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安县县城北5公里处有两个村庄,名叫东大姑庙村、西大姑庙村。关于村名的来历,据《成安县地名志》载:“原名大鼓庙,相传为赵国名将陈余出兵击鼓之地。后演变为大姑庙。” 考查史料得知,陈余乃战国时魏国大梁(今开封)人。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记载,说他好儒术,素有贤名;并说他曾数次游赵地 。 秦灭魏国,陈余与好友张耳不肯事秦而躲于陈地。待秦二世元年(前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反秦,二人立即投其麾下。陈地豪杰请陈胜立为楚王,陈余、张耳则劝陈胜不要急着称王,但陈胜不听。陈余遂献“北击赵地”之策,说:“大王举兵向西,攻秦关中,不可能顾及河北。臣曾游赵,熟悉此处豪杰及地形,愿请奇兵北击赵地。”陈胜采纳了这一建议,遂以故交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给兵三千,令攻伐赵地。 武臣、陈余他们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内)渡过黄河,一路向北。虽然兵少,但每到一地,他们便大讲“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号召豪杰义士奋起反秦,建功立业,豪杰纷纷响应,如此不经攻占而取得赵地10座城池。然后,改向东北攻范阳,在此采纳范阳人蒯通的建议,赐予肯降的范阳令侯印,向人宣示肯降者定会得到封赏。赵地闻之,纷纷表示愿降,不战而城30余座,义军实力大大增强。 接着,他们乘胜向南进军,攻取了赵地重镇邯郸。在这里,陈余和张耳听说陈胜的主力西征已入函谷关,又听说诸将为陈王攻城略地却因谗言获罪被杀,遂拥立武臣为赵王,恢复赵国。武臣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陈余率军在邯郸一带歼敌夺地,所向披靡,为赵地百姓津津乐道。他和当地人的关系搞得很好,朋友很多,有很高的威望,后世也对其十分敬仰。因陈余曾号“成安君”,南北朝北魏至北周时,曾先后在今峰峰矿区临水和今磁县置成安郡,又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在今成安地域置成安县。千百年来,成安县城一直建有成安君祠,祭祀这位反秦义军将领。 据成安民间传说,陈余曾在今大姑庙村一带遇敌,敌军依仗人多,气焰十分嚣张。但陈余十分镇定,他命令将十余面战鼓一齐擂响,然后长枪一挥,率军向敌人扑去。鼓声“咚咚”,震天动地,义军如下山猛虎、出海蛟龙,勇猛冲杀。陈余英姿勃勃,一马当先冲入敌阵,长枪翻转,敌阵脚大乱,溃不成军,义军大获全胜。为纪念这次战斗,当地百姓立祠建庙,将陈余所击战鼓供奉起来,取名“大鼓庙”;以后在庙周围聚居成村,便名“大鼓庙村”。以后,随着岁月的消磨,大鼓庙村逐渐演变为“大姑庙村”。 民国时期的《成安县志》也有记载:“迄今城北十里有村曰大鼓庙,今名大姑庙,相传系陈余当日出兵时击鼓之地。” [此帖子已被 潇洒朝霞 在 2011-1-20 23:24:3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