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464
- 帖子
- 74
- 精华
- 0
- 积分
- 0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4-22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UID
- 115464
- 帖子
- 74
- 主题
- 10
- 精华
- 0
- 积分
- 0
- 威望
- 71
- 金钱
- 100 分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4-22
- 最后登录
- 2014-8-24
|

《人民日报上的文山》
◆1985年12月15日,四版
老山战士的信念
本报记者 罗自苏
海拔1400余米的老山,在盘龙江畔突兀而起。这里,曾被倾泻过百万发炮弹,覆盖过十万颗地雷。
……
我去过某部指挥所。那是一个巨大、阴暗、湿濡的溶洞,无论雨季旱季,洞中滴水不绝,一进去就会感到沉闷压抑,一天下来手心就发满水疮。猫耳洞里则更苦了。猫耳洞高不过1米,宽不盈两尺,人不能站立其间,不能躺下休息,只能抱枪蹲坐,一蹲就是三个月。云南山林中蚊蚋成群,一咬一个包,皮破后流脓水。更兼亚热带的雨季,天气闷热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有时,战士们蹲在齐腰深的泥水中腿都烂了。越军炮火封锁道路时,几天几夜没吃没喝也是常事……艰苦的生活,艰巨的任务,生死的考验,军人们在想些什么呢?
……有一首题为《我走了》的新诗,其中有一段是:
我走了,
像一发出膛的炮弹,
飞完了全部射程。
给容纳过我的空间留下点什么?
恐怕只是轰的一声巨想。
我落到哪里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有过声音、速度和光亮。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的思考,这就是他们对人生价值的回答!
“在火线上想到些什么?”记者不止一次提出这样的问题。战士们几乎都这样说:没有入党的希望入党。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呢?战士们说:因为共产党员才能分配到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在矢志报国的军人中间,共产党员的形象熠熠生辉!
……
在老山前线的边防军中,突击队员的70%是共产党员;立功人员的50%是共产党员;受伤人员中的90%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牺牲在前的模范事迹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和巨大的能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老山不老,绿叶青葱。它为我们军人的奉献作证,它为我们军人的信念作证。它使我想起了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985年12月20日,四版
“没有番号的部队”
——记云南边境各族人民支援老山前线的故事
段心强 黄兴国
“没有番号的部队”,是老山前线指战员送给云南边境支前民工的昵称。他们的动人事迹,正在老山前线传诵着。
父亲替子上阵
古有木兰替父从军的传说,如今在广南县传诵着父亲替儿子上阵的真事。
老山前线,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许多地方需人力运输。自卫反击战斗打响后,各族人民纷纷组织运输队,保证前线需要。广南县东宝区老路乡一宣布成立支前运输队,塘子村青年秦文龙就报了名。他中等身材,膀阔腰圆,马上就被批准了。
谁知上阵之前,小秦突因患阑尾炎住院动了手术,不能上前线了。这下子,不仅小秦着急,父亲秦问武也深为儿子失去一次报国机会而可惜,急中生“智”,老秦和小秦一商量,决定替子上阵,待儿子出院再换过来。
老秦换上一身青年装,刮了脸,找到运输队领导一个劲地恳求:“我刚50出头,比杨继业出征时还小得多呢!”几句火烧的话,把大家的心熔化了,留他当了炊事员。
老秦过去没做过饭。为了掌握烹调技术,他找饭店的厨师请教,然后自己掏钱买原料实践,很快成为远近出名的大师傅。他焖的米饭不软不硬,香气扑鼻,一转眼能做出十道菜,运输队员吃得满意,劲头大,出色地完成运输任务,在总结经验时,他们都说:“好好表扬秦师傅。”
战火下的“补衣店”
在老山脚下,炮火声中,有个补衣店照常营业。——这是麻栗坡县天宝村女青年姜燕为前线指战员特设的门市部。
姜燕心灵手巧,又有文化,家里买了一台缝纫机,让她办起缝纫店,收入还真不少。
有一次,在村头上,她见到从前线下来的指战员中,有的披一块,挂一块,衣服坏了不少。姜燕为大家心急,便把衣服抱回店里缝补。 姜燕不仅自己主动为战士们补军衣,还带动了同村的姑娘们,大家一起动手为前线的战士服务。
过了一段时间,姜燕发现缝纫店设在村子里,再让专人在村头等太浪费时间,她就在村头路口设了一个分店,挂上了“补衣店” 的牌子。战士们的军衣破了,随送随补。就这样,一年为解放军边防部队战士补了1000多件衣服。
支前保卫好政策
炮声隆隆,山摇地动。
老山前线某部六连坚守的几百平方米的阵地上,落下几千发炮弹,由于越军封锁,这里的给养和弹药供应十分困难。这时,在运输队中,有一个青年背着食品和弹药,在荆棘丛中爬行,冒着生命危险把供给品送到了阵地上。
这个青年就是广南县矿山的合同工张招文。小张在矿山当合同工,搞承包,每月收入300来元。可他听说前线需要民工支援,立即提出取消合同,上阵支前。
这个消息一传开,有人惊呆了:“这小张被啥迷住了心窍?就凭他这样干,用不多久,很可能转正。可他为什么放着到嘴的旱涝保收的商品粮不吃,偏要去那有风险的前线?”有人认为他是怕政策变,担心挣多了钱以后“咬手”,便劝他说:“小张,你这样出力把火地干,哪一分钱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挣来的,符合多劳多得的政策。到啥时候都在理。”小张一笑说:“我对这个从不怀疑,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非执行多劳多得的政策不可。如今的好政策得有人流血牺牲来保卫,我上阵支前就是为保卫好政策。”
在紧张的战斗中,什么任务最重,张招文就挑什么任务;哪里危险,他就争着到哪里去,受到了军队和地方一致赞扬。
一九八六年
◆1986年2月4日,四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
祖国人民的春节慰问品正运往云南边防
【新华社昆明2月3日电】(记者:李石元)连日来,通往云南边防老山、者阴山的公路上汽车川流,祖国人民的春节慰问品和边防战士筹办的年货,正加紧运往前线。
……
云南边防前线文山、红河等地商业部门,专门派人派车到外地采购肉、禽、蛋、香肠、蔬菜等,连夜运往前线。麻栗坡、富宁、马关、金平等边境地区的壮、苗、瑶、彝族群众,自动组织起来,为前线战士背水、送菜、送甘蔗、送糍粑,感谢亲人保边疆。
……
◆1986年3月3日,四版
云南边防某部为文山县城开挖防洪排涝河
【据新华社昆明3月1日电】(记者:杜奎昌 通讯员:王升学)云南边防某部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劳动,为文山县城开挖了一条长530米、宽40米、深6米的防洪排涝河。在今天的庆功会上,当地领导机关负责人把一面大红锦旗赠送给部队,称赞子弟兵在戊边卫国的同时,为人民办了一件有纪念意义的好事。
流经文山县城的盘龙河,由于拐弯多,加上河床被泥沙淤高,每当洪水暴涨时,经常涌进城内,危及居民的安全。
◆1986年3月8日,三版
今日首都和各省市区报纸要目
《云南日报》:文山县城建局设计室违章建盖的五套庭院式私房被没收,住户限期搬出。
◆1986年4月5日,五版
前线的后盾
——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王正光
本报记者 欧庆林
血与火的老山前线,凝聚着军民共同抗敌的决心,也充满着边疆人民与子弟兵的深情厚意。王正光与我谈的就是这个主题。
文山州地处老山、扣林山和者阴山所在地的边境线上。这几年,全州各族人民全力支前参战,加快发展生产,出现许多动人的事迹。
“我先给你介绍一下麻栗坡县的猛洞区。这个区有5个乡,其中4个乡与越南接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各族人民冒着敌军的炮火,冲上阵地,送弹药、运物资、抬伤员,还自动捐钱献物,烧茶送水慰问子弟兵。”
王正光说起一位张翠黄大妈。她是苗族,57岁。老山战斗打响后的第三天,她与老伴夏廷清宰了家里一头肥猪,磨了60斤鲜豆腐,买了11条“春城”牌香烟和7斤水果糖,冒着敌人的炮火,亲自送到前线。猛洞街个体户女青年刘玉琼,曾扛着24瓶汽酒,冒着敌人炮火袭击的危险来到炮兵阵地,对战士们说:“我送几瓶汽酒来给你们解解渴。”
王正光告诉我如下几个数字:据砚山、西畴、麻栗坡三个县的不完全统计,老山战斗中,群众赠送给部队材料56万多斤,蔬菜1.5万多斤,鸡鸭2800多只,禽蛋3万多斤,罐头、水果糖、饼干1.1万多斤。全州为部队修了专用公路,开辟专用邮电线路,抢修了饮水工程,还组织了千人输血队伍,并储备了一定数量的血浆。
“我这次来北京参加人代会,听了赵总理的报告,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们的改革一定会成功,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会越来越富强。‘六五’期间,我们文山州的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去年与198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6.8%,粮食总产增长43.2%.储量达6000万吨的普阳煤矿投产,经济效益很好。”
40多岁的王正光,显得年轻,机敏。他认为,文山州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水充沛,阳光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有发展热作经济和矿业生产的优势。“七五”期间,只要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利用好,一定会有较大的进步。他说:“我们要作前线的强大后盾,必须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还认为,坚定不移地执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是十分重要的。赵总理强调了这一点。文山州这两年大力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效果非常好。”
◆1986年4月6日,四版
我中越边境军民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烈士扫墓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连日来,云南、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军民纷纷为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捐躯的烈士扫墓。
各县的烈士陵园里摆满了当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敬献的花圈,所有的烈士墓前都放置着人们采摘的山花和松枝。云南麻栗坡县各族群众还筹资修建了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明前夕,全国各地群众给云南、广西边防部队发来数以千计的信件,委托指战员在扫墓时代他们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哀思和敬仰。
◆1986年4月7日,四版
皓首仍甘孺子牛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楚图南
本报记者 柏生
86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代主席楚图南同志,讲起话来,思路仍是那般清晰;耳聪目明,记忆力甚健,精神矍铄。这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著名老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早年从事教育事业。建国后,他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和对外友好文化交流工作。他把自己的心血奉献给我国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活动事业了。
楚老刚刚从人民大会堂参加6届人大4次会议回来,记者正好前去访问。他见我进来,亲切地招呼我坐下。
“楚老,看到您精神这样好,大家都很高兴哩!”我笑着说。
楚老热情地给我斟上一杯茶说:“人活到老就要干到老,学到老嘛!思想总要跟上时代,不能僵化。我现在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许多方面得向你们中青年人学习呢!你们精力这样旺盛,我也高兴,这鞭策着我今后更要努力为人民多做点工作!”他边说边站起身来,高兴地对我说:“这次人大会上,赵紫阳总理关于‘七五’计划的报告,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它充分体现了全国上下一致要求改革的决心。我认为这是振兴中华、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既积极而又稳妥的伟大计划。今年是‘七五’计划实施的头一年,我自己一定要争取努力学习,跟上改革的大好形势,为祖国四化建设发挥余热。”
谈到这里,楚老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下,然后接着说:“当前全国各族人民面对着的历史使命是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这是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每一个人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好的努力和发挥一定的作用。”
楚老是研究历史的,对中国历史十分熟悉。1919年他从云南考取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的官费生。在学生时代,他就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李大钊同志的指导下,编辑过进步刊物《劳动文化》,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1923年,他在高师毕业后,先后在安徽、东北、山东、河南、上海、云南从事教育工作。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时期,他在云南大学任文史系主任。解放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楚老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他一面教书,一面从事民主运动。1942年出版了杂文《刁斗集》、《荷戈集》等,在反动派黑暗统治下发出了战斗的声音。此外,他还陆续翻译出版过俄国涅克拉索夫的诗集《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选》、德国斯威布的《希腊的神话和传说》。1956年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惠特曼时,曾再版过《草叶集选》,作为中国文化界纪念惠特曼活动的一部分。
楚老亲切地对我说: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赵总理在报告中,特别谈到要两个文明一起抓。这点很重要,我就感到我们现在对精神文明抓得很不够。我长期做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深深体会到中国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不少国家的一些学者都很重视中国的悠久的文化传统。据我所知,如冰岛的拉克斯尼斯,英国的李约瑟,日本的末川博、井上靖等,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朋友都十分推崇和热心介绍中国的文化。我们更要深入研究,弃其糟粕,继承发扬其精华,不能数典忘祖。当然也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容。
往事历历,楚老不禁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说,古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真是遍天下。他谈了30年来作为文化使者,访问世界各国的许多感人情景,和接待各国文化使者来我国访问的许多友好生动场面。
接着,他语重心长地又谈起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培养青年一代的问题。楚老认为,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要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是有很大困难的。
楚老深情地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民主党派也作了许多努力,调动了一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四化建设、统一祖国献计献策。但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如果不从理论上、政策上、措施上认真落实,我国的建设事业还是会有很大困难的。
谈话间,我深深感到这位老学者爱才惜才的心情。他说,当前对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他们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改革的重担要落在他们身上。我是主张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让青年人大胆地探索和思考,让他们自己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我看看表,时间已经不早了,便起身告辞,楚老健步送我走出屋门。我望着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学者,想到他这样高龄,仍孜孜不倦地工作,不顾辛劳,真是老骥伏枥,皓首仍甘孺子牛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