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35周年之际,原41军122师警卫连老兵曾沙(网名:回望硝烟)创作完成了一本回忆录,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并自费印制,用于战友、朋友、研究者等小范围内作为资料内部收藏。
发生于35年前的那场战争,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样时不时的以新书和“神剧”面目示人,从而勾起无数年轻人的热血澎湃。相反,因为官方的沉默不语,相关资料久不解密,在研究、出版、影视、传媒上的全方面缺位,现在已经成了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即使偶有文艺作品提及,也只是以“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南疆的那场战争”来代替,在网络时代与人们打起了哑谜。19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乃至90后一代对这场战争都几无认知,接触不到相关的正面真实的历史读物,面对网络上的关于中越战争的资讯难以辨别,以致出现了很多真真假假、捕风捉影的说法,人云亦云,谬种流传,严重遮蔽了真实的历史,混淆了历史是非,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非常痛心的。
多年以来,对这场战争坚持记忆与研究的都不是专业治史人员,而是很多当年曾浴血奋战过的老兵和一些业余军事爱好者。正是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才使这个领域并未枯萎,而是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与记忆,乃至在研究上逐渐探出了路子,有了一定的标准,为共和国的历史文库保留了血脉。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的问世,又带给了关心这场战争的人们以惊喜。虽然这并不是一本正式的出版物,还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无法和广大读者见面。但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让历史告诉未来,从今人对历史的执着上,从历史的无情法则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我们继续期待。
得知书讯后,笔者很快即联系老兵购读。要说老兵的办事作风真不是盖的,当天晚上从广州发书,第二天下午就到了北京的笔者手上。只见大十六开的厚厚一本,足足有617页,摸起来手感硬实挺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老兵十年磨一剑的硕果,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颗拳拳感人的红心。用两句当年参战军人们的共同口号来说,就是“甘愿无私奉献”“祖国在我心中”。
这本书篇幅较大,至少在40万字左右。其蕴含的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读起来非常舒服,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笔者粗粗看了一遍,便已按捺不住地要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算是为还没读到此书的人权为介绍,聊释情怀吧。
首先,这本书的信息涵盖量大,内容颇为丰富齐全。全书章节分为题词、序、前言、正文八章、结束语和后记,下面逐一简单介绍。
开篇的题词者有三位,分别是41军122师老兵、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黎仕林少将的“军魂永存”,41军122师老兵、现汕尾军分区司令员林坚明大校的“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现广东省军区转业办主任黄家忠大校的“碧血丹心”。
作序的是原41军122师宣传干事廖俊章,用充满感情的笔触,为这本书总结了四个鲜明的特点。
前言为老兵本人自撰,叙述了自己创作此书的初衷和对于人世变迁的感怀。其中最后一段话令人非常有感触:“特别感谢家中贤妻,情理通达,善解人意,在我辞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让我最终坚持到了最后。特别感谢为此书的完成而帮助过我的战友、朋友和网友。”
第一章是童年往事篇,故事从电影开始,老兵叙述了从出生到知青生涯的成长历程,吐露了多年的军人情怀和对于越南往事的美好记忆。
第二章是亲历战争篇,足有440多页,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老兵叙述了从光荣入伍开始,直到随部队从越南凯旋归国,囊括了41军122师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历史全程,并间杂了自己在战争中的亲历亲遇和所思所想。这一章收录了大量战例和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由老兵精心编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第三章是缅怀烈士篇,通过歌曲、照片、诗歌、散文等来表达对牺牲的战友的缅怀之情,并收录了122师在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名录。
第四章是寻秘探源篇,老兵对相关战史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分析了122师朔江攻坚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面还收录了关于中越战争的起因、结局的多篇文献。
第五章是美术情结篇,老兵叙述了自己对于美术的情结和相关的人生际遇,并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多幅作品。
第六章是军旅剪影篇,老兵通过大量照片反映了自己军旅生涯的不同侧面。
第七章是父亲母亲篇,老兵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表达了一个军人后代浓浓一生的军人情结。
第八章是阅读留言篇,收录了多位战友、朋友对于此书的情感寄予和对历史的点滴回忆。
结束语是对当年这场战争的总结,表达了对英烈的永远缅怀之情。
后记中充满了老兵的思绪漂移,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不评价了,你懂的。
这本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大量使用了插图、照片和地图,与文字相得益彰,读起来赏心悦目,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虽然现在已是读图时代,但在一本反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严肃历史读物中出现这一形式,应该还是首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插图和图片全是老兵自己运用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平面设计绘图软件CoreI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而制作完成的。如此,读这本书时的具体感受,恐怕在这里用语言很难表达,还需要读者自己的亲力亲为。
史料翔实,战例丰富,编写细致,是这本书的精华之处。41军122师的朔江攻坚作战,是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亮点之一。朔江是越军在高平以北的防御重点,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用于防御的兵力火力密集,号称“天险”。乾隆年间清军进攻安南曾在朔江遭受重创,二战时期的日军及战后重归印度支那的法军也在此折戟。因而越军在战前吹嘘称:“法国、日本军队都打不破朔江天险,中国人更不行。如果中国军队胆敢来进攻,我们在这里同他们至少要周旋3个月,消灭他们2万人,坦克100辆以上。” 然而,41军122师在地形民情不利的情况下,发挥勇猛穿插及连续作战的特长,与越军激战五昼夜,终能攻坚克险,歼灭朔江守敌,显示了相当强大的战斗力。
老兵当年所在的41军122师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4纵的老部队,1979年时已经26年没有打过仗,光是生产施工就搞了18年,部队平时训练严重不足。全师只有少数师、团级干部打过仗,但也没有指挥本级部队作战的经验。122师战前紧急扩编为甲种师,补入了大量新兵,临阵磨枪上了战场,又独立负责一个战斗方向,确实面临了颇为艰巨的考验。通过朔江一战,122师经受了锻炼,歼敌颇丰。在其后的清剿、护路作战中,该师总结经验,越打越好。在1979年参战的东西两线29个陆军师中,122师共歼敌2730人,排名靠前,并成为了俘虏越军最多的部队。战后,中央军委授予该师364团5连“尖刀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364团7连“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364团通信连战士常超淼烈士“英雄报话员”荣誉称号,授予365团4连班长谢振华“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授予366团5连战士何学高“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122师在朔江战斗中击毙了越军346师246团的团长和副政委。在东西两线各部队中,击毙越军团长的战绩122师也是独一份。比较遗憾的是,这个战绩是由俘虏供称,但未找到越军团长的尸体。而击毙246团副政委阮克帝少校的战绩则是货真价实,由俘虏指认了被炸死在山洞中的尸体,并拍摄了照片。这个阮克帝少校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坚强的革命者,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阮少校最终却死在了另一支立志“克帝”的军队手中。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战例,详细介绍了朔江战场的诸多营连级战斗,并通过老兵和很多参战军人的回忆,绘声绘色地展现了战斗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81年时曾拍过一部叫《长排山之战》的军事战例影片,战场环境、道具、表演逼真,堪称原汁原味,给很多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故事原型就取材于122师365团4连攻歼朔江要点长白之敌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365团4连在敌情不明、地形险恶、初战失利的情况下,及时改变打法,乘夜暗偷偷攀登悬崖峭壁摸上了长白山顶。天亮后,4连在友邻部队配合下,采取从上向下、小群多路、侧翼抵近、多手并用、逐洞歼敌的战法,以伤亡14人的代价歼敌73人,攻占了长白山,创造了一个光辉战例。战后,4连被广州军区授予了“长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在书中,老兵运用了大量连环画式的插图,配合文字叙述,细细描绘了长白山战斗的经过,读起来引人入胜。《长排山之战》的电影海报上,出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我军班长形象。没错,他的原型就是4连3班长谢振华,在攻歼长白山之敌的战斗中一直冲锋在前,独自击毙越军9人,击伤3人,消灭敌5个火力点,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于战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斗英雄何学高当年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366团5连2排战士,在朔江战斗中随连队进攻坂洋南山无名高地时,孤身冲入敌阵,与两名越军扭打在一起。当时一名越军将何学高拦腰抱住压倒在地上,另一名越军猛夺他手中尚未投出去的手榴弹。身高只有1.58米的何学高奋力与敌人搏斗,在被敌人压在身下力不能支时,毅然拉燃了右手高举着的手榴弹,与两名越军同归于尽。战友们冲上来时,只见两名越军都被炸死,何学高的右手腕部和左手的食指、中指皆已炸断,浑身血迹斑斑,但心脏却还奇迹般地在跳动。他被紧急送到后方,抢救了过来。战友们推测,是敌人的身体挡住了手榴弹爆炸的冲击波,意外地保护了何学高,使他炸死了敌人,自己却幸免于难。战后,何学高被中央军委授予了 “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被誉为是“活着的杨根思”。
以上种种,不过是这场战争中无数英雄事绩的几个侧面。仔细读了这本书,能够更加感受到历史的震撼、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老兵以十年心力写成这本书,不仅仅是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恐怕更是希望人们能够珍视和平,能够理解那些洒血疆场的将士牺牲的真正价值。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与爱情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无法操纵的永恒的主题,是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是需要备加关注与警惕的。
非常感谢老兵,为大家奉献了这样一本好书。无论是从谋篇布局、史料选择,还是行文构成、插图编配上,这本书都充满了新意,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从战史读物的角度来看,如此精心编写,客观自然,将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既不致变成大量数据的堆砌,也不是这些事、那些事那样过于白话的论史,同时也避免了被个人情绪所左右的回忆录弊端,堪称是独有匠心。速成的林木往往非栋梁之材,十年成就一本书,老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短时间内再想见到类似于此的同类型读物,恐怕非是易事。有志于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当以此为鉴,继续努力。
最后,希望以老兵的这本书为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有更多的参战军人拿起笔来,写下当年的光辉事绩,来更加丰富和展现这段令人难忘的共和国历史。用老兵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不埋怨今天的无名,只因祖国在我心中。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4-3-19 13:48:1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4-3-19 16:31:03 编辑过]
黎仕林将军,首任驻港部队后勤部长,海南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副参谋长。2012年退休。
转楼主一小节:
值得一提的是,122师在朔江战斗中击毙了越军346师246团的团长和副政委。在东西两线各部队中,击毙越军团长的战绩122师也是独一份。比较遗憾的是,这个战绩是由俘虏供称,但未找到越军团长的尸体。而击毙246团副政委阮克帝少校的战绩则是货真价实,由俘虏指认了被炸死在山洞中的尸体,并拍摄了照片。这个阮克帝少校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坚强的革命者,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阮少校最终却死在了另一支立志“克帝”的军队手中。
问楼主:自卫还击战除了122师击毙越军团级军官外,还有其他部队也有击毙越军团级军官的?
老沈的“读后感”大作,让我这个曾经的参战老兵感动不已。我与老沈不认识,但在网上我会时不时会看到他写的一些专业的军事方面的叙述论文,我至今都无从知道老沈是否曾经是个军人,从他的字里行间却给人感受到一种有过军人经历的军人才能写出来的文章。通过寄书,知道他是在北京居住和工作。在此特向老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孩童时期,唱过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但北京我却从未去过。但有时间肯定是要去一次的。但不知还能不能见到在书中所说到的三十五年前随中央慰问团下部队慰问演出的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职人员和二位画家(即李延生和谢志高)。三十五年前在与他们临别时所照的相片的后面还附有一句“相处短暂情谊重,更盼来日喜相逢”的话语。
东有163师,西有149师,中有162师 ---------读《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有感:
让昨天的军人不再心酸,今天的军人明天后天,才不会心酸。
在豺狼觊觎﹑四面围堵的今天,若没有钢鉄长城,一切成果都会归零
唯有此,长城永固,华夏复兴。
每当看到参加过南疆战斗的老兵们,打着长长的红色横幅,在政府大门前恳求得到优抚的无助
表情,每一个当年的战火亲历者都心酸不已。
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刚刚学习了习大大的重要讲话,他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东有163师,西有149师,中有162师 ---------读《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有感之二:
收到曾沙写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书的史料,反反复复的看,的确如此的,因为当年作为160师也是去高平帮忙去打架的,3月13日从高平撤军在越境内下车休息时,就听大家在路边议论,说41军有一个团因不懂地形,进入越军伏击圈一个团,不到几个人逃出来,一直是在心中的迷。
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应该是41军122师364团2营惨烈战况对照上了。战后感觉我们作为当事的参战军人私下议论评述和总结是符合一定的实际,有他的道理,我们不是不怕死,而是怕乱指挥,白白的冤亡死。当兵的也看和靠各级干部能力。往往就怕那些“不顾代价的干部”。
<DIV style=\"FLOAT: left\">农夫之子 </DIV><DIV style=\"FLOAT: right\"> </DIV>
仁爱礁有何说法的。
战友啊:
说起蛋疼啊,原来封锁得好好的,结果29日菲律宾宣布已经达成补给和换防,而且菲士兵还向中国海警船打出胜利的手势。俺们“两部”亲们发言人还在说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幸亏没有说把争议留给下一代解决。
电影《南征北战》里胖子解放军说的——“看别人打仗比什么都难受。”
东有163师,西有149师,中有162师 ---------读《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有感:
看到364团二营已被越军的火力网,打的不能动,反而让二连座上7辆坦克,进“火袋”不可思议的,有这样的指挥官。不知战后自己是如何反省的。
我们480团在高平防守时,有一天早上就听喊声后就是激烈的枪声,是一阵一阵的,雾大不见人,不时听到七连官兵喊打的声音。当时团告知我们一营原地防守,是三营七连包围住一个班的越军打上了,两个小时后。告知战斗结束,七连阵亡一人伤了几人,连长黄华海负重伤(广州军区战斗英雄)。第二天告知估计,这个班是因为越军在高平被困的太久了,从地道出来探听情况,只有两个是十八、九岁的带队,其余的都是十几岁的。问七连守桥兵,他说都是些毛孩子,有轻机枪和几支冲锋抢,没有一个投降的。七连打完后,全部都丢在高平的河里。
团通报各营连,告知部队不要喊口号,出手要快,打死一个也奖励三等功,手脚要利索的。意思是死后立功不和算,脑子要灵活点。见到越军就喊人家投降,往往是吃死亏的。
农夫之子:仁爱礁海警城管他们不是狮子,洋相是有点的。
又一位让我感动的战友写的《读后感》,特推荐分享。
为了被社会忘却的记忆——“让历史告诉未来”读后感fficeffice\" />
肖静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月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瞬间就淹没在嘈杂的时间洪流中。但对一个曾经在这一时段里亲历一场生死难料的历史事件中的人来说,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甚至是痛苦的记忆。
每年的2月17日是对越自卫还击战开战的纪念日,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日。今年恰逢又是1979年至2014年三十五周年的纪念日,传统的中国人对五和十的数字都有着特殊的眷恋。正在着手准备开展今年纪念活动的我,在开战日前的2月12日,有幸读到了曾沙战友历时十年编写的“让历史告诉未来”长篇自传体纪实回忆录,它让我再次打开了尘封以久的战争记忆。
2月12日下午,当我接到快递公司送来的沉甸甸的书籍邮件,一种复杂的说不出的心情使我不忍打开,直到晚饭后坐在桌前打开电脑里365团的QQ群时,我才告诉黄宝安战友书己收到。他随即问我阅读后的感觉如何,这时我才赶紧拿起剪刀拆封。打开包装后,一本封面书名《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的回忆录立马映入眼帘,里面12帧历史照片衬托着一枚纪念章的封面画页一下就把我带回战火纷飞的战场。打开书页后就再也放不下来,手指不由自主地快速地翻看着,屋外兴宁市特有的响丁节的烟花爆竹声慢慢在我的耳中变成了枪炮声在炸响,陡峭的山峦、崎岖的冲锋道路,界碑、铁丝网、竹尖桩,雷场、冲锋的战友,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比对着,伴着热泪已分不清是在看书还是在战场,就这样朦朦胧胧直至凌晨才粗略地翻完最后一页。
了不起!曾沙战友十年磨剑,穿越时空,穿透人心。“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本书,不管是亲历者或是后来者,都值得一读,让我们大家都来“奉献给你一段不应该淡忘的回忆,诉说一场你所不知道的中越战争,展现一代军人永恒不朽的历史画面,铭记为国捐躯长眠南疆的喋血英灵。”
曾沙战友我与你有缘,当我看到作序的是兴宁老乡,再后在你“父亲母亲篇”里知道他们也在兴宁休养工作过,且他们的工作的地点离我家只有一公里多,再后又看见我老排长譚国防的感言,一种亲近感悠然而生。我们兴宁及兴宁战友与你有缘,我们兴宁78个好儿郎,当年也是与你一样,当兵入伍就上前线,同样坐了几天闷罐车在崇佐氮肥厂住过,同分在122师各单位参与了这场难忘的战斗,只是我们没你那样幸运分到能够纵观全师战况的岗位,更多的是分在了步兵团,有的还分到了后来成为英雄连队或英雄班里,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山地丛林地的战斗,所知道的战况也只是局限在自己的连排之内,我们有的战友还负伤致残,在搭剩坦克围歼朔江之敌战斗中还失去了一位好兄弟——分到364团2连当卫生员的廖智锋战友。通过你的书使我知道了自己连队与其它连队协同作战的各个相连的环节,使大家杂乱无章的记忆串成一个恢宏的战场,我们这帮阿Q们又多了一个个说不完的战斗故事。
也许今后再也不会有如此惨烈的战争了,发自内心的感慨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军人在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新篇章。我们参与的这场自卫还击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开启了中国命运的大转折,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是强国强军的保障。我们自豪与骄傲。
“历史一往不复。但是,一部可以使后世目击的历史却会永远活着。它在疾流而去时涌起的每一朵浪花,正以目击片断的形式永存于世,使后世的来者可以不断地沉浸于历史的目击之中。”
我会把你的书分享给战友们和兴宁的父老乡亲,再来一次情感的冲击,共同来回忆青葱热血的战斗岁月。
古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三十五年过去,我们都步入中老年龄,战争给我们及亲人们带来的伤害只有亲历者自已才能体会得到,愿这场战争的幸存者们福气齐天,愿年过半百的老兵们在政府和社会的继续关爱下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关怀照顾与尊重!曾沙战友,盼你及各位领导来兴宁做客!
(肖静章,兴宁市人。1979年2月17日随122师365团7连3排攻打473高地。)
东有163师,西有149师,中有162师 ---------读《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有感:
莫道忠九天去,自有丰碑四海去。(陆军122师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阵亡将士录)499页,冯帝万副营长是我们54军160师480团3营副营长,当时“478团和480团为师第一梯队,沿那怀、菲高和那模一线并肩围剿越军。27日12时第480团3营进至魁况北侧475高地两侧,尖兵连7连正在向又方山头行进,团指挥部发现左边山头有敌情,立即令8连为尖兵连,3营副营长冯帝万在8连加强指挥,在搜寻敌师部行动中,冯副营长上来后,姜副连长见冯身边只有一个通信兵,就命4班随冯副营长行动,在行进至山凹处时,2排4班先与敌人遭遇,姜荣奉发现敌人后,命2排5、6班向敌发起攻击,战斗中,副营长冯帝万被击中胸部,班长陈玉文(海南儋州人)副班长黄顺绪当时阵亡,一个班几人受伤。冯帝万副营长是胸部中弹,陈玉文是头部中弹。两人阵亡后是滚到山下七八十米的地方,有担架连的兵拼老命抬上来的,抬陈玉文也是一同入伍的1977年儋州兵,他说不是怕累,是地形复杂,荒岭野草多,担心那些越南兵会从那里冒出来的。
战后,议论按道理一个副营长,轮不到去一个尖兵班里去的。有说因当时我团遭伏击时,一副团见冯帝万,指责他为何不靠前的,还打了两个耳光,冯帝万是一肚子气,上到四班的。越军是打的很毒辣的,是在一个山凹利用良好的地形来向八连四班开枪的。目的一是想伏击团指挥所,二是想从中间伏击480团,然后利用地形让我团互相对打的。
魁况遭遇伏击,我480团是在越南高平地区最大的一次伤亡,一次阵亡4人,七八人负伤的,用当兵的话说,一个班没有战斗力了。那次是团长陵天卿镇得住,3营的官兵也是够狠命不怕死的。1营1重机连的有一个重机班跟随营部行动的。班长是儋州人,其父是海南琼崖纵队三八年入伍的。他说当时为了安全起见,带领重机班跑上高地,观察周边情况看到有一股几十人越军在七八米处奔跑来。他立即架枪射击警告,我们注意到了。事后说当时太紧张了,射击是固定的,没有来回扫,打了一箱子弹。
听3营的兵摆龙门阵,说魁况伏击战,感概的是,越军的冲锋抢好,双方一遭遇,越军就是用冲锋枪扫过来,我们火力反而不能有效压制。只有班长副班长配有冲锋枪的,其余的是就在那里一枪一枪的打,尤其是在山地追击时,打了还要扣板机的。不够顺心的。这些越南兵,打不过就跑,跑是时候,为了顾命是连枪都不要的。捡起越军的冲锋枪,一看是我们援助的,质量比我们装备还好。
清明不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阵亡的官兵!
[此帖子已被 战友啊 在 2014-4-5 21:21:09 编辑过]
书籍推出后的思考
中越战争,由于无法言说的种种原因,已是一场被彻底遗忘的战争。尽管它用举国之力前后打了十年,对于当年亲历战争的老兵来说,尽管它有过一段无上荣光的时日。
自笔者如履薄冰、小心亦亦地推出《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一书后,得到了战友、朋友、网友以及很多军迷爱好者的关爱、支持和认可。还不时地有电话询问了解购书事宜,让我非常感动。对我来说,在对历史搜集编写整理的过程中,既是一个探寻,也是一次蹒跚学步的尝试。希望能为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供更多的史料记忆。
在三十五年后,这段历史能引起老兵们的心里共鸣,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段生与死血与火的历史,并不只是属于笔者一个人的私人珍藏,它也是属于广大参战老兵们的共同记忆。因而重新找回三十五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收藏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已经成为老兵们的一个共识。因为它总与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塑造品格、锻炼意志、洗涤灵魂、奉献人生等等词语紧密联系并伴随一生。
同时,这段历史能在众多的未经历过战争体验的朋友和网友中引起共鸣,它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历史是需要传承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因为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更珍惜我们的今天,争取灿烂的明天。
记住这场战争,并不是仅仅要我们记住国仇家恨,而是为了看清未来。记住那些牺牲的战友,不是为了让我们权衡得失,也不是要求我们生活在在悲痛之中,而是为了不使烈士们的鲜血白流。一个忘记历史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不但如此,还将会招致未来的灾祸。
和平,是以军人的生命为基石。记住烈士们的背影,才能拥有长久的和平。记住这场逝去的战争,才能记住共和国所经历的曲折和磨难,才能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才能记住当年的军人为争取今天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建设环境而曾经有过的流血、牺牲与奉献。
向各位战友、朋友、网友及众多的军迷爱好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fficeffice\" />
看122师的回忆使人心情振奋,
看121师的回忆使人心情郁闷。
需要真实的回忆,《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和《使命---1979》值得一思的。其实战后下面的官兵的议论是有价值的,都后来有的写八股文章,而且环境也不给你去评说。
这两本书35年了使我们这些当年参战的普通一兵,看了回味无穷,很多的当时疑问的事,能知道一些。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