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只有三天,因此目的地也只能就近选择。本来一直在河南朱仙镇和山西榆次之间纠结,到了买票的当口还在犹豫。最终因为长治北到榆次还有夜间的卧铺车票,于是当仁不让地选择了榆次和太原作为此行的目的地。
4月2日下午,登上了开往长治北的6043次列车,绿皮车,乘客还是一如既往的少,先秀一下我的坐的座位和我的大行折叠。
午夜的长治北站候车室内,冷冷清清。我在这里等候由商丘开往太原的2503次列车。需要说明的是,长治市虽然行政上隶属山西,但是机务段却是归属郑州铁路局管辖,因此站台内的投诉电话悬挂的也是郑州铁路局的电话。实际上整个太焦线从榆社往南都归郑州铁路局管辖,而北段才隶属北京铁路局下面的太原铁路分局。行内传说,太焦线一直不能进行电气化复线建设就是和这种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错综复杂关系有直接关联。
站台上停靠着由北京西开过来的K1163次列车。这次列车虽然路过邯郸而且终点是长治北,但是并非走行邯长线,而是走行京广线并在新乡拐行到新焦线到焦作,最后改行到太焦线经晋城到达长治北。明天早上这趟车还要开回北京西。
熬啊熬啊,阿香婆熬出了八宝粥,我也在冷清的候车室内熬了6、7个钟头后看着一拨拨人来人走,终于在午夜3点多踏上了2503的卧铺车厢。感谢我的安卓系统手机,陪我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
2503卧铺车厢内,虽然时已清明,但是春运痕迹犹在。那些粘贴的号码就是春节期间卧铺改坐席的座号。
这辆列车晚点比较严重,目前列车正在晋中山地间穿行。说出来大家可能会很诧异,走行经过新月线和太焦线的列车晚点都比较严重,晚一两个钟头是很正常的现象。这里面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线路多数为单线,标准低,速度无法提上来,另外就是作为中国货运密度最大的路段(国内货运密度最大的铁路不是大秦,也不是京广,而恰恰是新焦和太焦),客运列车在一辆一辆的拉煤车的夹缝中穿行,想快也快不起来。
已经上午9点多了,才到修文。修文虽然只是个镇级行政单位,但是因为地处同蒲铁路、石太铁路和太焦铁路三大山西运输动脉的交叉点,地理位置很重要。不过车站仍然只是三等站。
9时20分,列车在晚点一个半小时后到达榆次车站。下车后最后看了一眼这趟2503次列车——仍然是最爱的绿皮列车。奉劝大家有机会赶快乘坐,目前坐一次赚一次。现在物价上涨的压力这么大,而铁路客运好像自95年后一直未涨价,因此铁路仍然目前出行的最佳选择。
附简单说一下榆次的源流:据说炎帝八世姜榆罔是种植榆树的专家,带领部族广种榆树,一来榆树叶、榆树皮可食用,二来可以遮挡风沙对农作物的侵害,随着势力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榆罔的领地不断扩大,山西上党、晋南、河南、河北、山东、豫北等广大地区都建立了聚落的邦邑,成为早期国家的雏形。榆罔有一子叫榆氏,其氏族部落居于晋中,此地以榆氏氏族名称“榆”字命名。春秋时期成为榆州国,后被曲沃国灭掉。人们为了纪念榆罔或榆氏,便将原来榆州国的中心地带起名叫“榆社”(古“封土为社,示有土地”)。榆社,就意味着这里曾是榆帝(榆氏)的土地,把靠近榆社的边沿地带叫榆次。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地方无数,但是动辄就能够和三皇五帝扯上边的地方也就只有山西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句话可也真不是白说的。
榆次车站,三等车站。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1 0:13:44 编辑过]
出了站后,打听好老城的方向,匆匆登上车子就驶离车站。因列车晚点,今日的行程计划不见得落实。今天的终点应该是太谷县的三多堂。
老城距离车站不是很远,穿街走巷,不一会便远远便看见高大的城门楼子,老城应该到了。
实际上这里还不是真正的老城,这里只是老城遗址上建成的一个公园,号称——老城遗园。也就是在所谓的汉旧城遗址上建了一个公园。
这是在原瓮城西门——带汾门基础上修缮完成的,西门是榆次老城仅存的城门,正对榆次老城西门街。西城门由城门楼和瓮城组成。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是这座古城的一个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拆毁城墙和城门时,因当时此地比较荒辟,从而有幸保留了下来。
幸甚至哉……但愿我们未来的执政者都少一些冲动,多一些警醒,给儿孙们多留下一点文化血脉。而今,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礼乐崩坏,传统和文化都被生生割裂,只有通过祖先的遗迹还能让我们看到泱泱文明的一丝气息,不绝如缕。如果这些也让我们连根铲除的话,那么真是我们自己背弃了祖先和家园。
榆次距离机场比较近,不时可以看到有飞机从望楼头顶经过,这样就自然和谐形成一副古朴与现代、沧桑与潮流的交互辉映的影像。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和谐。
古与今,时与空,交织在一起。0
瓮城里面人迹寥寥,虽然正值假期,也找不到几个人,衬出一片宁静来。
下图的御敌箭楼,进可攻,退可守。不过看样子应该是仿古后修建的。
公园内有一副超大的榆次老城地图。可惜我无法推远焦距将它全幅拍下。
榆次老城在公园东侧,和公园隔着一条街。实际我走的是古城后面也就是古城的出口,古城的入口距离这里还很远。这样我参观古城的方向便正好别人相反。
古城门票60元,可以上网预定,大概可以便宜8元。如果有学生证的话更好,半价优惠,参观的人注意了,钱能少花一分是一分。这年头,谁活着都不容易啊。
参观路线:凤鸣书院—文庙—市楼—县衙—思凤楼—博物馆—西花园—城隍庙—古城入口。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佳能A710相机这时彻底罢工了,后面全是手机拍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凤鸣书院,清代的榆次县学,也曾是榆次的最高学府。
西晋荀藐任榆次知县时,因任内卓有政绩,有凤集于榆次。该书院也因此得名为凤鸣书院。荀藐这个人是谁,我不知道,百度和谷歌也只能告诉你,西晋人,有政声,深得百姓爱戴。其余只能靠自己遐想,甚至他的出现也是靠后侪文彦博的力挺才不致湮没无闻。
两贤祠供奉的是荀藐和文彦博。这两人都在这里做过官,且为政清廉。中间的湖为砚水湖。
文彦博,并州介休人,这个人可能大家也不是很熟悉,毕竟宋代名人中大名鼎鼎的是岳飞、杨家将、寇准、王安石、苏东坡这些,而文彦博知名度应该在前50名以外,不过我要是说“灌水浮球”这个典故,也许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这是和司马光砸缸同样家喻户晓的神童故事——曾经被我父亲教育过我,后来又被我拿过来教育过我儿子,将来还有可能继续传承交接到我的孙子……而故事的主角就是文彦博。我也是从去年发行的邮票小型张“文彦博灌水浮球”得知这一典故的主人公是文小神童。
文昌阁和藏书楼,不用多说,供奉文曲星的地方。当然,榆次这个地方也很争气,远的如蔺相如、刘知远、寇准,近的如王涛(乒乓球)、张继刚(复兴之路、千手观音的导演)。
下图中,远方的高阁是文昌阁,中间的是“敬一厅”,敬一厅两侧是东西学宫,左手一边是明伦堂。实际上这里已经是文庙的地盘了。
凤鸣书院和文庙是相通的,这不已经转到文庙大成殿了。(实际上正常路线均是从文庙进去,凤鸣书院出来,检票的人都在文庙。因为
我参观的路线是逆行,导致我从凤鸣书院门口进入时,把门的人竟然找不到检票的打孔机只好用圆珠笔在票上扎了两个眼)。文庙供奉的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也就是世人所说的孔子。
中国的文庙格局基本大同小异。无非是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殿等,榆次当然不例外。大成殿远景,悠远宏伟、不同凡响。
棂星门、泮池和状元桥以及大成门这三组建筑之间的间距有些狭小局促,据说这是最近修缮时未规划好造成的。
棂星门,始建于宋代,坐落在1.3米高台上,面阔三楹,歇山琉璃瓦顶。
棂星门对面就是文庙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结构繁复的“道贯古今”牌楼。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1:20:1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1 0:17:38 编辑过]
出了文庙东行就是市楼,市楼座落在老城东西南北四街中心,也是榆次老城最高的建筑。楼体为木质结构,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雕梁画栋,饰以斗拱。楼檐四角,如鸟展翅,楼脊宝顶,直插苍穹,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市楼的背面(实际是正面,因逆行所以感觉在背面),四层悬挂着“天下第一楼”牌匾。这个很有名,好像所有介绍榆次古城的都有这张照片。
市楼下面四通八达,把榆次古城大街分成东西南北四个街道。
北大街和市楼北面。
南大街和市楼南面。
这里是最容易观察到古城特色的地方了,不过由于人为的规划,多数都已经成为店铺,商业和市侩气氛严重,古城的生气和灵动已经无存了。
说到这里,好怀念广西的一个兴安小城,也是千年古城,秦皇修的灵渠就在旁边,有着一份历经千年洗礼过的闲适、清静和生动,江旁两岸人家,洗衣做饭喝茶打牌,真性情真生活,很是迷人。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绝对不会枉行的。不过距离我去的时候已经10多年了,谁知道现在怎样呢?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1:58:14 编辑过]
过了市楼就到了县衙,县衙两边院墙上贴满了影视剧照,都是在老城取景拍摄过的影视剧海报。目前据说已经不下百部作品在这里取过景,比较著名的有《乔家大院》、《白银帝国》、《杀虎口》、《走西口》,反正感觉只要是晋中题材的影视剧,都在这里取过景似的。
县衙前边是衙前广场,正中坐南朝北建的是二层三重檐大戏楼——畅观楼,两边是配楼。广场中间还立有华表。
到了县衙,一定要细细留心里面的石雕、木雕、砖雕和垂花门。确实很漂亮,刚才在书院和文庙可能没有在意,这时才发现里面的每个细节都很不错。
县衙里有牢房,牢房里面还有女牢。而且还有刑具展览,有种对付淫妇的“木驴”刑具,很多人都很热衷和好奇,我也不例外,口味都比较重啊,呵呵。
北宋赵光义消灭北汉时,把晋阳城(现太原)毁了,没有办法只好把并州州署迁到了榆次。因此榆次县衙实际是州署的规模和格局,后来到了明清才改作县衙的。这才有了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县衙。下图就是“古并州治”。
县衙总共有五堂26个院落,不是一般的猛。
思凤楼,顾名思义,还是呼唤青天大老爷。在县衙一角耸立。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2:06:40 编辑过]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跋涉,在下午两点半到达了常家庄园的门口,实际上在来榆次之前,我就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只是在火车上用手机简单搜索了一下得知榆次的几个知名景点,重要的是它在南下太谷县的必经之路上。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2:15:1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0 23:25:2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爱生活爱拉风 在 2011-5-21 0:10:47 编辑过]
就这么一遍一遍自我对话中,已经到了太谷县。县城打听了一下,距离三多堂还有十几里路,看天色已晚,还是先住下吧。问了国道边上的两个宾馆,居然要价都在200元以上。真是世道变了,一个县城的宾馆也敢明火执仗横征暴敛。只好扭头往县城中心骑行,居然远远看见了火车站(可惜手机没电了,在太古县城一张照片没留下),折进售票口看到马上有一班运城发往太原的火车就要到了,一瞬间作出了北上太原的决定,毕竟太原我也从来没有涉足过。排队买了一张到太原的火车票。
K7806,双层旅游列车,虽然票价贵点,但是上车就有座,还是不错的。下面利用手机电池休克的间歇期照出来今天最后一张照片,在车上的。
当晚住在太原市区车站附近一个招待所内。
第二日,太原清晨。南内环桥,照片里的是汾河。
晨曦中的跨河大桥。还有我的大行折叠KT060。
去晋祠的路上,路过山西省展览馆,正像标语所说的那样“转型跨越”,展览馆已经转型改车展了。
从太原到晋祠的路目前叫晋祠路,通公交车。我没有坐公交车,建议还是乘坐公交车比较好,一是因为车次较多,不会等待时间很长的,更为重要的是,太原到晋祠的公路一路都比较脏,而且沿途走村过镇,拉货大车也多。乘座公交车又干净、又安全、又经济,何乐不为呢。
晋祠距离太原不是很远,途中路过蒙山大佛,这和晋祠后的天龙山石窟以及我家乡的响堂寺石窟一脉相承的景观,都是北齐高洋皇帝下令建造的,虽然名头不是很响,但是东西都是顶级的。不过这次没有去。
骑行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晋祠大门口。我在大门口试图寻找一个存车子的地方,后来才发现晋祠公园是一个开放性公园,自行车允许骑进去。只有里面的文物区才要票。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坐落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是奉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史记》记载周成王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给小弟姬虞,让他去做唐国诸侯(古时桐、唐同音)。史官看见了就请周成王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周成王说,不过是开个玩笑而已。史官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颂之。”于是,周成王正式封姬虞为唐国诸侯。史称“剪桐封唐”。姬虞到了唐国被称为唐叔虞。叔虞在唐国执政期间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民众爱戴和拥护。叔虞去世后,人们在晋水源头修筑祠庙祭祀,称唐叔虞祠。其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王,唐叔虞祠也就是晋王祠了,后来解放后某一重量级的领导参观晋王祠,认为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了,于是晋王祠去掉了中间的王字,简称晋祠了。
公园大门。
晋祠二字,最初采用的是康生的隶书,后来又采用的是陈毅的草书,现在的这两个字是汇集李世民《晋祠铭》的两个字。油菜啊油菜,还是这样好,李世民早已经盖棺定论的人,最安全了。记得看过《雪白血红》讲四平战役烈士纪念塔,原来正面是林彪的题词,背面是高岗的题词,两侧分别是林枫和陶铸的题词,后来先是高岗事发,背面凿掉了;然后林枫、陶铸被打到,两侧也凿掉了;最后林彪温都尔汗折戟,正面也凿掉了,历史也就在这样被不断凿来凿去中变得支离破碎。可惜、可叹。
唐园,纪念李渊太原起义,建立大唐帝国。
影壁和砖雕看来是山西的特色,晋祠公园内也有的福禄寿砖雕影壁,不过这可是现代的。
凌云阁
龙行晋阳,初唐发轫。这一组雕像耗银270万元、耗时3年、耗料青铜23吨,看来历史真是由英雄写成。如果历史由人民创造,我看应该雕刻上一堆拿着犁头、耕锄的瓦岗寨农民才好。雕像中间的是李世民、剩下的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徐世绩和马周。
作为一个开放公园,晋祠公园真是不错。亭台楼榭、水山湖沼这些元素都有,更为主要的是,紧邻着一个历史文物展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三晋之胜,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三绝之一:周柏唐槐。晋祠里面古树很多,凡是护栏围住的就已经不再是一棵树了,而是生长成为一段历史了,这些树经霜历雪,有的已逾3千年,保护啊保护。
鸦反哺,养跪乳。圣母殿右侧这颗龙柏据说是因左侧凤柏被罚伤心欲绝倾倒,这颗千年龙柏要是倒下的话,不仅古树被毁,更重要的是圣母殿也要遭到灭顶之灾。而这时龙柏身侧长出的幼柏恰好支撑住了龙柏要倒塌下的身躯。知恩图报,深深契合中国人的传统孝道。
前辈,求您一定要挺住啊。
三绝之二:宋代彩塑。宋代到现在也有千年之久了,这些彩塑能够保留至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尤其是殿内的彩绘仕女,郭沫若可是赞不绝口。
门口的彩绘金刚
这些彩绘为什么历经千年仍然不褪色,主要是因为采用天然色料。
三绝之三:难老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善利,一鱼沼,一难老。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太原故称晋阳,就是因为在晋水之阳。
亭子内就是难老泉泉眼,不过今天已经干涸了。
“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崔娥”,这时李白的诗,赞美难老泉的。
晋祠三宝之一,献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代,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由于四面透风,贡品摆在这里很长时间不会变质。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