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河南南乐吴村仓颉陵有文化活动。届时冀鲁豫三省的骑友都要过去凑热闹,俺们也去了。周六走,周日回,来回二百多公里。除了有点风,天气冷点,别的倒没什么。邯大公路刚压好,平碾碾类,走起来,甚服适。谁再说修路劳民伤财,俺和他急。从邯郸到吴村,走魏县,双井,边马,过了边马就是吴村。八十余公里的路程,晃晃悠悠,中午就到了。仓颉本是传说中的造字先生。据说,汉字是他老人家造的。但并没有真凭实据证明是他造的。也没用专利证书。俺猜他最多就是把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的汉字给总结了一下,规范了一下,传播了一下,改造了一下......而已。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更没有神仙皇帝。汉字是象形文字,原本是先民为了交流方便,根据实物画出来的。许慎讲,汉字有“六书”,也就是六种造字法-----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都是人们在使用中,不断充实完善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谁能说出这条路是哪一个人踩出来的呢?汉字的演变也是从最初的甲骨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籀文直到隶书草书楷书。源远流长,传到今天,五千年有余。最多,仓颉是汉字的三个代表。 晚上住大名府。第二天回邯。骑友陈刚友情相接,在漳河店汇合后,一路同行。感动的眼泪哗哗的。 

仰圣门外齐仰圣,圣人都是咱祖宗。隔着门缝往里看,最需仰圣是儿童。 
正殿 
拜谒仓颉陵,心中怀神圣,中华五千年,汉字一脉承 

对照说明看上图 
村子当中央,立着一牌坊,贞洁孝义妇,朝廷传奏章。如今狗贪官,寡廉鲜耻长,既要做婊子,又想立牌坊 


大名五礼碑,全国有大名。个头数第一,书法刻柳公。从唐传到宋,从宋传到明。风烛已残年,字迹看不清。神韵已全无,仅存一外形。 






大名城里洋教堂,百年风雨美名扬,阿门阿门赞我主,心存感恩有灵光。 
上帝与百姓同在,百姓与上帝为邻 
北宋陪都大名府,宫阙万间化作土。千年往来魏州路,小有名吃二八五。 
村规划乡规划城市规划,拆俺房占俺地不留片瓦。人口多农田少生计何来?到最后没粮食你吃什嘛! 


马路压的数一流,马路两边空悠悠。马路不长米和棉,几家欢乐几家愁。 
上级官员来视察,扫帚铁锨手中拿。城管环卫齐出动,有粉就往脸上擦。 [此帖子已被 同志们好 在 2010-11-14 23:49:21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同志们好 在 2010-11-14 23:52:2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