才敢自己吃。高宗常说:“太后与我,如同亲生母子。”绍兴五年(1131年)太后患风疾,赵构经常几日几夜衣不解带,在她的床边侍候左右。是年四月,太后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隆佑太后一生经历曲折,受挫于哲宗、徽宗两朝。靖康乱后,能以民族大义为重,两次垂帘听政,对于南宋政权的建立,稳固南宋形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帖子已被 沁园春雪 在 2011-1-27 22:38:19 编辑过]


作者: 祥侬    时间: 2011-1-28 11:02
      永年名人不少哇
作者: 天高云淡    时间: 2011-1-28 13:46

看来楼主应该也是永年的啦?


作者: 快乐年华    时间: 2011-1-28 17:04
很用心。受益。
作者: 单车王子行    时间: 2011-1-28 17:35

文才啊!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8 17:58
天高云淡:

看来楼主应该也是永年的啦?

半个永年人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1-1-28 18:01
单车王子行:

文才啊!

仅仅是转录,非我之收集。仅是点手之间,无任何温水注入。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