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NET.CN

标题: 鹤群长绕三株树,花气浑如百和香!——————游西安·碑林 [打印本页]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1:50
标题: 鹤群长绕三株树,花气浑如百和香!——————游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 319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 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8 21:27:18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1:51

正是因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如此浩瀚的藏品,卓越的书法和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菽”、“汉唐石刻精品的殿堂”、“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18个特殊旅游景观之一。近年来又被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西安最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之一,这里每年都吸引着60多万海内外游客。今天西安碑林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改革开放的见天,西安碑林博物馆正以其崭新的面貌谱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2:17:04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1:58

    碑林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32:59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1:59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2:37:58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00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2:33:57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12
标题: “碑”字为啥少了一撇?

   “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35:45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13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14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19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19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20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28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28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19:45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29
标题: 守护昭陵的重达十吨的——————“石犀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16:56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30
标题: “昭陵六骏”的故事

   石雕“昭陵六骏”,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

   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

    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3:32:51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31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2:32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3:36
标题: “昭陵六骏”——————“飒露紫”

    西面第一骏名叫“飒露紫”,色紫燕,前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李世民的马,此时,丘行恭便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 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拔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为此,才特别将他的英雄形象雕刻在昭陵上。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腰挎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拔箭的姿势,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03:20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3:42
标题: “昭陵六骏”——————“拳毛騧”

    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騧”,黄马黑喙,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李世民击溃败走。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04:01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3:46
标题: “昭陵六骏”——————“白蹄乌”

    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薛仁杲是唐初盘踞在今兰州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薛举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04:37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4:00
标题: “昭陵六骏”——————“飒露紫”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勤)骠”,黄马白喙微黑,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刚陷浍州(在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李世民乘特勒骠,率精骑败之。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02:26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4:07
标题: “昭陵六骏”——————“青骓”

    东面第二骏名叫“青骓”,苍白杂色,前中五箭,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窦建德原系隋军麾下将领,据说还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乱自称夏国王,被李世民所灭。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5 14:09:07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5 14:09
标题: “昭陵六骏”——————“什伐赤”

   东面第三骏名叫“什伐赤”,纯赤色,前中四箭,背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南败窦建德时所乘。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称郑王,据洛阳,与窦建德结好。当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王向窦求救,但都被李世民击败。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6 19:25:27 编辑过]


作者: 散发扁舟    时间: 2009-4-25 14:50
西安虽曾去过,但未及离歌这样细细品味。
作者: 白鸽    时间: 2009-4-25 17:01

图文并茂,介绍得如此详细学习了


作者: 厚实    时间: 2009-4-25 18:36
学习了!
作者: 阿文    时间: 2009-4-25 21:17

图,是好图
文,是好文

学习了


作者: 老来乐    时间: 2009-4-25 21:57
阿文:

图,是好图
文,是好文

学习了

   我是学不成了,光眼气吧


作者: wuyonghuei    时间: 2009-4-25 23:05
这组片子真不错啊,尤其是前四张,非常欣赏 。
作者: 夜莺    时间: 2009-4-26 14:07
离歌好细致啊!无人能比!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1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5

    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6 18:45:05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6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7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6 18:46:14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7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8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8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39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40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40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8:59

    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0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2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2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4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5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6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7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8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09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1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1
标题: 被称之为“东方维纳斯”的雕像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6 19:39:12 编辑过]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2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3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4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6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6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17

作者: 离歌    时间: 2009-4-26 19:20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9-4-26 19:34:22 编辑过]


作者: 123456789    时间: 2009-4-26 19:41

          

                      离歌

             欣赏了 !

                     很专业!  长知识 !


作者: 麦霸    时间: 2009-4-28 12:02
很美的地方,如果可以的话,明年计划去一次,西行之际离歌的作业可以作为我们很好的参考,谢谢了!




欢迎光临 YOURNET.CN (http://hifi.your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