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并州花木迟—清明晋北双城记(榆次、太原) [打印本页]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0 15:15
标题: 并州花木迟—清明晋北双城记(榆次、太原)

       清明假期只有三天,因此目的地也只能就近选择。本来一直在河南朱仙镇和山西榆次之间纠结,到了买票的当口还在犹豫。最终因为长治北到榆次还有夜间的卧铺车票,于是当仁不让地选择了榆次和太原作为此行的目的地。
      4月2日下午,登上了开往长治北的6043次列车,绿皮车,乘客还是一如既往的少,先秀一下我的坐的座位和我的大行折叠。

       午夜的长治北站候车室内,冷冷清清。我在这里等候由商丘开往太原的2503次列车。需要说明的是,长治市虽然行政上隶属山西,但是机务段却是归属郑州铁路局管辖,因此站台内的投诉电话悬挂的也是郑州铁路局的电话。实际上整个太焦线从榆社往南都归郑州铁路局管辖,而北段才隶属北京铁路局下面的太原铁路分局。行内传说,太焦线一直不能进行电气化复线建设就是和这种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错综复杂关系有直接关联。

        站台上停靠着由北京西开过来的K1163次列车。这次列车虽然路过邯郸而且终点是长治北,但是并非走行邯长线,而是走行京广线并在新乡拐行到新焦线到焦作,最后改行到太焦线经晋城到达长治北。明天早上这趟车还要开回北京西。

        熬啊熬啊,阿香婆熬出了八宝粥,我也在冷清的候车室内熬了6、7个钟头后看着一拨拨人来人走,终于在午夜3点多踏上了2503的卧铺车厢。感谢我的安卓系统手机,陪我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
        2503卧铺车厢内,虽然时已清明,但是春运痕迹犹在。那些粘贴的号码就是春节期间卧铺改坐席的座号。

          这辆列车晚点比较严重,目前列车正在晋中山地间穿行。说出来大家可能会很诧异,走行经过新月线和太焦线的列车晚点都比较严重,晚一两个钟头是很正常的现象。这里面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线路多数为单线,标准低,速度无法提上来,另外就是作为中国货运密度最大的路段(国内货运密度最大的铁路不是大秦,也不是京广,而恰恰是新焦和太焦),客运列车在一辆一辆的拉煤车的夹缝中穿行,想快也快不起来。

         已经上午9点多了,才到修文。修文虽然只是个镇级行政单位,但是因为地处同蒲铁路、石太铁路和太焦铁路三大山西运输动脉的交叉点,地理位置很重要。不过车站仍然只是三等站。

          9时20分,列车在晚点一个半小时后到达榆次车站。下车后最后看了一眼这趟2503次列车——仍然是最爱的绿皮列车。奉劝大家有机会赶快乘坐,目前坐一次赚一次。现在物价上涨的压力这么大,而铁路客运好像自95年后一直未涨价,因此铁路仍然目前出行的最佳选择。
    

            附简单说一下榆次的源流:据说炎帝八世姜榆罔是种植榆树的专家,带领部族广种榆树,一来榆树叶、榆树皮可食用,二来可以遮挡风沙对农作物的侵害,随着势力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榆罔的领地不断扩大,山西上党、晋南、河南、河北、山东、豫北等广大地区都建立了聚落的邦邑,成为早期国家的雏形。榆罔有一子叫榆氏,其氏族部落居于晋中,此地以榆氏氏族名称“榆”字命名。春秋时期成为榆州国,后被曲沃国灭掉。人们为了纪念榆罔或榆氏,便将原来榆州国的中心地带起名叫“榆社”(古“封土为社,示有土地”)。榆社,就意味着这里曾是榆帝(榆氏)的土地,把靠近榆社的边沿地带叫榆次。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地方无数,但是动辄就能够和三皇五帝扯上边的地方也就只有山西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句话可也真不是白说的。
       榆次车站,三等车站。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1 0:13:44 编辑过]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0 15:18

        出了站后,打听好老城的方向,匆匆登上车子就驶离车站。因列车晚点,今日的行程计划不见得落实。今天的终点应该是太谷县的三多堂。
        老城距离车站不是很远,穿街走巷,不一会便远远便看见高大的城门楼子,老城应该到了。

     实际上这里还不是真正的老城,这里只是老城遗址上建成的一个公园,号称——老城遗园。也就是在所谓的汉旧城遗址上建了一个公园。
  

         这是在原瓮城西门——带汾门基础上修缮完成的,西门是榆次老城仅存的城门,正对榆次老城西门街。西城门由城门楼和瓮城组成。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是这座古城的一个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拆毁城墙和城门时,因当时此地比较荒辟,从而有幸保留了下来。
        幸甚至哉……但愿我们未来的执政者都少一些冲动,多一些警醒,给儿孙们多留下一点文化血脉。而今,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礼乐崩坏,传统和文化都被生生割裂,只有通过祖先的遗迹还能让我们看到泱泱文明的一丝气息,不绝如缕。如果这些也让我们连根铲除的话,那么真是我们自己背弃了祖先和家园。

       榆次距离机场比较近,不时可以看到有飞机从望楼头顶经过,这样就自然和谐形成一副古朴与现代、沧桑与潮流的交互辉映的影像。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和谐。

       古与今,时与空,交织在一起。
0
         瓮城里面人迹寥寥,虽然正值假期,也找不到几个人,衬出一片宁静来。

        下图的御敌箭楼,进可攻,退可守。不过看样子应该是仿古后修建的。

        公园内有一副超大的榆次老城地图。可惜我无法推远焦距将它全幅拍下。

        榆次老城在公园东侧,和公园隔着一条街。实际我走的是古城后面也就是古城的出口,古城的入口距离这里还很远。这样我参观古城的方向便正好别人相反。
      古城门票60元,可以上网预定,大概可以便宜8元。如果有学生证的话更好,半价优惠,参观的人注意了,钱能少花一分是一分。这年头,谁活着都不容易啊。

        参观路线:凤鸣书院—文庙—市楼—县衙—思凤楼—博物馆—西花园—城隍庙—古城入口。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佳能A710相机这时彻底罢工了,后面全是手机拍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凤鸣书院,清代的榆次县学,也曾是榆次的最高学府。
    

      西晋荀藐任榆次知县时,因任内卓有政绩,有凤集于榆次。该书院也因此得名为凤鸣书院。荀藐这个人是谁,我不知道,百度和谷歌也只能告诉你,西晋人,有政声,深得百姓爱戴。其余只能靠自己遐想,甚至他的出现也是靠后侪文彦博的力挺才不致湮没无闻。

       两贤祠供奉的是荀藐和文彦博。这两人都在这里做过官,且为政清廉。中间的湖为砚水湖。
   

      文彦博,并州介休人,这个人可能大家也不是很熟悉,毕竟宋代名人中大名鼎鼎的是岳飞、杨家将、寇准、王安石、苏东坡这些,而文彦博知名度应该在前50名以外,不过我要是说“灌水浮球”这个典故,也许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这是和司马光砸缸同样家喻户晓的神童故事——曾经被我父亲教育过我,后来又被我拿过来教育过我儿子,将来还有可能继续传承交接到我的孙子……而故事的主角就是文彦博。我也是从去年发行的邮票小型张“文彦博灌水浮球”得知这一典故的主人公是文小神童。
       文昌阁和藏书楼,不用多说,供奉文曲星的地方。当然,榆次这个地方也很争气,远的如蔺相如、刘知远、寇准,近的如王涛(乒乓球)、张继刚(复兴之路、千手观音的导演)。

     下图中,远方的高阁是文昌阁,中间的是“敬一厅”,敬一厅两侧是东西学宫,左手一边是明伦堂。实际上这里已经是文庙的地盘了。

      凤鸣书院和文庙是相通的,这不已经转到文庙大成殿了。(实际上正常路线均是从文庙进去,凤鸣书院出来,检票的人都在文庙。因为
我参观的路线是逆行,导致我从凤鸣书院门口进入时,把门的人竟然找不到检票的打孔机只好用圆珠笔在票上扎了两个眼)。文庙供奉的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也就是世人所说的孔子。

       中国的文庙格局基本大同小异。无非是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殿等,榆次当然不例外。大成殿远景,悠远宏伟、不同凡响。

         棂星门、泮池和状元桥以及大成门这三组建筑之间的间距有些狭小局促,据说这是最近修缮时未规划好造成的。
    
        棂星门,始建于宋代,坐落在1.3米高台上,面阔三楹,歇山琉璃瓦顶。


      棂星门对面就是文庙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结构繁复的“道贯古今”牌楼。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1:20:1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1 0:17:38 编辑过]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0 15:19

       出了文庙东行就是市楼,市楼座落在老城东西南北四街中心,也是榆次老城最高的建筑。楼体为木质结构,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雕梁画栋,饰以斗拱。楼檐四角,如鸟展翅,楼脊宝顶,直插苍穹,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市楼的背面(实际是正面,因逆行所以感觉在背面),四层悬挂着“天下第一楼”牌匾。这个很有名,好像所有介绍榆次古城的都有这张照片。

       市楼下面四通八达,把榆次古城大街分成东西南北四个街道。

      北大街和市楼北面。

      南大街和市楼南面。


     
       这里是最容易观察到古城特色的地方了,不过由于人为的规划,多数都已经成为店铺,商业和市侩气氛严重,古城的生气和灵动已经无存了。
       说到这里,好怀念广西的一个兴安小城,也是千年古城,秦皇修的灵渠就在旁边,有着一份历经千年洗礼过的闲适、清静和生动,江旁两岸人家,洗衣做饭喝茶打牌,真性情真生活,很是迷人。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绝对不会枉行的。不过距离我去的时候已经10多年了,谁知道现在怎样呢?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1:58:14 编辑过]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0 15:20

      过了市楼就到了县衙,县衙两边院墙上贴满了影视剧照,都是在老城取景拍摄过的影视剧海报。目前据说已经不下百部作品在这里取过景,比较著名的有《乔家大院》、《白银帝国》、《杀虎口》、《走西口》,反正感觉只要是晋中题材的影视剧,都在这里取过景似的。


     县衙前边是衙前广场,正中坐南朝北建的是二层三重檐大戏楼——畅观楼,两边是配楼。广场中间还立有华表。
      
      到了县衙,一定要细细留心里面的石雕、木雕、砖雕和垂花门。确实很漂亮,刚才在书院和文庙可能没有在意,这时才发现里面的每个细节都很不错。


     县衙里有牢房,牢房里面还有女牢。而且还有刑具展览,有种对付淫妇的“木驴”刑具,很多人都很热衷和好奇,我也不例外,口味都比较重啊,呵呵。


      北宋赵光义消灭北汉时,把晋阳城(现太原)毁了,没有办法只好把并州州署迁到了榆次。因此榆次县衙实际是州署的规模和格局,后来到了明清才改作县衙的。这才有了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县衙。下图就是“古并州治”。

      县衙总共有五堂26个院落,不是一般的猛。

      思凤楼,顾名思义,还是呼唤青天大老爷。在县衙一角耸立。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2:06:40 编辑过]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0 15:21
     晋商博物馆,实际是一个私人办的,号称博物馆,实际也不大,因此没有进去。
     
     西园和城隍庙连着,我隔过西园,从城隍庙门口进到里面。这个城隍庙可不一般,因为榆次虽然号称老城,但是唯有城隍庙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点和石家庄的正定古城没法比,正定县城有8个。另外记得长治市的城隍庙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而榆次城隍庙能够入选的原因无非就是:元朝始建,目前保存了明朝的原汁原味。
      参观时要认真关注里面的木质斗拱、砖雕影壁、彩塑泥像和琉璃屋顶。

      琉璃影壁和琉璃屋顶

      砖雕影壁

     斗拱,纷繁复杂

      还是琉璃,经历秋霜冬雪,色彩依旧斑斓夺目

      与城隍庙相连的西园景色

      换个角度看看

      庙前是古玩市场,虽然面积足够大,但是门厅冷落,毕竟不是一线旅游城市。前边不远处就是入口了。
   

      在老城停留了三个钟头后,开始向常家庄园骑行。老城的人沟通很容易,问个道都会很亲切的指点给你,因此一路上基本没有大的耽搁。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跋涉,在下午两点半到达了常家庄园的门口,实际上在来榆次之前,我就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只是在火车上用手机简单搜索了一下得知榆次的几个知名景点,重要的是它在南下太谷县的必经之路上。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2:15:14 编辑过]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0 15:23
       整个常家花园占地60万平方米(故宫总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而晋中的另一个王家大院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我曾经去过的天津杨柳青的石家大院0.72万平米,安阳马氏庄园7万平方米,都远远不及),又被成为“民间故宫”。目前开放的面积相当于极盛时期的4个王家大院或13个乔家大院。
  
       常家庄园的大门——敦艮吉堡门(取自易经,代表忠厚良善的意思,而且还说明了门的方位),旁边几个游客说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救秀芹最后炸飞的城门就是这里,我看不太像,不过确实亮剑从这里取过景。

      庄园主人曾自豪地称此地为八可庄园:可居、可读、可修、可思、可赏、可游、可悦、可咏。拥有这份家业,任谁都可以自豪一些。如此庞大的院落,也就难怪国内很多纪录都在这里诞生。
       这是门口两侧堡墙由苏轼手书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号称二亭双绝。


        国内最大的民间祠堂——常氏祠堂,一进大门就能看见,就在临近大门的右手一侧。

        这是祠堂前面的双斗旗杆,总共有两个,代表出过2个进士(过去乡绅人家凡有子弟学业有成必立旗杆,如果旗杆上挂着一个称量的斗代表一个举人,两个斗代表进士,两个双斗旗杆相当于一家子出过2个学部委员,超级牛啊,不过后来百度上发现有不同的提法,有说双斗代表举人,三斗才是进士,还有说代表官位,最高级别是四斗旗杆)。可惜的是没有照到旗杆全景,只照到旗杆底座。

       百寿图,据说总共有240个寿字。
   
      常家祠堂里面的戏楼,这个戏楼很有名气,山西晋剧团曾专门以这个戏楼为故事背景编排了一本剧目就叫《常家戏楼》。有一篇畅销的散文叫“行善,也需要智慧”也曾搬出这个戏楼作为论据:
      戏楼建设背景是山西大旱之年,颗粒无收。虽然常家经营也日趋窘迫,可常家不但捐银施粥,而且又开始大建戏楼,同时戏楼建造全无预算和核算,一修就是三年,期间说明凡日搬一块砖者即管一天饭。目的就是让那些乡邻有尊严的接受帮助。三年间,不知道有多少人通过这个戏楼得到救助,又有多少尊严和血性通过这个戏楼得以维系。比较当下的那些高调的慈善家的行为,常家的行为似乎更为符合救厄扶困、道义担肩的儒门宗风:仁爱、良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出了祠堂就到了后花园,号称“静园”,这也是国内最大的私家花园。
   
      常家花园里面最值得细细观察和品位的是砖雕。

     对称的窗户,雕刻也绝不雷同。


    静园内的百狮园,据说原来有狮子108个,世易时移,现在只剩下50多个。


     百狮园内的四狮影壁,建于清乾隆末年。寓意仕途通达,四世同堂,四时通顺,子嗣昌盛。“狮”与“仕”、“世”、“事”、“时”、“嗣”谐音。双狮并立,象征“好事成双”;老狮带幼狮,表示“仕途通达,位列太师少师”;雌狮伴幼狮,意喻“子嗣昌盛”;“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这个四狮影壁是常家三宝之一,着重讲一下(另外两宝是祠堂内的玉貔貅和书院的梦笔山石)。

      静园内人工开辟的湖,号称“昭余湖”,低调的人都是昭不足藏有余;只有高调的人才把自己的家底告诉别人;常家对自己的经济实力很自信——看我有钱吧,年年有余,岁岁平安。

       远方的高阁叫观稼阁,是整个常家花园内最高的建筑,也是主人告诫家人不要忘本的意思。

       从观稼阁向花园内远望,楼亭院落尽收眼底。


       其实静园的主体位于各堂院的后面,纵跨庄园北部,既被山湖水系连成一片,又由杏林、狮园、湖区、山区、遐园、槐园、可园等划成了园中有园、区域界清的若干景点和游览区。下图为静园听雨轩和可园。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3:25:27 编辑过]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0 15:24
        从静园走回到石芸轩书院。石芸轩书院是常家的家族书院,也是国内最大的家族书院。

       进入书院首先就能看到梦笔山——此石为安徽灵壁石,中国四大奇石之首。取灵验灵气
之意,因形似笔架,故名梦笔山。

        书院主建筑包括了石芸轩书院、东边的私塾院、西边的约斋书院三组院落。石芸轩书院三廊壁立,东廊为听雨楼法帖,西廊为常氏余墨法帖,前廊即是石云轩法帖。种种珍稀墨宝法帖镶嵌廊中,琴棋书画四亭点缀,约斋书院和私塾院左右相连,集文集雅,在商贾之家极其罕见。

        听雨楼法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了历代名家法帖,颜柳欧赵、苏黄米蔡都有保存。

       常氏遗墨发帖:此处所用材料是用砖雕阳刻形式制成。其意是自谓造诣低于前贤,没有传世的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其实常家先后出现过许多文化名流,在书法艺术上享誉一方者并不鲜见。像题写“石芸轩书院”匾额的常立方、擅长篆书的常赞春、擅长行楷的常旭春等在清末都曾名重一时
  
      正廊就是传世精品石芸轩法帖,是清代山西太谷隐士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共刻石33组、127块,一石一字,每石高36厘米,宽15厘米,汉白玉石质。法帖上方和两端是杜大统酣畅娟秀、大气磅礴、自成一家的魏碑体榜书。使用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已经世所罕见,加之书法技艺精湛,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杜大统所书匾额用法帖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一破“馆阁体”书体而惊世骇俗,常氏将书院用“石芸轩”冠名,足见对此碑帖的珍爱和重视程度。由于它完整地保留了清代刻石原貌,使令人有幸系统了解当年民间书法碑帖学衍生传播的真实情况。

       听雨楼是书院的主建筑,供子弟研读的地方。家族子弟就是在此聆听风声雨声,诵读经史子集的。

       从石芸轩书院出来,就到了后街,所谓“常家两条街”的一条,另一条街早毁于战火和破四旧运动了,后街和北常祠堂没有被破坏也是因为当时被山西第二荣军医院占据才没有被损坏殆尽,万幸啊。
       
        长街的两侧楼院衔接无隙,形成了“临街门户依次开,堡门关闭如一堂”的格局。
    
      常家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士、举人、秀才,
又不乏书法名家,其中从秀才到进士就有146人。

      思过亭,子弟犯错,必到此处面壁思过。不知道有没有卓异的子弟像令狐冲一样练成绝世武功的。
    
    此处文字,据说至今难以索解。你看得懂吗?

     庭院深深深几许
     
         常家庄园的建筑格局充溢着方正的儒学风格,这种风格集中表现在建筑物中轴线的固定不移上。“贵和堂”是常家长辈住的地方,也是花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院落。正院呈三进式,皆以方正的四合院为主体,在使用上充分展现了儒家礼仪中内外有别、上下有序的原则。
     
         看砖雕、木雕,


       这里可以登上二层楼参观。

        广和堂,歇山式门楼

      小姐的绣楼,又是中国之最,目前国内最大的小姐绣楼。

        其余堂院不再啰嗦,不过你可以仔细沉浸在里面细细观赏,照壁、影壁、花墙、窗棂、石兽、房檐、瓦当……每一个细节,你可能都会有惊喜的发现。
        你竟可以坐在门前的木槛上,趁着落日余晖,感受这二百多年被蚀刻了的岁月;或者缓步在长长的后街上,向风尘岁月掩映过的每一座院落注目行礼;要不就手指轻轻触摸砖雕中的脉搏、木雕中的经络、石雕中的筋骨,从中感受人生冷暖、悲欢离合……
         最后再来一张后街长景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1 0:10:47 编辑过]


作者: 栗子    时间: 2011-5-20 16:11
楼主您好,您的文章很好,但是俺更想看到片片!
作者: 小跑哥    时间: 2011-5-20 22:24
精彩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1 00:27
       下午5点,走出常家花园大门,和门口看车子的大爷沟通,打听去往太古的路线。下一站,天后。不过因为今天去了榆次古城和常家花园,可能有些审美疲劳,反而对太古的三多堂并不期待。一路上就不断想明天的行程,是继续三多堂、渠家大院、乔家大院一路走下去吗?今日已经听说了“常家归来不看院”,对晋中其余地方的院落似乎不太在意了,要不北上转向太原算了。

        就这么一遍一遍自我对话中,已经到了太谷县。县城打听了一下,距离三多堂还有十几里路,看天色已晚,还是先住下吧。问了国道边上的两个宾馆,居然要价都在200元以上。真是世道变了,一个县城的宾馆也敢明火执仗横征暴敛。只好扭头往县城中心骑行,居然远远看见了火车站(可惜手机没电了,在太古县城一张照片没留下),折进售票口看到马上有一班运城发往太原的火车就要到了,一瞬间作出了北上太原的决定,毕竟太原我也从来没有涉足过。排队买了一张到太原的火车票。

        K7806,双层旅游列车,虽然票价贵点,但是上车就有座,还是不错的。下面利用手机电池休克的间歇期照出来今天最后一张照片,在车上的。
 
       当晚住在太原市区车站附近一个招待所内。
       第二日,太原清晨。南内环桥,照片里的是汾河。

        晨曦中的跨河大桥。还有我的大行折叠KT060。


         去晋祠的路上,路过山西省展览馆,正像标语所说的那样“转型跨越”,展览馆已经转型改车展了。

        从太原到晋祠的路目前叫晋祠路,通公交车。我没有坐公交车,建议还是乘坐公交车比较好,一是因为车次较多,不会等待时间很长的,更为重要的是,太原到晋祠的公路一路都比较脏,而且沿途走村过镇,拉货大车也多。乘座公交车又干净、又安全、又经济,何乐不为呢。

        晋祠距离太原不是很远,途中路过蒙山大佛,这和晋祠后的天龙山石窟以及我家乡的响堂寺石窟一脉相承的景观,都是北齐高洋皇帝下令建造的,虽然名头不是很响,但是东西都是顶级的。不过这次没有去。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1 00:49

      骑行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晋祠大门口。我在大门口试图寻找一个存车子的地方,后来才发现晋祠公园是一个开放性公园,自行车允许骑进去。只有里面的文物区才要票。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坐落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奉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史记》记载周成王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给小弟姬虞,让他去做唐国诸侯(古时桐、唐同音)。史官看见了就请周成王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周成王说,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史官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颂之。于是,周成王正式封姬虞为唐国诸侯。史称剪桐封唐
”。姬虞到了唐国被称为唐叔虞。叔虞在唐国执政期间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民众爱戴和拥护。叔虞去世后,人们在晋水源头修筑祠庙祭祀,称唐叔虞祠。其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王,唐叔虞祠也就是晋王祠了,后来解放后某一重量级的领导参观晋王祠,认为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于是晋王祠去掉了中间的王字,简称晋祠了。
   
公园大门。

       晋祠二字,最初采用的是康生的隶书,后来又采用的是陈毅的草书,现在的这两个字是汇集李世民《晋祠铭》的两个字。油菜啊油菜,还是这样好,李世民早已经盖棺定论的人,最安全了。记得看过《雪白血红》讲四平战役烈士纪念塔,原来正面是林彪的题词,背面是高岗的题词,两侧分别是林枫和陶铸的题词,后来先是高岗事发,背面凿掉了;然后林枫、陶铸被打到,两侧也凿掉了;最后林彪温都尔汗折戟,正面也凿掉了,历史也就在这样被不断凿来凿去中变得支离破碎。可惜、可叹。

  唐园,纪念李渊太原起义,建立大唐帝国。

        影壁和砖雕看来是山西的特色,晋祠公园内也有的福禄寿砖雕影壁,不过这可是现代的。

       凌云阁

      龙行晋阳,初唐发轫。这一组雕像耗银270万元、耗时3年、耗料青铜23吨,看来历史真是由英雄写成。如果历史由人民创造,我看应该雕刻上一堆拿着犁头、耕锄的瓦岗寨农民才好。雕像中间的是李世民、剩下的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徐世绩和马周。

       作为一个开放公园,晋祠公园真是不错。亭台楼榭、水山湖沼这些元素都有,更为主要的是,紧邻着一个历史文物展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三晋之胜,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1 11:09
      晋祠作为国宝级文物(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属于最顶级的),参观时主要要关注的是所谓“三绝”、“三宝”和“三匾”。

      三绝之一:周柏唐槐。晋祠里面古树很多,凡是护栏围住的就已经不再是一棵树了,而是生长成为一段历史了,这些树经霜历雪,有的已逾3千年,保护啊保护。
  
       鸦反哺,养跪乳。圣母殿右侧这颗龙柏据说是因左侧凤柏被罚伤心欲绝倾倒,这颗千年龙柏要是倒下的话,不仅古树被毁,更重要的是圣母殿也要遭到灭顶之灾。而这时龙柏身侧长出的幼柏恰好支撑住了龙柏要倒塌下的身躯。知恩图报,深深契合中国人的传统孝道。
 
        前辈,求您一定要挺住啊。


       三绝之二:宋代彩塑。宋代到现在也有千年之久了,这些彩塑能够保留至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尤其是殿内的彩绘仕女,郭沫若可是赞不绝口。

        门口的彩绘金刚
 
         这些彩绘为什么历经千年仍然不褪色,主要是因为采用天然色料。
        
         三绝之三: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善利,一鱼沼,一难老。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太原故称晋阳,就是因为在晋水之阳。
        亭子内就是难老泉泉眼,不过今天已经干涸了。

         “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崔娥”,这时李白的诗,赞美难老泉的。
  
         晋祠三宝之一,献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代,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由于四面透风,贡品摆在这里很长时间不会变质。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1 11:22
        晋祠三宝之二,鱼沼飞梁,位于献殿和圣母殿之间。十字桥形式,古籍多有记载。但国内仅有此孤例。号称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

    由于手机无法调焦,无法照出来全景。

    晋祠三宝之三,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19米,重檐歇山顶,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16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

    殿身前廊柱上,雕饰木质四爪蟠龙八条,逶迤自如,盘曲有利,是北宋原物


    在晋祠有“晋祠庙里三面牌,难老、对越、水镜台”之说。书法界名家评说,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
    
    难老,是说泉水生生不息,永不干涸。  

    “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

     水镜台,
“水镜”之名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这个名字预示这是个戏台。

    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又是殿。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年间晋祠镇人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

  

作者: 雨蝶枝叶~    时间: 2011-5-21 13:12
细细欣赏楼主的汇报,一直打算带上折叠车也像这样去游览各个地方   你的帖子是很好的借鉴
作者: 爱生活爱拉风    时间: 2011-5-21 21:07
    由于这个帖子最初只是在自己的空间上发表,后来拷贝在大本营上的。由于大本营上传照片有150kb的限制,所以照片统一经过美图秀秀压缩,没想到回过头再看帖子,实在惨不忍睹。这里向看帖子的大家道个谦。后边的文章我一定注意发帖的格式和内容,争取排好版,赏心悦目一点。

       实际上晋祠除了三宝、三绝和三匾外,还有许多看点,比如金人台的四尊铁人,下图就是其中的一尊金人,金人实际就是铁人,在这里是为了镇水护祠。宋代的铸造技术很不得了啊。

       晋祠第二泉“善利”,文取“上善若水、大利天下”之意。
    
        以上都集中在晋祠中部,也是晋祠最值得去的的地方。当然除了这些以外,晋祠还有南、北和后山几个景观。南区主要有十方奉圣禅寺、舍利生生塔、留山园与翰香馆构成一组古建群,有佛教为主;北区集中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唐叔虞祠、苗裔堂等,以道教为主;而圣母殿后依山而建的云陶洞、读书台主要是儒家为主。这样晋祠就形成了一个集祖先祭祀、山川崇拜、儒家、道教、释家等多元合一的景区。
     北部景区的关帝庙

     后山景区的云陶洞,传说也是反清复明义士傅山的隐居之地,这幅对联傅山亲笔题写,联中寓有反清复明之意,你看出来了吗。这里也是晋祠老八景之一“云涛听风”。

     傅山读书的地方,读书台。这里也是晋祠的最高处。

      晋溪书院的子乔祠。子乔是谁,王子乔,天下王姓的始祖。据说中国的五大姓氏中张、王、赵都是出自山西,而王姓正是出自太原。晋溪书院又被称为王氏祠堂。

      舍利生生塔,“宝塔批霞”也是晋祠老八景之一。塔上的字可全是杨二酉写的,这可是晋祠的名人,乾隆的书法老师。

      十方奉圣禅寺,据说原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后来尉迟敬德老了后感觉自己杀生太多,遂皈依佛门,把别墅改成了禅寺。我看这位老将军完全是明白鸟惊弓藏的道理,用此方法退隐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晋祠的出口就在南面这里。出来后门口有许多人等候询问去天龙山石窟私人小面的。打听了一下,15公里,全是上坡,算了,还是回太原市吧,把一下午时间留给太原市吧。回程车票已经提前买好了,今天晚上19:42的1551次列车,不能耽误啊。
作者: 流云    时间: 2011-11-1 22:30
图文并茂,既有趣有长见识。据说现在的晋祠是宋代赵光义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的,原来的规模比现在要大三倍呢,可惜毁于宋初的兵火了。晋祠与别的景点不同之处,给人一种文化之根的感觉。
作者: 散发扁舟    时间: 2011-11-1 23:01
又坐了一次久违的绿皮车(见休闲深秋庄子岭 公益环保我践行),又有一次与楼主相同的感受,重新再读楼主的博文,又想起了《我的折叠,我的邯长线》,爱楼主,爱拉风,爱生活……
作者: 同志们好    时间: 2011-11-2 12:01
楼主的文采好。对历史对生活都有很深的感悟。
作者: 育寿    时间: 2011-11-20 20:27

作者: 醉了    时间: 2011-11-29 10:59
很称职的导游,还可以把景点优惠方案也告知一下。事实上这两个景点距离不远。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3-12-20 22:02
记述相当的详细,向往榆次的古迹。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