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卫反击战中, 许多高干子弟、革命后代继承了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父辈那种前仆后继、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彭泓,(父亲是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时任广州军区司令部侦察参谋,被派到42军侦察处参战,随42军侦察分队打高平、战特工、收集战场情报,为42军军首长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军事情报和建议,受到42军的高度赞扬,荣立二等功;
江鲁平,(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江燮元的儿子)时任42军125师步兵连长。在向复和地区进攻中,为抢救被越军火力压制在险恶地形的战友,他带领一个连向越军发起攻击,引导炮兵以火力打击敌人,以积极的行动将敌人敌人的火力引开。战斗中被敌人的高射机枪集中腹部,他就抱着从腹部流出来的肠子继续指挥战斗,直至战友们被解救出来!二等功荣立者;
叶爱群,(原广州军区叶副政委的儿子)时任55军164师某团领导。在攻打凉山的战役中,深入战斗一线指挥,打得很好!战后荣升164师师长、41军军长、广州军区参谋长等职;
原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张战东(音)的儿子,在122师参战中不幸被埋伏在山崖口路边的越军伏击,壮烈牺牲。张主任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但是他没有利用权力把儿子调到相对安全的参战部队!
扬伟明,(父亲原是广州军区二局的政委),时任122师364团2营副,在组织部队从孟麻向朔江实施包围进攻时,被越军突然打来的高射机枪弹击中,壮烈牺牲。
卢源泉,高干子弟,时任41军侦察处参谋,战前带队在平孟108界碑附近出境侦察时,为救被地雷炸伤的战士,他不幸也踩响了越军埋设在我境内的地雷,身负重伤!
范小兵,(父亲是原广州军区后勤20分部政委)时任121师侦察参谋,作战中他多次带领侦察分队执行穿插、带路、侦察捕俘,获取了大量的战场一手情报,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多次。战后,调任广州军区侦察参谋、特种大队大队长、情报部部长、广西军区参谋长,现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裴建华,(其父亲是我国在约旦的大使)与我们一起从桂林步校参训队赴43军参战,荣立三等功。
以上战友都是当时大区副、军、师领导的孩子,团级干部的孩子多了!“高山下的花环”就是以南京军区某个高级干部子弟的原形写成的!
请大家网上补充你们所知的!谢谢!
[此帖子已被 含笑江湖 在 2012-9-11 8:15:57 编辑过]
“高山下的花环”中小北京的原型是54军160师张志信师长的儿子张立。担任478团特务连侦察排副班长,2月27日上午11时45分,张立在267高地执行侦察任务时被越军高射机枪子弹击中,因伤重英勇牺牲,时年20岁。
55军163师487团8连突击排长甄平,军政治部副主任之子,在2月27日攻打扣马山的战斗中带领尖刀排冲锋,壮烈牺牲。
断金堂堂主;感谢你关心这样的问题。
请你转达当年真实的情况:当年的所谓干部子弟或者高干子弟,他们身上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但在战场上,他们绝对是不怕死的种。
请你有空看看《靖西烈士陵园旧照》主题里的内容吧。
当年广州八一中学的学生几乎都是师以上干部的孩子。我们班参战的同学占百分之七十。
欧阳小雄同学(父亲总政联络局副局长)、赵幼林同学(父亲时任广州军区后勤政委),张亚南同学(父亲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家里的独子),杨伟明同学(父亲总参二局局长,家里的独子),壮烈牺牲,他们都葬在广西靖西烈士陵园里,永远留在了祖国的边境线上。
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此帖子已被 鹿桥依梦 在 2012-9-11 8:52:25 编辑过]
断金堂堂主:
有人在微博上讲,文革刚结束时,老干部们千方百计走后门,把子女送进军队,可到临战时,却没有几个留在军队,牺牲都是老百姓的子弟,没有几个是干部子弟!我想为干部子弟正名,却无例子可举,请血站的能人帮帮忙,在对越反击战中有牺牲的干部子弟么,人数超过十人么,他们的父母是县团级以上么
[此帖子已被 狼牙山后代 在 2012-9-11 11:37:35 编辑过]
客观的讲 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年代 尤其是 70年代初期到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相当一部分军中老将把他们的子女送到了部队,享受着地方人员享受不到的待遇。也正像依梦大姐讲的那样“他们身上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但是,他们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有着军人特有的血性。并且在那个年代经过战争洗礼的老一代军人,他们(当然有极少数不在其内)视保家卫国为最高荣誉,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子女从野战部队调往后方的,的确也正像依梦大姐讲的那样“他们绝对是不怕死的种”。
请不要以现在人的思维去看待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
当年的风气比现在可好多了
楼上,转帖别人的帖子没什么不好吧。
经历过生死浴血的考验,又是一大把年纪的老兵们,即使不说话,但也不是那么好骗的。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要相信群众的识别能力,
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好和坏,都是相对的,甚至是互相促进的。——正是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广阔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世上啥人都有, 无语!
我们过去是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一员,现在更应为人表率!
我们就好好地研究历史、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讨战法、怀念战友、激励后人,多余的、不利团结的、影响血站名誉的就别说那么多为好!
我建议不要设保安,让所有的人都能进来盖楼。看看各种表现,各种人品,也不错。道理越辩越明,识久见人心。挺好~~
以前,遇上与自己思想南辕北辙的人,会与人理论。
后来,明白了每个人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经历、见识、环境不同,得到的认知也会不同。
别理论了,与自己思想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理论是一种痛苦,不如理解好了,反正时间会证明一切!
[此帖子已被 子睿 在 2012-9-13 11:58:57 编辑过]
呵呵 如果经常上一些军事论坛,如果一直有关注自卫反击战这段历史,你就会知道,当年军队高干子弟参战的例子多着了,前面那些前辈述说的就是具体证明。。。
当年我一同从桂林步校参训队去参战的学员中就有许多高干子弟:
叶晓林, 在55军163师参战,其父亲是老红军、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侯长东,在55军165师参战,其父亲是老红军、原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刘荣磊,在43军127师379团参战,其父亲是老红军、原湖南省军区领导;
李勇进,在55军163师参战,其父亲是抗日时期干部、原广州市政府领导;
晏继民,在55军163师参战,其父亲是抗日时期干部、原广东省军区后勤部长;
陈庆生,在55军163师参战,其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干部、原广州市海珠区领导;
顾凡,在55军163师参战,其父亲是抗战时期的干部、原广东省政府官员;
林穗平,在55军参战,其父亲是抗战时期的干部、原广东省政府官员;
从桂林步校去参战的也有个别怕死的,参训队里有个学员(12班班长,非干部子弟),战前是全优生(全部考核科目90分以上)。他一上战场听到枪炮声就吓破了胆,弃枪而逃,他的冲锋枪几次被战友从缴获的武器中找回。他如不是桂林步校的学员,肯定会被安排在冲锋第一线,让敌人的子弹教教他!战后被安排退回原部队、处理复员!
逃跑就逃跑吧,干嘛扔下枪跑,遇上个儿童团都无抵抗之力,还几次,一次给予观察两次就该后送,要么复员要么转去干文职比如司务长、管理员之类。
军事科目可以训练,卖力多练练成绩还可以不错。胆量没的练,天生的,或者军校只设置了体能、军事训练科目,没设置练胆的科目,所以有些人在胆量方面弱一些,这可以理解,这也是人口胆小率在学员军官群体里的正常体现。谁说胆小的不会去考军校,上战场前都觉得自己胆子不小会是个好军人。既然军人不可避免要比普通人面对更多的危险,军校在入学考试和课程设置上该做些相关考虑。
军二代们,他们的父亲都是战功卓著的人物,是经过了战争考验胆子比较大的人。性格一般遗传自父亲的比较多,所以个体上有五指高低之别,整体来说军二代的胆小率该低于全社会的平均值。他们还比工二代农二代商二代们更具军人荣誉感,自3-4岁起就受军队熏陶而不是自入伍穿上军装才开始,所以再加上这么一道保险,军二代的群体表现该比其它二代们更高才对。一般说来商二代的表现比较糟,滑头又胆小,见势不妙就不吃眼前亏。二战日军是按地域组建师团,来自商业发达地区的师团战斗力比较弱,随军卫生队疗养院里倒是人满为患
人的胆量是靠平时一点一点地培养的! 父辈的熏陶、社会的教育、朋友的影响、战友的情谊、军队的训练、个人的胆识等等,相关的东西太多。每个人刚上去,见到炮火地雷、遇到激烈战斗、看到烈士伤员时心里不可能没有个怕字。关键在于个人素质、战场纪律、部队整体能力、战场情况等的约束力,每个人面对各种情况的能力!
有个别战友平时就是不能见到血,更不能见到伤员和烈士,这是生理本身造成的;
有的因为是孤儿,是家中独子、唯一顶梁柱,遇到危险时多些犹豫和萎缩,也是可以理解的;
50军150师448团战中被迫缴械的那个连的连干部带队向越军缴械,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保全大家战友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人格、用可能受到的惩罚和来自军队、社会的压力,保住全连战友家庭的完整!
战场上贪生怕死的人,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
那还有很多领导干部的孩子们与我们一起战斗,1979年的战斗,说真的。如果与现在的领导干部之孩子比,那完全不同。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是我们民族之神,相信我们上网的战友们也是心中有数的。
往事想起心中暖,友谊不因远而疏-------去何不去与革命干部子弟、军干子弟、老百姓子弟、工人子弟无关,当已知上战场军令下打到部队,做好准备上的人是多数,因平时大家都是说的来,他们不去也不好说,人有各的情况。如机炮连一分为二,重机枪连的是一知青,1977年入伍,因我一营到160师农场搞军农生产,泡了两年病号饭,是371医院和师医院的客户。还教会我们几个要好的兵,如何有病,然后去逛玩名胜古迹。他是革命工人家庭出身,其父文革时是造反派,1979年知他搞滑头不去,心里笑笑。这个家伙运气好,现在是革命警察的大队长。到他的地盘,不是教装病的小把戏了,是高尚的了。不抓紧时间过期作废了。
另一是我炮连的,人不高但极为壮实和精神,为82迫击炮的三炮手,是河南的农家子弟,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知,北方的子弟有习武风尚。当休息中,大家就是摔跤比赛河南对湖北,湖北对老广,输了一块钱的炒花生。我们个子比他高大的多了,一个不是对手,两个对一,就见他抓住一个一拉一推,就用脚轻一踢,喊到狗吃食,又对另一个又是一推一拉,喊到四脚朝天。湖北、广东四个一齐上,同样狼狈的趴在地上,六块钱花生不见了。通过比划他说动武术的人讲心思用借力和巧力来打击对方。难怪他摔了几场,不象我们喘气不停,一身大汗。1979年战前,他的母亲来部队,因是同年19977年入伍的要个见个面,打个招呼,这是礼节。一看个子矮,一身农民的打伴,招呼我们吃带来的瓜果花生。只他是独生子,使人感到同情他母亲。当官的可能是于心不忍和同情,不知和因,他是以身体不适而留守。大家都以平常心来看待。
1979年5月回到河南原阳县驻地,大家同两人一见面又叫又搂。你莫死,我莫事。他退伍30多年,不知他的音信,他的模样是忘不了,他姓杜。
我们的战友遍布地北天南,我们的友谊时刻铭记心间,我们从来无悔无怨。
好久没有看这儿的评议了。打仗是敌我双方真枪实弹、敌死我活的过程,参战的人很多,每个人又有不同的心态,本部队打得顺利战斗减员少的情况下,贪生怕死的肯定少。反之,在弹尽粮绝、毫无退路、伤病减员很多、指挥员意志不强、部队被打乱的情况下,出现少量的贪生怕死人员也是正常的!只是我军的战场纪律不允许有贪生怕死、被动缴械投降!
为什么只讲干部子弟怕死?有何意义?150师448团被迫缴械那个连队,保住了158名军人的生命啊!这个连队的干部有几个是干部子弟?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