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营纺机飞雁队相约10名队员,特邀请晚来的夜光老兄一并同行前往峰峰大社“皇姑庵石窟”了解古文化! 时间:2011年10月16日,周日。 天气:晴,西北风3-4级 队员:晚来的夜光(邀请)、王哥、张军长、钢琴家教、东海、刁德一、刁小二、思雨、冷月、沙漠骆驼 全程:约92公里 队员:平安扣早起专程送行于邯武大桥!深受鼓舞!感动!谢谢! 皇姑庵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大社镇西侧约五公里的深山黝谷之中。沿寺后坡村西行,顺季节河河床而上,过中台山,便可遥见隐藏在绿柏翠崖下的皇姑庵。 沿一条小山岭的岭脊上九十九级台阶,登至皇姑庵的山门——天中山,回头望,两侧是沟壑,中间的山脊好似一条石龙卧在庵底。 皇姑庵最初叫朝阳洞,坐北朝南,正午太阳光完全可以照进石窟内,后又改叫太清庵。相传在隋朝有一个王妃的女儿,因不满父亲的残暴统治,路过此地,见其山高岭峻,风景静雅,远离世尘,向阳背风,且有滴水伴音,是个修行的好去处,遂决定在此出家。有皇帝女儿在此修行,于是后人便把太清庵改叫做皇姑庵。她居住修行的滴水洞被人们称为皇姑洞。 皇姑庵现存石窟一座。石窟旁有一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内长年滴水,人们习称为滴水洞,洞内有数处积潭,泉水叮咚,潭水清澈冰凉,甘甜无比。据悉,再涝的天,潭水不溢,再旱的天,潭水不干! 据有关记载:皇姑庵石窟的开凿年代没有确切文字的记载,但仔细观看窟内外石像的造型、服饰和面部神态表情,以及全身肌肉力量表现及足部、颈部的特征,雕刻的表现技法应与南北响堂寺的石刻为同一时期的作品,或稍晚一些,大致在北齐武平三年左右(公元570—576之间)。 现在,皇姑庵共有石窟朝阳洞一个;天然溶洞皇姑洞一个;大圣洞一个;老君庙一座;玄天殿一座;南北山门两个。那里还生长着11棵古柏,遗存着数十块碑刻,其中明代碑刻七块(其中损坏四块,残体还在),清代碑刻四块,民国两块,近代两块,最早的碑记为明代1564年,最晚的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现在的皇姑庵依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天山花遍野,盛夏古柏遮荫,金秋层林尽染,严冬玉树琼花,置身其中,沐浴着阳光和清凉的山风,聆听着滴水伴音,令人生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皇姑庵石窟现已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帖子已被 钢琴家教 在 2011-10-17 7:50:1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