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 风筝飞满天” 春风送暖 与您相约 来放风筝 放飞心情
地点:赵苑南门
时间:3月15日周六下午2点
联系:雨蝶枝叶
若因天气以及不可抗拒的原因 自动取消此次活动
户外(骑行)活动免责声明书
为使户外(骑行)活动安全健康的发展,特制定免责声明如下:
【声明】
1.骑行要求:要有团队协作精神。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要有积极自觉的环 保意识,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应采取掩埋、焚毁或带回等方法处理。爱护自然环境,不得破坏人文自然景观.。安全、快乐、团结、互助、共同达到目标,有严重个人主义激进倾向者请勿报名。
2.参加人保证所登记的联系电话真实有效。此电话一经登记,即表示电话实际所有人已完全接受邯郸骑友大本营的所有规范和本次出行的一切集体约定(口头和书面)。
3.本活动为非盈利性质的自助游,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测的危险性,特要求参加者必须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及较强的集体团队精神,并对自已个人的安危负责,如活动过程当中发生意外事故,组织者有义务组织、联系各相关部门救援或改变行程,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特此声明。活动开始后本声明将自动生效并表明你已接受,否则,请在活动开始时退出本活动。
4.此次活动纯粹是自娱自乐性质,组织者仅仅负责召集和协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而活动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活动计划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凡报名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队友不承担赔偿责任,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凡报名者均视为接受本召集声明。本声明中关于免除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适用于所有参加人员
6.参与者条件:有独立能力,有自理能力,身体健康,行动方便,活动期间没任何疾病。
7.本次活动适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条例。
骑行活动开始后,本声明自动生效。
[此帖子已被 雨蝶枝叶~ 在 2008-3-11 21:21:47 编辑过]
支持!参加!!
我仿佛又见到了去年五一蝶姐的贴子啦,呵呵.
希望你们开心.
如果有时间,带孩子从北门过去。我电话13931042820。你们汇合了和我联系好吗?
溜溜达达:
如果有时间,带孩子从北门过去。我电话13931042820。你们汇合了和我联系好吗?
好的
俺也没风筝 数字花:
没有风筝可以参加不??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阳春时节,无论城市或乡村,只要是空旷地带,就看见许多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飞扬。风筝又称纸鸢,也有人称它为鹞子,古书上有“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和“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说明风筝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放风筝不仅小孩子喜欢,大人也爱好。据《古今事物论》上记载,五代时有人做纸鸢放飞,上面装有竹笛,有风吹入,竹笛便发出丝竹声,故名风筝。明代徐渭有诗云:“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的确,春天里,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在旷郊田野上,即可领略无限春光,又可放风筝,看风动、听琴鸣,多少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个放风筝的“高手”,还写了本放风筝的书《南鹞北鸢》,原来古时南方一带称风筝为“鹞”,北方则称“鸢”,各有特点。
北方有描写风筝的《竹枝词》,颇为粗犷:“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而南方的风筝诗则细致得多:“天际频传筝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花雨阵撒仙凡路,红灯色映碧霄空。” 这里有典故:有位叫梁伯龙的人善制风筝,他做的凤凰飞上天后,招来了百十只异鸟围着风筝飞,观者骇;又做了个仙女,手提花篮,在空中不停地从篮中拿出各色花朵批洒……真是把“天女散花”做活了。
江浙一带还举行晚间放风筝。有人在大风筝上系着很多小红灯笼,风筝把成串儿的灯笼带上天,在夜空中,如一串儿明珠挂在天际。据说还有的系上焰火。我想,这样一来,风筝可不要着火了﹖
南宋时,杭州曾流行过“斗风筝”的游戏,盛况空前。每年逢清明时节,男女老少手持风筝,争相追攀,空中筝鸣,半月不绝。
有首民谣唱道: “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丝鹞。”意思是清明过后,放风筝的活动就会逐渐停止了。
春风里,放飞的不止是风筝,在享受和煦春光、放飞美丽风筝的同时,让心情与春意连线。祝大家玩得开心!
春儿格格:
春风里,放飞的不止是风筝,在享受和煦春光、放飞美丽风筝的同时,让心情与春意连线。
冰种玉:
俺也没风筝数字花:
没有风筝可以参加不??![]()
可以参加 帮我们放吧
一路平安:
在古城广场吗?
在赵苑南门集合 想在赵苑里放 这样有带小孩的 可以在苑里游玩
雪山雄鹰:
放完风筝.哪FB.我去.
到你家了,尽一下地主之益吧!
[此帖子已被 蒲公英1 在 2008-3-15 13:58:06 编辑过]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