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1945年8月利用日本战败的机会,在胡志明(Ho Chi Minh)的领导下,一举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并成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临时政府。由于战后法国人卷土重来,力图恢复一度被日本夺去的殖民统治,而临时政府又建立在由中国国民党军队负责受降的越南北部地区,胡志明为保住已有的成果,曾公开宣告解散越共,并表示越南将永远保持中立地位。但此举并没有能够消除法国人的敌意,1946年12月,战争仍旧爆发了。
胡志明的作法,明显地与战后毛泽东的作法不同,因而在中共中央领导人内部引起过批评。但随着越南抗法战争的爆发,毛泽东等人的态度明显地有所改变。1949年12月,胡志明派人来到北京,要求中共向他们派遣军事干部,并提供三个师的装备和1000万美元的财政援助。中共中央虽然考虑到统一全国的战争尚未完成,连年战争使财力有限,未能全部满足越共的要求,但还是迅速指示前线部队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而这时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对胡志明坚持武装斗争并向中共求援这件事则更加重视。当他得知在京的中共中央没有全部满足越方要求时,特意电示中共中央转告胡志明的代表:武器、弹药、医药物资等,目前是先给一部,以后再逐步增加,这样做也是为了便于越共逐渐熟悉掌握。他同时叮嘱刘少奇等,对越务必采取友好合作态度,多鼓励,不要批评,“越共缺点问题待胡志明的负责代表来北京时再依实情酌量提出”。并认为“胡志明过去将党隐蔽起来,及宣称越南可以处于中立地位,这两点是否原则错误,还值得考虑。因为越南坚持斗争并未因这两点而受损失。”[9]
韩战刚刚停止,中国政府就与苏联相互配合,呼吁进一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了。实现印支和平从此开始成为苏、中、越三国共同的宣传口径。在苏联政府的倡导之下,1954年2月19日美、英、法、苏四国柏林外长结束后的声明宣布两个月后将召开日内瓦(Geneva)会议,讨论朝鲜和平和印支停战问题。此一声明立即得到了中越两国的积极响应。当然,即使赞成谈判,毛泽东还是更相信军事胜利的作用。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法军还具有相当强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在法军以上万兵力突入越南西北战略要地奠边府(Dien Bien Phu),对越共在越北的中央根据地和接通老挝的通道形成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要想通过一个日内瓦会议达到印支和平,他颇感怀疑。正因为如此,越是临近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日期,中共中央就越是主张要打得狠一些。“以打促和”,是这个时候中共中央解决印支问题的一项基本方针。[13]包括力主和平的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刚刚确定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原则之后,也是立即打电报给这时在越南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急切地提出:在日内瓦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前,“为了争取外交上的主动,能否与朝鲜停战前一样,在越南组织打几个漂亮的胜仗”?[14]
由于美国方面对在日内瓦讨论印度支那停战和平问题态度消极,甚至从中阻挠,要争取印支停战,对中国方面来说,首先是要设法使美国陷于孤立的状态。在这方面,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效地争取到了包括英、法和老挝、柬埔寨王国代表在内的有关方面的同情与谅解。但与此同时,在日内瓦谈判期间,最让中国方面感到为难的还在于,越南方面的条件与实际可能达成的妥协相比显得过高。特别是在5月7日奠边府战役取得大胜,全歼法军1.6万人,俘虏法守军司令德卡斯特里(Colonel Christian Movie Ferdenarde La Croix de Castries)准将之后,越南代表似乎更赞同毛泽东先前的军事计划,主张或者法军完全撤出越、老、柬三国,或者干脆用军事手段花上三年左右时间以武力实现统一。与此同时,越方坚持印度支那越、老、柬三位一体,应一体解决,坚持在老、柬两国的越南人民军不属外国军队,不接受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政府要求法国和越南军队同时撤兵的要求。
对越南党不满的程度,通过毛泽东批准1963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不加评论地发表越南党针对中苏争论主张不偏不倚的几个文件,已经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尽管中共中央随后迅速下发了党内通知,提醒各地还不要将越南党与修正主义同等对待,但越南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党紧接着发表的公开呼吁加强团结的联合声明还是进一步刺激了毛泽东。这时,毛泽东在准备发表公开中苏分歧的重要文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他对特意请来对文件提意见的朝鲜党领导人金日成(Kim Il Sung)讲:越南、捷克斯洛伐克那个联合声明是冲着我们来的。越南党说我们反对赫鲁雪夫修正主义的斗争,是有理无情,应该多加糖少加辣椒,而我们恰恰认为过去糖加得太多了,现在应当多加些辣椒了,我们不想总是当软体动物。[43]很明显,随着毛泽东越来越强硬地把中苏分歧归结为革命与不革命的大是大非问题,他也就越来越难以容忍越南党在中苏之间保持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