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下的无名花
序
我是78年3月从河南入伍的战士,非常庆幸自己能亲身参与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根据我的回忆和战地日记我写了一篇《难忘的八天八夜》,发表在当地文艺1979年第二期上。79年9月部队推荐我上了石家庄陆军学校。从军15载期间,我给团政治处向八一电影制片厂,提供拍摄反映引滦入津和还击作战的素材,同时为驻地学习的学生讲过多次还击作战的故事。93年转业到地方后,创作的冲动始终未减,尽管对越自卫反击战已经过去二十多年,每当战友聚会,我们谈论最多的还是那场战争。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在越南26天?,那是生与死的26天,是令人难以忘怀的26天。中越之战使10万条生命至今仍默默地躺在边境的崇山峻岭里。有的连名子就没有留下,更谈不上立过战功,有幸上军校、提干,他们是丰碑下的一朵无名的小花,如此说来,难道我们不应该为那场战争奉献给那些曾经或正在为了国家安全舍生忘死的战友们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战友树起一块丰碑吗?
一、 大战在即 箭在弦上
78年那一年也是我们家风光的一年。兄考上省最高学府的一所大学,妹初中毕业就考上省医学院的护士专业,我当了兵。由此我家被市里评为"五好"家庭,母亲还上了广播电视。在我们家属院那是风光得很。
新兵训练从3月8日至4月13日共37天终于结束了。4月15日,我被分到三营三炮连三排(无后座力炮排)十班任二炮手。我出生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体弱多病,看到20多公斤的炮身心里就打抖。当初认为是用汽车拉的火炮,分到连队一看是用骡子托的当时心里就凉了半截。在地方我是一个科技爱好者,76年上高中时是学校的地震观测员,当时的市革命委员委会地震办公室鼓励我要做地震战线上的红哨兵。76年营口大地震我们曾向市里报告我们预测的信息。当代课老师时教物理和体育,同时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看到一起入伍的新战士头当上报务员,有技术、又体面,心里羡慕死了。
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入伍动机方面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在4月17日的日记中我这样写到:“人民解放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当兵就是为了打仗,保卫祖国。我们一定要牢记虎狼在前,要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打仗。只要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这个社会制度不改变,战争不可避免,当前革命战争因素继续增长,同是战争因素明显增强。”
当时,中越关系已出现裂痕,战争的苗头越来越明显:自从一九七七年以来,越南黎笋集团不断在中越边境地区无故制造事端1740余起,入侵袭扰的地段达160多处,伤我边民110多人;在国内反华排华,大批华侨被驱赶到边境,越南叫嚣要“打到南宁过春节”。
近30年来,我国向越南提供的援助大大超过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同一时期对越南援助的总和。越南人民军在战争中的吃、穿、用及车辆、武器、弹药,大部分是我国供应的。打扫战场时见到粮库里是印有“中国”字样的大米;战场上用的是中国制造的冲锋枪;家里用的是中国上海生产的凤凰自行车。
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对于我国的支持和援助有过高度的评价。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所写的文章中称颂我国:“恩深、义重、情长,友好精神万代流芳”。在我们进入越南后的老百姓家里还能看到毛主席和胡志明主席握手的画。
78年12月26日,部队接到做好作战准备工作的指示:
一是要求各部队制定防敌偷袭预案。严密掌握当面敌情,加强各种战斗警戒,严防敌人从空中袭击和地面骚扰破坏。
二是要求各级干部和机关尽快熟悉敌情和越南北方兵要地志,勘察、了解驻地周围的地形、道路;炮兵进行侦察测地。
三是抓紧兵员补充,按时完成部队扩编工作,加强武器、装备、车辆的维修、保养,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四是要搞好通信联络,确保指挥通畅。切实注意防奸保密,部队应少打电话,尽量采用运动通信和当面布置工作。
五是要求尽快抓好临战训练的各项准备。要立即组织新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和手中武器的实弹射击。要求各部队根据各自的作战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战斗训练,找相似地形进行演习。制定、完善作战方案,明确任务,组织协同,研究打法。
临战思想政治工作,使全体参战人员认清形势,激发斗志。越军占我领土、杀我边民、制造流血事件的罪行,激起了干部战士的无比愤慨,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战士的战斗热情。请战书、决心书、入党申请书雪片般的飞到连长、指导员那里。部队实行“三分四定”,在每个战士留守后方的包裹里都有一份遗书。十九岁的我,也注入所有深情写了一封长长的留给我父母和亲人的遗书,其中最为经典的名句是“宁愿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战前一段时间,我们扛着背包步行近十几里路,到团部看反映二战的电影,其中有两部是《 巴顿将军》、《虎虎虎》等,一看出就是三天,有时下着雨穿着雨衣照常看。在营区放反映越战的电影,其中一部是《阿福》。其中阿福赶牛车的车轱辘,我在到达越南境内集结地防空中就派上了用场。(下文再述)
连队开始杀猪、蒸镘头、封窗户、验血型、剃光头。开进前一天,每班分了一盆面粉和饺子馅,要求各班包饺子,我们班大多河南人,和面的,擀面片的,三下五除二吃了一顿壮行饭。衣领上两个领章背面写有部队番号、姓名和血型,血型是为了抢救用,姓名是收尸用的。多余的衣物则打成小包,在白布条写上自己后方亲人的名字,留在了营地。部队当时规定纪律,停止外界包括家人进行通信来往。战士家属来队住不下,各排集中,让出空房子,来队家属男的和女分别住在一个大房间里。我的父母亲来队还不错,安排到了营部,司机没有地方安排到了营部的澡堂。父母临别时送给我一本日记本,就是这本日记,我记下了从出征到参战的真实记录,为创作《难忘的八天八夜》收集了难得的素材。
我们家是烈属,听前辈讲我的五爷是在抗日战争解放石家庄攻打元氏县城时牺牲的,从前辈们的故事里了解了一些打仗的情形,电影和报刊上看到过一些战争的介绍。现在真的就要开赴前线,投入战场,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了,打内心里讲战争准备还充分,无论是军事技术,还是心理。特别是79年12月份入伍的那批兵,有的连枪还没有学会放,就要马上奔赴战场了。
军事训练热情空前高涨。部队有一句顺口溜“老兵怕号,新兵怕哨”。每天战士们都是枕着背包睡觉,晚上不定时地吹起紧急集合哨。体能训练和山地丛林战的进攻和防御依然是训练的重点。每天,我们全副武装在石山上奔跑,在丛林中滚爬,训练的残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只有平时多流汗,才能战时少流血”已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了。临战训练,作为无后座力炮的二炮手,最艰苦的就是拖着二十多公斤的炮身进行5~10公里的搞武装越野。平时是骡子后托运的,战时全靠人扛,现在我右肩比左肩明显低。选择近似穿插地区的地形,设置相应的情况,进行不带向导、不吃饭、不休息,连续穿插作战的检验性综合演习,并坚持每天武装越野。从连到团,都选择与战区相似地行进行20~60公里实兵实装的走、打演练。
全面足额下发各项战备物资。诸如钢盔、防毒面具、防刺鞋、净水片、急救包等;
兵员作了满员补充。刚入伍的新战士和其它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逐步到位。部队调动, 我营从每个连队抽调了部分战士充实到54军、43军等参战的部队。我八连一个从小在一起光腚长大、一起下乡 ,一起当兵的战友,被充实到54军,临别时的情境我至今难忘。临别时我送给他一支钢笔,我深知此别不知今生今世是否还能再见面。汽车开动了,几名同乡战友跟着车跑了好长一段路,边跑边哭,边挥手告别,直到追不上去,我们才返回。现在每当我和这位战友在一起时就免不了提起送别时的场面,眼都布满了泪水。
加强对越军战场喊话训练。“低挑堆(跟我走)、空得动(不要动)、诺松空叶(举起手来),宗堆宽宏独边(我们优待俘虏);
一切服从战争,部队立即停止了干部转业,没走的,随部队与敌作战,走了的,重返部队上前线。
总之,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战争的需要来进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8 8:02: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