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打印本页]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15:07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这个贴子最后由liyusheng在 2003/08/03 03:09pm 编辑]

这是将前几天对RIC,F5的重新测量结果,今天带入软件模拟的频响图,低频200以下忽略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15:10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这是阻抗曲线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15:12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还有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15:27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这个贴子最后由liyusheng在 2003/08/04 00:15am 编辑]

这是分频器
由于考虑到音箱灵敏度的问题,所以,高因未衰减的太多8db,音箱的灵敏度应该为86,
哪里有不妥的地方,各位大侠多多批评,多给些意见

作者: laurel    时间: 2003-8-3 17:05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下面引用由liyusheng2003/08/03 03:07pm 发表的内容:
这是将前几天对RIC,F5的重新测量结果,今天带入软件模拟的频响图,低频200以下忽略
菜鸟问题:LSPCAD可以测试扬声器?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17:06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如果再改进的话,就打算做成三分频的,但不知道F5适不适合。三分频的话设想为每个箱子用两个5'或6'的单元做低音。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23:25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下午对刚刚的分频线路进行了个别元件值得微调,这是细调后的曲线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23:27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这是细调后的阻抗曲线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3 23:31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菜鸟问题:LSPCAD可以测试扬声器?"
laurel 兄,LSPCAD附带的JUSTMLS可以测量阻抗,频响,T/S参数,简单易用,准确度好像还可以,今天贴的这几个图,单元的T/S,阻抗,频响是使用SpeakerWorkShop进行测量的,然后将数据导入到LSPCAD中进行分频器的模拟。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5 14:30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看了imxp的相位图,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是否存在问题,请评论评论
作者: imxp    时间: 2003-8-5 15:25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下面引用由liyusheng2003/08/05 02:30pm 发表的内容:
看了imxp的相位图,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是否存在问题,请评论评论
我的也是在LSPCAD里完成的,跟你的对比起来,你的FFT中的开始时间和我的不一样,所以看起来比较乱,我的是将该时间设为音箱面板到达测量MIC所需要的时间,例如MIC距离1米的话,START TIME为3MS左右。这样可以获得比较“好看”一点的相位曲线,但其实他们是一样的,只相差了一个恒延时。
我仔细看了你的两路相位对比,配合的不算太好(这样反接后我估计在交叉频率周围不会出现深谷),另外我设定的目标听音距离为2米,上面的相位图是基于这样的距离来得到。如果目标听音距离为1米则相位差变大(不知道你的是不是?),同时频率响应也有所变化(这也应该很好理解)。而在2米距离到无限大距离的引起的相位和幅频变化就很小了。

作者: imxp    时间: 2003-8-6 10:11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忘了一点,因为你的图没有提供分频点附近的声衰减特性,我是按-24DB/0CT来分析你的相位配合的。如果你采用的是-18DB/OCT的话就不要做成分频点处相位一致了,否则反而会造成频响的波动。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个人不喜欢奇数阶数的分频设计。
以上说的衰减斜率是针对声音特性来讨论,与电路结构无关。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7 20:51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各位科班出身的,我下面的那张相位图中,这样的相位差在实际的听音中会有什么影响,会有什么影响,今天调了几次都无法鱼和熊掌兼得,相位满意了,阻抗和频响有不行了。
作者: hb-wu    时间: 2003-8-10 01:25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去外地两天,短信早已看到,回贴晚了,报歉。综合一下都贴在这里。
先说相位图,单从那张图看不出什么,两单元相位配合得也很好。但我总有个顾虑,这样改后声音会变得怎样。两分频时高低音相位的配合一般以1.5米作为参考距离,其下相对于频响和阻抗变得不太重要。一直没搞清您做这个测量的目的,就不好乱发言。在下猜想可能有二,一是改善M1的综合音质,一是为研究软件的使用。
如是后者,怎样做都无所谓;如是前者,那么是在原基础上改还是仅利用单元和箱体重新设计,在下有诸多不解。...。
能不能换个思路呢?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声音、凭什么得到那样的声音、怎样得到想要得声音。
从您现在所公布的有关“M1改”的图表看,感觉它的声音可能比较硬朗,欠一点松弛,比如听交响乐时管乐声部可能前突,线条清晰,打击乐器如三角铁会跳到前面来,中小提琴合弦时可能打滚。...。原M1在当时的条件下算是典型的近场监听风格,声音均衡,低频潜到80也没问题的。现在您手里又有它的单元实际参数,关键是看您要改成什么样的声音。
有了目标再配合测量手段,校声就比较容易。比如要对某一些声音(器乐和人声等)进行调整,针对其所在频段,参考瀑布图上的相应频率的衰减特性,并将其按8度音阶分割成对应频点,这时结合信号发生器,测出其失真特性(低次、高次谐波的分布),以+/- 8度音程为调整区,再使用相位、阻抗等等手段达到目的。不必担心“牵一发而动全局”,8度音程已经足够宽了。
在下以往的经验是“平坦容易、松透难”。
这是精确控制的做法,和使用yd150-8sx之类的单元大有不同。
F5的那个鼓起的“包”并不是大问题。搞清它在时间线上的衰减幅度,能用R1的相位把它拉回来最好。不行的话再考虑在F5的分频线路上调整。
再说,D5G由于存在设计缺陷,厂方现在没有生产(去年曾打电话问过),要批量订制。如做重低音箱还是仍用F5吧,做个传输线式或二级倒相,上点放在500或950,牺牲些极低频的质感换取下潜的深度,M1也还可以单独使用,观感上也比较一致,还省钱。
呵呵,没对应楼上的主题。...又跑题儿了。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10 10:15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其实是这样的,我手里买的m1并非成品箱,而是套件,组装后听音感觉高音刺耳,尤其是人声的唇齿音,听一些乡村音乐演奏乱作一团,根本没有听下去的耐性,最初只是从网上看到对高音进行衰减,可没什么效果,所以开始学习测量,上一次的测量和修改稍稍好了一些,但收效甚微,听乡村音乐还是乱作一团,这次的测量结果好了很多,但分频器的设计只限于入门阶段,所以一直未进行实际修改。
我还真不太喜欢硬朗的声音,只希望高音不刺耳,没有夸张唇齿音,多乐器演奏的时候清晰,不乱,声音要甜一些。这样的听音要求吴兄看应该如何调整分频器。当然是以现在的M1来说,至于三分频不用进行讨论.(吴兄,有没有关于分频器设计,校音的文章,书籍)
vegetal-bird兄,上次问你瀑布图如何出,你说的只要有那个脉冲信号就行,但我的瀑布图没有任何“瀑布”,在生成瀑布图的对话框中,那个参考信号是什么,还有其他参数都如何调整。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10 11:18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不知道准不准
作者: vegetal-bird    时间: 2003-8-10 14:36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看来liyusheng兄有些进展了, 继续尝试, 我对瀑布图也不是很熟悉。 参考信号为音箱输入端的信号(也就是Jig中被衰减的信号)。其他参数包括图的数量, 柔化的程度等, 逐个试试就知道。注意调校窗口的大小, 参考其他瀑布图。
另, 本人意见, 该高音的设计是解析力高, 如果声音暖暖的就是设计失败也。。 现在的分频点有点偏高,从理论上来说, 分频点处的波长不应小于高低音单元中心的距离。 看来该单元与小口径低音或球顶中音搭配更能发挥实力。但liyusheng兄的箱子(是不是原本的? 如果是自己设计的要注意音箱设计方面的理论)是否舍得改呢?分频器对声音有很大影响, 但只能基于单元基础上。 如果另造箱子, 建议尝试MTM二分频全新设计, 用R2C或其他分频点可以低到2K左右的单元。业余箱子个人不建议太复杂, 一来难做, 二来更难做得好, 三来很容易低音发混, 我宁可用该钱多买几个单元。
离题了, 还是先说说现在的情况。 注意WM-60 在约10K处到20K处平滑滚降约3db, 也就是说当20K处测量声压和低音一样时, 实际已比低音高了3dB.
另外, 齿音重的情况更像是低音造成的, 对低音单元的30度响应要多加注意, 和on-axis比较一下。注意面板另中频爬升的影响( 有相关的电路可以抵消一部分), 箱子的角边最好弄圆。 分频器要多改, 国外diyer一个分频器大改三十几次的是平常事。。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10 20:14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多谢,看来我得先分频器外置
作者: hb-wu    时间: 2003-8-10 20:56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实在难看。
您手里有没有“雨果发烧蝶一”?就用它17~45段的测试信号做个频响图贴上来(实际听音距离),它是按音程划分的,很有用。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10 22:18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哈,吴兄也这么认为,“雨果发烧蝶一”我没有,过几天买一张,今天把m1原厂提供的(就是套件买到手时)分频器电路带入lspcad进行模拟,发现不进行结构改变而只进行元件值的优化曲线也可以拉得很直,而且相位配合得不错,阻抗曲线也只是在1.5k,4k处隆起,基本保持在8欧,原厂的分频器低音在2k左右就开始滚降,不知是不是就是为了避免f5在4k和6k的那两个峰。
不管那么多了,先将分频器外置,像vegetal-bird兄说的,和分频器大战几十回合,苦经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
本人没有什么听音,校音的经历,所以,一切只能从数据,曲线入手,还希望各位前辈偶尔传授一些经验,点化点化。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8-10 22:31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这个贴子最后由liyusheng在 2003/08/10 10:34pm 编辑]

这是对原厂分频器进行修改的结果,高音分音有待改进,照现在情况看,m1的功率不会太大
作者: 石牌    时间: 2003-12-4 12:41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好帖,翻出来,让新手看看。
作者: 一意孤行    时间: 2003-12-17 23:59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请问liyusheng ,你那个瀑布图是用什么软件测得啊?SW?
作者: liyusheng    时间: 2003-12-18 10:01
标题: M1第二次修改-模拟结果
没错,使用那个pulse reponse,好像是这么拼的,在菜单中有个菜单里叫waterfall好像也是这么拼的,实在抱歉,我的记忆力衰退了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