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良伟
说起李金娥,我相信七九年至八五年之间,在陆军第55军军直单位工作和战斗过的战友们对她并不陌生:一是她是烈士的妹妹。她哥哥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牺牲了,李金娥于当年6月回到哥哥生前所在的部队,接过了哥哥的枪,在当时颇引起了一番轰动;二是当年的小李青春秀丽,在男子汉成堆的军营格外惹人注目,被官兵们称为"军部一枝花"。
小李到部队后,部队首长把她安排在军部机关图书馆当保管员。这是一个军部首脑机关核心之一。
把小李放在首脑机关眼皮底下,这既体现了部队首长对烈士妹妹的关心照顾,也彰显了大家对小李的爱护和看管之苦心。
军营是男子汉的地方,平时见到的女性多是大嫂、大妈之类的,难得来这么一位清秀亮丽的姑娘,不采取点保护措施,显然是不行的。
自小李到军部图书馆后,许多有文化或没文化、爱看书或不爱看书的、年轻的或年纪不小的官兵,有事没事便会往图书馆跑,其目的就是为了能饱看小李一眼,最好能聊上那么几句。
刚开始,小李对大家的造访还十分地热情,但见多了,就有些漠然了,甚至是拒之千里。为此,官兵们说她十分冷艳。
我第一次见到小李是八三年三月,那是春满花开的季节,也是我刚从军校毕业分到陆军第55军军直炮兵团一连任排长的第三个月。
听排里的战士们多次说起小李,我感到好奇、纳闷:军部女兵那么多,干嘛说来说去就是小李一个。一个星期天,在全排战士的纵恿下,同时也带着他们的期盼和我的几分好奇,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距团部七公里外的凤山——军部机关,七转八拐好不容易找到了当时地处密林中由军官俱乐部改建成的军部图书馆。在那儿我看到并找到了小李。
小李像平时接待借阅者那样接待了我。有问就答,无话就静静地坐在那儿低头看书。既不多言,也没多余的表情。
我感到,既然来了,就不要浪费时间。于是,不管她爱不爱听,自我作了一番介绍,同时说起加紧学习的重要性,要她不负众望,好好学习,考上军校谋个好前途。
这话,不知她听了没有,反正我说完就走了。
当时在小李眼里,我只不过是她见过众多官兵中的又一个,而且还是基层连队的一个小排长,是她见过的最小的官了。
因为在小李眼前晃来晃去最多的官是军部机关的参谋、干事。按照当时进军部机关的要求,至少是副营职以上的干部。
我说的话对她来说,可能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让她觉得有点可笑,十分幼稚。
回到连队,我把见到小李的事当着全排战士的面说了,战士们一阵欢呼雀跃,之后又百问不厌地打听我见小李时的种种细节特别是小李当时的表情。
此事让排里的战士兴奋了好几天。
当年的五月我又见小李一次。那是我担任军校招生考试的监考员。在我负责的军部凤山招待所小礼堂监考点,李金娥也在考试。我利用巡考间隙,旁敲侧击地指点了她一下。
监考任务结束后,回到连队后,我向全排通报了小李考军校的事,
从此,排里战士议论的话题又多了一个。
小李后来有没有被军校录取?因连队训练忙,我没时间也没刻心留意去关注,也就无从知晓。自那以后,就再也没见过她了。
美好的事物,人人都是喜爱的。我与小李的这点交往,引起了一些对小李颇有好感甚至暗恋的战友们的妒忌。因为他们对小李的好感甚至暗恋仅仅限于嘴皮上,从没胆敢付诸于行动,更没有与小李面对面地理论过。
于是乎,在军中就暗传着我追求小李一事,而且越传越离奇。领导不知是出于关心还是诫免,正儿八经找我谈过一次话。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要我好好惦量惦量自己的轻重,一个小小的基层连队排长,打军部首长眼皮底下的人的主意,而且还是“军部一技花”,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切实际。解决个人婚姻大事,还是现实一点好!
对此,我一笑了之。
事隔二十多年,转业回到家乡工作的我,在一次与二十多年没有见过面的164师一位战友相聚时,他偶尔提起了小李,这话题一下子又把我扯回到二十多年前。
小李现在怎样了呢?我很想知道。向战友要了她的电话后就当即拔了过去,从话筒那边传来的声调让我听后有点茫然。
隔半个月,曾在55军战斗生活的A战友有一天来电话说,小李来了赣州,晚上是否有空,大家聚一下。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作为小李哥哥的生前友好——A战友,这些年下海经商很赚了些钱,为招待小李,特地在赣州一家档次不低、专门吃野味的酒家订了一桌。
餐前,A战友再三对我们提起这家酒家的档次和消费,生怕我们是第一次来,没进过这次档次的酒家,辜负了他这番美意。
终于见到二十多年后的小李。
现在的小李,与我脑海中残存的影像基本上对不上号。
当我说起当年的那段趣闻时,小李也感慨万分,她从包里掏出两张相片并说,这是当年在军部照的相,作个纪念吧。
当我问及她现况时,小李的情绪有些低沉,
A战友说,过得十分艰难。
从谈话中得知,小李82年从部队退伍,并安排在家乡电影公司工作。当时的电影公司比较吃香,经济效益也比较好。但随后效益迅速下滑,1988年小李停薪留职在家。
看到小李这样,我有点纳闷:当时部队有那么多的官兵喜欢她,包括她哥哥的生前友好们,为什么她就没找个部队干部成个家?还有,当时考军校和保送上军校都对烈士的亲属有照顾,条件放得十分地松,只要够条件就能上,她为什么就没有去争取?两个方面如果能成一个的话,她的身份就立马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今天的生活也不至于这样。
第二天,我到小李下榻的宾馆给她送行。
小李说:往事不堪回首。
(注:李金娥的哥哥简介:李来新, 江西省余江县高公寨乡人,1977年1月入伍,53562部队即163师489团三营三机连战士,1979年3月4日在攻打奇穷河法国炮楼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终年24岁,荣立一等功,追认为中共党员。 墓号:匠止5区5排7号)
[/fac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4 16:57: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