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转帖]难忘军旅情....... [打印本页]

作者: 长期坚守    时间: 2008-3-5 09:00
标题: [转帖]难忘军旅情.......
(副刊) 2007-10-22 11:10:36 毕节日报网站 杨汝奎   “戍边卫国的历程,无怨无悔的青春,血火凝成的友谊,真诚永恒的史录。”这是我所在的原陆军某某师于2004年8月1日在昆明举行战友联谊活动时印在纪念册封底的四句话。这四句话让我常看、常读、常背、常记,翻开眼前的是铅字,铭刻在心的是永恒。   人的记忆会被时间冲淡,但有些记忆却刻痕深深。我所在的陆军部队永远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军旅情结。毕竟,我们为它付出了许多,它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它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共和国的合格军人。我们兄弟般的战友,有的已经为共和国的安宁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在部队已经含辛茹苦地工作了一辈子,直至离休、退休,更多的则是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土地上继续为共和国的繁荣和富强默默地工作着。我们曾把自己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时光和青春年华献给了军队。而军队则以它特有的方式锻造了我们。部队的直线加方块培育了军人刚直不阿;严明的纪律使军人步调一致;高亢嘹亮的歌声催人奋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使军人永葆活力;一次次相聚是前缘未了;一次次的分离是暂时的离别;严寒酷暑、烈日暴雨、披星戴月是祖国和人民对军人的考验;蹲猫耳洞、吃压缩饼干是战事的需求;血与火、胜与败、伤与残、生与死才是军人的气节。战友爱同志情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受;所以让军人永远怀念那难忘的军旅情结。   事隔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年的战友都在何处?学习、工作和生活怎样?在众多战友的倡议下,报经云南省民政厅备案,我师于2004年7月28至30日在春城昆明举行一次聚会,与会战友2000余人,在组委会的周密安排下,在滇池路一线二十余家宾馆或酒店落住,接待十分周到。共设师直一个主会场94、95、96、炮团四个分会场。正式的联谊活动于“八一”那天早上10时开始,12时结束并举行午宴,下午分别座谈和交流并举行晚宴。第二天分头行动,其中800多人前往老山,战地重游,缅怀战友,500多人到原部队驻地回访“故乡”,剩下的自行安排活动。   这次活动可以认为是我师1985年10月撤销后最具有历史意义的。   时间仿佛插上金色的翅膀,穿越星光灿烂的天际。我师从成立到撤销历时16年,从撤销到相聚已隔20年。那天是个好日子,那天是个喜日子,那天是个留连忘返的日子。总之,八月的春城百花争艳,滇池碧水荡漾,西山的睡美人在笑,战友们乐开怀。   欢迎你!来自齐鲁大地的战友!欢迎你!来自宾海城市的战友!欢迎你!来自天府之国的战友!欢迎你!来自首都的战友!   这天,久别重逢的战友在凝望中回忆,在回忆中叙情,在叙情中流泪,在流泪中欢腾,在欢腾中高歌:“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祖国把我们招唤在一起,”这首歌曲的歌词质朴,旋律铿锵有力,充分抒发了我军官兵一致、官兵友爱、战友情谊、无往不胜的战斗豪情,这首歌唱出了官兵们的心里话。所以当战友们款款步入会场时,播放器里响起了这首歌的曲子,使徐徐步入主会场的战友神情显得是那样的随和与协调,融入音乐中,身随音乐动,处处露出的都是笑脸和致意。   然而,随着低沉的乐曲声的滚动,解说缓缓并轻声朗诵道:战友,今天是我们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可在那晃动的人群里怎么也看不到你们的身影,欢歌笑语里也听不到你们的声音,我们曾经并肩冲锋陷阵的战友啊!而今天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哀乐轻拂,全体战友庄严肃立:一声“向在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友默哀致敬!”,列队里,那一双双模糊的泪眼拉开了战友们海潮般的思绪,此刻想得很多很多,很久很久,很远很远……自从永别后的日日夜夜,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把你们寻觅。啊!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在那松柏长青的陵园里,安卧的是我师某团6连被中央军委授予的“英勇献身的模范指导员”和自兴;某团一营被昆明军区授予的“模范教导员”邓汝良以及一等功臣张鹏翔、赵子云等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永远记载着你们;祖国边陲的山山水水永远陪伴着你们;家乡的父老乡亲永远惦记着你们;曾经并肩作战的首长和战友们永远怀念你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是你们用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你们,中华才有今天的崛起腾飞。安息吧!亲爱的战友,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你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共铸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   一双双紧握的手,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阵阵深情的拥抱……   相聚虽短暂,永生难忘。每当我观看光盘和翻阅纪念册,心中的涌动无法抑制,早以人随心致,心随画致,画随情致了。昔日的军旅生涯历历在目,军旅情结永存于心,久久难已忘却。   我为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 老山老兵    时间: 2008-3-11 16:53
写出了真情实意,写出了当兵人得情怀,写得真让人感动呀!我昨天去看了毕节日报的电子版,发现作者还有一篇是写临沧招待所一位朴实善良的服务员的文章,写得也是非常生动感人的,呵呵.没有想到杨老兵有这么好的文笔,真了不起!还应该多写些嘛.对于我们有过那段经历的人来说是种难得的回忆和享受......   敬礼!握手!
作者: 老山老兵    时间: 2008-3-26 14:07
老山颂 毕节日报网站 杨汝奎 老山,这个神圣的名字是一代人心目中崇高的丰碑,尤其是对那一代中国军人而言,更是他们向往的圣洁之地。因为,那里有不朽的老山精神;那里有无悔的青春年华之歌;那里有对老山兰的永远怀念;那里是寻梦的地方…… 老山,在20世纪80年代,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当代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尊严。那个年代的军人在老山上铸就了一代不朽的军魂。那是一座卫国戍边的英雄碑;是一曲气贯长虹的正气歌;是一首动人心扉的边塞诗;是一部启迪人生的教科书。 老山,你将同军人和战争永远联系在一起,没有军人和战争,就没有《十五的月亮》;没有军人和战争,就没有《血染的风采》;没有军人和战争,就没有《我爱老山兰》等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歌曲。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工厂学校和城市农村,其蕴藏着的内涵已大大超过词曲本身。唱出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祖国的军人刚毅坚强。唱出了战争虽不可避免,更唱出了祖国建设需要稳定、人民渴望安宁。 老山,由于你的雄峻和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曾被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高度概括为五种老山精神:即“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机密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五种精神,鼓舞着一批又一批坚守老山的将士英勇顽强,奋不顾身,誓与阵地共存亡。这五种精神,锻造出一支又一支稳如泰山的坚强部队。这五种精神,培育出一名又一名我军高级将领…… 老山主峰唯一的雕像,是英雄张大权的雕像,他象征“老山军魂”。雕像正前方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地,名曰“将军林”,是和平年代每一位到过老山的将军亲手种下的一棵棵树。雕像后方直通峰顶的223级阶梯,象征攻克老山主峰时牺牲的223名烈士。顶峰那座“老山精神万岁”的纪念碑,是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总之,老山的每一处都有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传奇故事。 老山,在你的怀抱,孕育出数以千计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在你的怀抱,有成千上万的血性男儿留下了催人泪下的故事。曾经,不知有多少青年向往你,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想贴近你,而随着时光流逝,这一切都已经变为尘封的历史随风远去。在此,我要疾呼:国人在明白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安全和生存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那就是战争并未消亡、硝烟并未远逝、和平和发展的背后仍有刀光剑影……最终体现胜与负、成与败、兴与衰的则是国防力量的强弱。 老山,今天你虽然又婷婷玉立,并且外表已穿上华丽、高贵、淡雅的绿色外衣,看似既挺拔秀丽又巍峨雄伟,但我更坚信,在你身上,伤痕处处犹存,弹坑永远都不会填平。老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处不留下战士们的鲜血和汗水,甚至生命。 老山,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而今,在你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已变成车水马龙、一片繁荣兴旺的商场。昔日的主峰、天保口岸、小坪寨、曼棍洞(现称将军洞)等有着标志性战争痕迹的地域都成了今天的旅游景点,并备受青睐。这,更进一步展示了老山的神不死、老山的魂不灭、老山的梦永存……   (谨以此文献给建军80周年和老山作战23周年)
作者: 老山老兵    时间: 2008-3-26 14:11
那一夜 毕节日报网站 杨汝奎    那一夜,是出征对越作战的前一夜。 准备了一整天,我感觉有些腰酸背痛,随手拿了一张靠背矮椅在寝室外坐下,不久,又接到司令部的电话,让我到司令部领取巡逻执勤袖章同陈参谋一道对营区进行巡逻检查。我俩驾驶着边斗三轮摩托车转了一圈后在值班记录薄上记录着“一切正常。” 天上数不清的星星此起彼伏地轮换着向我眨着眼睛,似秋波频递,而月亮则好象笑弯了腰,在夜雾和薄云的环绕中时隐时现。当月亮被云遮住的时候,四周黑糊糊的。当月亮推开云层的时候,四周则是灰蒙蒙的无边无际的稻谷。满田坝金黄金黄的稻子泛出清香,一阵阵向营区袭来,夹杂在缅桂兰和夜来香的中间,闻着,透身暖心的舒服。 回寝室的路上,想起寝室里还有慧和梅来向我告别。我才像离弦之箭一样,一路小跑到了那属于我的小窝。梅是慧的同学,慧是我三年前认识,我们正在热恋之中。 慧和梅是下午5时左右来到营区的,来的时候慧推着一辆赤红色的女式自行车在前,梅在后跟着,并时不时把手搭在自行车的座垫上,一眼就看出慧和梅那忧虑的心情和凝重的眼神,慧和梅虽然到营区四、五个小时,但由于备战准备很忙,我所准备的资料、器材、弹药他们又插不上手,所以没有更多时间顾及梅和慧的存在。慧和梅就各自在一旁“悠闲”去了。待我查哨回到宿舍时已是第二天凌晨,这时距我们出发的时间已经不到6个小时了。真正静坐对面,才觉得没有更多更好的词汇和语言来表达要离开的心情,到是让我彻底领略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境和意念。“回去吧!夜已经很深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着我,我会平安回来的!”我深知这话的俗气和老套,可还是忍不住这样对慧道。此时的慧一改往日的活泼可爱,也失去了平时的谈笑风生,把水灵灵的眼睛藏了起来,只是用红肿的泪眼看了看我很快又移开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我还是从慧的眼神里找到那依依惜别的感情,我相信这种感情不是感情的片断而全部抑或永久,体现的是一种粗犷的、清新的、单纯而有感染力的美。我不知道慧此时此刻在想什么,一直不语。“我们还是回去吧!太晚了,他们的部队起程得早,我们再折腾,会影响他的!”一旁的梅不住地劝道。“要走你走,反正今晚我不走了”。慧把泪脸扭向一边,大声嚷道。往日的温柔与文静荡然无存。慧的语气、神态和那固执劲吓了我一跳,几年来还是第一次看见。我劝她说:“有句古训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战争不勇往直前,不杀敌之功报效祖国,且不是懦夫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只希望你多给我来信就行了,但现在你必须回去!” 月亮不知躲到那里去了,星星依旧照亮了夜空和广阔的大地,夜色明朗。我和慧她们出了营房,我推着那辆赤红色自行车在前,梅与慧跟着,但不管我怎么催促,慧和梅的脚步每移动一步都很困难,而此时的慧几乎是被梅推着行走,从住处到军营大门,不到三百米路程,我们却走了一个多小时。由于有命令在身,当夜干部战士一律不能离开营区。出大门后,我把自行车交给慧,此时的慧连站立都困难,只能由梅扶着,已哭成泪人的她哪里还有力气和心思来推自行车。见此情景,我当着哨兵的面说了慧几句,她干脆蹲到地上大声哭了起来,一向坚强的我视线也渐渐模糊,弄得连哨兵也跟着相劝,并陪着流下了伤感的泪水。见状,我只好俯下身子将慧扶起并告诉她送她回家,实际上我那里敢临战违抗军令?只不过是想用缓兵之计而已。便悄悄把卫兵请到一边,用军籍作保证,只送到百余米的桥头就回来。战争年代,哨兵也怕受到连累,他让我直接找排长商量,当时有些不太认可哨兵的固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渐深,我认可了这位哨兵。我们的排长是1976年入伍的河南老兵了,我们成天进进出出,虽然相互知道,但不很熟悉,也叫不出姓名来,待我把前因后果说明后这位卫兵队长承担着违令之险同意了我的请求,准许我把慧和梅送到桥上,但要求我20分钟之内必须返回营区。 西面距营区六、七百米缓坡上的边陲小镇是慧和梅居住的临沧县城,县城与部队隔南汀河相望。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修建营房时,在河面上也修建了一座桥,因没有取名,就被营房里的兵和当地人唤名部队桥。而我暗自取名南汀挢,因为这座高3米,宽8米,长50余米的混泥土桥呈东西走向横卧在南汀河上。远眺,县城西面呈南北走向的崇山峻岭已隐隐约约显出轮廓,从小镇不同方向传来了雄鸡的报晓声。我立于南汀桥头,心想决不能越桥半步。回望营地,驻守着千军万马的军营却一片沉寂,半点也看不出两个小时后就会向战地老山开发的迹象,使我心生自豪。左侧我的臂膀死死地被慧拽住,微弱的路灯光下,慧那又红又肿的泪眼干巴巴地盯着我,说不出一句话来,我的心虽似刀绞,艰难地对她说:“你们慢慢的回去吧,我若再跨桥一步,很有可能被定违抗军令,似逃兵送军事法庭受审,也许还要牵连卫兵队长”。慧不但没有接车,而是更加抽搐起来,双手则紧紧地挽住我的颈子,惟恐我飞走。我已有喘不过气的感觉,便将自行车往地上一甩,也紧紧地抱住了慧那异常柔弱的腰,唯恐慧那晃晃悠悠的身子会随南汀河的河风飘去,两个泪人拥在了一起,全然不顾旁边站立流泪的梅。刹那间,军人的理智和顽强告诉我,此时是非常时期,决不能儿女情长。便用我那颤抖的手掰开慧那纤细的、且无力的双手后转身朝营地走去,但感觉告诉我慧被我推倒在几米外的地上了,我更清醒地意识到不管身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能回头。而身后留下的只有慧和梅的哭泣声,还有那辆倒在桥面上的自行车和我一路滴落地上的泪水……   可谁知这一走便成了我和慧今生的分别。 那一夜,是我和慧流了一夜的泪;那一夜,我未眠;那一夜,是公元1984年7月16日。
作者: 杨耀凯    时间: 2008-4-1 01:50
向32师致敬!
作者: 长期坚守    时间: 2008-4-8 09:08
他写的东东不少哦.....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