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1216
- 帖子
- 241
- 精华
- 0
- 积分
- 0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7-18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UID
- 121216
- 帖子
- 241
- 主题
- 32
- 精华
- 0
- 积分
- 0
- 威望
- 281
- 金钱
- 100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7-18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1年3月,巴赫 曾为勃兰登堡侯爵写 了六首器乐协奏曲。百年后,人们才在侯爵的档案馆中发现了这些 珍贵的手抄本,故称《勃兰登堡协奏曲》。其特点是:乐曲由二至 四件乐器组成的独奏乐器组,与伴奏乐器组的协奏或整个乐队的全 奏交替演奏。其结构多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分别以一个主 题为中心,用复调手法加以展开。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是由小号( 高音自然小号)、长笛(英国直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组成独奏乐 器组,其中小号旋律最为突出。小号的音域高达g,超过了现代普通 小号,一般用特殊的F调小号吹奏。第一乐章,快板,回旋曲式。主 题生动、明快,轮流在独奏乐器和乐队上出现。第二乐章,行板,用模 仿复调手法写成。曲调缓慢,亲切合蓄,如同沉思一般:嘹亮高亢的 小号暂且不奏。第三乐章,极快板,赋格曲。主题先由小号吹出, 双簧管、小提琴和长笛贝吩别奏出其它三 个声部,全曲在欢快活泼的民间节庆气氛中结束。
G大调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 一般人都以为巴赫只会写严肃、 庄重、官于哲理性的作品。其实不然,这首典雅纤巧的协奏曲就堪与 著名的巴黎沙龙音乐相媲美,并足以使听众联想起十八世纪初法国 的建筑、绘画和装饰中的罗科科风格。乐曲的独奏小组包括两支长笛 (英国直笛)和一把小提琴;伴奏组包括五种弦乐器和一架拨弦古钢 琴。乐曲分三部分,①快板,回旋曲式。主题略带舞曲性质,用两支 长笛吹出,声音格外清澈明朗。2,行板,音乐抒情、幻想、平静、流畅, 小提琴与长笛轮奏主题,一强一弱,似若旷野中的回声。③急板,赋 格曲。乐曲形式自由,中间插入一系列由小提琴拉出的纯技巧性的 乐段,超出了严格的赋格曲式的范围。赋格主题先由中提琴拉出, 其余的主题和普题由小提琴和长笛轮流奏出,结束部分气氛热 烈。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2)维奥蒂的这首提琴协奏曲是早 期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可喜的一部,也是同类作品中的典型,在许多提 琴家的节目单中也都留有它的踪迹。它要求技巧全面,音乐性强,是 提琴艺术中的一个珍品。全曲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板,起始于 乐队一段短的引子,紧接着独奏提琴奏出该乐章的主要主题,旋律优 美典雅,恬静而平稳。经过短促的转调后,第二主题出现,仍由独奏 提琴表达,其效果与前者类同。第二乐章,慢板,是一曲极其迷人的 音乐。在乐队奏过十小节后,独奏提琴拉出主旋律,明朗而又简洁。 第三乐章有点象回旋曲形式,独奏提琴再一次演奏该乐章的主题,经 过乐队合奏后又导向第二主题。结尾前有一次主题反复,把乐章的 主要素材推向顶峰,使音乐达到逻辑上的完美。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 216) 1775年,十九岁的莫扎特 写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第三协奏曲完成于同年9月12日,它虽然 还国有第一、二协奏曲的痕迹,但表明作者的艺术风格有了新的发 展。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阿·爱因斯但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时,莫 扎特的音乐语言变得深刻了。缓板(第二乐章)仿佛是凭着神力创造 出来似的。"第一乐章是快板,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 再现部由一个宣叙调引出,与以往惯用的手法完全不同。第二乐章 是一段个性鲜明的缓板。第一主题叙述极其忧伤的往事;第二主题 似乎给人燃起希望之火,但接近结尾时,又回到了悲哀之中。当时, 作者正在萨尔茨堡大主教处任宫廷乐手,这种实际上等于仆人的地 位,使他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一乐章正是作者痛苦心情的自我写照。 第三乐章是带有法国色彩的回旋曲。旋律活泼欢快,富有诗意的插 句开始时象一首结构细腻、旋律流畅的小夜曲,但很快转入到另一内 容,这里作者原原本本运用了法国民歌《啊!圣诞衬》。当乐队回到 回旋曲主题时,乐曲进入尾声。由木管吹奏的最后乐句,象漫山飘落 的红叶,突然消失在迷雾之中,耐人寻味。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K. 218)177O年莫扎特在佛罗伦 萨听了意大利作曲家波凯利尼(1743~1803)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 很受感动,并由此获得灵感,于1775年10月写成此曲。并于1777 年在奥格斯堡(现西德巴伐利亚州)亲自演奏。他在给父亲的信中流 露了他的欣喜:"晚上,开宴时,我演奏了我的'斯特拉斯堡'协奏曲, 进展顺利,人人都十分欣赏我这优美而纯真的曲调。""斯特拉斯堡" 这一雅号的得来,是由于伤口在第三乐章中使用了一段斯特拉斯堡 (法国的一座小城)的风笛舞曲。后来,这一通俗的旋律也被许多名 家在交响作品中采用。乐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D大 调。引予以及提琴独奏进入时的主题十分庄重,酷似传令兵的步伐; 第二主题华丽,由小提琴在较高音区演奏,连奏与顿奏相交替,显示 出巨大的勉力。一位著名英国学者认为:这段小提琴独奏,如同十七 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米尔顿的十四行诗,"是唤醒人们的号角"。第二乐 章,A大调,如歌的行板,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它有两个对比 鲜明的主题:一个高雅,象性格温柔的母亲;另一个却是淘气的、爱 捉弄人的孩子。第三乐章,回旋曲,优雅的行板,D大调,具有强烈的 法国浪漫色彩,从柔缓的进行曲式开始,立即变为昂奋、欢快的四组 舞曲,炽热。奔放的情绪仿佛是美好憧憬的展现,抒发了作者热爱生 活的心灵。
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K.V.299) 1778年,莫扎特二十二 岁时,和 他母亲途经巴黎,应法国驻英大使窦·法努公爵(长笛演奏 家)的要求,为纪念他善弹竖琴的女儿的结婚仪式而写的。主要旋律 几乎都是明亮的大调,全曲充满法国式的优雅华丽,末乐章的主题和 其他许多段落,常常使人想起法国风格的加伏特舞曲。虽然当时的 长笛和竖琴在构造和演奏技巧上都还不够完善,但作者很注意乐器 有效的使用,在力度的对比方面,效果尤为突出。第一乐章,快板,C 大调,奏鸣曲式。分解和弦式的第一主题,颇为华丽。而后,由法国 号引出双簧管演奏的动机。独奏乐器再次在主调上出现第一主题, 又由长笛在G大调上奏出优雅的第二主题。尾声音调由第一主题和 连接部材料构成。第二乐章,小快板,奏鸣曲式,是典雅、平静的牧歌 式的乐章。由小提琴奏出恬静的第一主题,接着在长笛和竖琴上重 复。第二主题包含着两个不同性质的乐句,前部分以竖琴为主,后部 分由弦乐演奏。这个乐章在力度上仍有适度的对比和变化。第三乐 章,回旋曲式,快板,C大调。主要主题在弦乐上呈示,采用了加伏特 的节奏。第二、三主题由长笛分别在G大调和F大调上奏出。最后, 以辉煌、有力的第一主题结束全曲。
降E大调第三圆号协奏曲(K.447)莫扎特在1783~年 间,应好朋友伊格纳兹·莱特盖伯(1gnaz Leitgtb)的请求,写了四部 圆号协奏曲。莱特盖伯原在萨尔茨堡的宫廷乐队任圆号手,后放弃 了这个职务,在维也纳开了一家奶酪店,但仍醉心于参加演奏活动。 作者认为他是一个不错的圆号手,但头脑过于简单,难负重任,为他 写的这些作品因此而带有浓厚的幽默色彩。该曲早在1783年前就 已构思成熟,后又几经修改,成为作者最优秀的一部圆号协奏曲。第 一乐章,快板。曲调优雅动听,情绪欢快,象是叙述着一个人在旅途 中的愉快经历。第二乐章又名浪漫曲,早在写该曲前,就被单独用来 演奏了。第三乐章,快板。情绪乐观向上,充分发挥了圆号的表现技 巧。展开部突然出现一段 D大调的旋律,这对圆号手的嘴唇和手 指来说,是难于胜任的,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敢在E调圆号上 吹奏 D音呢。
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这是贝多芬受莫扎特影响的早期 作品之一。其实他最先完成的是现在的《第二钢琴协奏曲(B大 调)》,几年后的1798年才写下此曲,只因出版得早,将错就错地把此 曲称之为《第一钢琴协奏曲》了。第一乐章意气风发,在活跃的快板 速度中,乐队奏出有力的主部主题和优雅的副部主题。然后钢琴奏 出新的主题旋律后重复各个主题并加以展开。第二乐章抒情优美, 开头徐缓如歌的主题平和、安宁,充满希望。用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构成的中间部主题与开头的主题形成对比。但气质相同。结尾很安 静,如帷幕缓缓落下。第三乐章朝气蓬勃,口到快板速度,回旋曲式。 回旋主题的舞曲特点明显,在插部主题中,有的如快活纯朴的歌舞, 有的如轻巧的舞蹈音乐。开头活泼明快的回旋主题先后出现过四 次,最后一次是作为结尾再现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贝多芬写于1806年。这一年, 他对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丹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 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称她是"身旁开 放的最最美丽的花朵"。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保 存在这一年写作的《第四交响曲》中,同样也渗透在这部唯一 的小提琴协奏曲里。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 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它飘散出来的 就是那美丽花朵的芬芳。在这之前的主部主题是带有探询意味的, 在时而隐约时而大作的鼓声衬托下,经过发展达到了强烈、激奋的程 度。展开部末尾的华彩段则是后人谱写的,其中以小提琴家约阿希 姆、克莱斯勒、奥依斯特拉赫等人谱写的最为著称。第二乐章,抒情 的慢板。它不是个人的冥思,而是集体精神的抒写;不是幻想性的风 格、而是庄严的颂歌般的情调。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合唱式的 主题,由乐队用不同乐器反复演奏了四遍,不久又归入基本主题。这 一乐章沉思、宁静、抒情的格调颇为感人。第三乐章是充满活力的 回旋曲,主部主题先由小提琴在G弦上奏出,简洁生动、淳厚欢乐的曲 调,象一幅白描草图的卷首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音乐的发展,插 部进入、和主题的多次再现,象画卷徐徐展开并涂上了斑斓的色彩, 满目生机,满目欢腾,令人喜爱。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贝多芬写于1809 年。当时由于拿破仑的军队围困了维也纳,致使这部作品迟迟不能 演出。直到1811年,在莱比锡的一次音乐会上,才由弗里德里希·施 奈德勒钢琴独奏,约翰·菲利普·舒尔茨指挥作首次公演。1812年1 月《大众音乐报》曾评论:"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 曲中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想象力、最惹人注目的,同时也是最艰深 的一部。""皇帝"这个标题不是贝多芬自己取的,可能是因为这作品 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协奏曲之王,故有此名。作品共三个乐章。第 一乐章,快板,E大调小起始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气象万千的引 子,巨大的音流显示了一种无限壮丽宏伟的气概。接着是雍容华贵 的第一主题和闪烁发光的第二主题,给人以一种憧憬光明未来之感。 第二乐章,渐活泼的慢板,B大调。整个乐曲庄严肃穆,洗练而深情, 充满虔诚的宗教感情,似乎要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走向作者所向 往的思想境界。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E大调。作者在这里将豪 华与温情、英武与洒脱奇妙地熔冶于一炉,创造了钢琴协奏曲中超群 绝伦的一章。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 帕格尼尼写于1811年。小提 琴的许多高难度技巧,在这首意大利民间音乐风格的乐曲中得 到了充分的发挥。作品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开 头是一个用本乐章各部分音乐材料浓缩而成的前奏。主部先由小 提琴连续奏出三个并列的乐段,它们分别显示出三种不同的性格 1、坚毅果敢,2、柔美而略带忧郁,3、活泼爽朗。它们并列陈 述后,在职的基础稍加变化发展,引入副部倾诉般的抒情旋律, 经过一段发展之后,乐队奏出响亮 的号角声和凯旋式的曲调,进入展开部分,出现了由副部主题衍生出 来的歌唱性旋律。再现部省略了主部,直接从副部开始。尾声中有 长长的华彩段。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第二乐章建立在暗淡的 b小调上,三部曲式,音乐悠缓深沉。引子带有沉重不安的特点,象是 厄运的袭扰。再现部原来那悠长的旋律变成短小的叹息性音调。第 三乐章,回旋曲。主部主题生动活跃,富于弹性。它是由第一乐章主 部主题的动机引伸而来的。插部中连续的双音、泛音发出了透明谐 悦的声响。飞奏的跳弓闪烁着机敏、欢欣的神采。
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这是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 协奏曲中的第二首,于1826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写成,并亲自作了 演奏。第三乐章中有模仿钟声的音响,因而又被称为《钟声协奏曲》。 乐曲第一乐章,雄伟的快板,很明显是借用了维奥蒂(意大利作曲 家、小提琴家)的音调,强有力的主题配以光辉灿烂的走句,似星星闪 烁,颇有诗意。第二乐章,慢板,又称"监禁咏叹调"。结构简洁,旋律 婉转动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第三乐章回旋曲,精湛高超的 技巧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中间那段情趣横溢的小号和长号插入句, 使人不得不惊叹音乐竟写得如此美妙和神奇!回旋曲曾被李斯特改 编成钢琴曲。作者原想改写成钢琴曲献给钢琴家车尔尼,但没有成 功。后来他将这旋律应用于一首歌曲,献给了一位门第清高的奥地 利女士。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门德尔松完成于1844年9月 16日,首演于翌年8月13日。作品的艺术构思是古典的、严谨的;乐 意和气质是浪漫的、诗意的;音乐风格是华丽、抒情的,体现了古典主 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全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 鸣曲式,主部主题由小提琴独奏出,象奔泻的春潮,无拘无束 地流入人们的心田。乐队复奏后,一个由短小乐汇组成的活泼纯真 的曲调出现,经小提琴独奏加以发挥,继而导人副部。这是由长笛、 单簧管以四重奏形式陈述的主题, 象陶醉于大自然的咏怀,象情人间温存的倾诉。展开部里主部 主题变成大调出现,显得格外明朗。经过长大的华彩段,进入再现 部。独奏声部运用了更多的技巧性手法,使音乐华美而连贯、一个 大管的长音延留,曲径通幽,带入三部曲式的第二乐章,深情的广板。 在第二乐章的中间部,可以听到抑郁不宁的情潮波动。结束后有一 个情绪转折的连接段,独奏的短句应和着号角的呼唤,音乐顿时活跃 起来,开始了奏鸣式曲的第三乐章。主部主题轻盈欢快,副部主题热 烈开朗,在群众性的欢乐场面里,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1829年,肖邦爱上了一名宫 廷官的女儿康斯坦奇娅。他曾说:"我在幸福的日子里完成了这部 协奏曲。"1830年10月11日,在离开祖国前举行的最后一次音乐会 上,他以这部协奏曲为主要曲目而大获成功。整部作品充满青春的 活力和乐观的情绪,是他早年的代表作。第一乐章按照古典协奏曲 的形式,有两个呈示部,先由乐队呈示,再由钢琴奏出主题,呈示部 的两个主题都是抒情性的,e小调上的第一主题,表现沉思的幻想意 境;E大调上的第二主题,流露出温柔动人的情感。乐曲内部的对比 性,是通过刚毅的引子素材和光彩的连接部主题,以及展开部中各种 情绪的交替发展而表现的。关于第二乐章,作者曾在一封信中有这 样的描写:"这是在春天的月光下沉思,好象细嚼着许多幸福的回 忆。"这个乐章象一首具有浪漫色彩的夜曲,两个主题在情绪上十分 接近,温柔亲切,富于幻想。末乐章是双主题回旋曲,描写民间节日 的欢腾场面。两个主题都具有波兰民间舞曲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创 作与民间音乐的联系。第一主题运用了克拉科维亚克舞曲节奏,重 音显著,热情豪放;第二主题则旋律优美,好似一名农村少女在舞伴 们的鼓励下,来到轮舞圈中跳起了妩媚动人的舞步。整个乐章充满 了民间的生活气息。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21)肖邦的这部钢琴协奏曲,与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堪称姐妹作, 1830年3月17日在华沙音乐 会上同时由作者亲自演奏。作品反映了他初恋年代的心灵体验。第 一乐章分别由乐队和钢琴两次呈示主题。第一主题以一个富有特色 的下行跳进动机引出一段悠长质朴的旋律,具有凝神幻想的意味。 在纤秀优美的经过句转换中,乐曲进入了宁静温柔的第二主题。展 开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其中钢琴与乐队的结合,处理得极为秀丽精 巧。在再现部,由于第一主题被缩小,抒情性更加突出了。整个乐章 的基本情绪是热情、明朗的。第二乐章是肖邦青年时代最富有感情 的抒情篇章之一。情思绵绵的幻想,真诚恳挚的表白,化成甘美的 主题,源源不断地流出,热情地倾诉着他对康斯但奇奴的爱情。主题 反复三次,其间穿插了一段宣叙调作为对比,就象是青年音乐家内心 的独白。在轻松欢快的第三乐章中,用玛租卡舞曲的节奏构成各个 主题,描绘了一幕幕民间风格的场景,形象生动,意境清新。尤其是 第二主题,在那奔放的舞曲旋律中,仿佛看到了舞蹈者粗犷的舞姿 和顿脚的动作,显得格外豪爽。再现部以后,有个较长的尾声,作者 在钢琴上尽情地发挥了辉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无限热 爱。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54)1841年,舒曼写作此曲时,曾试 囹改变传统的钢琴协奏曲写法,用单乐章的形式概括整部作品的思 想内容。但交付出版后,出版商却认为不伦不类而将原稿退回。几 年后,作者不得不另写第二、三乐章,成为现在人们看到的版本。该 曲是舒曼在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写的。那时,他与克拉拉的爱情冲 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思想鲜明。 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第一乐章,奏鸣曲 武。第一主题在a小调,显得压抑、痛苦,其中也有反抗的力量;第二 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调上,更富有光明的幻想色彩。由于这两个主 题的素材非常相似,乐曲的发展就象同一主题的变奏,时而痛苦唉 叹,时而幻想联翩;时而冥思音索,时而激昂慷慨,从各个侧面表现坚 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第二乐章写得十分精巧优美,内心的抒情与外 观的幻想融为一体。中段由大提琴奏出一段妩媚动人的旋律,钢琴 独奏与之相映生辉,情绪极为舒展。有人认为全曲是表现作者为克 拉拉而斗争的思想,而这里则是描写克拉拉的动人形象。第三乐章 紧接第二乐章,用回旋奏鸣曲式写成。第一主题的舞蹈性旋律棱角 分明,有着正面形象向一切庸俗势力发动的攻势。两种势力的交织 斗争形成一个惊心动魄的高潮。结尾时,作者用钢琴的绚丽音色表 现了胜利的景象。整部作品充满热情和信心,被誉为贝多芬以后最 优秀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李斯特的这部作品从1830 年至1849年整整写了十九年, 1853年又作重大修改,直到1855年 2月17日才首演于魏玛,演出后又作了部分修改,可见作者创作 精神的严肃认真。乐曲是单乐章,可分为四部分,相当于奏鸣套 曲或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第一部分,自由奏鸣曲式,庄严的快板。开 始乐队奏出第一主题(主部),紧接着钢琴演奏强有力的华彩 乐段,发展后再现第一主题。优美动听的第二主题在乐队伴奏下由 钢琴奏出,好似奏呜曲的副歌。而后,第一主题的动机作了充分的发 展,然后再现第二主题。第二部分象是一个慢板乐章,有三个主题,是 自由的三部曲式。第一主题采用混合拍子,在钢琴上奏出表情丰富、 具有夜曲风格的旋律,中段由钢琴奏出一个宣叙调式的主题。接着长 笛的抒情旋律同前 面夜曲风格主题相呼应,还采用复调手法使两个主题相叠。第 三、四部分似乎是整个奏鸣曲式的再现部。终曲是一段热烈而华丽 的音乐,以木管乐器为主奏出一个振奋人心的主题,并概括了前面各 部分的主题。经过急速发展,主部主题最后由钢琴和乐队齐奏,结束 在声势浩大的高潮中。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写成于1858年,是勃拉姆斯 早期之作。它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德国社会的复杂矛盾和青年们接 受"狂飚突进"式思潮影响的产物。乐曲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 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第一乐章庄严倔强、情怀 激荡;第二乐章吟咏如歌,悠思翩翩;第三乐章使人想起贝多芬式的 雄浑力量和轩昂勇进的气势。作品运用了复杂的技巧,庞大的形式, 为协奏曲中之巨著。这部艰辛之作在莱比锡首演惨遭失败,年轻的 作者因而受到沉重的打击,以至促使他迁居隐退,此后十年完全放弃 了管弦乐曲和器乐协奏曲的写作,而专事抒情歌曲、室内乐等体裁的 创作。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8年,是勃拉姆斯成 熟时期的作品。五十年代后,他对匈牙利和斯拉夫等民间音乐的喜 爱,在他的创作里多方面地反映了出来。在这首协奏曲里,匈牙利民 间音乐的曲调和韵律特征反映得较为鲜明,同时又将浪漫主义的激 情和严谨的古典结构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给以很大的发展和创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但在结构内部却有了较新的发展,如多主题的 应用、发展中的调性安排等。第二乐章,柔板,三部曲式,优美而动听 的牧歌风,保持了传统协奏曲慢板乐章的写法。,第三乐章,回旋奏鸣 曲式,是全曲最有创造性的,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乐章。主部由对比的 三部曲式构成,主题具有匈牙利民间舞曲风格,旋律轻快活泼。连接 部在A大调的属七和弦上引出第一副题。第二副题抒情优美。经 过小的过渡,再现了第一副题(而不是主部)。最后的结束部由独奏 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引出,它以大提琴声部的三连音进行曲风开始, 独奏再现了变形的主部主题,经过紧张而有起伏的发展,到达音乐的 最高潮,后又安静下来,在强音中结束。
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2)维尼亚夫斯基共创作了两 首小提琴协奏曲,这一首比第一首f小调(作品14号)更为著名。 出版于1870年,是作者在圣彼得堡任宫廷提琴师时的作品。第一乐 章,中庸的快板,具有狂想曲性质。第二乐章以浪漫曲的抒情语言表 达感情,细腻优雅,诗意中的乡愁之感尤其动人。末乐章的开始有一 段华彩乐段,乐队引出了独奏提琴的主题。二者相互呼应后即转为 G大调,提琴用双音奏出非常有力的第二主题。整个乐章具有浓厚 的吉卜赛风味,最后在辉煌的音响效果中结束。世界著名小提琴教 授奥尔(Auer)曾说:"它显示作曲家不仅创作了一首炫耀演奏技巧 的提琴作品,同时也创作了陶醉人们心弦的音乐。"他认为该曲受古 诺、圣-桑、甚至拉罗的影响,可以和圣-桑的b小调协奏曲和拉罗的 西班牙交响曲媲美。
": 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圣一桑共作有三首小提琴 协奏曲,均题献给杰出的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第三首以其优美 的旋律、严密的结构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受到人们喜爱,是小提琴乐库 中的重要文献之上。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富于戏剧性,第二主题 较柔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强力度,以第一主题的形象作为 结束。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船歌,平稳的伴奏描绘出平静的水面, 小提琴唱出感人的歌调,每一句结束时,长笛与双簧管补充以柔和的 琶音进行、仿佛水面上泛起的涟漪。中段出现另一旋律。与乐队结 合,宛若轻舟荡漾。结束时小提琴的泛音和木管的琶音显得晶莹可 爱。第三乐章以一长段坚决有力的引子开始,然后是活泼热情的回 旋曲主题,与几个插段交替出现,自由地变化发展。乐队尾声的音响 极为洪亮、华丽。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这是圣-桑1873年献给著 名大提琴家奥·托尔贝格的作品。以单乐章形式写成,但仍可分为三 部分。第一部分,不过分的快板,奏鸣曲式。在乐队的第一个和弦后, 独奏大提琴就奏出热情而激动的主题。经过木管等的交替重复后, 引出了第二主题。这一称之为"舒曼式曲调"的广阔而歌唱性的旋 律,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展开部主要用第一主题的材料构成,经过 减武雄壮、力度变化极其鲜明的插段后,进入重现第二主题的再现 部。最后以流动着的旋律结束。第二部分,流动的小快板,B大调, 被人称之为"精致的小步舞"。开始由乐队奏出一个诙谐轻快的旋 律,变化演奏后,大提琴奏出一个富于诗意而优雅的旋律。中段加入 了独奏华彩乐段,结尾以颤音再次引出诙谐轻快的旋律。第三部分, 速度、节拍与第一部分同,曲式带有A一B一C一B一A性质。A段是 抒情性的插段,采用第一主题材料,并出现了一个新的抒情性旋律。 B段是技巧性的展开段,采用快速音型进行。在乐队推向最高潮后, 又引出一个F大调宽广的新旋律,这是C段。接着再次出现快速音 型。结尾以独奏大提琴为中心,在逐步上升的热烈气氛中结束全曲。 作者在乐曲中充分发挥了大提琴宽广的音域(加人工泛音),和三、 六、八度音的连续进行、琶音、跳弓等多种技巧。自托尔贝格1873年 于巴黎首演后,一直是各国音乐会上常演的名曲。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这是布鲁赫三首小提琴协 奏曲中的第一首,在他十九岁时就完成了初稿,九年后才正式脱稿。 后在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Joachim)的帮助下修改过一次,于是,作 者便把它献给了约阿希姆。1868年约阿希姆在不来梅向人们介绍 了它,1872年萨拉萨蒂又在美国纽约演奏此曲,从此便成为提琴家 们最爱演奏的曲目之一。乐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 开始五小节是乐队前奏,随后独奏提琴以宣叙形式出现,主题在B大 调上出现,经过发展又回到g小调,那华美柔润而充满感情的乐句和 乐队交替出现的音调十分感人。第二乐章,慢板。有三个主题,歌唱 性的美妙旋律表现了幻想和思念,有时也显得痛苦。第三乐章,有力 的快板。乐队引子已暗示了主题,并逐渐增强。独奏提琴亮出了战 斗性的主题,进行曲速度,刚劲有力,极其豪放,具有吉卜赛风格。乐 队展开之后,小提琴以三连音与乐队呼应,使优美的旋律更难令人忘 却。第二主题转入口大调,乐队先行,独奏提琴加以发展和变化。以 后乐队回到第一主题,独奏提琴的一段过门将乐曲引向结尾。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柴可夫,斯基写于1874年。 起初想献给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但,但却遭到他的横责竖 贬,遂改献给世界著名钢琴家封·彪罗。1875年由彪罗首演于波士 顿,大获成功。三年后,尼古拉·鲁宾斯但重又演奏此曲,誉满欧洲。 乐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生动的快板。长大的序奏开 始用强声奏出下行的短短动机,象是霍地一声推开生活的门窗,又象 告诉人们:生活"将是这样!"。序奏的主题宽广而壮丽, 象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象灿烂的阳光铺满大地,使人感到 无比欣悦。主题主部源于乌克兰民歌,经过加工变得活泼而轻柔; 副部有两个主题,一个温柔而甜蜜,象爱情的 吐露,象适意的陶醉;另一个娴静而淡雅,象俏悄细语,象淙淙潺 流。展开部先用副部第二主题与主部主题的材料发展,并逐渐推出 一个戏剧性的高潮;接着又用副部第一主题的材料,在钢琴与乐队 间交相展开,再次形成高潮。它的独奏华彩段放在再现部的后端。 此后三个主题材料又跃起于乐队声中。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小行 板,象一幅田园彩绘。第一部分中牧歌音调的主题馥郁沁人;中间部 分引用了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曲调;再现部分钢琴与双簧管、单簧管、 长笛呼应奏出牧歌曲调,诗意盎然。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热烈 的快板。象一个群众性的歌舞场面。主部是以乌克兰民歌编成的的轮 舞风格的音乐,后反复出现,越趋炽烈欢跃;副部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几经反复,越来越豪迈明丽。最后乐队全奏与钢琴 一道将乐曲推向璀璨的峰巅;主部再次出现,在曲终时形成欢乐热情 的巨流。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35)柴可夫斯基的这部举世闻名 的作品写于1878年。它和同年完成的悲剧性的歌剧《叶甫根尼 奥 涅金》和《第四交响曲》迥然不同,充满乐观、明朗的情绪,并具有俄 罗斯民间音乐的风味。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表现生活的 乐趣。动人的第一主题富于歌唱性,具有俄罗斯民歌宽广的气息; 富于诗意的第二主题明朗、悠扬,具有柴可夫斯基典型音调的特征(音 调的模进、感情的积聚,以及改变节拍重音以突出所要强调的音等), 而在表现节日般欢乐气氛的插部中,第 一主题又变得充满朝气,成了一首鼓舞人心的进行曲。行板的第二 乐章(三部曲式)以其沉思般的抒情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称为"小抒 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中间对比的部分则激动而愉 快,调性也由暗淡的小调转为明朗的大调。末乐章(奏鸣回旋曲式) 是一幅人民节日欢乐的图画,两个主要主题的音乐形象和发展手法 部形成了对比。第一主题轻快活跃,是一支俄罗斯舞曲,以奏鸣曲式 的发展手法来展开;第二主题充满活力,同样是舞蹈性的形象,但用 俄罗斯民间的色彩性变奏手法来展开。两个舞蹈性主题的发展,再 现了民间舞蹈的热烈情景。作曲家并在第二主题中加入一支抒情的 曲调,更好地衬托着本乐章热烈欢快的情绪。尾声以第一主题为基 础,再一次总结了这部协奏曲愉快、欢欣鼓舞的情绪。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这部作品动笔时(1894年11 月),德沃夏克尚在美国,而作品最后完成时(1895年6月),他已回 到了捷克。共三个乐章,快板的第一乐章中,宏伟壮丽的第一主题和 行情歌唱的第二主题先由乐队奏出,继而由独奏大提琴进一步加以 发挥。真切感人的第二主题略带忧伤感, 作者曾说:"每当我演奏它的时候,我常常为之而感动。"整个乐章贯 穿了这种思念的感情,好象是在凝神思索,遥想祖国。慢板的第二乐 章中,无论是开头部分,还是中间对比的部分,都倾注着作者思绪万 于,向往祖国,回忆故乡的感情。在中庸快板的第三乐章中,起主导 作用的是一个流畅、欢快的主题,与主 要主题形成对比的几个插部主题,旋律优美动人,极富表情。作者原 想在此章中表现即将重返祖国的愉快心情,但因是在回国后完成的, 因而着重写出了回国后的欢欣鼓舞的现实感受。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格里格从十五岁起在莱比锡音乐 学院学习时,曾受到舒曼等德国浪漫派作曲家的影响,毕业后,在与 本国作曲家,尤其是挪威国歌的曲作者诺德拉克深交后,就致力于研 究北欧的民间音乐了。1868年作者创作的这部钢琴协奏曲,虽有舒 曼的影响,但它处处都散发出浓烈的北欧泥土气息,旋律和节奏与 挪威朴素的民歌、民间舞曲血肉相连。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 国主义的思想倾向,也在该曲中表现得非常鲜明。全曲共三个乐 章:第一乐章有六小节序奏。在定音鼓渐强的声音达到高潮时,由 钢琴奏出满怀激情、有魄力而又有抒情因素的乐句,然后由乐队和 钢琴先后奏出由民间舞曲和民间抒情歌曲音调写成的主部主题, 副部主题流丽而略带愁 意。钢琴织体特有的旋律进行,使人想起被称赞为"北欧的肖邦"的 格里格的抒情气质。在不大长的展开部后是再现部,结尾前是钢琴 独奏的华彩段落,整个乐章充满动人的旋律。第二乐章好象是连接 前后两个乐章的间奏曲,徐徐奏出的音乐,宁静而充满幻想。第三乐 章速度转快,犹如民间舞曲开头的主题,是整个乐章的核心,织出了 一幅形象鲜明的民间歌舞的画面。另一个主题气势宽广,甚至带有 史诗般的性格,尤其在高潮段落出现时,格外使人感到舒畅。最后在 热烈欢腾的氛中终曲。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十月革命后不久,拉赫玛尼 诺夫离开祖国,曾一度完全失掉了创作的灵感。这部作品是他在 1928年重新开始写作后的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全曲充满明朗的情 绪,旋律的发展与变化极其丰富,悠长而优美的俄罗斯歌调贯 串于整个乐曲,同时又具有刚健有力的特性。乐曲开始不象通 常的协奏曲那样使用乐队,而是由钢琴奏出沉重而肃穆的钟声 似的动机,乐队在p-ff的和弦背景上奏出悠长如歌的主部主题, 起初带有阴郁的色 彩,经过发展后,引伸出一个新的旋律,为副部出现做了极其美妙的准 备。在大调上出现的副部主题明朗、抒情,带有浓厚的俄罗斯风味,而 且稍稍染着一层东方色彩,在第一乐章中占着着很重要的地位。展开部 比较紧凑,从副部主题中抽出一个动机来加以发展,并以主、副部音 调素材结合的形式推向高潮。再现部中,副部缓慢下来,节奏较为舒 展,感情走向平静,到尾声才恢复刚强果断的性格。第二乐章是肃穆 而舒缓的三部曲式,一开始的主题音调来源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 主题。后半部更为恬美宁静。中间部的旋律,是由主部主题派生而 来,带有沉思的乐想,与主部形成对比。在末乐章里,尽管华丽的技巧 性因素较多,但毕竟居于次要地位。乐曲有两个对比的主题:一个是 节奏活跃的主部,一个是气势宽广而抒情的副部,后者占着主导地位, 又在这个主题基础上,发展成最后的高潮,但已不再是一支柔美抒情 的歌曲,而成了一支庄严悲壮的赞歌。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年,拉威尔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 右臂的奥地利钢琴家保尔·维特根斯但的请求,为他写作了这首专供 左手演奏的协奏曲。作者曾说,它"有许多爵士乐效果……要紧的不 是创造轻松纤细的织体效果,而是要分隔出两手弹奏的声部来"。同 时。它又是一部戏剧性较强的作品,钢琴与管弦乐队融为一体,有独 特的色彩与艺术魅力。乐曲采用单乐章形式,结构自由。全曲可分 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徐缓,情绪不安,深沉的管弦序奏从低音 区逐步上升,音量增强到犹如大声呼喊;钢琴进入后,音乐变得象一 首悲壮的进行曲,不久,音势软化,钢琴的声音在弦乐柔和的持续音 背景上浮现出来,仿佛沉入了冥想。第二部分快速活泼,性格诙谐, 运用了不少爵士乐的手法。第三部分由钢琴的刮奏引向主题音调的 再现,乐队声势浩大,钢琴织体华丽,音乐气势宏伟。最后突然响起 爵士风的主题,幽默风趣地结束了全曲。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7)西贝柳斯的早期创作。1903年 完成,几经修改于1905年出版。同年10月由小提琴家卡尔·哈林 (Carl Halin)在柏林演奏了修改本,理查·施特劳斯担任指挥,作 者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 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 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共分三个乐章。①中庸的快板,D小调。这个 乐章如一幅风俗画,展现黝暗的芬兰北部海湾,海浪不停地拍打着 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吟游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 荡。②浪漫曲,很慢的柔板, B大调。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 象是作者缅怀童年往事:在旷野、在海边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 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③回旋曲,不太快的快板。在这个乐 章里,我们能听到一首古代的芬兰民歌,它并非表现人们恐惧死亡 的祈祷,而是表现了芬兰人勇猛顽强的精神。作者运用经改变的奏 鸣曲式完成全曲,但强调并保持了原来奏鸣曲形式的基本要点-- 主题对比。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 从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同一幅音画,栩栩 如生。
管弦乐队协奏曲 1940年10月,巴托克因受法西斯迫害而流亡 美国,为维持生计,不得不中断创作。直到1943年,受波士顿交响乐 团的著名指挥家谢尔益·库赛维茨基的嘱托,才动笔写了这首新颖独 创的杰作。他说,这首交响乐之所以标为协奏曲,是因为它是"用协 奏或独奏的方式来处理单个乐器或乐器组的"。第一乐章"序章",奏 鸣曲式。引子阴沉优郁的气氛控制了整个乐章,即使在激动不安的 第一主题和带舞蹈节奏的第二主题出现时,也摆脱不了一种恩乡之 情。音乐在发展中体现出内心激烈的冲突,不久变得开朗起来,木管 奏出明快的歌舞性格的音乐,仿佛终于摆脱了苦痛;最后在铜管坚定 有力的音响中结束。第二乐章"成对的游戏"。小鼓敲出八小节节奏 后,一对大管、双簧管、单簧管、长笛和小号分别以六度、三度、七度、 五度、二度平行相继奏出轻快的旋律,最后以小鼓的节奏结束了第一 部分。圣咏般的铜管音响是简短的中段。再现时,又按照前面的顺 序出现,只是加进了对位声部,变成"二对的游戏"和"三对的游戏" 了。第三乐章是具有葬礼风格的"悲歌",基于民间缓慢自由的歌调。 其间可听到痛苦的呻吟和悲伤的诉说。第四乐章"被打断的间奏曲", 带民间歌曲和舞曲的风格,木管轻巧的吹奏,弦乐优美的歌唱,加上 长号滑奏,使音乐显得温暖而带幽默感。结束时又变得忧郁而有乡 愁感,歌舞声逐渐消失。第五乐章"终曲",雄壮的序奏引出快速流动 的主题,是民间节日的热闹场面,结束时音响宏伟壮丽。这里,可以 理解为作者对生活的肯定。
第三钢琴协奏曲 1945年春,生活贫困、精神孤独的巴托克患 了白血病,病情急剧恶化。他知道除了音乐外,没有任何东西可留给 妻子,于是着手写作这部协奏曲。此时,美国作曲家协会为他提供了 医疗费用,送他到沙拉纳克湖畔疗养,并在那里写成了第二乐章。9 月回到纽约,在病床上不停顿地写作,到9月26日黎明,剩下十七小 节末及完成,便离开了人世。后由他的一位学生根据遗作略谱,续完 了全曲。乐曲旋律动听,音响柔和,显得明朗安宁,似乎是在憧憬人 类美好的前景。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感情真挚,亲切感人。钢琴的 一些华彩片断使人们联想到匈牙利民族乐器扬琴的声音。第二乐章 在弦乐引子后,由钢琴演奏静谧深沉的圣咏般的音乐,并反复出现了 五次,仿佛是作者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赞颂。中段以瑰丽的音响进 入幻想般的境界。再现时圣咏的声音移到乐队,钢琴作装饰风格的 弹奏,音乐更为温柔。末乐章是一首快速热情的回旋曲。主题节奏 活泼,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两个插段都采用了赋格段、卡农等复调 手法。最后在急速热情的音乐中结束全曲。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普罗科菲耶夫对该曲中的 有些主题,曾酝酿过多年。第一乐章插曲1911年就有了,第二乐章 主题的灵感始于1913年。直到1921年9月28日,他才写完此曲, 同年12月17日在美国芝加哥首演,并亲自担任独奏。全曲分三个 乐章。第一乐章,行板、快板。乐队引于后,由钢琴弹奏奋发向上的 主要主题,双簧管吹奏富于表情的第二主题。高潮时,乐队以最强音 响演奏第一主题,钢琴进入,在渐强中结束。第二乐章是主题及五个 变奏。先由乐队单独奏出主题,在第一变奏中,由钢琴富有表情地演 奏主题音调,第二、三变奏将速度加快,第四变奏转入行板,第五变奏 刚健有力,最后乐队演奏主题,由钢琴相衬音乐颇引人入胜。第三 乐章,快速而不过份,大管的顿音与弦乐的拨奏表达主题,然后钢琴 狂暴地插入,发展主题,推向高潮。木管又引出另一主题,钢琴以非 常幽默的旋律与其交错发展,结尾无比辉煌。
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普罗科菲耶夫在完成其第 一协奏曲后,于1935年为法国小提琴家罗伯特·索顿斯(Robert Soetens)而作,索顿斯于同年12月1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与市府 交响乐队合作,由阿尔鲍斯(Arbos)指挥演出。此曲比第一协奏曲更 为旋律化,更富有浪漫色彩。第一乐章开始时,提琴单独奏出感情丰 富的第一主题,而后乐队与之配合,音乐逐渐向前发展。小提琴主奏 第二主题时,弦乐声部以柔和的音调相陪衬。独奏提琴在明显的走 句中尽情抒发,与乐队交织在一起,更显得绚丽灿烂。第二乐章在写 作手法上较接近古典风格,感情纯朴,旋律动人,富有诗意。这个主 题是整个乐章音乐发展的基础。末乐章是回旋曲,分成三段,节奏性 很强,表现了作者特有的讽刺幽默感。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48)卡巴列夫斯基的这部"献给苏联 青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写成于1948年。作品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旋 律动人,节奏活泼,反映了当时苏联青年一代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作者因而荣获1949年度斯大林奖金。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都较短 小,近似小协奏曲的规模。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先由乐队奏出刚 毅有力的引子,然后小提琴在弦乐器拨弦的背景上,演奏朴素明快的 主题,象征着青年们的青春活力。第二乐章,如歌的小快板。这是协 奏曲中最动听、最富有诗意的抒情乐章,用复三段体写成。歌唱性的 旋律非常温柔亲切,似乎青年们在沉思着,幻想着。第三乐章,戏谑 的快板,与第一乐章具有相同的气质,但却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生气勃勃,热情洋溢,犹如青年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积极学习、 工作,勇敢地奔向火热的生活!
F大调钢琴协奏曲 1924年春,纽约交响乐队的指挥丹罗什听 了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的首次演出后,十分赏识作者的才华,不 久,便约他为纽约交响乐队写一首钢琴协奏曲,并请他以钢琴独奏家 的身份随乐队到六个城市作巡回演出。格什文爽快地答应了。1925 年11月29日,作品完成并即将首演的前四天,他应纽约《星期日论 坛》之邀,对乐曲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说明:"第一乐章,快板。这一 乐章运用了查尔斯顿节奏(注:美国查尔斯顿地方的一种狐步舞的 节奏)。它那快速而规则的跳动,象征了美利坚生活中的青春和 热情的力量。乐章以定音鼓的节奏动机,以及由大管、圆号、黑管 和中提琴引出的查尔斯顿动机作为开始。基本主题由大管吹出, 然后由钢琴奏出第二主题。第二乐章,柔板,生动流畅。有一种充 满诗意的夜曲气氛,人们把它归诸为美国的勃鲁斯,但它的处理方 式要较一般的勃鲁斯音乐更为纯正。第三乐章,激动的快板。最后 乐章又回到第一乐章的风格。猛烈、狂放的节奏贯穿了整个乐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