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aidu.com/s?sr=9E4025 ... %D5%D0%D4&bar=7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自从2010年12月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以后,片尾李香山女儿川川为其父亲深情演绎的《见与不见》这首诗在网络被疯狂转载。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
仓央嘉措(1683一1706)虽为六世活佛,但他却是西藏历史上最有有名的浪漫诗人,在世界诗坛享有声誉,至今的诗作60余首,除藏文原著广泛流传,还有至少10种的汉译本,国外还有英语,日语,法语,俄语,印地语等,虽然电影《非诚勿扰2》在诗作上张冠李戴,却带起了大家对仓央嘉措的诗歌的关注,使得这位诗人在去世三百多年后,又意外地走红。有网友说,一直以为《见与不见》,只有仓央嘉措才有这样的心境写出这么好的诗——为了他心爱的玛吉阿米。
由于《见与不见》的风格与仓央嘉措作品颇为相似,所以一直被认为是他的作品。实际上,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谬误。
《见与不见》这首诗,原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藏语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为扎西拉姆。多多,一个来自广州的女孩。该诗出自其2007年创作的作品《疑似风月》中集,由扎西拉姆。多多于2007年5月撰写于北京。在《沉默》之前还有《唱》、《说》,均属同一系列。其著有诗作有《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仓央嘉措说》、《玛吉阿米唱》、《青天谣》、《各不相关的二月》等,现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
这首诗以《见与不见》的名称初登于《读者》杂志2008年20期。署名为仓央嘉措。后来《读者》杂志曾为作者署名弄错专门刊文致歉。但由于仓央嘉措的名气太大,很多人愿意相信这是仓央嘉措的作品。
传记文学《仓央嘉措》的作者,当代著名诗人高平证实,已知的近70首仓央嘉措的情诗中没有《见与不见》或《沉默》,他认为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等,其诗歌有明显的斜体特点(见文后附录一),歌律一般为四句三顿,最长不过六八句;而仓央嘉措诗作多为长句(见文后附录二),与其特点截然不同不同。
然而,面对以讹传讹,这个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女孩,却显出非常的大度和坦然。人在印度的多多在博客上表示,很多人误以为《见与不见》,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作品,"既便如此,多多愿意,将荣耀归于仓央嘉措"。
自然,《见与不见》诗名朗朗上口,人们容易记住,如果发表时还叫《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话,估计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就要打点折扣了。那么,这首诗究竟有什么意蕴和禅意。曾经引发过许多网民的恣意想象。
最失败的评论说,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给他的爱人玛吉阿米的诗歌,为了玛吉阿米,他放弃了达赖的位子,但是玛吉阿米还是被喇嘛们处死了。所以.... ...
大家都看了电影《非诚无扰2》,冯小刚用这首诗烘托的是爱情和生命的主题。
有网民评论道,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纯净无争的爱,没有世俗的尘埃,没有人间的烟火,从他的诗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天赖无声、大爱不宣"的含义。
而我经过搜索研究之后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疑似风月却不是风月。疑似爱情却不是爱情。疑是你的想象却不是你的想象。
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创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禅意,让我们认真地听扎西拉姆。多多本人是怎么说的。扎西拉姆。多多在博客中表示,这首诗的灵感其实来自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我要通过这首诗表达大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真的跟爱情、跟风月没有什么关系。
在回应众多网民的疑问时,她只回应了一句:"只是不愿世人只把圣者当情痴。"
在赏鉴《见与不见》过程中,笔者有机会欣赏了扎西拉姆。多多的其它几首诗歌,反复研读体会后发现,她的这些诗原来大都是其修炼心得。对佛界的感悟,对自身修炼历程的裸呈一一穿越浮华穿越时光,把心交给空性,把生死交给因果,把愿望交给菩提,在香炉氤氲中,在盘坐躺卧中,放手皈依做一个虔诚的赤子。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与她的另一首诗《青天游》,则是以大师对弟子的劝诫和表白从而展示人间的至情至爱,应该说虽诗体不一但内容几近相同,但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大师对弟子磐石般的诺言,无尽的等待,流露的是我佛仁慈和无疆的大爱。是啊!,大彻大悟之后我们悚然惊醒,天籁无声,大爱无疆!正如这首诗中所说的那样,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无论你见与不见,念或者不念,跟或者不跟,我的爱都无所不在;无论发生什么,我的爱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舍不弃,因为那一切一切的因果都在梦境和生死之外,那一切一切的的念想已经融入到每一缕香雾,每一声梵唱,每一个摇动的经筒,每一颗朝拜的血泪!而我们已经感觉不到红尘了。
现在,我们是不是能静下心来,放松情绪,一起来诵读,一起来欣赏,一起来用心感受人世中的至真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