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村(即称之为:石头房子村)位于邢台县西部太行深山处,距邢台市70公
里,属路罗镇境内。相传黄巢起义军在此村扎过营地,召开过英雄“座谈会”,
故得名英谈村。
该村分为3个自然村庄,全村200户,620多口人。该村以路姓为主。历史文人称
赞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该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自然风景独秀,历史文化
底蕴深厚,山清水秀,民风纯朴,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和“江北
第一古石寨”之称。
英谈村是中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
的重要历史遗存。
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的房屋依山就势,具
有丰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另外,还有中华第一波浪石影壁。村内大小
石孔桥36座,还有古石楼、窑洞、古石栏杆、石巷、石街、龟背石壁、古井、
一滴泉、古木雕刻、财主院等景观古迹。
英谈村村民以路姓为主,路姓宗族后英谈分为三股。即前股、南股、后股。三股是从清初分
开的。三股贫富发展距离较大。鼎盛时期最为富裕的是前股,是顺德府赫赫有名的富家大户。
路姓前股从法字辈分为三支三堂,即贵和堂、汝霖堂、德和堂。后德和堂分出中和堂。即三
支四堂。抗日战争时,百户人家的英谈村参军村民竟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在战场上
光荣牺牲,成为了革命烈士。在解放战争中,这里是八路军129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
冀南银行、国民党省政府旧址等。刘伯承、邓小平、鼓德怀和左权等领导人以及国际友
人白求恩也曾在此居住过!
该村民俗四怪事:
一,英谈人不信鬼神敬堂口。所谓堂口,就是路姓四堂。
二,家家有后门。按冀南民居风俗,四合院讲究进出只有临街的大门,认为宅
开后门跑财招贼,而英谈村不仅家家院落开后门,且门开的与前门一样大,只
是没有前门的宏伟和精雕细绘。
三,妇女喜好纳鞋垫。山区人注意保护脚力,粗麻纳底细针纳帮做鞋不罕见,
讲究做鞋垫的地方并不多,英谈村妇女对此却情有独钟。
四:石臼、石杵、石磨这些用具在今天的英谈村仍是举目可见的活景观。英
谈人用它们捣豆沫、玉米渣熬粥,磨豆腐、拐米浆摊煎饼,尽管已有了许多
现代化的加工粮面的工具,但英谈人仍固守着这些古老而传统的器具和生活
模式,他们称这样加工的米面做饭香,与机器加工的滋味不一样。
活动返回途中,大雨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