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找点空闲 豫博转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07
标题: 找点空闲 豫博转转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11 10:35 编辑
浏览这个帖子,建议先点击右上角“切换到宽版”,在视觉方面会舒适一些。
找点空闲 豫博转转
某日出差办事,将二等座上的一本商务杂志顺了回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先生曾经说过“窃书不能算偷。。。”),翻看其中的地产、财经以及林林总总的商业广告索然无味。倒是“乐游”板块中,河南省博物院的商周青铜器介绍,引起了我巨大的兴趣,盘算着等学校放假了,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豫博转转。
孩子大点了,就像如今的天朝,随着实力的不断上升,遇事表现的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有脾气、越来越多的出于自身的考量,在“NO”与“YES”间做着独立的决断。对我安排的“参观豫博青铜器、捎带游览动物园,再辅以品尝美食”的颇具诱惑力的活动计划,竟然毫无兴趣反应冷漠。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去了,木办法孩子大了管不了啦。
忍着烟瘾背着相机,徜徉在形似金字塔的豫博馆中,面对庄重富丽而又安宁静谧的展厅,在幽暗而柔和的灯光下,凝神静气的注视着一件件做工精湛、甚至堪称国之重器的青铜器,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公元前先秦时期的商周,草庐王城、扶桑农耕、老树昏鸦、瘦马西风。。。呵呵,有点幻觉是好事,可以触景生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车轮间或停顿但永远向前。中国青铜器的发展亦是如此,自有史以来的夏朝开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末期,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六百多年。期间,虽朝代更替战乱悠悠,却依然开创了中华民族璀璨的青铜时代。特别是在商周时期,透过技术积累和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更将冶金铸造技术推上了当时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奉献了无数瑰丽的宝藏。
当昔日闪耀着黄金般色泽的青铜器,随着王侯将相沦为粪土、随着千年时光磨砺侵蚀,慢慢失去它耀眼的光泽,并锈迹斑驳的重现天日时,它呈献给当代人以及未来人的,不仅是古老器物自身的容颜,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绚丽画卷。
青铜器并非中国独有,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西亚两河流域,便有了雕有猛兽图案的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之所以享誉世界,是因它制作精美种类繁多,因此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 我在路上 时间: 2014-1-19 19:13
哈哈,为了抗议俺从来不做高铁!!!
实际上是坐不起,票贵呀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1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3 编辑
锈色斑驳的龙耳虎足方壶(酒器),尽显封建王权的奢华。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17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9 编辑
组合青铜器,下为樊夫人铜盘、上为樊夫人铜匜yi(均为水器),这样的奢侈品从古至今远离黎民百姓,谋求社会平等的变革几千年来潮起潮落,却始终没有达到目的,就像信仰共产主义如同相信海市蜃楼真实存在一样。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21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4 编辑
柞zuo伯铜簋gui,在簋的底部有喇叭型底座垫高了簋这个青铜器物,其造型独特前所未有,簋底部有铭文若干行若干字,记述了周王时期在王室举行的一次射礼活动的全过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2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5 编辑
青铜编钟,汉民族早期的大型打击乐器,兴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击打之下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2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5 编辑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器形上,总体讲究器形与饰物的对称,图为敔yu铜簋gui(盛食器),四足两兽耳、器身纹饰精美考究。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35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5 编辑
蟠龙纹铜盉he(酒器),器形独特的青铜器,体现了古人的创新精神,灌装酒液的入口、倾倒酒液的出口皆以兽首装饰,器身以四位跪姿女人支撑。呵呵,饮酒亦需美女伺候,若是母系社会延续至今,四位跪姿人物一定会是壮男。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19:5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6 编辑
虢guo季铜盘(水器),“虢”与“国”同音同声,“虢”是周朝的国名,西周在陕西宝鸡、东周在现在的郑州西北。按照考古说明,此物应该是贵族们洗面的器物,但依照现代人的思维,它完全可以盛放水果、甚至用作饭馆铁锅炖的容器。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0:01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6 编辑
形似烛台的铜方觚gu(酒器),高接近一尺、线条简洁明快,无纹饰无铭文,依然不失其大气。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0:0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6 编辑
黄克(人名)升鼎,记述了一段封建社会忠君的往事,黄克出使他国期间本国发生内乱,其家族成员被诛杀殆尽,但他毅然回国复命,国君视其忠贞将其赦免。之后黄克铸鼎纪念,并取名“生”鼎意为劫后余生,当然还有做表面文章的嫌疑,感激君恩浩荡的意图。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0:1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7 编辑
有史以来,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教科书上都称为5000年),蕴育了璀璨的文化成果,为国人乃至世界所瞩目。图为一位操着港台口音的老者,在几位当地姑娘的陪伴下,打着手电细细的端详精美的器物。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0:51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7 编辑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冶金铸造技术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图为虢guo季铜圆壶(酒器)。
作者: 白云和黑土 时间: 2014-1-19 20:57
开眼界
作者: 同志们好 时间: 2014-1-19 20:59
涨姿势的帖子。顶顶。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1:1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7 编辑
方形的器物外壁缀满了细碎的纹饰,四尊铜兽攀援其上,展现着封建王朝的威严与社会等级。图为嵌松石兽耳铜方鉴(水器)。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1:1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8 编辑
人类的文明发展总是有着相通之处,不是神似便是形似。图为西周时期的兽形觥gong盖首,与美洲玛雅文化留存下来的图案纹饰颇为相似,玛雅有着5000多年的古典文化。当然,尽管历史同样悠久,但保留下来的文化质量,还是天壤有别。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1:3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8 编辑
先秦时期对青铜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制,附着龙首、龙耳、龙足等与龙相关的器物非君王莫属。图为羽纹铜扁壶(酒器),在当时应是贵族的用品,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王可以点灯、以下人等则不能放火。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1-19 21:40
子民,没捎两件回来{:soso_e101:}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1:52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09 编辑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在先秦时期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数十个之多,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因此也是国内的文物大省,相信地下依然埋藏着数量可观的珍贵文物。图为1976年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鸮xiao尊(酒器)。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2:0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0 编辑
青铜器制作中,印模块范拼合法技术的产生,为妇好鸮xiao尊(酒器)的铸造,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一只鸟、一头兽匍匐在酒器的盖上,为冰冷的青铜器物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更增添了极大的艺术价值。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2:1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0 编辑
盛食器,但是忘记他的具体名称啦,看来与平时好整几杯有很大的关系。此器物器脚敦厚、器身纹饰稍显粗糙,感觉器壁较为厚实,是青铜时代早期技术相对落后的表现。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2:1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1 编辑
中国古代青铜器,最早产生于夏朝,尽管古文献记载青铜器追溯到了尧舜时代(距今4000年以上),但客观的历史是要讲求证据的,古代传说无法与历史划等号,自商朝起青铜铸造技术才日臻成熟。图为器物内壁上的清晰铭文,足以见证古人技艺的高超。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2:19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1 编辑
兽面纹铜建筑饰件,彰显商代宫殿建筑的奢华。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2:2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1 编辑
兽面纹提梁铜卣you(酒器),此卣体态修长做工精美,是商代初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重要突破,为商代晚期繁缛的青铜器纹饰开创了先河,颇有些前无古人的味道。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2:2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1 编辑
在现实生活中,对灯光的运用十分的讲究,博物馆展示历史文物,就需要深色调的内饰和幽暗的灯光,以此突显文物的历史厚重感。凡事有利便有弊,文物的厚重感有了,可是照相机拍照却困难重重,快门高了照片太黑、快门低了照片发虚,整整四个多小时,搞得额滴水未沾、粒米未进。呵呵,最后一段话,不知是在自我吹捧,还是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19 22:2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1-19 22:34 编辑
本帖尚未更新完毕!
余下的近半内容,有空闲了再尽快搞完。
作者: 白云和黑土 时间: 2014-1-20 09:30
都是国宝级呀,真棒!
作者: 丹拿高音 时间: 2014-1-20 09:33
民歌的片子那叫个棒!
作者: 同志们好 时间: 2014-1-20 10:22
看了都长学问。没文化的也长文化。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1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2 编辑
面目有些狰狞的父已铜觥gong(酒器),盖子上的兽首,很像非洲草原上的鬣狗头。这样器形独特的酒具,在那个时代恐怕也是为小众所用,可能与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循规蹈矩、以及文化上的中规中矩有关。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1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2 编辑
纹饰优美、器形大气的龙首三足提梁盉he(酒器)。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2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3 编辑
父丁铜簋gui(盛食器),厚实的器壁、粗大的纹饰,在双兽耳的点缀下,显得沉稳凝重,像是商朝早期的器物。“盛食器”就是咱百姓统称的盛饭的家伙事,现场看器物个头不小,若是一个人使用,这家伙不是酒囊就是饭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22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3 编辑
做工精细的秉申铜卣you(酒器),凸起的金属饰物、平雕浮雕的运用,变化多端的云纹、鱼纹等纹饰,令制作工艺极其复杂。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2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3 编辑
西周之后的青铜器,逐渐重视与生活相关器物的铸造,由此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图为兽面纹铜觥gong(酒器),斑驳的铜锈遮挡了器物的漂亮纹饰,但表情温顺的兽首、精巧别致的器形,依然掩饰不了它的谲奇精丽。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4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0 16:52 编辑
东周之后青铜文化获得长足发展。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渐趋成熟。图为首双耳簋gu(盛食器),在铸造它的过程中,其双耳和器身上的饰件,极有可能采用了分别铸造、再镶嵌拼合的技术。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5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4 编辑
虢guo季铜方壶(酒器),按字面理解它是周朝时期的酒具,丰富的纹饰、高大的器形,是古罗马时期陶制酒器所无法相比的。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5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4 编辑
文物的挖掘是个精细活,深埋于地表之下的古物,并非商场货架上的商品整齐摆放,而是东倒西歪甚至与泥土交融在一起,需要专业人员抽丝剥茧般的审慎挖掘,大本营的日本人(松边醉倒)就极适合这样的工作,可惜他与红卫兵甲已经投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图为模拟文物挖掘现场。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1:5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4 编辑
镶嵌龙凤纹铜缶(水器),公元前500多年的器物,2005年于河南上蔡县出土,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出土的青铜器表面往往附着红斑或绿锈。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2:0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8:14 编辑
鸟兽纹贯耳铜壶(酒器), 壶体截面为圆角方形,器身缀满夔纹,壶体侧面各有一对兽面纹贯耳,其动物形态塑造的生动逼真。在器物底部的右下角,有文物工作者修补的创面,应是出土时损坏所致。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2:12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09:25 编辑
错金银铜豹镇,器形丰满豹子形象生动,颈部套有项圈动物的造型悠然温顺,器物上的豹纹,以嵌金丝的方法表现了豹体上的斑点,虽然年代久远依然精美无比。“镇”是古人坐卧时压席子边角的器物,豹身上的方孔用来插放灯架之类的物品。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0 12:26
还剩点尾巴,随后更新完。
作者: 豌豆苗 时间: 2014-1-20 17:05
子民 发表于 2014-1-20 12:26
还剩点尾巴,随后更新完。
凝重、深远。{:soso_e179:}
剩下的是兔子的尾巴呢?还是狐狸的尾巴呢?
等等看。{:soso_e113:}
作者: 青青子衿 时间: 2014-1-20 19:02
好文好字好图,必须赞一个.{:soso_e179:}
作者: 惜秋 时间: 2014-1-20 22:39
凝视子民的作品,遥想昔日的朝廷,
作者: 丫头骗子 时间: 2014-1-21 06:43
大早上就玩汉字听写大会啊,算了,偶就当鉴宝大会看了哈
作者: 丫头骗子 时间: 2014-1-21 09:20
感谢杨玉环,让我认识了虢 感谢吃货 让我认识了簋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0:0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09:34 编辑
蟠螭纹铜盖鼎(饪食器),该器物庄重奢华器形硕大, 底部三蹄足、口沿有双耳,腹部饰六条蟠龙纹,龙躯勾连交错,并填以繁密的雷纹。
青铜器多图组合。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0:0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09:39 编辑
莲鹤方壶(酒器),壶身上下遍布纹饰异常瑰丽,尤其是在壶顶中央站立着展翅的仙鹤,开创了青铜时代前所未有的清新风气。该器物原为一对,另一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必定是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命令的结果,若是放到现在河南省考古界肯定说“NO”。它同时还是一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与龙耳虎足方壶(酒器)并称河南省博物院的绝代双骄。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0:2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09:46 编辑
在蟠螭纹铜盖鼎的口沿上,装饰着精巧繁缛的蟠龙纹饰。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0:2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09:49 编辑
“匐”雁形铜盉he(酒器),盉的造型为一只大雁,器盖与器身由人形锁链相连,整体造型生动美观。器物上的铭文记载了主人公“匐”出使它国的一次外交活动。古籍《仪礼》中有“下大夫相见以雁”的记载,此记述也证明了在青铜器的使用中,封建社会所制定的森严等级。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0:49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09:54 编辑
妇好铜方鼎(饪食器),商代后期的器物,与妇好鸮尊(酒器)同出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可见当时受技术工艺的局限,在炊具的制造上还是比较粗糙。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工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1:0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0:03 编辑
断剑,出土于三门峡虢季墓(周朝),该剑全长大约一尺是西周晚期的器物。剑身铁质剑心铜质,出土时已折为两段,并装在用皮革精心制作的剑鞘内。资料介绍,这把玉柄铁剑,将中国的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剑”,不知是真是假。
青铜器多图组合。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1:0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4:22 编辑
倗peng匜yi(水器),七十年代末出土于河南淅川县楚国墓。
查阅相关资料,在“倗国沉睡绛县的千年古国”的考古文章中,记述了在山西晋南绛县横北村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出土的青铜器上带有“倗伯作宝鼎……,其万年用永”的铭文,结合其他出土文物,得出了这片墓地就是倗国墓地的考古结论。而倗国是西周时期的小封国,在历史上对它无文献记载,这次考古新发现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说明其疆土在今天的山西省绛县附近。那么,西周倗国的倗匜跨越时空落入春秋时期的楚国,应当与历史上战争的劫掠有极大的关系。
“倗”字在西周金文中曾经出现过,上世纪末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一件西周铜冒鼎,器物上有“晋侯令倗追于倗,休有擒”的铭文记录。按照对西周金文通常的读法和理解,山西绛县横北村出土青铜器上的“倗伯”, “倗”应是地名、国名或姓氏,而“伯”有两种解释,一是周王室分封的爵位,二是在兄弟中的排行。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1-21 11:11
普及文物知识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2:17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4:28 编辑
兽食人纹车軎wei(车器),“軎 ”是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成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主要起装饰的作用。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2:2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7:53 编辑
先秦时期,甚至包括秦汉时期的房舍模型,当然图中的房屋并非寻常百姓能够居住。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2:2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7:55 编辑
兽面纹铜罍lei,商代前期的器物,于郑州白家庄出土。“罍”在古代指:盛酒的容器或者盥洗的器皿。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12:2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0:57 编辑
青铜器多图组合。
作者: 散发扁舟 时间: 2014-1-21 14:38
都是国宝级了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4-1-21 15:56
唉!看了半天,咱家一件也没有
作者: 双飞雁 时间: 2014-1-21 18:13
大开眼界了!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1 22:37
散发扁舟 发表于 2014-1-21 14:38
都是国宝级了
一部分为国宝级。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5 09:37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1:09 编辑
CNC2621 发表于 2014-1-21 15:56
唉!看了半天,咱家一件也没有
从这里选一件吧!
蝈蝈、水萝卜(玉器)。
蝈蝈、瓢虫与大白菜(玉器)。
作者: 散发扁舟 时间: 2014-1-25 09:41
{:soso_e114:}谁的手艺
作者: 百家浪子 时间: 2014-1-25 16:40
真是大开眼界啊,俺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感觉那的青铜器没河南的好。还是子民的文章和片片给添的彩呢?哈哈,
作者: 双虎知音 时间: 2014-1-26 09:00
子民老兄,高端大气上档次,好心性。
中华博大,老兄雅兴,图片配文,雅俗共赏。
作者: 双虎知音 时间: 2014-1-26 09:57
看完后,一一下载了,仍忍不住,大喊一声,真棒!解馋!谢谢子民老哥。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6 14:3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1:14 编辑
双虎知音 发表于 2014-1-26 09:57
看完后,一一下载了。。。,谢谢子民老哥。
骑友群体爱好各异,有的喜欢飙车、有的喜欢购物、有的喜欢摘枣、有的喜欢锯树。。。
双虎兄弟喜欢历史上的一些事物,赞一个。
青铜器器物顶端的龙形兽首。
作者: 红卫兵甲 时间: 2014-1-27 21:22
虽然不懂青铜,但视角独特,赞!
作者: 无所谓 时间: 2014-1-27 23:23
精致的青铜器,精彩的文字介绍,精湛的摄影技术。{:soso_e179:}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8 16:00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1:28 编辑
青铜器多图组合。左上编钟、左下蟠虺hui纹鬲li,右上兽面纹贯耳铜壶、右下父已铜觥gong。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8 16:1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1:21 编辑
青铜器是由红铜与锡的合金,制作而成的金属器皿,在2000多年前逐渐被铁器以及陶瓷器所取代。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8 16:2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1:27 编辑
爰yuan铜方彝(酒器),出土于安阳戚家庄。“爰”在古代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是重量单位。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29 12:4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4:18 编辑
青铜神兽(乐器的器架),神兽主体为龙首、虎身、龟足,头上盘旋着六条小龙构成了兽角,在它的背部立着一头同样形态的神兽,造型奇巧鬼斧神工,这样的稀世神物完全得益于西周之后,青铜器的铸造已从礼器、乐器、兵器等器物延伸开来所致。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30 10:33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4:26 编辑
跽ji坐人铜灯,公元前400多年的器物,1975年于三门峡出土,其人物造型生动优雅,器形修长简洁明快。虽然没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构思巧妙工艺复杂,也完全称得上青铜艺术精品了。毕竟,一个是青铜时代中期的器物,一个是青铜时代末期的器物,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技术水平与综合国力终究存在较大的差距。
“跽”为挺直上身,双膝长跪的意思。附一张刘胜墓长信宫灯的网络图片,可以对上述两件不同时代的器物做一对比。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1-30 10:36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4:38 编辑
云纹铜禁,国之重器。“禁”是盛方酒器的案子,类似我们使用的茶几。据资料介绍,1978年于河南省淅川出土时,云纹铜禁已是数百块的碎片,整整装了两麻袋,后由国内知名青铜器修复专家,历时两年多方成功修复。这是一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是迄今国内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器物,其五层镂空透雕,24只龙形怪兽攀援伏撑,工艺精湛之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 双飞雁 时间: 2014-1-31 15:18
都是国宝级。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2-17 17:59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5-11 10:39 编辑
历经千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事休。
凝望。。。
2000多年前,随着铁器的出现和普及以及陶瓷器的迅速发展,青铜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后,只有铜镜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仍被广泛的制造和使用。
发展永远是历史的主旋律,就如达尔文进化论所强调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那些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事物,才能被接纳、留存、延续下来,不能追赶时代潮流的必然要被淘汰,直至尘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2-17 18:04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11 14:53 编辑
作者: 河北羚羊 时间: 2014-2-18 00:03
好片片,好帖子!子民劳苦功高!
里面有复制品吗?即便复制品,也价值极高,毕竟形式难得。
古人技艺精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样,古史的悠久,也超出了我们的认识。
作者: 稻香老农 时间: 2014-2-18 03:55
可怜的子民,写了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人请你吃饭
本宫让年妃给你做了几样小菜,尝尝鲜吧
作者: 终极自由 时间: 2014-2-18 10:02
你没顺回来两个,分我一个。我能找到下家,是一个叫松边的家伙。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2-19 15:43
稻香老农 发表于 2014-2-18 03:55
可怜的子民,写了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人请你吃饭
菜肴很丰富,装盘很讲究,尽管是画饼充饥。
仔细端详,光花生米就有两盘,细心周到上档次。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2-19 16:01
河北羚羊 发表于 2014-2-18 00:03
好片片,好帖子!子民劳苦功高!
里面有复制品吗?即便复制品,也价值极高,毕竟形式难得。
古人技艺精湛 ...
尤其是器形诡丽的青铜器,更是古人聪明才智的突出展现。
所有展出的文物,复制品没有都是真品,人防技防安保手段非常到位,
保护文物的玻璃罩不能用力碰,否则会触动报警系统。
作者: 稻香老农 时间: 2014-2-19 22:27
子民 发表于 2014-2-19 15:43
菜肴很丰富,装盘很讲究,尽管是画饼充饥。
仔细端详,光花生米就有两盘,细心周到上档次。
哎!!!可怜的子民,只看到花生米了,没看到米酒翅中和软炸虾仁。
萝卜那可是天津小沙窝的哦
作者: 太行骑游 时间: 2014-2-20 10:47
看了一遍又一遍,能够表达的只有两个字——震撼!
为古人震撼,为作业震撼,为楼主片片震撼,为中华灿烂的文化震撼!!!
作者: 同志们好 时间: 2014-2-20 17:22
这就叫骑行文化。通过骑友的眼睛把大家一时去不了或者没法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壮美山川展现给大家。还是那句老话------开眼界,壮体魄,长知识,交朋友,提精神,陶情操,冶志趣。育美学。做好人。
作者: 小燕飞飞 时间: 2014-2-21 09:28
拍片辛苦了,俺欣赏了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3-21 13:38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21 22:57 编辑
这两日,在凤凰网上看到一则“关于国宝级青铜器将要回归故里”的报道,因是新闻性质故篇幅较小,其信息量亦相对不足,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兴趣。随搜索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情况以满足好奇心,并借着这个与青铜器有关的帖子,对已知的信息加以补充梳理,期待与营里的骑友们共飨。这份小材料分为五个段落,内容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可读性。骑友们不妨抽点时间、耐住性子、细细读来,会感受到青铜器之外的许多历史变迁,或许还能体会到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强盛,对社会乃至民族的极端重要性。
流失海外的青铜器--皿方罍(lei)的器身。
模拟完整的青铜器--皿(min)方罍。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3-21 13:39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21 22:48 编辑
青铜重器“皿方罍”的回归
一、让我们先认识一下青铜器皿方罍。
“罍”是古代一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罍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绝迹于战国时期。青铜罍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尤其是皿方罍更是十分稀少。该器物由器盖、器身两部分组成,整器通高84.8cm,器身高63.6cm。器盖铸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整器装饰八道粗壮扉棱、雄浑庄重、富丽堂皇、异常精美,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方罍中,器形最大最精美的一件。
二、青铜器皿方罍的出处及出土。
据记载,皿方罍为西汉文帝的爱子梁孝王刘武的家藏宝物,他临死前立下遗嘱大意为:"此罍价值万金,要好好收藏,切勿给予他人。”其出土过程更是传奇,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因一场暴雨的冲刷皿方罍在山间沟边竞意外出土,被当地一农民发现后秘藏。
三、青铜器皿方罍的辗转交易和颠沛流离。
此器物出土后,一位湖北的石姓商人得知此事便循迹而来,当即出价400块银元购买。物主长子回家,得知“宝物”有人愿出高价收购,马上拿着皿方罍的器盖找到附近小学的钟校长询问。钟校长当即决定出800块银元购买皿方罍,并将皿方罍的器盖留下,让物主长子速速回去将器身送来。石姓商人知道后,匆忙抱着皿方罍器身离去。
且说钟校长获得皿方罍器盖后,心里一直牵扯挂着皿方罍器身,曾呈请当时的桃源驻军周磐团长"缉拿奸商",希望能得全器。几个月后,拥有皿方罍器身的石某亦托人找周磐欲购器盖,出价四、五万块银元,并许诺事成之后再给3万作酬劳。周磐没有答应,石某又到常德求助于贺耀祖师长,贺曾派兵到钟校长所在小学搜寻皿方罍器盖,虽一无所获但造出了声势。钟校长害怕,便前往周磐处请求帮助,并说愿将器盖捐献国家,但求资助兴学。周磐当即给钟校长5000块银元,并给期票5000元,皿方罍器盖遂归周磐所有。就在这时,段祺瑞政府亦获知皿方罍出土,曾"严令追缴",湖南的赵恒惕也扬言要追缴至省政府保管。周磐采取拖延策略,使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追缴行动均未成功。
到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追缴"之事只好作罢,此后皿方罍器盖一直由周磐占据。后来,获得皿方罍器身的美国煤油大王,曾托石姓商人以14万银元欲购皿方罍器盖。石某再次来到桃源县,结果被贺耀祖的军队抓捕入狱,并被罚款10万元才得以获释。美国煤油大王闻讯心有不甘,后又托人欲以20万块银元购买器盖,但周磐索价50万美金,终未成交。
1952年周磐被捕,曾写"补充坦白材料",交待了皿方罍出土和流传的详细经过,并主动献出皿方罍器盖,希望能"立功赎罪"。同年4月的一天,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金明,亲自将器盖送交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嘱"妥为保存"。
1956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皿方罍器盖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而时任博物馆馆长的高至喜先生,亦曾多方打听皿方罍器身的下落,但始终没有任何消息,便只好在1964年主编的《湖南省文物图录》中,先行刊布了皿方罍器盖的材料。
回过头来,再说说石姓商人得到皿方罍器身之后,即以高价将其转售给上海的李文卿和马长生,后流出国外。先为美国煤油大王所得,后又归日本大阪一收藏家。尔后,皿方罍器身又转售给日本东京的著名收藏家Asano。Asano先生在获得器身后,曾多方求购皿方罍器盖,并曾在英国购得一春秋时期的方形器盖,但盖的大小、纹饰、颜色与皿方罍器身多有不同。
此后,皿方罍在冷战时期一度脱离了人们的视线,直到1992年,上海博物馆原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出访日本时,在Asano先生家中偶然见到了久违的皿方罍器身。据这位Asano先生讲,这是他于八十年代中期从英国花大价钱买回来的。马先生告诉他,在中国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皿方罍器盖,其铭文、纹饰、大小可与罍身相配。Asano先生随多次来中国湖南了解该器盖的情况,计量该器盖的尺寸,对比器盖器身照片,发现除铭文稍有不同外(皿方罍器身的铭文少"天全"二字),其余均相同。由此推断出,即使它们不是原配,也应是皿氏家族同时所铸之器。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3-21 13:59
本帖最后由 子民 于 2014-3-21 22:53 编辑
接上页:
四、青铜器皿方罍器身的国际拍卖。
日本人Asano得与皿方罍器盖亲密接触,并掌握了器盖与器身乃是一套完整器物后,这家伙便生出了“非份之想”。他欲出资美元三十万,为湖南省捐建一间精良的陈列馆,并另捐赠一只西周初期的精美器盖,以换取皿方罍器盖。由于当时中国国内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湖南方面竟然派员专程赴日本考察洽谈,终因法律问题无法逾越,而未能完成此次交换,皿方罍虽然错过身首合一的机会,却也在“不幸”中埋下了之后幸运的伏笔。
此后,中、日双方几经努力,欲成就皿方罍身首相合的好事。曾想过将器身和器盖运到上海,在上海博物馆整器展出因故未果,又想到新加坡办整器展出也因故未果。
再后来,这个日本人遇到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决意出手皿方罍器身。得知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皿方罍身首合一之时即将到来。哪知,拍卖会上一位买家出价超过我方预算近四成,以924万美元的高价拍得皿方罍器身。
五、青铜器皿方罍器身的即将回归。
又过了许多年,也就是在今年,皿方罍器身再次重现纽约佳士得拍场,虽标注估价待询,但起拍价已达1000万至1500万美元。消息传出,在华人收藏家群体中引发巨大关注。知名藏家曹兴诚曾吁请海内外收藏家和企业家放弃竞买,促成国宝合璧好事。
2014年3月15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致函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函中提及“囿于本馆为非营利受托遗产保管机构,所需购藏经费全赖各方资助,今虽多方努力,目前仍仅筹措到两千万美元。因此,祈贵方能同意以此价格(含贵公司佣金)成交。如允此议,则我方将在一周内先期付款三百万美元,余款在两个月内付清。”
纽约当地时间3月19日下午,由湘博馆馆长带队的湖南省收藏家群体,向佳士得正式提出联合洽购皿方罍器身,以促成此青铜重器“身首合一,完罍归湘”的愿望。随后,佳士得经与皿方罍器身当前所有者沟通后,达成拍卖前的成功洽购,并将在两个月内启运回国。至此,流落海外数十年的皿方罍器身,将在湖南省博物馆与它的器盖实现最终的团聚。
皿方罍器身回归的故事讲完鸟,谢谢那些有兴趣的骑友的浏览。
作者: 子民 时间: 2014-9-21 12:21
周末值班有些空闲,
读了读年初的这个帖子,
当时许多清晰的记忆,
就像电脑中的“垃圾”一样被删除了。
作者: 同志们好 时间: 2014-9-22 00:28
好文不怕沉,总有有心人,国破文物在,国宝总沉沦。读罢长太息,羞见后世孙。
作者: 沁园春雪 时间: 2014-10-9 20:37
本帖最后由 沁园春雪 于 2014-10-9 20:42 编辑
可当 《青铜器》书籍来看 来阅读。顺一件回来比顺一本杂志无法相比。
恰巧 今日刚看了网友的帖子《河南博物馆》 顺便上传一图。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