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纵深较大,利于反攻。越军在老山一线防御阵地失守后,依托大、小青山建立了二线和纵深防御阵地,居高临下,俯视老山主峰以南的中国军队阵地,易守难攻。而中国军队在松毛岭、那拉方向的防御阵地大部分处于越军小青山、汉杨等阵地瞰制之下,缺乏纵深,屏障不足,防御态势恶劣。因此,越军在老山战场易于实施反攻,实际上处于相对有利的态势。 fficeffice\" /> (2).紧逼贴近,以缩为防。越军在老山战场要同时防守清水两翼,而整个战线双方态势则犬牙交错,互有侧翼暴露。为取得有利态势,越军在老山方向主要采取守势,以警戒对峙为主,在八里河东山方向相应收缩部分阵地,与中国军队脱离接触,从而在两翼得到缓冲。在中部的松毛岭、那拉方向,越军则紧贴不放,与中国军队前沿仅隔100-300米,使中国军队无法建立警戒阵地,从而造成有利的反攻态势。 (3).随失随反,顽强纠缠。在对峙期间,通常当次要阵地失守时,越军一般会收缩防线,只组织火力攻击,而不组织兵力反击。当主要阵地被中国军队夺去后,越军常常会迅速调集兵力,有时不等火力准备就发起反击,乘中国军队立足未稳之机连续反扑,敢于投入力量,不怕伤亡,舍得时间,持续纠缠,致使战斗非常残酷激烈。而当各阵地失守时,阵地内的残余越军会迅速利用地形分散潜伏或是钻入坑道及永备工事内,继续与中国军队周旋,等待援兵的反击,往往战斗到最后一刻。越军的这一战术给双方都造成了很大伤亡,形成了老山战场的诸多胶着热点。 (4).注重炮战,运用灵活。越军在整体实力上逊于中国军队,为在气势和实战效果上占得先机,疲惫中国军队战斗力,因而在防御作战时非常注重炮火的运用,不惧打炮火对战。在阵地对峙的中前期,越军对中国军队前沿和纵深的炮击持续不断,时而重点打击,时而火力覆盖,时而前沿压制,时而纵深乱射,时而冷炮袭扰,时而抵近偷袭,大小炮交替,战法灵活,花样百出。有时一连数月每日都有炮击,少则数百发,多则上万发,有时以冷炮为主,持续袭扰破坏。打到后期,越军实力转衰,炮弹供应不足,不得不大幅度减少了炮击频率,无奈地失去了与中国军队炮火对战的气势。 (5).喜欢偷袭,频繁袭扰。在阵地对峙期间,越军除几次大规模攻势外,坚持以小股兵力实施偷袭和袭扰,旨在试探中国军队虚实,疲惫中国军队战斗力。同时,越军频繁使用特工作战,对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和浅纵深区域实施渗透袭扰。其散布面广,极其频繁,使得中国军队的整个防区都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警戒上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损失。著名的“辛柏林”雷达被袭事件,就是越军特工战的杰作。 (6).封锁后方,阻断补给。老山战场自然环境恶劣,山高林密,补给不易。相对而言,中国军队扼守的边境一线制高点地势更为复杂,后勤补给更加艰难。越军抓住这一弱点,持续用炮火和步兵火力封锁中国军队的后方补给线,给中国军队的前沿部队坚守造成了很大困难,前送后运极为不易,以致那拉地区出现了多条“生死线”。到了作战后期,越军火力转衰,这一情况才有所好转。即使如此,因为恶劣的阵地环境,中国一线守备部队仍然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后勤部门虽然做出了很大努力,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7).后勤匮乏,士气较低。越南国力贫弱,长期穷兵黩武,开始是靠着中苏等国多年支援的家底,后来是依仗苏联每年约10亿美元的援助支撑。两山作战初期,越军的后勤供应就已现匮乏。7.12大战时,越军的一线步兵每个人只配发了90发子弹、4枚手榴弹和一袋熟米,很多人没有鞋穿。有越军老兵回忆说,他们在战前吃的最后一顿饭是在7月11日下午,只有米饭拌咸盐,5、6 个人才能分吃一罐200克的鱼罐头。打到当天晚上,前线的粮食、弹药就都供不上了,甚至发生了某步兵师强行截留河宣省军事指挥部弹药车的事情。如此一来,这次大规模反攻只能以虎头蛇尾收场。到了战争后期,越南的家底吃得差不多了,苏联的援助也越来越少,越军的后勤供应更加不济,一线部队缺吃少穿,生活非常艰苦,甚至有士兵跑到中国军队阵地上找食吃。在这种情况下,越军士气低落,开小差的人很多,前线部队普遍缺额。1985年5.31之战前,越军原定攻打211高地的是322师567团5营6连。但因为6连士气不高,一些士兵开小差,上级不得不将5连拉上去替换了6连。其他部队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其持续作战能力越来越弱,说到底是个综合国力问题。 在两山作战中,越军在防御上费尽了心机,虚虚实实地不断出招,反复纠缠,坚持和中国军队打了5年多。虽然最终实力不济,但其表现堪称顽强,战术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不愧为一支久历战火的劲旅。 第二.两山作战期间,越军实施了反牵制和以攻为守战略,组织了多次大规模反扑和不计其数的偷袭、袭扰,粘住中国军队不放,死打硬缠,给中国军队的坚守防御造成了很大威胁。从越军的进攻战术上看,颇有特色,对于研究亚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两山作战期间,越军先后对中国军队发起过1次加强师规模、4次团规模、10余次营规模、3000多次连以下规模的进攻、偷袭和袭扰。其中从师至营规模的进攻和反扑集中在14军、第1军、67军轮战时期,11军、47集团军、27集团军、13集团军轮战期间则主要是营以下规模的进攻、偷袭和袭扰。 在发起进攻和偷袭、袭扰时,越军通常以步兵营、连为单位进行兵力配置,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实施有重点的多路进攻。营、连进攻时必须要明确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其中主要方向通常选在敌方防御疏忽并对整个防御体系利害攸关的地方,便于展开兵力和部署多种火器,实施重点突破,与次要方向配合,形成对敌方的多路围攻。营、连战斗队形通常编为主要方向进攻分队、次要方向进攻分队、预备队、火力分队、指挥观察所、后勤分队,视情况还可编有牵制分队,担负牵制和疑兵任务。在兵力配置上,主要方向的步兵连约为1个加强排(4-5个步兵班),步兵营约为1个步兵连或者1个加强连;次要方向的步兵连约为1个步兵排(2-3个步兵班),步兵营为1个步兵排至1个步兵连,有时可得到火器的加强;牵制分队的步兵连约为1个步兵班,步兵营通常由1-2个步兵排并配属迫击炮、无坐力炮组成;预备队的步兵连约为1个步兵班,步兵营为1个步兵排到1个步兵连;火力分队通常由建制内和加强的迫击炮、无坐力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组成;后勤分队主要由运输班组成。在步兵团的兵力配置上,除营、连战斗队形外,还可视情况编成支援分队、疑兵分队和穿插分队等,配合主攻营、连战斗。 在火力配置上,越军强调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各种火器的效能,出其不意,及时准确,做到曲直、远近、高平火力相结合。步兵分队除配备步兵武器外,还重点加强无坐力炮、60迫击炮,紧随战斗队形前进,推进至距敌方目标100米左右,及时进行火力支援;高射机枪和直射火炮配置在瞰制战场的主要制高点上,以直瞄火力支援步兵分队战斗;师属大口径火炮和上级加强的炮兵通常编为师炮兵群,一般以连分单位分散配置在主攻方向侧后便于隐蔽发扬火力的地域,连与连的间隔为1-2公里,距离敌方前沿约3-5公里或更远一些;团、营属火炮多以班、排为单位隐蔽靠前配置,每个阵地一般配2-3门炮,炮与炮间隔有时达30米以上,以集中火力进行射击。其中120迫击炮通常配置在距敌方前沿1.5-3公里处,战斗开始后可推进至距敌前沿500-800米处。82迫击炮通常配置在距敌方前沿1-1.5公里处,战斗开始后可推进至距敌前沿200-300米处。各种火炮除基本阵地外,通常还构筑有多处预备阵地,并间有假阵地。 越军在白天发起进攻时,通常要对主要方向的敌方阵地进行火力准备。当步兵分队开始从多方向、多路接敌并占领进攻出发位置时,以大口径远程火炮对敌方阵地实施覆盖射击,掩护步兵推进。当步兵准备冲击时,为增强火力杀伤效果,除继续使用大口径火炮和迫击炮射击外,还使用无坐力炮等直瞄火炮打击敌方阵地。当步兵冲击开始后,大口径远程火炮通常将火力向前延伸,对敌方目标附近的阵地及后方射击,以封锁敌方后续部队的增援路线。一般火力准备的持续时间不定,有时2、30分钟,有时长达数小时。炮弹多使用瞬发或者短延期引信,以达到杀伤敌方人员和破坏敌方工事的目的。对次要方向进攻时,通常不进行火力准备,或只进行短时间火力袭击后即以步兵发起冲击。夜间发起进攻时,通常采取偷袭的战法,不进行炮火准备,隐蔽摸进,突然攻击。 在老山战场上,越军的重炮阵地多设置在小青山后面的公路附近,火力能很好覆盖中国军队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及八里河东山附近的前沿阵地和纵深地区。其部署的苏制BM-21火箭炮威力很大,超过了中国军队的同类型火炮。而苏制M46型130加农炮使用了新的火箭增程弹,射击距离超过了中国军队的所有火炮,在远程炮战上占据了优势;直射火炮和高射机枪主要配置在小青山和汉杨高地,居高临下瞰制了那拉地区的中国军队诸阵地;各种迫击炮则分散潜藏在与中国军队前沿紧贴的各主要阵地附近,隐蔽迅速,游动袭扰;作战期间,越军有时还使用了苏制萨格尔反坦克导弹实施精确射击。一般是配置在距中国军队阵地前沿或翼侧600-1000米的独立高地上,按照步兵高射机枪、重机枪打曳光弹指示的目标,摧毁中国军队重点防御阵地指挥所和炮兵观察所。实施重点进攻时,甚至还会用导弹打中国军队阵地的普通工事。越军的如此火力设置充分利用了老山战场的特殊地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了有利态势。而中国军队所处战场地形不利,使用“辛柏林”雷达侦测到的主要是越军的迫击炮阵地,对越军在小青山、汉杨的直瞄火炮阵地和小青山侧后的重炮阵地则难以掌握具体位置,反制办法不多,长期受其火力威胁。在老山的不利地形上,越军还动用了装甲部队,意图协同反攻。1984年5月2日,越军就出动了数辆坦克和装甲车,秘密从清水口子潜入那拉地区,在开阔地带实施伪装,装备配合步兵反攻。结果被14军前沿炮兵观察所发现,遭到猛烈炮火打击,当场被击毁了3辆坦克和1辆装甲车。 在进攻发起后,越军的步兵分队通常采用小群多路的方式,实施多波次的连续冲击。其步兵在接近敌方前沿百米左右时,即疏散展开,多以3-5人成一组,组与组间隔为10余米,兵与兵间隔为3-5米,从多方向同时向敌方目标冲击。越军单兵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交替掩护,逐次跃进,冲击时能熟练运用火箭筒、榴弹发射器等随伴火器压制和摧毁敌方前沿火力点。当靠近敌方阵地前沿时,立即转为边冲击边射击、投弹,力求杀伤敌方有生力量,一举突破其阵地。当遭到敌方火力阻击而冲击受挫时,越军会退到距离敌方前沿约100-200米的死角和凹地里,重新组织或增强力量,伺机再次发起冲击。为了阻止敌方调整部署,增强防御,越军有时会在两次冲击之间以少数兵力与敌方继续保持接触,进行牵制和袭扰,有时会以部分兵力掘壕据守藏身其中,待下次冲击时突然从近距离杀出,打敌方一个措手不及。一旦突破了敌方前沿阵地,越军则强调及时投入预备队连续进攻,发起迂回包围,加速扩张战果。在兵力使用上,采取由小到大、逐次增兵、多路并进的方法。当进攻遭到失败而撤退时,越军通常以攻击行动为掩护,给敌方造成错觉,借机抢运尸体与伤员,同时以炮火杀伤敌方有生力量。进行后撤时,比较注意控制沿途地形要点,防止敌方尾追。当被迫放弃进攻后,越军的后续梯队往往会很快进至前沿抢占有利地形,与敌方对峙,以为下次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越军运用这种攻击战术时,头几个波次进攻的火力、兵力很猛,给对方形成了较大威胁。如果对方抗住了头几个波次的打击,并给予其首批冲击部队以有力杀伤,则越军就会暴露出多路进攻和逐次增兵的弱点,力量分散,突击力不够集中,难以保持进攻的凶猛势头,越打越显虎头蛇尾之态。在老山战场的1984年6.11战斗、7.12战斗、12.21战斗,1985年1.15战斗、5.31战斗、7.19战斗、12.10战斗,1986年1.12战斗等多场大战中,越军分别使用了从加强师到加强营级规模的兵力,向中国军队一线阵地发起了多波次连续猛攻,战场范围遍及老山全线。这些战斗的开打初期,因为越军火力准备猛烈,攻势迅猛,中国军队多次丢失了一些前沿警戒阵地和主阵地的若干哨位,一时陷入被动。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中国军队顶住了越军的头几波次猛攻,尔后集中火力打其战斗队形和遮断其增援路线,越军即容易发生溃散,攻势难以持续。这时中国军队立即组织兵力实施反冲击,又相继夺回了丢失的阵地,恢复了原防御态势。越军在连续遭到打击后,重新集结的力量越来越弱,无法形成初战的攻击锐势,而其协同能力也较差,往往形成各自为战,最后只好被迫放弃进攻。 越军非常喜欢偷袭作战,时间多选择在黄昏、午夜或者拂晓,利用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较大兵力隐蔽摸进,突然向敌方阵地发起攻击。打得好则一举拿下敌方阵地,如果偷袭不成或者企图暴露,有时会放弃进攻迅速撤退,有时会马上呼唤炮兵火力向敌阵地实施短促猛烈的急袭,尔后迅即转入强攻。将偷袭与强攻相结合,是越军在进攻作战中最为常用的打法。1984年的6.11战斗、7.12战斗、12.21战斗,都是越军以较大兵力实施偷袭加强攻的典型战例。而越军使用连、排级兵力的偷袭加强攻战例,则与中国军队在两山轮战各军中都发生过,数量不胜枚举。此外,越军还常常使用班、组级兵力实施袭扰作战,隐蔽摸进,打了就走。目的是试探敌方虚实,为主力进攻创造条件,并消耗和疲惫敌方的战斗力。 越军极为擅长使用特工作战,执行破障开路、协同攻击、潜入袭扰、佯动牵制等任务。在老山战场上,越军发动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作战时,常常使用一定兵力的特工分队在步兵分队前面开路,排雷破障,引导步兵前进。当步兵发起攻击后,特工分队则转为伺机捕俘。如1984年的6.11战斗、7.12战斗、12.21战斗中,越军分别使用了营、连级特工分队,排雷破障,引导步兵发起攻击,或是将部分特工与步兵混合编组,配合步兵的攻击行动。越军特工最擅长的就是潜入敌方阵地内实施侦察和袭扰行动,在两山战场上,与越军特工斗智斗勇已成为轮战各部队习以为常的事情,稍一不慎,就会吃大亏。越军特工有时还会在次要进攻方向上佯动,吸引牵制敌方,掩护主力从主要方向突然发起攻击。在7.12战斗中,越军就以特工1个排攻击老山左翼的101号高地,掩护其主力向662.6高地方向进攻。战斗中,还有一股越军特工秘密渗入了中国军队防线,企图偷袭40师119团炮兵阵地,后被发现遭到挫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