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我们学习的地方20公里~~~是正定,因时间有限~我和萧凡一起参观了正定的大佛寺,大佛寺,正名叫隆兴寺,相传原名叫龙兴寺,因乾隆皇帝到此处后,见此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害怕此地真的会出“龙”而成帝,因而改名“隆兴寺”因其有全国之最的大佛,民间称其“大佛寺” 双龙照壁——正定大佛寺九绝之一 大佛寺天王殿南端,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双龙照壁。这照壁由绿色琉璃砖瓦砌成,东西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四角用绿色琉璃瓦。盖帽,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烘托浮雕的整个场面为大红色,远远望去给人以金碧辉煌、富丽堂皇之感。 这照壁绝妙之处,就是那两条栩栩如生的蚊龙。人们站在浮雕前,细细观看,觉得这龙似乎有了生命,有了灵魂。它那踏波蹈浪之雄姿,吞云吐雾之神韵,令人叫绝。再看下去,只觉那倚天的龙角,飘然的龙须,矫健的龙爪,似乎都活了起来,给人以勃勃欲动之感。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后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尉迟敬德监修大佛寺,忘了修大佛寺的山门,正愁没办法交差。于是便让工匠连夜动工,在大佛寺门前修起了这座照壁,把二龙牢牢地嵌在中间,一来镇锁了蚊龙;二来也遮盖了大佛寺没有山门的缺陷. 摩尼殿——正定大佛寺九绝之二 穿过大觉六师殿旧址,便是摩尼殿。摩尼殿建于宋仁宗元年(元公元1052年),重塘歇山顶,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四面正名五花大阁殿。象这样的巧妙布局建筑特点,在国内,为一孤例。摩尼殿内正中须弥台上,有五尊金装异彩的佛像,中央是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左侧站着弟子迦叶,象一位严肃的老僧;右侧站着弟子阿难,文静温顺,象是一位善人。这三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塑,实属珍品。在坐像两旁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的文殊、普贤这两尊佛像都是明代补塑的。摩尼殿经1977年至1980年补修后,气魄更加朴实端庄,古老殿阁,再现青春光采。 附录清代赵文濂诗一首: 隆兴寺看花 赵文濂 清晓叩禅房,繁华盛海棠。 额开娇着色,心静妙闻香。 竹过风正暖,茶烹活正长。 牡丹期后约,再入雨花堂。 赵文濂,涞水人(今河北新城县)人,道光年间进士,清代著名诗人,正定府学教授,曾任《正定县志》纂修。 倒座观音——正定大佛寺九绝之三 走进大佛寺,穿过大觉六师殿遗址,便是摩尼殿就在这摩尼殿后面,在悬空的五彩泥塑假山中间,有一尊明代成化年间的彩塑观音像。这观音头戴金光闪亮的宝冠。身披五彩缤纷的璎珞。脸庞秀丽,慈善端庄,向你微笑,细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闪烁着洞察人间善恶的眼睛,闪烁着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这眼神又微微向下俯视,使她的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在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这倒座观音,一脚踏着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脚轻轻踞起,两只手自然抚膝,表情闲逸自若。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 古代艺术大师们的高超艺术,使宗教概念和生活中的典型形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古代大师们把神人格化了,所以收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它的绝妙之处。 据说当时为塑好这尊倒座观音,找遍了全国的名师巧匠。最后请到一位名叫何朝宗的塑瓷大师,这位大师一生中共塑了十八尊观音像,这大佛寺倒座观音便是其中一尊。 这倒座观音的绝妙之处,就是完全脱离了那神像中的传奇色彩,而塑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美貌女子,塑像尺寸合理,线条流畅,造型细腻,生动逼真,所以才引起了参观者感情上的共鸣。 戒坛——正定大佛寺九绝之四 戒坛位于摩尼殿之北,平面呈方形,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面积为302.76平方米,高17.7米,为明代所建。现在自石台以上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四角攒尖顶,四面均出檐三层,坛内置有双面铜佛一尊,南为阿弥陀佛,北为药师佛。明朝弘治6年(1493)铸造。 前来大佛寺参观的人,见到这尊佛像,总是提问:为什么要铸成双面佛呢?《维·摩经》上说,我国人民对药王的说法不一,有的说药王是扁鹊;有的说药王是孙思邈;还有的说是韦慈藏的。按佛教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此佛号白药王。据此,则药王便不是;个人了。 另外,(大乘义章·九)认为:“照见名智,解了为慧。”所谓照见,意思为有透彻的洞察力,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所谓了解,意思为有卓越的才能,无所不会,无所不成。应身是功德的象征。功德者,自我修炼,感化众生,因功积德,是为功德。上述三身中,法身为里,应身为表,报身承接于表里之间。分而为三身;合面为一体,’这就是佛。因此,戒坛上才出现了那尊双面佛,也可理解为一佛双身,一佛三身,总之,他们都是释迦如来。同时,把药王接纳为佛都之中,更会招来众多的善男信女对佛教的崇拜。 这戒坛绝妙之处便是这尊双面佛,无论你站在前面或是站在后面;怎么你也看不出他是一个两面佛,简直就象一个人一般。 这戒坛主要是僧倡传法受戒的场所。 慈氏阁——正定大佛寺九绝之五 正定大佛寺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寺内保存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素有“大佛寺九绝”之称。 慈氏阁便是九绝之一。它座落在大悲阁东侧,座东面西与转轮藏相对。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属北宋二层楼阁式建筑。元、明、清进行过不同程度的重修。 慈氏阁内.立一尊约七米高的弥勒菩萨雕像;为宋代用独木雕刻而成。佛教中弥勒梵语为姓,译为慈,所以人们都称为慈氏菩萨。 相传修慈氏像所用之独木,系五台山一神木。一日山洪直泻,神木沿滹沱河顺流直下,漂至正定城外为百姓捞获,修大佛寺时,用这棵大树雕刻了一尊慈祥外溢、秀丽端庄的慈氏菩萨。这菩萨雕刻艺术之绝处,便是在妇女们看到可以倾吐隐秘;在男子们看来竟是一位风姿窈窕的妙龄女子。 慈氏阁的建筑从整体到单体结构,以及细部装饰,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建的传统艺术和独特风格,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颖智慧和高超的雕刻艺术! 转轮藏阁——正定大佛寺九绝之六 转轮藏阁,位于大悲阁右侧,座西面东,平面和外观与慈氏阁相同。创建于北宋,为单据歇山顶二层楼阁。建筑手法保留着突出的宋代特点。历代均有过不同程度的修茸。1956年国务院拨款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重修时所添腰檐,恢复了北宋时建筑的原貌。这阁采用了大弯梁和插柱造手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阁内上层置放一直径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上层罩金装木雕佛三尊。这转轮藏即为转动的藏经橱,是佛教取**常转,自强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犹如车轮,辗转相传,永不停息。 当你走进转轮藏阁,看到这高大的转轮,辗转相传,水不停息。只要用两个指头轻轻一搬,它就会慢慢地转动起来。 这转轮藏有一个绝妙之处,就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我国古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把高大的转轮安置在地面以下,一来烘托出转轮的高大;二来也充分运用了室内的空间。 我国有关建筑空间的古代建筑理论,受到近代许多国家的重视,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莱特曾引用过老子的话,原意是说盖房子;真正用的是那个虚的空间。意大利现代建筑大师塞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一书中郑重宣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不过比起我国的转轮藏阁,已晚了一千多年。 千手千眼观音——正定大佛寺九绝之七 大悲阁是寺内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原与东西两侧的御书楼、集庆阁相连,民国初年顶坍,1944年重修时,拆毁了两侧楼阁,犹如出世各项空;依栏俯视,令人眼宽胸阔,心旷神怡,望两生畏。 大悲阁内,正中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佛像。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正定府的大菩萨,也叫千手千眼观音。 大铜佛举高22米,有42臂分别执日、月、星、辰、裳带、香花、宝剑、宝镜、银拂尘、金钢柞等法器。这样高大的铜造佛像,却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大铜佛面部,表情端样恬静,温度慈祥。别看这仁慈的大铜佛,也遭受过几次磨难。 后唐清泰年间(公元936年),城西有一大悲寺,寺内有一尊四丈九尺铜菩萨,后来契丹犯境;大悲寺被火烧烬。钢菩萨从胸部以上熔为废铜。到了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下令毁佛铸钱,残存的下半身也用泥塑上,成了一尊名副其实的泥菩萨。 北宋宋太祖赵匡跳于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到正定巡察,来到大悲寺礼佛,问及菩萨是铜的还是泥的。 当住持和尚可俦,向赵匡胤诉说了铜菩萨两次的不幸遭遇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和尚,竟敢在皇帝面前编造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他说在当年毁佛时,在莲花座里发现有“遇显即毁,遇宋即兴”八个字。赵匡胤一听高兴万分,当即下旨在今隆兴寺内重铸铜佛,并建大悲阁。其实赵匡胤早已觉察到佛教在民众中的影响,他想借此收买人心,这才给后人留下了这尊至宝。据说,这大铜佛像是经赵匡风三次审阅后,才开始浇铸的。 大铜佛是自下而上分段连续铸造。第一段铸莲花台座,第二段铸至膝部,第三段铸至肚脐,第四段铸至胸部,第五段铸至腋下,第六段铸至肩部,第七段铸到头顶。 龙藏寺碑——正定大佛寺九绝之八 龙藏寺碑在正定大佛寺大悲阁东南侧。碑高二点二米,宽零点九米,碑文三十行,每行五十字。它对研究汉隶至唐楷过渡向的书法艺术和字体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畿辅通志》记载:龙藏寺碑刻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有人说刻碑比建寺还要早。碑上刻文,字面道劲宽博,开唐楷之先声,有欧阳洵、虞、世南之体。 康有为在《广芝舟双揖》中称赞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龙藏寺碑文为张公札所撰;可惜龙藏寺碑与张猛龙碑一样,均不著书者姓名。碑文记叙了恒州刺史王孝仙为劝选龙藏寺及募钱造寺的情况和寺院初建时的规模,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隋代碑刻在我国书法史上方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龙藏寺碑为著。它继承了北朝碑刻的险峻、严整的风骨,又保持了南朝道润、秀丽的气韵;形成了笔法铤劲、精练,结构方整、疏既、瘦硬、简洁的独特风格。 康熙乾隆碑亭——正定大佛寺九绝之九 大悲阁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大宏伟的龟驮石碑。西边为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吁御赐碑亭,东边为清圣祖玄烨皇帝康熙御赐碑亭。碑亭为黄琉璃瓦顶、重檐歇山式。 清高宗碑亭是弘历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巡幸五台山,御驾亲临正定隆兴寺,题写长句后,刻碑立石的,时间为丙寅十月。留下了“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的著名持句。 清圣祖玄烨的御踢碑文,则是由当时的正定县知事周元礼撰文后,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路过正定,在隆兴寺下榻写就的。 碑文记述了重修隆兴寺的史实,不啻为研究隆兴寺史的重要史料,也可一暏清代两位皇帝出色的笔墨风韵。 [此帖子已被 熊猫 在 2009-6-20 9:42:37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熊猫 在 2009-6-20 13:59:0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