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阳春时节,无论城市或乡村,只要是空旷地带,就看见许多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飞扬。风筝又称纸鸢,也有人称它为鹞子,古书上有“鲁班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和“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说明风筝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放风筝不仅小孩子喜欢,大人也爱好。据《古今事物论》上记载,五代时有人做纸鸢放飞,上面装有竹笛,有风吹入,竹笛便发出丝竹声,故名风筝。明代徐渭有诗云:“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的确,春天里,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在旷郊田野上,即可领略无限春光,又可放风筝,看风动、听琴鸣,多少诗情画意,让人心旷神怡!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个放风筝的“高手”,还写了本放风筝的书《南鹞北鸢》,原来古时南方一带称风筝为“鹞”,北方则称“鸢”,各有特点。 北方有描写风筝的《竹枝词》,颇为粗犷:“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而南方的风筝诗则细致得多:“天际频传筝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花雨阵撒仙凡路,红灯色映碧霄空。” 这里有典故:有位叫梁伯龙的人善制风筝,他做的凤凰飞上天后,招来了百十只异鸟围着风筝飞,观者骇;又做了个仙女,手提花篮,在空中不停地从篮中拿出各色花朵批洒……真是把“天女散花”做活了。 江浙一带还举行晚间放风筝。有人在大风筝上系着很多小红灯笼,风筝把成串儿的灯笼带上天,在夜空中,如一串儿明珠挂在天际。据说还有的系上焰火。我想,这样一来,风筝可不要着火了﹖ 南宋时,杭州曾流行过“斗风筝”的游戏,盛况空前。每年逢清明时节,男女老少手持风筝,争相追攀,空中筝鸣,半月不绝。 有首民谣唱道: “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丝鹞。”意思是清明过后,放风筝的活动就会逐渐停止了。 春风里,放飞的不止是风筝,在享受和煦春光、放飞美丽风筝的同时,让心情与春意连线。祝大家玩得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