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集团进攻谅山地区的战斗,是对依托公路、铁路两侧有利地形,并有一定战役纵深之敌的正面强攻。攻击目标是较大的省会城市,周边纵深较广,越军兵力较多,重点分兵防守外围要点,还少有地动用了装甲部队。因此,这次战役既有山地攻防、野战攻防,又有城市攻防、炮兵、装甲兵的互斗,可谓形态丰富,是79对越作战中的又一个典型战例。 fficeffice" /> 从战役纵深上看,与同登只有4-7公里的较狭窄纵深,且易被分割包围不同,谅山正面宽约5公里,纵深约14公里,沿途山地制高点众多,越军兵力、火力密集,设防坚固,依托公路、铁路两侧有利地形节节抵抗。这就有了一种消耗战的意味,难以如同登战斗那样使用一个梯队的“毕其功于一役”。谅山战役,比的是双方的耐力和后劲,无论矛尖还是盾利,谁的力量更能顶得下去,谁能始终保持着冲击力,谁就是胜利者。 从战役计划上看,谅山越军的防御正面较宽、纵深较远、兵力较多,且背靠腹地,难以使用优势兵力对其进行穿插合围。因此,东集团的决心是使用两个梯队的战斗队形,在绝对优势的炮火支援下,逐次集中兵力,步坦协同,正面强攻。首先使用第一梯队攻歼外围各要点之敌,然后及时投入第二梯队发展进攻,歼灭市区之敌。在第二梯队使用后,再建立新的第二梯队,始终保持着进攻的锐势。这就不一定要打歼灭战,目标是攻城占地,相机多歼敌军。实战中,正面进攻的163师以487团、488团为第一梯队,首先拿下了扣马山等外围要点。第二梯队489团随即投入,继续发展进攻,拿下了谅山北市区,兵临奇穷河北岸,后又加强火力攻克了南市区;左翼164师以全师3个步兵团为第一梯队,攻占了谅山东北侧、东侧的外围要点并打进了北市区。进攻南市区时,投入了第二梯队148师443团、444团2营,从东侧打过奇穷河及扫清了北岸的越军要点;右翼165师以493团为第一梯队,扫清外围要点,攻至奇穷河北岸。第二梯队494团很快前出,接替493团的防务,使该团可专注从西侧打过奇穷河。同时161师482团在165师右侧发展进攻,控制要点,保障了165师的右翼安全。就是这样,东集团进攻各部都有相应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交替进攻,互相配合,始终保持着锐利的攻击势头,终于攻克谅山,饮马奇穷河南岸。反观越军,虽在谅山一隅猬集了3师、327师、337师、北太省197团等兵力,且背靠腹地,可进可退,并非是完全被动。但其战略方针是分兵株守、专意拖延、节节抵抗,结果兵力陷于较长的战线点面之中,既抽不出,也无意抽出较大兵力进行增援和反击。各部队间协同也较差,部队与部队、兵种与兵种之间,一般不主动支援,或以火力支援但不以兵力支援。这就注定只有一个结局,就是丧失主动,被中国军队各个击破,最后人地皆失。 从战役指挥上看,谅山战役参战部队、兵种、单位较多,头绪较为纷繁。因此,广州军区前指加强了统筹指挥,既发挥攻击部队的灵活机动性,又从全局加强了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如协调55军3个主攻师的攻击时间,统一行动,交替进攻,使越军首尾不能相顾,四处陷于被动,加快推动了战役进程;及时将161师、148师从两翼投入,保障了主攻师的侧翼安全,加强了主攻师的攻击力量等。这种统筹指挥有力地掌握住了部队,弥补了战场漏洞,夯实了战役胜利的基础。从军、师的指挥情况上看,基本没有大的失误,发挥出了部队的真正战斗力。可探讨的是,163师487团在2月28日的进攻中,主力在扣马山附近组织防御,只使用了2个连向前推进,战斗一天攻进了2公里,似嫌缓慢。其右翼165师493团已于27日攻占了奇穷河北岸的520高地,占据了有利的进攻态势。如果487团使用兵力再多一些,攻击决心更坚定一些,有可能提前进攻北市区,使同登至谅山公路以东的越军来不及撤退,与164师配合可能歼灭更多的敌人。 从战术运用上看,越军还是依托有利阵地独立坚守,实在守不住就钻山进行游击骚扰,攻击中国军队的后方运输线,以冷枪冷炮袭扰中国军队。越军的这种战术很厉害,攻击部队的有些连队被冷枪冷炮袭击造成的伤亡甚至大于攻击时的伤亡。后来中国军队逐渐适应,以优势炮火砸开越军的防守硬壳,攻下一地,巩固一地,动用较多兵力进行小群多路的反复清剿,拉网合围,围住的歼灭掉,围不住的也不让越军接近,不给越军以可乘之机。越北山地中有不少石砬子山区,石山重叠,怪石嶙峋,地形复杂,不便接近。很多越军散兵就利用石砬子山区与中国军队周旋,直到撤军也没能完全清剿干净。后来中国军队就以兵力、火力看住石山区的主要进出口,将其与主要交通线隔绝,不使其造成大的威胁。在谅山战役中,越军少有地动用了坦克部队。不过越军的战术较为被动,不以坦克支援步兵进攻,而是作为移动火力点单独使用,缺乏掩护。这才有奇穷河边55军坦克团4连以9辆62式轻型坦克协同炮兵击毁、击伤越军11辆T-34中型坦克的传奇故事。越军不敢脱离阵地以有生力量实施较大机动的增援和反击,这是越军在79之战中的死穴。虽然即便进行反击也难有大的胜算,但不进行反击就无法对中国军队造成威胁,那是毫无胜算。越军曾与法军、美军作战多年,单兵战斗素养很好,也有过不少咬住牙关,大规模进行反击的战例。79之战中越军的如此表现,虽然有战略上的因素,但还是有些令人费解。不敢打夜战、近战、白刃战,专以偷袭为能事,这样的部队算不上战斗力强的部队。中国军队曾经是越南军队的老师,但越南军队显然没能学到精髓。 在诸兵种合成作战上,动作协同较好。 炮兵发挥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谅山战役中,东集团除军、师属炮兵团外,又加强了军区预备炮兵4个炮兵团,地面炮兵共31个营,加上团营属炮兵60个连,对越军形成了5:1以上的炮火优势。实战中,各炮兵群以猛烈的炮火压制越军的炮兵阵地,摧毁越军的坚固工事和武器装备,对越军集团步兵、坦克实施火力袭击,对溃逃越军实施火力追击,对尾随越军实施火力反击,大量杀伤了越军的有生力量,有力支援了步兵、坦克的进攻战斗。在3月1日对谅山市区的炮火准备中,万炮齐发,以排山倒海般的炮火沉重打击了越军的战斗意志,显示了中国军队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越军的火炮在谅山战役中相对投入较多,但在使用上多是单炮分散使用,很少实施营、群集中射击,一般不与步兵和坦克协同,这就只能在局部对中国军队造成一些麻烦,却无助于全局,难以抵挡中国军队强大的炮火攻势。在步炮协同上,东集团各炮兵群、营均向第一梯队步兵营派出了前观,跟随步兵行动。各炮观均与各级指挥所和炮阵地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通信联络。团、营属炮兵紧随第一梯队营、连行动,对迂回分队还直接配属到步兵连、排,随时支援步兵战斗。在攻击矛头向前延伸时,各炮兵群能够及时向前转移发射阵地,支援步兵迅速向纵深发展进攻。“炮兵是战争之神”,确是至理名言。 谅山战役中,坦克部队有5个连参战,在三个方向上支援步兵进行攻击。吸取了前一阶段实战中的教训,根据山岳丛林地带的地形特点,改变了坦克的使用方法,多以坦克作为活动火力点,置于步兵战斗队形中或队形后,伴随并支援步兵向前冲击,压制敌炮兵阵地和坦克,夺占敌要点,以火力攻击岩洞、坑道和石砬子山等坚固阵地。因而坦克在战斗中战损较少,战果较大,有力支援了步兵的进攻。 谅山战役,是79对越作战中的高潮强音。双方的主力部队在此碰撞,一试高低,奠定了79之战的大势。自古就有说法:“下谅山而越王降”,这是因为谅山地理位置特殊,是越北山地与平原的分界要点。过了谅山,中原王朝的铁骑就能直奔红河三角洲平原,无险可守。无论是古代冷兵器还是近现代热兵器作战,这种地理因素都是极为重要的。无怪乎当年安南费尽心力与北宋王朝反复争夺,终于把同登、谅山夺到了手里。作为越北的屏障、河内的门户,谅山当之无愧。中国军队夺取谅山,震动东线,终于打痛了黎笋,引起了越南全国上下的紧张。苏联也紧急对越南进行巨量军事援助,提供通过卫星所收集到的中方情报,苏联太平洋舰队也派出了几十艘水面战舰到南海巡弋。沉重打击越南的嚣张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自卫还击的作战意图,同时试出苏联的底牌,火候已到,适可而止,中国撤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