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山不静 大凡胜景之地,应该既有人文痕迹,亦有自然景致,如泰山。 纯自然的风景,如林海、冰川等,纯人文的风光,如碑林、庙宇等,二者如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则可称为蔚为大观之胜景矣。这就如同把静态的小说与影像等组合成立体多元化的电影一样,以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具有更深的文化品味。 沿循这样的思路,国内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当地所谓的胜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紫山也位列其中。 “滏水东渐,紫气西来”邯郸人对此应该不会陌生吧,嵌于丛台城墙上的这八个古体大字,点明了邯郸的一山一水:滏阳河和紫山。它们是邯郸的黄河与泰山。至今在本地一些人家的大门上,你仍能看到类似字句的对子。后来,从书刊上看到“紫气东来”,不由得心生疑窦——明明紫山在邯郸市的西边,应该是“紫气西来”呀,怎么变成了“紫气东来”呢?埋下功夫仔细一查,才发现“紫气西来”与“紫气东来”说的不是一回事。 “紫气东来”典故出自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就是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而邯郸的“紫气西来”,我想应为本地文人取其祥瑞之气来附和的吧。 紫山未登,先晓之名气,这大概如是景因文传,文以景成之说吧。一处景致的扬名,看来离不了文人的神来之笔哟。 远远得瞧见紫山,似乎拔地而起,有种飞来峰的感觉。近得山脚下,不禁眉头攒蹙。一片偌大的厂区横亘在山脚之下,高耸的烟囱和水冷塔与紫山争抢着上升的空间,成片的厂房,成堆的煤炭,以及遍陈四野的灰碴,吞噬着尚吐露着绿色的田野。 及上得山来,视野大变。天高云淡,神清气爽。从“紫中门”遥看山顶的“天界”,真个是云山雾海中的天界仙国一般。 气喘吁吁登上“天界”如天梯般的台阶,倚栏回望,来路如线,如练。极目四野,尺寸千里,霭霭苍茫。耳边有风“猎猎”作响。举目仰视,有云正“呼呼”而行。心中顿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之感矣。其是海拔498.4米,为紫山峰顶。 看来确如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紫山确有神灵。紫山简介上说,历史上,曾有一将(赵奢)、一相(刘秉忠)、一“神仙”(王子乔),与紫山结下不解之缘。赵奢就是那个导致“长平之战”大败,被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余万的赵军统帅,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的父亲。 与落得世人讥笑的儿子相比,赵奢不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而且奉公守法做人有度。据《史记》上说,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皇室裔孙,乃赵惠文王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是惠文王时期的八大将军之一。他一生戎马疆场,战功赫赫,在朝中与蔺相如、廉颇齐名。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封邑位于马服山(今邯郸市西北的紫山),死后亦葬于紫山,因此,紫山又称马服山。 赵奢墓位于半山腰上的一块平地,是2005年重修的。近十米的碑身,庑殿顶,汉白玉栏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奢乃汉族马姓的始祖。据说前些年有海外华人组团到此寻亲祭祖,其中就有现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亲叔叔。 紫山之行真正让我有所收获的就是知晓了大元帝国的设计师一代名相刘秉忠。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值得一书的人物。 紫山峰顶立有一座七级宝塔,飞沿,翅角,气势不凡,上书“紫峰塔”。也是两年前重修的。旁边有一塔址废墟,荒草瓦砾前竖一石碑:此塔建于元朝初年,为纪念宰相刘秉忠曾在紫山隐居修行学道。皇帝拨重银建造两座塔,该塔为小塔,北塔为大塔。大塔于民国六年倒塌,小塔于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期遭破坏。 不由得扼腕而叹,相似的情景看到和听到已太多太多: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清华园”,曲阜的圣人遗址,响堂石窟的佛像,及至人烟罕至并不出名的法华洞石窟和位于海拔1747.5米摩天岭上的峻极关…… 当然,它们现在又大都恢复了原貌,它们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标志,它们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好运,就如我身边这崭新的高耸的“紫峰塔”。人生风雨无常,社会起伏回落,何况人类的文化遗存文物乎!幸哉,气脉还在。 刘秉忠(一二一六~一二七四),初名侃,曾弃吏为僧,又名子聪,入仕后始更名秉忠,字仲晦,自号藏春散人。先世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人,世代仕辽,后移居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少年志气英爽不羁,年十七即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寻弃去,隐居武安山中,为僧人。后游历中,为元世祖所重,以征大理、攻南宋。至元初,拜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预中书省事,对元代开国制度多有建树。又曾主持建上都、中都两城。刘秉忠曾经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并采纳他提出的以中都为大都的建议。秉忠自幼善学,至老不衰,一生著述丰富,有《藏春诗集》六卷,《藏春词》一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又有诗文集三十卷。《元史》有传。《词品》卷一评其《干荷叶》曲作“凄恻感慨,千古寡和”。刘秉忠又是元代早期的著名散曲作家。摘句如下:“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噫嘻吁,紫山不得了!前有赵国名将赵奢的墓葬,据说山顶曾建有他的“读书室”。后有一代政治和文化名人刘秉忠曾在此隐居修行学道,再加之仙者王乔,此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就邯郸方圆来论,比紫山高的山,如摩天岭、白云山和羊大垴等等,海拔皆在1000米以上,但山上有价值的人文遗存很少。而如鼓山,上面分别建有南、北响堂石窟,其文物价值不可小觑,但其山势却过于平缓。如紫山这般既有峭拔的山势,又有丰厚的人文痕迹,实在是不可多得。 于网上查寻关于刘秉忠的资料时,发现新问题——刘秉忠到底是不是曾在紫山上隐居修行学道呢?许多资料上称刘秉忠当时曾归隐武安山,而武安山并不是现如今的紫山。因为紫山简介上说,紫山也叫紫金山。可是位于现如今邢台市西部山区与山西接壤处确有一座唤作紫金山的山。现如今叫作武安山的,只有位于江西省玉山县附近的江西省级森林公园——武安山。刘秉忠肯定不会是去这座山学的道,因为一来如今关于此武安山风景区的介绍上只字未提刘秉忠三个字,二来当时刘秉忠正在邢台做官,归隐可能会就近所为吧。 那么,刘秉忠到底曾在哪一座山上归隐修行呢?邢台紫金山风景区的网页上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少年时,就是在紫金山上的紫金山书院拜一代名相刘秉忠为师学艺的。现遗址保存完好,被后人称为古代的“清华大学”。邢台新闻网上说,1238年刘秉忠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教,后在天宁寺(今油机邢台西大寺)出家为僧。 看来这可能是一桩悬案了,但细细一想,似乎又很分明。其实刘秉忠在哪修行学道于今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初衷。为了能使本地旅游景点增加一些人文积淀,今人们不惜搅扰在地下沉睡近千年的先人不得安宁。如被唐太宗誉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的唐代名相魏征籍贯的争执等等。君不见,只要是和本地沾上一点边的名人或传说,不论是古还是今,能树碑的树碑,能立传的立传;该建庙的建庙,该修坟的修坟……真不知是古人之大幸,还是今人之清明。 紫山不静矣! 于紫山顶俯瞰,山的东面是一片烟囱林立的工业区,滚滚黄烟直冲云霄。那以前是一个县属煤矿,后来又上了发电和冶金。山的西边,远远得有小半座山已被削平,裸露出灰白的岩体,像被剁去的半截胳膊,露出茬茬白肉。那是一个开山烧石灰的个体作坊。再向远处张望,隐约的小高炉像一个个的峰火台,密布四野,狼烟滚滚。这次第,真欲诉而无言矣。 不由想到那句老话:是要青山绿水的穷,还是要黑山恶水的富?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有些极端,难道说青山绿水就一定要穷?想致富就一定要先把环境污染了不成?我想个别人和个别决策者的短视,或者说图一已和地方之利,而置它人和环境于不顾,是和当前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相悖逆的。 紫山不静矣! 无论是文化上的纠葛,还是环境上的不和谐,都是紫山所要面对的问题和现状。发展中的问题还要靠发展去解决,这是伟人说过的话。看来紫山的不得安静,还有待时日吧。 出游于丁亥年十一月初六。同游者:天淡。
[此帖子已被 天高云淡 在 2008-3-12 13:12:5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