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ffice" /> 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35周年之际,原41军122师警卫连老兵曾沙(网名:回望硝烟)创作完成了一本回忆录,名为《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并自费印制,用于战友、朋友、研究者等小范围内作为资料内部收藏。 发生于35年前的那场战争,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样时不时的以新书和“神剧”面目示人,从而勾起无数年轻人的热血澎湃。相反,因为官方的沉默不语,相关资料久不解密,在研究、出版、影视、传媒上的全方面缺位,现在已经成了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即使偶有文艺作品提及,也只是以“南疆的重大军事行动”、“南疆的那场战争”来代替,在网络时代与人们打起了哑谜。19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乃至90后一代对这场战争都几无认知,接触不到相关的正面真实的历史读物,面对网络上的关于中越战争的资讯难以辨别,以致出现了很多真真假假、捕风捉影的说法,人云亦云,谬种流传,严重遮蔽了真实的历史,混淆了历史是非,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非常痛心的。 多年以来,对这场战争坚持记忆与研究的都不是专业治史人员,而是很多当年曾浴血奋战过的老兵和一些业余军事爱好者。正是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才使这个领域并未枯萎,而是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与记忆,乃至在研究上逐渐探出了路子,有了一定的标准,为共和国的历史文库保留了血脉。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历史告诉未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亲历记》的问世,又带给了关心这场战争的人们以惊喜。虽然这并不是一本正式的出版物,还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无法和广大读者见面。但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让历史告诉未来,从今人对历史的执着上,从历史的无情法则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我们继续期待。 得知书讯后,笔者很快即联系老兵购读。要说老兵的办事作风真不是盖的,当天晚上从广州发书,第二天下午就到了北京的笔者手上。只见大十六开的厚厚一本,足足有617页,摸起来手感硬实挺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是老兵十年磨一剑的硕果,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颗拳拳感人的红心。用两句当年参战军人们的共同口号来说,就是“甘愿无私奉献”“祖国在我心中”。 这本书篇幅较大,至少在40万字左右。其蕴含的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读起来非常舒服,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笔者粗粗看了一遍,便已按捺不住地要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算是为还没读到此书的人权为介绍,聊释情怀吧。 首先,这本书的信息涵盖量大,内容颇为丰富齐全。全书章节分为题词、序、前言、正文八章、结束语和后记,下面逐一简单介绍。 开篇的题词者有三位,分别是41军122师老兵、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黎仕林少将的“军魂永存”,41军122师老兵、现汕尾军分区司令员林坚明大校的“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现广东省军区转业办主任黄家忠大校的“碧血丹心”。 作序的是原41军122师宣传干事廖俊章,用充满感情的笔触,为这本书总结了四个鲜明的特点。 前言为老兵本人自撰,叙述了自己创作此书的初衷和对于人世变迁的感怀。其中最后一段话令人非常有感触:“特别感谢家中贤妻,情理通达,善解人意,在我辞去工作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让我最终坚持到了最后。特别感谢为此书的完成而帮助过我的战友、朋友和网友。” 第一章是童年往事篇,故事从电影开始,老兵叙述了从出生到知青生涯的成长历程,吐露了多年的军人情怀和对于越南往事的美好记忆。 第二章是亲历战争篇,足有440多页,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老兵叙述了从光荣入伍开始,直到随部队从越南凯旋归国,囊括了41军122师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历史全程,并间杂了自己在战争中的亲历亲遇和所思所想。这一章收录了大量战例和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由老兵精心编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第三章是缅怀烈士篇,通过歌曲、照片、诗歌、散文等来表达对牺牲的战友的缅怀之情,并收录了122师在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名录。 第四章是寻秘探源篇,老兵对相关战史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详细分析了122师朔江攻坚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面还收录了关于中越战争的起因、结局的多篇文献。 第五章是美术情结篇,老兵叙述了自己对于美术的情结和相关的人生际遇,并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多幅作品。 第六章是军旅剪影篇,老兵通过大量照片反映了自己军旅生涯的不同侧面。 第七章是父亲母亲篇,老兵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父亲、母亲,表达了一个军人后代浓浓一生的军人情结。 第八章是阅读留言篇,收录了多位战友、朋友对于此书的情感寄予和对历史的点滴回忆。 结束语是对当年这场战争的总结,表达了对英烈的永远缅怀之情。 后记中充满了老兵的思绪漂移,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不评价了,你懂的。 这本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大量使用了插图、照片和地图,与文字相得益彰,读起来赏心悦目,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虽然现在已是读图时代,但在一本反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严肃历史读物中出现这一形式,应该还是首次。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插图和图片全是老兵自己运用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平面设计绘图软件CoreIDRAW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而制作完成的。如此,读这本书时的具体感受,恐怕在这里用语言很难表达,还需要读者自己的亲力亲为。 史料翔实,战例丰富,编写细致,是这本书的精华之处。41军122师的朔江攻坚作战,是1979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亮点之一。朔江是越军在高平以北的防御重点,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用于防御的兵力火力密集,号称“天险”。乾隆年间清军进攻安南曾在朔江遭受重创,二战时期的日军及战后重归印度支那的法军也在此折戟。因而越军在战前吹嘘称:“法国、日本军队都打不破朔江天险,中国人更不行。如果中国军队胆敢来进攻,我们在这里同他们至少要周旋3个月,消灭他们2万人,坦克100辆以上。” 然而,41军122师在地形民情不利的情况下,发挥勇猛穿插及连续作战的特长,与越军激战五昼夜,终能攻坚克险,歼灭朔江守敌,显示了相当强大的战斗力。 老兵当年所在的41军122师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4纵的老部队,1979年时已经26年没有打过仗,光是生产施工就搞了18年,部队平时训练严重不足。全师只有少数师、团级干部打过仗,但也没有指挥本级部队作战的经验。122师战前紧急扩编为甲种师,补入了大量新兵,临阵磨枪上了战场,又独立负责一个战斗方向,确实面临了颇为艰巨的考验。通过朔江一战,122师经受了锻炼,歼敌颇丰。在其后的清剿、护路作战中,该师总结经验,越打越好。在1979年参战的东西两线29个陆军师中,122师共歼敌2730人,排名靠前,并成为了俘虏越军最多的部队。战后,中央军委授予该师364团5连“尖刀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364团7连“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授予364团通信连战士常超淼烈士“英雄报话员”荣誉称号,授予365团4连班长谢振华“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授予366团5连战士何学高“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122师在朔江战斗中击毙了越军346师246团的团长和副政委。在东西两线各部队中,击毙越军团长的战绩122师也是独一份。比较遗憾的是,这个战绩是由俘虏供称,但未找到越军团长的尸体。而击毙246团副政委阮克帝少校的战绩则是货真价实,由俘虏指认了被炸死在山洞中的尸体,并拍摄了照片。这个阮克帝少校听名字就知道是个坚强的革命者,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阮少校最终却死在了另一支立志“克帝”的军队手中。 在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战例,详细介绍了朔江战场的诸多营连级战斗,并通过老兵和很多参战军人的回忆,绘声绘色地展现了战斗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81年时曾拍过一部叫《长排山之战》的军事战例影片,战场环境、道具、表演逼真,堪称原汁原味,给很多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其故事原型就取材于122师365团4连攻歼朔江要点长白之敌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365团4连在敌情不明、地形险恶、初战失利的情况下,及时改变打法,乘夜暗偷偷攀登悬崖峭壁摸上了长白山顶。天亮后,4连在友邻部队配合下,采取从上向下、小群多路、侧翼抵近、多手并用、逐洞歼敌的战法,以伤亡14人的代价歼敌73人,攻占了长白山,创造了一个光辉战例。战后,4连被广州军区授予了“长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在书中,老兵运用了大量连环画式的插图,配合文字叙述,细细描绘了长白山战斗的经过,读起来引人入胜。《长排山之战》的电影海报上,出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我军班长形象。没错,他的原型就是4连3班长谢振华,在攻歼长白山之敌的战斗中一直冲锋在前,独自击毙越军9人,击伤3人,消灭敌5个火力点,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4支,于战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战斗英雄何学高当年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366团5连2排战士,在朔江战斗中随连队进攻坂洋南山无名高地时,孤身冲入敌阵,与两名越军扭打在一起。当时一名越军将何学高拦腰抱住压倒在地上,另一名越军猛夺他手中尚未投出去的手榴弹。身高只有1.58米的何学高奋力与敌人搏斗,在被敌人压在身下力不能支时,毅然拉燃了右手高举着的手榴弹,与两名越军同归于尽。战友们冲上来时,只见两名越军都被炸死,何学高的右手腕部和左手的食指、中指皆已炸断,浑身血迹斑斑,但心脏却还奇迹般地在跳动。他被紧急送到后方,抢救了过来。战友们推测,是敌人的身体挡住了手榴弹爆炸的冲击波,意外地保护了何学高,使他炸死了敌人,自己却幸免于难。战后,何学高被中央军委授予了 “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并被誉为是“活着的杨根思”。 以上种种,不过是这场战争中无数英雄事绩的几个侧面。仔细读了这本书,能够更加感受到历史的震撼、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可贵。老兵以十年心力写成这本书,不仅仅是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战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恐怕更是希望人们能够珍视和平,能够理解那些洒血疆场的将士牺牲的真正价值。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与爱情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无法操纵的永恒的主题,是不以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是需要备加关注与警惕的。 非常感谢老兵,为大家奉献了这样一本好书。无论是从谋篇布局、史料选择,还是行文构成、插图编配上,这本书都充满了新意,通俗易懂,一目了然。从战史读物的角度来看,如此精心编写,客观自然,将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既不致变成大量数据的堆砌,也不是这些事、那些事那样过于白话的论史,同时也避免了被个人情绪所左右的回忆录弊端,堪称是独有匠心。速成的林木往往非栋梁之材,十年成就一本书,老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短时间内再想见到类似于此的同类型读物,恐怕非是易事。有志于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人,当以此为鉴,继续努力。 最后,希望以老兵的这本书为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有更多的参战军人拿起笔来,写下当年的光辉事绩,来更加丰富和展现这段令人难忘的共和国历史。用老兵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不埋怨今天的无名,只因祖国在我心中。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4-3-19 13:48:1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沈晨曦 在 2014-3-19 16:31:0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