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骑友从我市出发,行程万里,经历磨难完成壮举—— 51天,骑奔漠河“找到北”
2011-08-24 6月17日,我市五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骑友向漠河北极村进发。8月6日,历时51天,行驶6123公里后,骑友“友牛”和“自由人”最终坚持完全程。得知他们凯旋的消息后,记者辗转联系到“友牛”本人。日前,“友牛”走进本报编辑部,高兴地告诉记者:“我终于找到北了。”
★出发 “友牛”今年60岁,是一名机关退休干部。去年,爱好骑行的他取网名“友牛”,加入“邯郸骑友之家”。今年5月,65岁的骑友“自由人”发布骑行漠河的召集帖,“友牛”即刻响应。随后,58岁的“沧海”、61岁的“秦始皇”及66岁的“张果老”陆续加入。 “既锻炼个人意志,又享受骑行快乐,让我们退休之后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友牛说,大家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相聚。6月17日早7时,在数百骑友的欢送下,准备充足的五人身着桔色骑行服辞别邯郸,向北行去。
★艰辛 起初,大家状态良好,日均骑行近150公里,第五天就到达北戴河。 第六天,5人进入辽宁,道路难行起来,自行车闹起“罢工”,爆胎、扎带时有发生。此时,雨水也常来侵扰,因不愿影响进程,他们常冒雨前行。进入内蒙古后,人烟稀少,有时骑上十几个小时也难见一个村落。为了赶时间,大家提前贮备些馒头、点心之类的干粮,随便填填肚子,实在累了就找片树林挂上吊床小憩一会儿。 除了补给难,天气也愈发恶劣。越往北,天亮得越早,为了避开中午的高温时段,很多时候,他们凌晨三四点就上路了。但由于昼夜温差大,夜里多添的衣服到了上午反而成了累赘,炙热的阳光反复将身上的衣服浸湿、晒干。 恶劣的环境,严峻考验着骑友们的身体。出行第七天,“秦始皇”因病无奈退出。第十天,“张果老”去哈尔滨探亲,离队他行。
★关怀 虽然艰苦,但一路上,却不乏好心之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鼓励着几名老骑友继续前行。 途中,老骑友们在冲刺一个上坡时,忽然听到耳边一阵“加油”声。原来路对面开来一辆长途客车,车上旅客纷纷拉开窗户,为几名老人呐喊助威。一路上,不管住店还是吃饭,他们都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友牛”自豪地说:“当知道我们是从邯郸而来,人们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除了当地居民,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骑友也给几名老骑友送去关怀。出发的第二天早上6点半,老骑友们就在106国道碰到了骑友小袁,小袁带他们去快餐店吃了顿热乎乎的早饭,并且骑行相送到冀州与衡水交界。
★终点 7月11日,骑行第25天。“自由人”、“友牛”、“沧海”三人终于到达漠河县城。次日,三名老骑友一鼓作气骑行74公里,到达中国最北的边陲古镇——北极村。沿小街前行,几分钟后,“神州北极”的大石碑屹然耸立眼前。在这里,大家游览了“中国第一哨”——北极哨所、“中国最北邮局”,还在著名的“我找到北了!”的石头旁留影。 在“中国北极点”的大石头旁,大家还遇到了一队台湾游客。得知老骑友来自河北,一台湾老先生风趣地说:“你们是河北的,我们是台北的,咱们都来找北了。”
★归来 游玩了北极村后,三人开始返程,再次经历了一遍恶劣天气和道路。在喝不上水、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里,大家有点撑不住了。 “如果这时放弃,以后想起来会后悔的。”经友人鼓励,三人鼓足力气,坚持前行。 7月13日,北极村到漠河80公里。 7月24日,乌兰浩特到科左中旗150公里,“沧海”因病退出。 7月30日,赤峰到黄土梁子149公里。 8月6日,当看到“邯郸界”的路标时,连日来的疲倦似乎一扫而光,“友牛”和“自由人”的心情难以名状。 谈及此次漠河之行,友牛笃定地说:“一路走来,我开了眼界,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更让我在坚持中领略到一种新的人生意义。”
本报记者 郭晓月
历尽万难,终达漠河 邯郸新闻网 http://www.handannews.com.cn/guonei/2011-08/24/content_2052133.htm
[此帖子已被 钢筋铁骨 在 2011-8-29 21:02:02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钢筋铁骨 在 2011-8-29 21:03:02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