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沿边报道系列1--弄平岭长白山 [打印本页]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7 18:00
标题: 沿边报道系列1--弄平岭长白山

这次我们说说弄平岭的长白山。

如果熟悉中越边界战争的,对《长排山之战》这部电影一定不会陌生。没看过也许听说过,看过忘记也许还有印象,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对现在超过30岁的人群来说都是脑海中一个熟悉的烙印。这部电影就是根据79年2月在长白山地区的战斗过程忠实原拍的,拍摄后,把名字从长白山改成了长排山,战后,《长排山之战》还一度成为军内的教学电影,如今是否还用来教学,则不得而知了。

长白山不是东北吉林盛产人参的长白山,而是中越边境线上一个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小山头。因为当年这座山露出了很多光秃秃的岩石,部队(还是当地人?)就顺口称它为长白山,故而得名。在军事上重要,因为它海拔700米,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平孟到朔江之间的一大片开阔地域和平孟通往朔江的公路,无论对进攻方还是防御方,它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长白山以及它周边的地域,中越双方都留下了不少的尸体,直到二十多年后,越南还特地到上面找士兵的遗骸。

先上一份地图,根据此行GPS记录的坐标通过Google地图绘制而成,先看看熟悉一下东南西北,后面的待续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7 18:04:21 编辑过]


作者: 鸣鹤在阴    时间: 2010-8-7 21:19
标题: 回复主题

等待。

我还觉得,从今天的眼光看过去的战例,不应只说成绩,只是歌颂,还应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样的战例才能使没打过仗的年轻人读后真正理解战场,也才对的起牺牲的烈士。


作者: 刘同志    时间: 2010-8-7 21:26
标题: 回复主题
82年在边三师通信营看过这部片子,感觉很好看。现在网上看到的太模糊了,不知在哪里能看到清晰点的。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7 21:45
标题: 回复主题

很多的战例都有总结缺点和不足的,尤其是内参上的,都有。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7 21:54
标题: 回复主题

弄平村的入口并不容易找,因为它只是一条小路,很窄,而且没有路牌,左右有茂盛的植被,在沿边公路上很容易一晃而过。除非是当年365团2营的老兵,否则一般人还真不容易找。我是靠GPS定位+电话+沿途老乡问路,才找到的,打电话问弄平村里面的老乡,他说唯一的标识是水泥路,因为是新修不久的。

本来弄平的路是普通的山路,崎岖难行,也因为弄平村太偏僻了,战后三十年几乎还是当年的老样子,贫穷,非常贫穷。早段时间有领导特地过来视察,也觉得这里实在太贫穷了,得想办法改善,于是先把山路全部铺成了水泥路,好走多了。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7 23:10
标题: 回复主题
陈版走这样的路真辛苦你了!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7 23:15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陈版走这样的路真辛苦你了!

每天7点出发晚上9点还在赶路,日晒雨淋,这种消耗体力的行程真的很累,但回过头来却是回味无穷的,只有经历过艰苦辛劳以后,才会在生命的记忆中留下烙印。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10 23:45:24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7 23:32
标题: 回复主题

沿着小路一直走,尽头就是弄平村,不通往其他地方(越南例外),当年的部队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一直到达弄平村,然后就住在这些老乡家里,31年过去了,当年的作战部队早已经离去无踪,但生活在弄平村的村民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生活依旧贫穷而单调。我找的这位老乡,当年就是民兵。他的家就是照片中那座用树木做成的房子,里面简陋得难以想象,最值钱的估计就是一台旧电视和电风扇。他说:这么多年了,他的家还是那样子,没有什么大变化。象这种落后和贫穷,当年163师487团的出击点友谊关侧米七村,2007年去的时候,也同样的贫穷,也同样的战后几十年几乎没有变化。

因为弄平村就是在山里面的一个小村落,除了生活的村民和回去的老兵,日常几乎就没有人去这里。早段时间有领导特意来到弄平,看了以后也觉得心酸,于是先铺设了一条水泥路方便出入,日后再想办法搞活它。

在弄平村里,可以远远的看见长白山,当年,长白山的冷枪也可以打到这里,严重威胁村民的日常生活。

弄平村里面的防炮工事,依然保存得很好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7 23:34:2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8 9:07:15 编辑过]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7 23:57
标题: 回复主题
simonchan:

lxz63:
陈版走这样的路真辛苦你了!

每天7点出发晚上9点还在赶路,日晒雨淋,这种消耗体力的行程真的很累,但回过头来却是回味无穷的,只有经历过艰苦辛劳以后,才会在生命的记忆中留下烙印。

哈哈!没遇见麻烦吧?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10 23:45:50 编辑过]


作者: 鸣鹤在阴    时间: 2010-8-8 10:14
标题: 回复主题
突然想起,新界碑建立后,那些老界碑怎么处理的?原样不动,还是毁了?
作者: luck路客    时间: 2010-8-8 13:09
标题: 回复主题
有些边界线上还遗留有老界碑,上书大清国·········下书法兰西.安南
作者: 刘同志    时间: 2010-8-8 17:26
标题: 回复主题

西蒙辛苦了, 你们去的时候应该是大雨了,那场台风。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8 17:35
标题: 回复主题
“弄平村的入口并不容易找,因为它只是一条小路,很窄,而且没有路牌,左右有茂盛的植被,在沿边公路上很容易一晃而过。”确实是不好找,我们去年就能一步到位。

[此帖子已被 七九长排山 在 2010-8-8 19:55:05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8 21:07
标题: 回复主题
七九长排山:
“弄平村的入口并不容易找,因为它只是一条小路,很窄,而且没有路牌,左右有茂盛的植被,在沿边公路上很容易一晃而过。”确实是不好找,我们去年就能一步到位。

[此帖子已被 七九长排山 在 2010-8-8 19:55:05 编辑过]

呵呵,队伍中有认路的,当然可以一步到位了。我们几个从来没有去过,基本上都是一直打电话问弄平的老乡和沿途问路。大概方向我们知道,就是如何找到入口的问题。还好,眼睛一直盯着前路,车过了7~8米,赶紧掉头,总算进去啦!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8 23:58
标题: 回复主题

老地方啦,尽管事隔三十了,想当年我们是从边防连队后侧的山爬上弄平岭的。今天可好啦,小车可以直接开到弄平村。让我们遗憾的是乡亲们的生存环境一点没改变。

[此帖子已被 七九长排山 在 2010-8-9 11:21:0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9 20:44:40 编辑过]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9 00:01
标题: 回复主题

这是4连住过的房子。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00:24
标题: 回复主题

是啊,老乡的生活环境的确令我们惊讶。我是通过122一个老兵联系上这位老乡的,这位老兵当年就在这家里住。

我给这位老乡带了一瓶酒和一条烟,早上老乡带我们去长白山脚,中午又招呼我们吃饭,还特意杀了一只大公鸡,中午陪老乡喝了一大碗他自酿的玉米酒,带着几分醉意又随着老乡上了清代炮台山。

对于他我不再多描述了,毕竟他还要在那里生活,天天到长白山脚放牛,也经常到越南那边喝酒,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访越方也是敏感的,我们那天在长白山脚到处转悠、拍照估计越方边民也会上报的,我们不想因此给他添麻烦,山里人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从心底里面感谢他。

我们知道那只公鸡在他家庭经济中的分量,临走时往他手里塞了200元。我们衷心祝愿弄平村民能够早日脱离贫困,至少希望他们能够不再住这种四面漏风的木房子了。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9 0:28:26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00:41
标题: 回复主题

从老乡家里出来,沿着路往回走不远,有个很不显眼的入口,如果这次我不预先打招呼自己摸进弄平村,估计是死活也找不到如何通往长白山的路。

这条就是通往长白山脚的小路,狭小、湿滑、闷热,我们上去的时候天刚下过大雨,湿滑泥泞。老乡说,这条路还是老样子,当年部队从这里上去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如今还是这个样子。没有被开发保持原生态对于旧地重游的老兵或者是好事,记忆一下拉回30年,但对于长年累月生活在这里的老乡来说,原生态意味着贫穷和落后,开发意味着脱贫,好还是不好呢?

这条小路的路面上尽是泥泞和碎石满布,一不小心滑倒摔跤,一定要受皮肉之苦。当年部队在夜晚漆黑一片的环境下从这条路摸上去,估计不少仁兄摔疼过。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9 11:28
标题: 回复主题

 边疆人民是伟大的人民,那坡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参战老兵和烈士亲属,此行得到了那坡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朋友们的热情接待,某部门的两位领导还专程倍同我们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平孟。边防连队招待午饭后,就驱车前往当年122师365团2营进攻出发阵地――弄平村,看望了村民和当年支前老民兵,追忆当年军民鱼水情,老民兵们对当年战斗的情景历历在目,扛炮弹、前送战斗物资,后送伤员、收殓烈士遗体,记忆犹新,如数家珍。边民们的爱国情怀和淳朴感情让我们万分之感动,看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还住在当年部队住过的旧房子,也令我们这些参战老兵感到伤感。可是,老民兵们就说了一句令我们感动的话:“解放军同志,今天你们从远方回来看看我们,乡亲们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9 11:39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友们和烈士亲属徒步登上弄平岭,来到了当年战斗的长白山前,天公作美,天气格外晴朗,惜日战场的原貌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二营的战友心情既激动又沉重,既熟悉而今天又感到陌生,分别给战友们和烈士亲属介绍了当年各自战斗的情况后,把话题转到长白山之战。 “前面东、西走向的长形,而且在山的北侧崖壁上,裸露着大片的白色的岩石的山,就是长白山,长白山与山脚下的就是黄土高地,在长白山东南三百多米处,有一座山势极为陡峭、山顶形状尖锐的石,就是山尖石山,紧靠着尖石山的西侧,还有座圆形的黄土高地就是圆形高地,长白山、尖石山和圆形高地的相互位置,构成了一个‘品’字形,构成了越军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在战中查明越军246团2营4连在此防御)”。随行的地方官员、战友们和烈士亲属听了介绍,纵观当面地形,他们感叹地说:“你们当年在这样的地形下打仗,简直就是在下地狱,不愧为从炼狱走出来的英雄!”4连的战友记忆犹新,给大家讲述了当年长白山战斗的亲身经历,站在距长白山前约600米处,遥指他当时受伤的位置,走到4连孔令华连长牺牲的位置,回忆连长牺牲的情景,他告诉大家,连长在连队进攻受挫的情况下,为了弄清当面敌情,不顾个人安危,用望远镜观察长白山,由于他个子高大,受隐蔽地形所限,暴露了上半身,被长白山越军的重机枪击中,当场牺牲,讲到伤心处他泪流满面,似乎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口和头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疼。是啊,触景生情,当年战友们为了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视死如归,在敌人强大火力下冲锋陷阵,前赴后继重现的眼前,倒下的长眠在南疆这块热土,活着的各安天命,怎不叫人伤心?

已到了夕阳西沉时分,再见吧,长白山,在有生之年我们还会回来!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长白山,回到了那坡,准备明天的行程。

[此帖子已被 七九长排山 在 2010-8-9 11:43:0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9 16:01:37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16:14
标题: 回复主题

呵呵,老gan,去年你和曾沙他们去的,我4月头去的平孟,你们在后去了弄平,我也是回来看到老曾带回来的照片才决定今年无论如何要去弄平看看,当时很想看看长白山的,就是不知道在哪里进去!今次出发时那个会工兵活的家伙还特意到你那里问东问西。

你的照片应该是网易博客连接过来的,网易不允许照片外链,所以无法显示的,我重新上传,现在可以看到了。

后面按照长白山脚、清代炮台的顺序发,清代炮台上面拍摄的照片绝对能够令你惊喜的,那个视觉根本不是在弄平长白山脚所能比拟的。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9 16:57:05 编辑过]


作者: 老哥哥    时间: 2010-8-9 18:45
标题: 回复主题

陈版主和“重回军营”等人在此次的边关行活动中,曾于南宁有过稍稍的停歇,

我因此有机会能第一见到久闻大名的、活生生的他们,并活生生地和他们小喝了几杯,

又活生生地和他们小拍了几张合影。

现趁他们不在,我擅自决定偷偷发一张合影的图片上来,然后马上就溜。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9 18:48
标题: 回复主题

陈版好,我把地图修改补充成这样了,请查验。


作者: 军姿    时间: 2010-8-9 18:53
标题: 回复主题
simonchan:

lxz63:
陈版走这样的路真辛苦你了!

每天7点出发晚上9点还在赶路,日晒雨淋,这种消耗体力的行程真的很累,但回过头来却是回味无穷的,只有经历过艰苦辛劳以后,才会在生命的记忆中留下烙印。

现在想想也特有意思的,曾经有那么几个家伙,天天非法越境……

这么折腾瘦点没有?

辛苦啊!!!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9 19:53
标题: 回复主题
圆顶山就是圆形高地。
作者: 老兵的感情    时间: 2010-8-9 20:24
标题: 回复主题
辛苦你了!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20:40
标题: 回复主题

谢谢lxz63老兵,我一直没有靖西那边大比例的军用地形图,这些地标都是根据战例上的战斗经过图上的位置标注的,这些图在弄平一块就有差异,误差很大!

另外我想请教:我一直觉得圆形高地不是现在所指的,从现场看,它的确挺高的(对于人来说),但在地图上,它似乎又太小了,在它靠后的地方,也就是它和清代炮台之间,还有一个马鞍形的山,在google卫星地图上俯览,它又是有点圆圆的,它的大小也符合地图上的比例。如果马鞍形山体不是圆形高地,那它应该是什么呢?地图上没标。

这是从内参上截取下来的地图,圆形高地不比长白山小

这个就是一直认为的圆形高地

这张是在长白山脚开阔地域向我方清代炮台山方向拍摄的照片,可以清晰的看见这座马鞍形高地,在清代炮台上,这座马鞍形高地也刚好隔在现在的圆形高地和炮台之间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9 21:00:14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20:43
标题: 回复主题

老哥哥,幸亏是活生生的和你喝酒,要是两个死翘翘地和你喝酒,你要写一部现代版的聊斋了,呵呵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9 20:46:30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10 23:47:22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20:55
标题: 回复主题

长白山脚下的越南村庄,原来没有人居住,近几年越南安排和鼓励边民在边境附近居住,一可以防止我们蚕食他们,二也可以以后蚕食我们,总之是边民固边政策。

长白山脚下的655号新界碑

近距离拍摄的长白山,圆圆的,上半部秃秃的,但没法看到上面是否有洞。它的反斜面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这个位置没法看到,但面向我们这边的,的确是近乎垂直的陡峭。当年的部队,暗夜徒手攀爬5个小时上去,真的是很艰难的事情,但他们还是做到了,然后上下夹击,才打下了长白山,改变了不利的局面。

这是长白山的山体特写,除了植被就是光秃秃的岩石


作者: 老哥哥    时间: 2010-8-9 21:02
标题: 回复主题

越南是个不安分的国家,经济一旦好转,他们还会再做扩张的梦,他们还会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外力与中国进行抗衡,

为了南沙海域的争端,中越两国迟早还会打仗,我相信我们一定还能够看到!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10-8-9 21:46
标题: 回复主题
要做好准备,1979年太仓卒了。现在看来不是下手重了,而是我军手中没有重器,步兵破坏作用太亲了。而且军方在时间上、程度上和组织上,不够力。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22:03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就是这张了。

这张图太好了,能否扫描或者拍照一个大像素的全图给我?我在消息中给你留QQ号。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9 22:06
标题: 回复主题
用邮箱吧,我不会用QQ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9 22:28
标题: 回复主题
已发到你163邮箱。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9 22:46
标题: 回复主题
干工兵活的家伙中午给我来了电话,讲述了你们此行的艰险历程,佩服,向你们致敬!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9 23:30
标题: 回复主题

七九长排山:
干工兵活的家伙中午给我来了电话,讲述了你们此行的艰险历程,佩服,向你们致敬!

这家伙没有完成排雷开路的任务,很遗憾不能把他留在广西边境的山头上,呵呵


作者: 回望硝烟    时间: 2010-8-10 01:16
标题: 回复主题

作者: 回望硝烟    时间: 2010-8-10 01:31
标题: 回复主题

因上一张的尺寸小了一点,我尝试放大一点看看效果如何。请陈板主帮我去小的那张。


作者: 农夫之子    时间: 2010-8-10 08:22
标题: 回复主题
最近看一本军史书籍,365团2营4连在解放战争时期,4纵授予4连为“萧永华英雄连”,另外该连的战斗英雄名字都有“华”字,该连参加的战斗并且一战成名的地方都有“岭”字,历史真有那么惊人地巧合。
作者: 回望硝烟    时间: 2010-8-10 10:33
标题: 回复主题

越军的战壕、铁丝网、雷区和火力点分布大致状况fficeffice\" />


作者: 女兵风采    时间: 2010-8-10 11:20
标题: 回复主题

当年我们收到一位头部负伤的伤员,前额中间有一个弹孔,验伤时掲开纱布立刻有脑浆流出。第一时间送进手术室。取出子弹。


作者: 回望硝烟    时间: 2010-8-10 12:12
标题: 回复主题

去年对越还击战30周年的时候,我们与“七九长排山”及其他老兵一行13人,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来怀旧、祭奠。在这些老兵中,与我一起参军的战友刘梓林最为传奇。fficeffice\" />

ffice:smarttags\" />1979217那一天,也是开战的第一天,他经历了一场对他来说是永生难忘甚至是大难不死的经历。回来后我要他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段传奇经历写出来。好让我们的后人有机会知道了解他们当时面对的险境。要是换了自己身临其境,也能象他那样的幸运吗?这让我想起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在此,我把他写的回忆实录上传上来,随着他的文字诉说再次回到那难忘的岁月。

1979217长白山战斗的生死体验

刘梓林

我是1978底入伍,算是1979年的兵。

在广西德保县分兵时分配到了1223652438班。

1979214我随连队在广西德保向广西那坡县平孟镇弄平村进发,到达弄平村时已是傍晚时分。而后,整个大部队在弄平村秘密休整了三天。

216晚上约22时左右,我随连队进入了弄平村上的一个小高地潜伏待命。当时,在越方的长白山上和中方的弄平村右边的山上均有高音喇叭开展各自的宣传活动。有一点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开战之前我方高音喇叭所播放的竟然是与战争相去甚远的故事影片《刘三姐》里的一些舒情歌。这恐怕也是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小花絮。是否与迷惑越军有关就不得而知。

当我们班进入潜伏阵地待命后,在黑暗中的弄平村高地上,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要打仗的潜意识已经很清楚很明白地告诉每一个人,这里很快将发生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一片黑暗的寂静中,从远处越南村庄里偶尔会听到一两声清冷的狗叫声,而我方弄平村村民所养的狗早已被村民带走了。这时连长下达给我班(即8班)的命令是为全连作开路先锋,而下达给我的命令则为班里的第一爆破手。说实话,这道命令落在谁的头上都是一次有去无回的生死决择。对我来说,已没有后退的余地。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能坚决无条件去执行和完成。如果情景再现,大家试想一下,当我第一个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阵地的时候,迎接我的肯定不是鲜花而是敌人的子弹,第一个倒下的少不了肯定就是我而不是别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在露天寒冷的旷野中,潜藏的萧杀气氛让人不寒而悚。上帝能否保佑我只能是望天打卦了。

217早上440分,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只见炮弹在越军的重要高地上爆炸。在40分钟的炮火打击下,连部发出命令:“38班分前三角前进,班机枪占领有利地形作掩护,向目标推进和向敌目标进行打击。”

112号界碑(即现在重新勘界立碑的657号界碑处)右边的小高地(无高大树木)只是草地和零星的小树木,当我们班翻过阵地的山坡高处就已进入越南国土了,坡下面是越南的一个小村庄和庄稼地,村庄边有一座山,这山就是地图上所说的园形高地。园形高地对面有越军战壕,我军把它命名为黄土山。当我们班从我方高地向越方国土推进,走过小山坡、乱石山、玉米地、再向前推进上了一段乱石山后,就已推进到长白山山口的山脚下(即与黄土山交会处)停了下来。当时的时间约为上午6时到8时左右,天已大亮,眼前的一切已清晰可见,这里离越军战壕大概也只有20的距离了。经仔细观察,约在战壕15处的地方越军设置了一道铁丝网,在铁丝网前约6宽左右还设置了地雷阵。因当时战时情况紧急,我们班长覃献奎命令我:“小刘,向铁丝网方向前进”。我接命令后小心翼翼地猫着背,抱着爆药包向前推进,当时我的脑子里只想着赶紧将越军的第一道铁丝网炸,开出一条比较宽阔的通道,完成班长交给我的任务。推进到了越军铁丝网前面23米时班长又下一道命令:“小刘,坚决把铁丝网拿下”,我立即回答“是,保证完成上级和班长交给的任务”后,很快冲上去把药包放在了铁丝网上,拉着药包上的导火线,退回到有掩体的石块后面,并做好作战的准备。当“轰”的一声巨响,铁丝网被炸飞上了天并向两边反开了,班长见后马上对我说:“小刘,得好,为我们全连开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你立了一功”。

当我把越军铁丝网掉后,我班全体战士都估计在铁丝网战壕交有一场血战,可是除了炸掉铁丝网时的那一声外,整个长白山战场还是一片,原先估计为国捐躯、流血牺牲的事情并没有出现和发生。当我原路返回时,班长就告知我,脚下有很多地雷,要多加小心,千万不要碰上了。还说我命大,处在地雷阵中返来复去都没碰上地雷。我这时才意识到,在险象环生的周围,我即使不被敌人的子弹打死也随时有可能会被脚下所埋的地雷炸死。这时班长还很高兴的把他排出的第一个地雷拿给我看。紧接着班长覃献奎、副班长黎汉泉和我在地雷阵里排起地雷来了,当排到第六个地雷时,我们就听到后面传来连长孔令华牺牲的消息。这时冲锋号在四面八方吹起,当时我看见黄土山左边(即越南村庄后面)的战士一个个地倒下,死的死,伤的伤,就好象我们观看战斗故事片的情景一样。大概到中午时分,连部命令我班往后撤退,进行午间休整。


作者: 回望硝烟    时间: 2010-8-10 12:27
标题: 回复主题

在休整期间,班长覃献奎召集全班战斗人员总结了上午战斗情况和指出存在问题。全班战友都表示打好下一阶段的战斗。总结会结束后,班长覃献奎从口袋里拿出了一盒香烟,打开一看只有两支,他二话没说就递了一支给了我,按当时的规定是不能带香烟上战埸的,能在战场里抽上一根香烟这也是难得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战友情谊高于一切啊!fficeffice\" />

在休整期间战友们还讲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7班在我班的右边佯攻,有一个战士在进攻到了长白山脚下时,由于心情紧张,不小心把背在自己身上的装备背包掉到山沟里去了,连里却非要这个战士自己下去捡回来,这事后来不知如何了结。

我们作了小小的休整后,连里又要开始行动了。由于上午在敌阵地上没有遇到敌人的阻击,连部下达命令向越军阵地发起进攻,以8班为中心,9班在左边,7班在右边向上午开好的道路推进。约20分钟后789班就已在进到了越军的战壕面前。首先由我班(8班)第一战斗小组进入越军战壕,其后二、三战斗小组也进入越军战壕。战壕是随黄土山山形而建造,有三个小湾且比较显浅,先前被我军炮击后,有大量的泥土填在战壕里,因而我军战士进入战壕后目标暴露得就比较明显,而且稍不注意站立一下就会露出整个脑袋。当我们班全部进入战壕后,在战壕尽头的那个地方(即长白山口)枪声四起,暴雨般的子弹向我班的士兵们射来,我们班就在长白山的山口下很被动地与在山上占优势的越军展开了激战。至此,长白山之战才算全面拉开了序幕。越军子弹所到之处,泥土四溅,射到岩石上,碎石和火花乱飞,我们趴在下面的战壕里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在长白山口上就有越军三个火力点,在园形高地上有一个火力点,这种交叉式的火力点,构成了多层的立体交叉火网,对我进入战壕的战士的生命威胁很大,打得山下的我军抬不起头来,毫无还手之力。原来敌人设的是假阵地。班长覃献奎在战壕里第一个猫儿洞对开的地方被隐藏在长白山口上面树林里的一个重机枪火力点击中,胸膛当埸中了三枪。当时我正在他对面的猫儿洞里,我立即上去给他包扎,但还是无法止住喷涌而出的鲜血。当我把他的伤口包扎好后再试着与他对话时,班长因流血过多已说不出话来,很快就牺牲了,牺牲时他向我只说了一句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的话:“小刘,我全身在发冷!”,这种情况恐怕是失血过多的原因造成的。当时一位姓张的排长也与一、二战斗小组进入了战壕(因当时是新兵,只知道这位排长的姓而不知其名,战后听说调海南岛工作),战斗还正在激烈地进行着,看到这种生离死别的现状,尽管每个战友都泪水满脸,但他们无法放声大哭来喧泻自己的感情,只能咬紧牙根来表示自己的愤怒,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能应对当前的险恶现状。约在下午5时左右,突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什么方向射出的子弹击中我的头部左前额太阳穴的地方,从左眼角穿到左耳背,弹头卡在脑袋里面了。我当即血流满面负了重伤,之后起码有三个小时不间断的昏迷状态,是副班长黎汉泉给我包扎伤口的。而后,我还问他:“张排长怎样?有没有负伤?”黎汉泉副班长对我说“没有什么问题”。说完后他就顺着战壕深处往里走去,只见战壕里还躺着几个负了伤的战友。为了抢救在战壕的伤员,他继续向战壕深处推进。估计是下午5时左右,他在里面给在战壕负伤的伤员包扎好后就听到了后面传来要撤退的命令。副班长黎汉泉在往回撤的时候,由于战壕过浅,抬头过高,被越军的阻击手开枪击中头部而牺牲。黎汉泉与我同是广东省郁南县籍人,1976年参军,他是在开战前作为骨干从121师调到我122师来的,牺牲时年仅24岁。在战壕里牺牲的还有配合8班作战的40火箭筒班的一名副班长(是恩(开)平人记不起来了),他也是被越军重机枪击中头部而牺牲的。这就是越军特意开挖这条过于显浅的战壕的险恶用心,是切头切尾的假阵地。只要你在战壕里一露面,从山上打下来的子弹就肯定能打中对方的头部。

傍晚后,能够走动的人听到后撤的命令后都撤出了阵地。当时我已清醒过来,和一个负伤的伤员(被子弹打中肚子)和另一个没有负伤的战士(记不起姓名,只记起他是潮汕藉人)共3人还留在战壕里。经相互间的碰头商量,决定在战壕里等待天黑的到来后再离开越军的阵地,负伤的战友由他带着撤离,而我就只好自己行动了。天黑后他与我就离开雷区后分别行动,虽然我脑袋负了重伤,但还是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一时前后,一时左右地往我国边界返回。走到越南村庄的玉米地时,因天黑他看不清路线,他和负伤的战友向有火光的地方走去,这是在下午3时左右被我军炮火轰炸后正在燃烧的越南村子里的房子。但不幸的是,他在玉米地里碰上了地雷负了伤,全身都是地雷爆炸后的弹片(在广州军区179医院看见过他)。这位被地雷炸伤的战友居然没有断臂少腿的,也算他命硬。而我过了玉米地后,就自行按原推进路线返回弄平村我方的那个高地。(因为当时在17日战斗打响前,工兵大哥给我们4连开有一条小小路,并有路边一条很大的五颜六色的塑胶绳在高地向越南方向的山梁而下,在黑夜中反光,所以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现在回想起来,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生命确实很脆弱,本来我是冲在第一线最前沿的尖兵人员,本应最先牺牲或最先踩地雷捐躯,可是偏偏就是那么富有戏剧性,没让我碰上。就算后来我被子弹打中了脑袋负了重伤,也还是死不了,最后还凭着毅力自己跌跌撞撞地爬了回来。当我躺在医院的手术室里看到那颗从我的脑袋里取出的还滴着血的弹头时,真不知这是上帝的恩赐还是佛祖的慈悲,又把我从地狱里拉了回来,赏了一道免死金牌。不知有几个象我这样,被子弹打中脑袋还能生还的例子。

ffice:smarttags\" />217当天因我作战勇敢,部队给我记三等战功一次。18日再次对越进行打击时,战友们在石头上捡到我的军帽,都认为我已经牺牲了(这是我在广州179医院养伤时战友来信说的)。我们班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伤亡较多,当时没有受伤的只有机枪连正副手和第二战斗小组小陆和40火箭筒副射手。因我养伤回到部队后,他们四人已调离4连了,去什么地方就无从知晓了,这是后话。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10 16:58
标题: 回复主题

梓林的回忆真详尽,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作者: 北京老兵    时间: 2010-8-10 17:56
标题: 回复主题

复制到这里,让大家多看看这么重要的人物。

我们敬仰的陈版主、老哥哥、重回军营原来长的是这个样子。


作者: awei    时间: 2010-8-10 18:00
标题: 回复主题

看了刘老兵的回忆有点问题,就是撤退时不管伤兵么?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8-10 18:52
标题: 回复主题

看越军的布阵形势,大概是判断我军主要意图是想通过两山中间的隘口进入越南(图正中下方介字形双线红箭头所示),于是他们的布阵意图是把火力点放在高处以火力封锁隘口阻挡我军的通过,并且增大我军靠近拔除机枪阵地的难度,而不是把机枪放在正面阻击阵地里阻挡我军靠近和穿过铁丝网。

我军的第一步行动意图是拔除越军火力点,解除火力威胁后再大部队通过。若以拔除越军火力点为目的,则主攻越军既设阵地(不管真假)是正中他们下怀,他们已经把主要武器的射向都朝这个方向摆好了在等着我们来。我们最好只以小部队按介字形箭头佯攻越军既设阵地,装作上当吸引越军火力点得意开火暴露,主力绕开敌预定射击区实施迂回攻击(图右侧单线红箭头所示),占领高位后压制或拔除坡下的越军火力点。越军重机枪想朝工事背后仰射可就不容易了。迂回部队在陡峭山地密林中行动困难,需比佯攻部队提前数小时出发。迂回这一路的风险是白色悬崖之上若有越军步兵往下砸手榴弹不好对付,需要60迫准备好压制悬崖上方可能出现的守军(图右黄色抛物线箭头所示),若悬崖上没所担心的守军则可转而轰击坡下的越军火力阵地也不浪费。这么打期望付出比正面朝铁丝网主攻更少的代价。

[此帖子已被 hjf1390 在 2010-8-10 19:22:15 编辑过]


作者: 刘同志    时间: 2010-8-10 19:20
标题: 回复主题

西蒙一行功课做得很足,收获不小。

枪林弹雨,一瞬间生命就结束了,很残酷。边境的山大多是一座一座独立的,火力点设置可以灵活多变,可以相互支援,我军能打下地形这么复杂的阵地很不容易啊。

如果越军不是打柬埔寨,更多的兵力如果部署在边境,可能会更艰难。


作者: 鸣鹤在阴    时间: 2010-8-10 22:00
标题: 回复主题

步炮没有密切协同,各打各的,炮击时没有确切的目标,然后就是步兵冲锋。

完全可以用高射机枪,85加农炮直射,在前方步兵曳光弹的指引下消灭越军的重机枪火力。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10 23:02
标题: 回复主题
鸣鹤在阴:

步炮没有密切协同,各打各的,炮击时没有确切的目标,然后就是步兵冲锋。

完全可以用高射机枪,85加农炮直射,在前方步兵曳光弹的指引下消灭越军的重机枪火力。

兄弟如何得知步炮没有密切协同,各打各的?炮击没有确切目标,然后步兵冲锋?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10 23:35:07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10 23:34
标题: 回复主题

长白山驻守越军兵力约一个连,以长白山为主阵地,与东、东南侧几个阵地互为依托,,利用天然岩洞、石缝配置兵力,组成侧射、斜射、倒打等多层交叉火力据险防守。越军的阵地配置基本都是利用地形地貌互相配合,他们并不想利用火力封锁隘口阻挡我军。越军兵力不足,难以与我军正面对抗,只能扬长避短利用地形优势大量杀伤我方有生力量。他们往往是布设假阵地引诱我军深入后以倒打、交叉火力把我有生力量歼灭。所以,在4连前靠,排雷、即使用炸药包炸开铁丝网,越军也并无开火,就是很明显的让我军进入伏击地域予以歼灭。由于4连长孔令华目标(身后还跟着一个背电台的兵)暴露,让越军狙击手在现656号界碑位置附近狙杀,4连全线开火并冲锋,才彻底打破战场的寂静。2月17日当天,4连就是进入到长白山、乱石山一带,遭受尖石山、黄土山、无名、长白山等火力夹击,伤亡连长以下30余人,被迫于当晚返回国境线我方侧。

2月18日,在佯攻掩护下,4连1排3班从长白山北侧攀爬,18日晚19时开始攀爬,19日凌晨1:30分登顶,历时6个半小时,然后从上往下高低结合一举夺取长白山,至20日上午,长白山完全被我控制,越军被击毙72名,被俘1名。

在朔江口的大黑石山后也有一座尖石山,我军进入后也是突然遭受倒打火力的打击,由于越军火力点多数布设在山后,我军炮火往往不能有效摧毁,更多只能依靠40火、60迫、82无等近距离歼灭。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11 15:34
标题: 回复主题

在长白山脚西侧,可以远远地看到山下的平孟-朔江的开阔地域以及对面沿山而建的平孟-朔江公路,如果在长白山上往下看,视界将更加开阔。对从平孟进攻的我军来说,长白山不拿下,绝对是一个心腹大患。


作者: 回望硝烟    时间: 2010-8-11 15:50
标题: 回复主题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战友正在讲述当年惨烈的战斗情况。他所站的位置大约就是连长牺牲的地方。跟帖的网友中可能没有到过这样的实地。那样的地方,连许世友将军都说:“过去多是在北方打仗,对于在南方作战从我自己到下边各级都是不熟悉的。对于亚热带山林作战,我们没有打过。这次作战的地区气候特殊,十月以后是旱季,五月以后是雨季,我们不熟悉这种气候。对于石砬子山地形也认识不足,这种地形利守不利攻,对我们进攻作战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许世友所说的石砬子山地形就是我们常说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形复杂,便于隐蔽。这种亚热带丛林地带一般山高谷深,洞多路少,草深林密,河溪湍急。许多石山从平地突然拔地而起,远远望去如同一大片巨大的竹笋,破土而出直刺蓝天。石山的坡度大多在60度以上,山顶大都如尖锐的狼牙,许多山脊狭窄似刀,在不少的地方仅仅只有ffice:smarttags\" />一米多宽。石山的形状千奇百态,像老人、像少女,如盘龙、似卧虎……。在石山的表面基本没有土壤,黑色的岩石裸露在外,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从岩缝中挣扎着挤出来,点缀着怪异的石峰。石山的山脉走向很零乱,悬崖绝壁比比皆是,断绝地很多,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只有猴子可以活动,人类根本不能通行。这些千姿百态的石峰,幽静的山谷,还有数不清的神秘洞穴,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可以说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但在战争的状况下,这些石峰林立、隘口重叠,丛林莽莽,沟壑纵横的地形,坦克、重炮甚至是飞机,其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一个天然的极佳藏身之所,随便一处皆可潜伏下来,危险随时可以从天而降,敌我双方人员随时都可以给对方以致命一击;敌我双方都依托这种特殊地形展开你死我活的较量。每一座石峰,每一条峡谷,每一个隘口,都有可能成为双方喋血搏杀的战场,成为相互之间最后的归宿。

前面有网友说到,部队撤退时怎么没带上刘战友伤员一起撤?这样的鬼地方,一露头就是敌人的靶子,黎汉泉副班长就是这样牺牲的,你说还怎么救?每个人的单兵武器装备就已经够重的了,一天下来没吃没喝的再背一个伤员,还能有多大的力气?能自己爬回来已经很不错了。这一仗都是三天后打下长白山才能上去收殓烈士的遗体。有一个炮连的战士,被子弹打中屁股,流了很多血昏了过去,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黄昏大撤退的时候把他给留在了战场上,结果第二天再打进来时才发现他没死,才想办法把他救了下来。fficeffice\" />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11 16:54
标题: 回复主题

在不解了当时战场的情况下说这样的话,作为参战者表示理解。师炮群和团营属炮兵的曲射火力,在灌木丛生,石山岩洞多,大洞能屯兵,小洞能作火力点,有的多洞相连,有的能通山顶,能打能藏的长白山,再怎么协同也发挥不了炮兵的破坏威力。用高射机枪、85加农炮打直身谁都懂,可在当时的地形环境下,谁有本事把高射机枪,特别是85加农炮扛到弄平岭?

fficeffice\" />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11 18:35
标题: 回复主题

还没准确找着北,这张照片是西北向东南方向拍的吗?如果再加段视频多角度拍诸阵地就好了。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11 23:03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还没准确找着北,这张照片是西北向东南方向拍的吗?如果再加段视频多角度拍诸阵地就好了。

对的,从弄平村出来面对长白山,这个角度大概就是西北向东南。

后续的照片要根据您提供的地图重新标注,要稍等了。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11 23:05:27 编辑过]


作者: 老哥哥    时间: 2010-8-12 00:05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场上的环境千变万化,在山地作战中,制高点是至关重要的。当时部队将注意力放在面前的战壕方向,却忽视了周遭各高

地的险恶现象,这是不应该的,或许这就是一次指挥判断上的重大失误。这明摆着越军的意图就是在放开布口袋,居高临下、请

君入瓮啊!几十年的抗法和抗美战争,越南在战场上是有一定的作战经验的。这样的打法,我们在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中也应该是

少的哟!


作者: 回望硝烟    时间: 2010-8-12 00:25
标题: 回复主题

作者: hjf1390    时间: 2010-8-12 02:25
标题: 回复主题
看来越军是团级军官才给配电台。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12 12:20
标题: 回复主题
谢谢陈版解惑。
作者: 射天狼    时间: 2010-8-12 23:19
标题: 回复主题

孔令华中弹在350米距离上,太没经验了。对于机械瞄具的步枪而言,300米以上要打中会活动的人体,已经不容易了,但对于有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枪而言,并不是很难的事;曾经有一个部队,一挺机枪,四五个机枪手一个接一个上场,却全部头部中弹,从战斗介绍来看,越军在七九年配备的狙击手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军当年狙击的概念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孔令华要是知道越军有狙击手,或知道狙击步枪在500米以内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击中人体,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快了。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10-8-13 00:57
标题: 回复主题

当是初上战场在狙击手的简单的问题上,我们是一个空白点,好像听基层军官说,有一军侦察处长,在看地形,在原地上第三次抬头时就被越军的女狙击手打中头部。告知大家要小心在意。

现在看的照片,如果是在战场这些地形,是令人畏惧的。


作者: 射天狼    时间: 2010-8-13 19:06
标题: 回复主题

七九年邓小平说要教训越南,于是有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果,中国军队在一些方面却成了被教训者。长期实战的军队,都不可以轻视。就如当年的朝鲜战争,麦克阿瑟看不起中国军队,是从装备方面的巨大差距产生自信的。但打起来后,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当年我军雄纠纠气昂昂,扛着三八枪,跨过鸭绿江,面对气壮如牛的联合国军,并未把他们真当一回事,其自信也是长期战争中锻炼出来的。部队实战经验十分丰富,就是当年的底气。


作者: 战友啊    时间: 2010-8-14 00:47
标题: 回复主题
参战的兵有感觉越军的主力是在柬埔寨,要是越军多几个师,我们打起来是吃力的。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16 10:22
标题: 回复主题
长白山之战有点像智取华山。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16 12:36
标题: 回复主题
对付长白山诸高地可没吝啬用炮兵。除2营的炮连外,加强团100炮连、师炮兵第一分群、军区地炮连2个班、团82无2个排。这种地形,82无的作战效果比较好。

[此帖子已被 lxz63 在 2010-8-17 21:53:36 编辑过]


作者: 安达鲁斯    时间: 2010-8-16 13:35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长白山之战有点像智取华山。

像反过来的平型关和昆仑关之战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6 08:49
标题: 回复主题

由于需要多次核实地形,长白山的很多照片都要重新标注,这张弄平村外的长白山,地形标注基本准确了。

后面的清代炮台部分由于当年有部队现在也是一个观察点,越方是没法上去的,上面观察的情况我就不再发表了,免得为对方完成侦察任务。


作者: luck路客    时间: 2010-8-26 10:00
标题: 回复主题

关于狙击枪的问题这里举个例子:据未经证实的传闻,126师赵连玉副师长当时和干部正在开会研究,突然飞来一弹击中副师长,当场牺牲,按理说这些高级干部集中开会保卫工作肯定是要做的,估计十有八九是狙击手所为。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6 13:08
标题: 回复主题
simonchan:

由于需要多次核实地形,长白山的很多照片都要重新标注,这张弄平村外的长白山,地形标注基本准确了。

后面的清代炮台部分由于当年有部队现在也是一个观察点,越方是没法上去的,上面观察的情况我就不再发表了,免得为对方完成侦察任务。

请教陈版656号界碑是不是大概在原112号界碑的位置?如果是的话,从此角度看,黄土山和小松树山就不该在一条线上,而且小松树山还偏右。如果有360度拍一圈的照片就好了,没到现场的人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6 14:06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simonchan:

由于需要多次核实地形,长白山的很多照片都要重新标注,这张弄平村外的长白山,地形标注基本准确了。

后面的清代炮台部分由于当年有部队现在也是一个观察点,越方是没法上去的,上面观察的情况我就不再发表了,免得为对方完成侦察任务。

请教陈版656号界碑是不是大概在原112号界碑的位置?如果是的话,从此角度看,黄土山和小松树山就不该在一条线上,而且小松树山还偏右。如果有360度拍一圈的照片就好了,没到现场的人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112号界碑位置已经无法得知确切位置,地图、照片都发给了前365团5连的亓连长校阅,现在的标注基本上是正确的。由于角度透视的原因,的确有写山头看上去位置有偏差或者距离不对,但经过多次与地图对比,基本上是偏差不远了。如果我们有张航拍图那就爽了。

您上次给我的365团马利地区进攻作战图,我把4、5、6连的进攻过程ps掉了,剩下一个纯地形,但这个图还是有偏差,亓连长又把它修正了一下,你的邮箱地址在家里的电脑上,回去我发给你。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6 14:25
标题: 回复主题

Google Earth 从24300米俯视朔江、长白山地区的卫星图。原图太大只能缩小上传,凑合着看看了,中间一片标得密密麻麻的就是长白山地域。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6 21:20
标题: 回复主题

发过来吧,我也参考一下。

我现在还是感觉不对劲。如图,小松树山岂不在黄土山的西北侧了吗?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6 23:58
标题: 回复主题

对于小松树山和黄土山,我也是很困惑的,亓连长修正的和地图上的好像有点区别,判别黄土山的依据是它挨着尖石山脚,判别小松树山的依据是它在无名高地下面,玻茶村后面。但现在手头上能够搜集的长白山地域的图,和实际照片对比,都存在差异,而且限于条件,我们的拍摄视角也不能十全十美,存在一个遮挡、透视的问题。当地老乡说可以带着我们走到越南的玻茶村那里去,但对面有越南人一直看着,我们不敢去。如果在玻茶那里拍摄,估计就能够很清楚了,当然如果能深入到长白山后拍摄那是更爽了,估计这需要买通越南人而且还要胆大包天才行。

咱慢慢分析吧,发现错误就修改它。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7 00:03
标题: 回复主题

重新上传一份地形图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7 12:36
标题: 回复主题
收到了,好图。谢谢!把小松树山标在那等于颠覆了地图。如果向东深入,问题可能就不存在了。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7 13:10
标题: 回复主题

地图上显示,在清代炮台山上是看不见无名高地的。完全被弄平岭遮挡。只能部分看到黄土山。我的推论如图。

此图中的乱石山现在我觉得可以否定了,并肯定你对乱石山的标定。

[此帖子已被 lxz63 在 2010-8-27 19:47:49 编辑过]


作者: 太过分了    时间: 2010-8-27 17:51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地图上显示,在清代炮台山上是看不见无名高地的。完全被弄平岭遮挡。只能部分看到黄土山。我的推论如图。

[此帖子已被 lxz63 在 2010-8-27 13:15:47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8 01:08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黄土山和小松树山很小,从地图上的等高线看,它们真的是很小的,不可能是上面两座山头。

在弄平炮台,可以透过前面那座无名大山看到后面的无名高地山顶,你认真留意一下,以弄平清代炮台作为基准点,无名高地山顶作为第二基准点,根据几何“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定理,在地图上一条直线划过去,可以判定出735,以及735旁边的高地。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8 12:12
标题: 回复主题
在炮台山的照片中,标注的无名高地和735完全在一条线上。而从战例图看,无名高地就一点也挨不上了,只有到弄平岭隘口才能与735连成一线。地图与照片标注的冲突出现了三处:1无名高地、2黄土山、3小松树山。最严重的冲突是小松树山。地图显示小松树山在地图上的黄土山的东北处。照片显示小松树山在照片中黄土山的西北处。

[此帖子已被 lxz63 在 2010-8-28 12:31:09 编辑过]


作者: 重回军营    时间: 2010-8-28 13:51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在炮台山的照片中,标注的无名高地和735完全在一条线上。而从战例图看,无名高地就一点也挨不上了,只有到弄平岭隘口才能与735连成一线。地图与照片标注的冲突出现了三处:1无名高地、2黄土山、3小松树山。最严重的冲突是小松树山。地图显示小松树山在地图上的黄土山的东北处。照片显示小松树山在照片中黄土山的西北处。

[此帖子已被 lxz63 在 2010-8-28 12:31:09 编辑过]

——lxz63网友看到过从清代炮台山上俯拍的照片?论坛中并没有发过从炮台山俯拍角度的照片啊。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8 15:44
标题: 回复主题
不单单是对照365马利地区图,这份365马利的图上还是有错漏。还要对比google卫星地形图(地形准,但不够精细),以及手头上能搜集的地图和照片,作一个综合的对比,再加上当年进攻徒豪、735、园顶山一带然后从朗吉返回的365团2营5连连长的印证。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28 23:11:35 编辑过]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8 17:20
标题: 回复主题
通过文章结合各山头推演,照片标注的小松树山比较符合文章。或许地图中的小松树山真的放错在东北方了。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8 18:04
标题: 回复主题

google的地形图的方位确实很精准。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8 21:47
标题: 回复主题

战例地图的精确度也不错。地图上标注的无名高地、小松树山在卫星图上看也是存在的。只是现在感觉地图上小松树山的位置有点不满意,但也没找到确凿的证据肯定或否定。


作者: 鸣鹤在阴    时间: 2010-8-29 12:34
标题: 回复主题

战前,除知道越军有一个连的兵力及看得见的假阵地外,还知道多少?

这里喀斯特地形险峻,山洞多,还有一定纵深,越军的兵力是怎么配置的?有什么火力支持?不弄清这些,我军也无法明确攻打目标和最好的打法。

2月17日四连的战斗任务,应明确为是试探性的进攻,把弄清越军情况作为主要目的,并适时撤回。为及时了解敌情,排长都应配有步话机,炮火应随时准备压制突然出现的越军火力点,在四连后撤时及时打出烟幕弹掩护。

战斗回忆好像没有说到越军的炮火,果真如此也是万幸,否则冲进越军假阵地的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越军有枪榴弹就够了。——云南方向的帖子说到过越军的枪榴弹,是缴获美军的。


作者: 重回军营    时间: 2010-8-29 14:27
标题: 回复主题
鸣鹤在阴:

战前,除知道越军有一个连的兵力及看得见的假阵地外,还知道多少?

这里喀斯特地形险峻,山洞多,还有一定纵深,越军的兵力是怎么配置的?有什么火力支持?不弄清这些,我军也无法明确攻打目标和最好的打法。

2月17日四连的战斗任务,应明确为是试探性的进攻,把弄清越军情况作为主要目的,并适时撤回。为及时了解敌情,排长都应配有步话机,炮火应随时准备压制突然出现的越军火力点,在四连后撤时及时打出烟幕弹掩护。

战斗回忆好像没有说到越军的炮火,果真如此也是万幸,否则冲进越军假阵地的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越军有枪榴弹就够了。——云南方向的帖子说到过越军的枪榴弹,是缴获美军的。

——应该的似乎还有太多太多。而那么多的应该其实在战斗中很多都不应该的出现了,不应该的也太多太多,不应该的在战斗中也多出现了。战后纸上谈兵总是很容易的,而在当时的装备及训练条件下,以一个极度缺乏作战经验的部队去对付一个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敌人。不如意的地方总会是很多很多的。包括战斗打响前发生的临阵换将......关于我军联络,365团79年时连与连之间的都要靠营来转达,连与排之间靠腿和嘴。关于敌炮火,在735后面的和睦和岸生就有迫击炮阵地,更远一点的波源和大无名高地东南还分别有122榴弹炮和120炮击炮。


作者: 鸣鹤在阴    时间: 2010-8-29 17:21
标题: 回复主题

如果是在79年,如果我也是四连中的一员,那我也不会想到什么主意,当兵或当官,都只知道执行上级的命令而已。但在今天来看79年的战斗,缅怀牺牲的烈士时,评说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伤亡达到战斗的胜利,这不但有对牺牲者的痛惜,也对今后将走上战场的看帖者有所启发。

79年的反击战,基层连队都是非常英勇顽强的,从没打过仗的年青一代,迎着久经战火的敌人火力冲锋陷阵。但高层的指挥不当,是造成我军伤亡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这一点不必忌讳。

步话机的配置,从谢志熙的代乃阻击战回忆中可知,他作为排长,是在开战前配给的步话机;广西方向的部队可能没有云南方向的装备好,至少没看见有绑腿嘛!从布局穿插的126师不知是否排长有步话机,只在从关口向越南汹涌而入的大军队伍中,一个干部在用步话机命令改变前进队形,好像是连干对下面说话。

[此帖子已被 鸣鹤在阴 在 2010-8-29 18:03:55 编辑过]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29 18:15
标题: 回复主题

如果我是许世友,我会让飞机过去扔100吨、1000吨炸弹,彻底炸平了事,完全实现零伤亡。

问题是:当时有那么多如果么?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29 19:10
标题: 回复主题

地图中的无名高地应该是它了。


作者: 农夫之子    时间: 2010-8-29 19:36
标题: 回复主题

前面好像有帖子讨论过79年东线通讯装备问题,说实话那个时候连到排是没有配备什么步谈机的,营到连是靠884来沟通,但担任执行侦察和尖刀任务的分队除外。西线可能状况好一些。现在说出来不怕笑话,126师炮兵团加农炮7连指导员在连长牺牲后,在弄压山口战斗中是用手提话筒喊话指挥战斗的(用手提话筒指挥连、排战斗的好像55军也有一例)。

另外,绑腿、钢盔、铝制三用水壶、背囊不是人人都有的哦。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8-30 22:10
标题: 回复主题

是“旁观者清?”还是“当局者迷?”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8-30 23:03
标题: 回复主题
七九长排山:

是“旁观者清?”还是“当局者迷?”

旁观者要清,得当局者多指点。


作者: simonchan    时间: 2010-8-30 23:42
标题: 回复主题

都说了,地形是经过地图判定和5连亓连长修正,亓连长是当时幸存而且在马利地区实战过的,对于这片地形他实地经历过,所以,目前来说,他的修正是最准确的。


作者: 七九长排山    时间: 2010-9-1 21:26
标题: 回复主题
365团2营三位步兵连连长中,4连连长和6连连长都是在同一天牺牲了,只有5连的亓连长活着回来。自战争结束至今,亓连长一直在回忆和研究365团平孟进攻战斗,其目的就是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这场战争,给后人还原真实的历史。二营在马利地区进攻战斗作战情况,及战场的地形方位、阵地标注,从目前来看,是最具权威性的。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9-5 18:55
标题: 回复主题

我在电影《长排山之战》里找到了该区域的地形图。影片中的地形图比较详细。片中对黄土山的描述正是现在照片对黄土山的标注。战例图的缺憾在这能得到一点弥补。

[此帖子已被 lxz63 在 2010-9-5 19:04:23 编辑过]


作者: 重回军营    时间: 2010-9-5 19:23
标题: 回复主题
lxz63:

我在电影《长排山之战》里找到了该区域的地形图。影片中的地形图比较详细。片中对黄土山的描述正是现在照片对黄土山的标注。战例图的缺憾在这能得到一点弥补。

[此帖子已被 lxz63 在 2010-9-5 19:04:23 编辑过]

——画面右侧比较黑比较糊,看不大清楚。lxz63 能否通过工具将画面锐化处理一下并右转90度发出来?

<DIV style=\"FLOAT: right\"> </DIV>


[此帖子已被 重回军营 在 2010-9-5 19:25:12 编辑过]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9-5 19:44
标题: 回复主题

“画面右侧比较黑比较糊,看不大清楚”

影片拍得暗,我是没办法。转90度,也不太舒服。


作者: lxz63    时间: 2010-9-5 21:58
标题: 回复主题

换一个清晰度高的版本。


作者: 重回军营    时间: 2010-9-5 22:55
标题: 回复主题

放大点清楚些了,现在确定的国境线肯定和这地图上不一样,长白山完全属于越方了,现在能看请长白山的地形,但其他的地形因看不懂越文还是汗颜中。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