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8175
- 帖子
- 814
- 精华
- 0
- 积分
- 332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0-24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UID
- 118175
- 帖子
- 814
- 主题
- 142
- 精华
- 0
- 积分
- 332
- 威望
- 332
- 金钱
- 100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0-24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的国防思想及实践(节录)
作者:薛国安
张海明
中越边境崇山绵亘,其中广西与越南陆地疆界线有1020 公里,而且是中越国道所经。因此,清代广西边防是中越边防的关键地段。中法战争前,作为清政府的藩属国,越南历来被视为“滇粤屏障”。但中国历代朝廷从未将越南列为边防对象,也没有在边界构筑边防设施,两国却也长期相安无事。法国侵占越南后,法军在中越边境沿线驻屯重兵,中越边界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船坚炮利、虎视眈眈的强邻逼境,中国南部边疆出现了严重的边防危机,张之洞等清廷要人发出了“强邻逼境,则我不能不筹固圉之方”的呼声。清政府被迫沿线设防以应付这种严峻的局面。中法战争后,清廷谕令粤桂滇三省督抚通盘筹划中越边防。“用副朝廷慎固边防,消弭隐患之至意。”
在广西,清廷设置了边防督办,命广西提督苏元春专司其事,统率边防军二十营分守沿边各要隘。苏元春是晚清时期中法战争中的名将,也是广西边防督办的首任,他主张建立强固的边防,驻屯精兵,以防止法国背盟。苏元春在广西边境督边达十九年之久,是广西边防建设的具体筹划和实施者,他开发边境,固守边防,为西南边陲的长期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清史稿》用“还龙州,其南曰连城,号天险,建行台其上,暇辄取健兒练校之,授以兵法。 西四十里即关,崇山相崟,一道中达。元春相形胜,筑炮台百三十所,嘱统将马盛 治镇之。凿险径,辟市场,民、僮懽忭。复自关外达龙州,创建铁路百馀里,增兵勇,设制造局,屹然为西南重镇”,来描绘苏元春督边近二十年的成就。现在沿中越边界广西段遗留的古炮台和大小连城遗址、沿边的旧军路都是苏元春在中法战争后开辟建立的。苏元春为了广西边防建设可谓不辞劳苦,殚精竭虑,惨淡经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虽然苏元春没有提出系统完整的国防理论,但他主持广西防务的积极作为已经折射出苏元春丰富的国防思想。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就其国防思想进行阐释,不能不算是一个缺憾。探寻和发掘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国防思想及实践是研究晚清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本文就试图从苏元春镇边的举措中梳理出其国防思想的脉络,以纪念这位爱国将领。
一、构筑炮台营垒的国防工程建设思想
苏元春上任广西边防督办后,根据当时边境形势,分析认为“桂以守边为生”。但中越边界广西段,从防城的北仑河口到那坡县和云南交界的各达山止,全长1千多华里,全线处于崇山峻岭之中,沿边又有镇南、平而、水口三关和一百多个大小不一的隘卡,如何才能镇守得住呢?于是苏元春等提出在沿边各重要关隘筑炮台营垒的策略。张之洞在联名苏元春等人的奏折中强调:“桂边通商龙州锁钥必有炮台,桂从无洋炮,守无可恃。” “惟有严锁钥以扼要冲,庶可安常而应变”。也就是说,一旦法国背约弃盟挑起战争,这些边防炮台营垒就有应变的能力,可以抵御外来的侵略。这也就是在千里边防构筑炮台的缘由。依据朝廷所定“路宽者筑台安炮,路窄者设卡开壕,甚僻者掘断禁阻,戍所造地营,栽竹刺”的设防原则,苏元春在被任命为广西边防督办后即着手动工在险要的高山关口修建边防炮台及以龙州连城为中心的边防军工体系。
广西边防建设,首先从修复镇南关和筑龙州城开始。中法战争时法军炸毁镇南关,并在关上竖立“广西门户已不存在”的木牌。1885年夏苏元春奏准用军队助工修复镇南关, 重建国门。新关城完工后,成为广西第一个边防要塞。广西提督府原驻柳州,由于清廷任命广西提督兼广西边防督办,为靠前指挥,苏元春奏经清廷同意,将提督府由柳州移驻龙州。龙州原无城, 苏元春于 1886年初开建筑龙州城,历时三年竣工,龙州城也就成为中法战争后广西边防的军政中心。
关城建成,苏元春就开始筹划沿边炮台建设。实际上,炮台工程是分两期进行的。清政府将广西边防以镇南关为中心划为三路,镇南关至凭祥为中路,镇南关以东至上思州的剥机隘为东路,镇南关以西至小镇安为西路,三路以中路最为重要。第一期工程其实是建设以镇南关和凭祥的大连城为核心的中路。苏元春奏请两广总督张之洞拨出洋款10万两购买洋炮。这批洋炮运抵桂边后,苏元春就布置如何造台安装,从而拉开了营建广西边防炮台的序幕。苏元春在凭祥西北选定一个地势隐蔽,适合屯械练兵并处于中越大道必经之地的山弄,建筑大连城。大连城是苏元春督办广西边防军务时的指挥中心。周围山头筑有中型炮台八座,犹如联合起来的环形长城,有“连城天险”之称,故名“大连城”。四周石山上的大炮台和中炮台,互相拱卫,形成一个坚固的指挥要塞。后来广西巡抚马丕瑶奉旨巡边,盛赞苏元春的边防工程:“由龙州抵镇南关口,一路丛峰峭壁,层层险要,连城四山斗绝,提臣营于此,适南关、龙州之中,足资屯运。所阅炮台,以象岭、青山、白云、马鞍诸岭及关前石山者为最稳固,中路布置渐臻完善。东路以伏波岭为最峻,西路以葛麻岭为险,炮台地营,仿照中路,择要分筑,俱能得势”。从马丕瑶的亲身经历看,广西沿边炮台经过历时两年的一期工程建设,大体上初具规模。
广西边防二期工程建设是因法国要在越南修筑沿边界绕到平而关外,从而避开镇南关中路的纵深防御,势据龙州上游的铁路,造成南关反居其后的严重局面而引起的。面对新出现的危机,苏元春亲赴广州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会商,决定加强平而关、龙州一带的设防, 并购置克虏伯巨炮,参观虎门炮台工程式样及布防情形进行设防。边防炮台建设开支巨大,清廷不愿支付这笔巨额的费用,主张缓办。苏元春会同广西巡抚马丕瑶上奏力争:“臣亦知款巨时艰,惟广西边防1700 余里,处处紧连越壤,三关百隘,防不胜防,全靠扼险凭高,多置炮台,必一台足顾数隘,层层联络,节节应援。详审20 台处所,无非要害之区,不乘此海疆闲暇之时早为严备,一旦有事岂能猝办,似缓实急。”在当时军队机动能力因地形限制十分落后的情况之下,以炮台的远程火力控制边关重要据点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选择。由此也可以看出苏元春的远见卓识和未雨绸缪的国防危机感。
炮台经费得旨准行后,1892年4月全边炮台建筑二期工程开始。龙州城西北5公里的将山扼镇南、平而、水口三关的水陆入口通道,居高护卫着龙州城。苏元春选择在此地建造小连城,并在将山顶上筑两座大炮台,炮口直指龙州城南法国领事馆、天主教堂和铁路局车站,对法国人形成威慑,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城内屯兵积粮,苏元春设行营于山崖上的石洞里,加以修饰称“保元宫”,形成广西边防第三座要塞。苏元春又在平而关的平公岭、秀龙岭筑起3 座大炮台,安置巨炮封锁平而河和隘路,将这一越南谅山、高平进入龙州的水陆关口牢牢控制住。炮台“扼险凭高”都建筑在沿边的高山上,依地形而筑,并集兵营、炮垒、城堡于一体,工程十分艰巨。苏元春又组织建造一批中小炮台和碉堡,与34座大炮台在千里边防线上遥相互应,互为犄角,形成周密的防御体系。后来两广总督谭钟麟奉旨派人验收广西边防炮台,经过实地查勘,认为“工坚料实,远近形势相联,大小高下得法,规模大备,战守有资。苏元春经理此项工程极为核实”。
为运解械粮,苏元春在修筑炮台的同时,决定修建几条由龙州至靖西、那坡,龙州至宁明,龙州至平而、南关、水口三关,龙州至太平府(今崇左)等要地的军路。据地方史籍记载,苏元春领导组织边境军民,在10多年的时间里,“倍筑军路千里”。并在这些干线上倍筑了一些支线,直接通往边防线上的各个据点、炮台、关隘卡口,使边防军路纵横交错,网络相连。形成了以龙州为中心的军事运输网。
广西沿边炮台工程逐步建成, 在边境上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在时局艰难的情况下,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修筑如此庞大而坚固的边防工程设施,非有坚忍不拔毅力难以胜任。广西沿边的国防工事有效地遏止了法国的侵略野心,使其不敢贸然进犯中国,保持了边境地区半个多世纪没有发生重大战事。全部炮台工程建设共用去白银四十多万两,相当于广西边防军一年的军费,应该是相当节省的。当时朝廷拨的经费十分有限,大部分经费都由苏元春自筹垫付。他捐出俸银,变卖田产,停建府第,尚还不清债务, 被控“缺额扣饷”问罪下狱充军新疆,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二、操练防营和招募游勇的边防力量建设思想
苏元春担任边防督办期间,边界防守任务繁重,边防建设的摊子铺得很大,他深感兵力不足。此时,法国人深受中越边境游勇的困扰,就主动出资请苏元春出面将活跃在中越边境地区的游勇招募成军。正为募集炮台建设经费发愁的苏元春考虑到招募游勇成军这一举动既可筹集边防炮台修筑经费,又能稳定边境,就借此机会,除在额定20营防军外,招募会党、游勇武装编列成营。
中法战争结束后,广西的军事重点转到中越边界。苏元春与广西代理巡抚李秉衡共商筹建边防,两广总督张之洞积极支持,并筹款代购洋炮,于广西沿边大规模构筑均台、碉台,又从天津、上海制造局拨解一批枪、炮,防御法军再次入侵。苏元春治下的防军所配发枪、炮主要来源于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为有效解决枪炮弹药的供应,避免受制于人,1899年,苏元春购置德国机器,招募一批工匠于龙州城外公母山设立制造局,并开办火药局、军装局等,制造长辣炮、地雷、火药;仿造法国小花旗轮和翻装子弹,并生产部分枪、炮零件和军用被装等物资。
苏元春在凭祥、鸭水滩和半山开设三个兵站,每年八九月间利用修筑炮台的间隙集中操练。随着武器更新和作战对象变化,边防军的军事训练,主要以学会构筑防御工事,习练枪炮技术,利用地形地物和学会执行巡防任务等。内地防军武器更新少,训练仍袭旧法,主要练习大刀、盾牌和战术动作。《清史稿》说苏元春在主持边防建设之余,“暇辄取健兒练校之,授以兵法。”苏元春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他戍边期间侵越法军不敢在边境滋事,广西边塞一片安定景象。奉旨巡边的广西巡抚马丕瑶视察广西防务后写给朝廷的的奏折中对苏元春的防营不吝誉美之词,赞赏有加。马丕瑶这样描述镇南营:“所演十阵或联队进剿,或分队埋伏,进退错综,而步伐秩然不紊,枪靶中七成以上,不徒以刀牌技艺见长。”进至防城后,他认为此地队伍“系提臣所部精锐之所萃集,各阵方圆散整无不指挥如意,定如山立,动如波涌,变化灵捷,仍能发以暇其军容之严,气势之广博,枪炮之齐声,金鼓之应节,非十余年精心选练,不克有此规模。”马丕瑶认为苏元春的洋枪小队“试放便捷,疾队得法,火器十成命中,刀牌技艺联贯精通,洵足制胜。”由此,马丕瑶得出“各营将弁无不恪奉教令,翕然同心众与”的结论。苏元春治下的防营俨然成为保卫广西边防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移民实边的国防策略思想
移民实边是中国古代边塞防御的重要策略。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组织向河南地大量移民,建造朔方城,以就近防御匈奴的进攻。中法战争前,广西地旷人稀,沿边各县“交通梗阻,地瘠民贫,千百年来,不独中原士夫视诸化外,即本省人士,亦多裹足不前”。中法战争结束后, 法军在越边界一方大量修筑军事工事,广西一夜之间变成了清政府抵御法国殖民侵略的军事要地、边防前线。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苏元春和广西按察使李秉衡经奏请清政府,在桂西南地区积极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以充实中越边疆防御实力。这一政策,对广西边沿地区的经济、国防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间,苏元春大力经营,功不可磨。
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曾在广西大量临时募兵,而战后又大批裁撤。这些人由于清政府的财政困难,所能拿到的应有的饷银和兵米非常有限,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流落在中越边界一带,成为令清政府和法军头痛的“游勇”。苏元春认为“此辈区处得所,为我捍蔽,胜于十万师矣”。就专门组织“于沿边预勘未垦荒田百数十处,足敷安插千余户口”的地方供人垦荒、居住,并规定:凡“有来认垦者,由局验明计口授田,给资搭盖茅屋,酌发牛种农具,责令耕作。而于未经收获之先,仍量予盐米,并按编保甲法,取具连坐互结,选任牌长以专其责,俾便稽查”。这一措施成效显著,原先“地皆旷废无居人”的凭祥隘口,经边防督办苏元春“招徕垦辟,流亡者稍稍集焉;又久之,烟户相望。今则商贾辐辏,居然成市矣”。在优惠的移民政策吸引下,内地广大人民也纷纷迁居边疆。为此,广西巡抚马丕瑶曾两次专门上奏清光绪皇帝,赞赏苏元春和李秉衡“开屯田以实旷土”
的政绩,请求朝廷给予奖励。苏元春还采取措施鼓励边防军家属落户边疆,既解决了边防军将士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了边沿地区的人口,可以说是收一举两得之效。苏元春就趁停战后朝廷下旨裁军,动员跟随他抗法的永安子弟兵带头落户边关,至今龙州至凭祥一带尚有不少“蒙山(古称永安州)村”。今天,居住在凭祥大连城、隘口、龙州水口关附近及大新县宝圩的居民很多都是当年跟苏元春去抗法,打完仗后在那里定居的官兵后裔。
苏元春组织实施的移民实边政策,使中法战争后移民大量迁入桂西南地区,人口的迁入和增加吸引了大批人民到边疆一带垦荒、落户。不仅改变了过去沿边一带人烟稀少、千里荒芜的状况,填补了广西边境的空白地带,使得沿边一带人口迅速增加,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边防部队提供了大量的兵源,从而加强了广西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开圩兴商的国防经济思想
广西边防城垒和炮台建设耗资巨大,清政府下拨的经费极为有限,各省协饷又难以到位。苏元春为此甚至将在家乡建帅府的钱捐献出来,并动员士绅捐款,但募集的钱款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苏元春无奈之下只得多方经营,自筹经费以弥补边防工程建设费用的缺口。
苏元春深知,唯有振兴边境一带的经济,才有可能集中更多的钱用于边防炮台和碉台的建设。为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广西沿边的经济实力,苏元春在许多地方建房造圩,积极鼓励边民聚居经商。他甚至还曾采取“赶圩有赏”办法来请各村寨群众赶圩做生意,各边防隘口市场逐渐繁荣起来。在苏元春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地本荒郊”的隘口便成为了食货骈集”,拥有百多户居民的固定圩镇。凭祥的大连城,靖西的葛麻圩,那坡的平孟圩,龙州的下冻圩、布局圩、水口圩等圩场,都是那时建设起来的。经苏元春等人移民实边,苦心经营,大连城变成一座“生灵亿万”、“烟火万家……有内地熙攘气象”的繁华边城。苏元春还经营航运,以筹集钱款。龙州位于左江上游,水道交通发达,船运直达南宁,可至梧州,是当时以龙州为中心的一条重要的国防运输线。1898年苏元春招集军绅商界集资创办邕龙利济局于龙州,专营南宁到龙州的客货航运。
……
史学界对于苏元春在广西边防督办任上的经商行为多有诟病,应当承认,苏元春扣饷、经商以及广置田产固然有其贪婪的一面,但毕竟苏元春没有自食而肥,他将所得的绝大多数银两用于边防工作建设,以至于在后来蒙冤下狱时竟然没有输通关节的费用。所以对这一历史人物,我们应当肯定其在艰难的处境中灵活变通以巩固边防的举措。
作者简介
薛国安:教授,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