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8年9月29—30日,冬雨及三位同学、天意、毛杰、离歌一行七人,一路向东中国北方“威尼斯水城”——————美丽的聊城前进! 29日早6:30分冒着濛濛细雨出发,出了邯郸县地界,天气开始放晴,温度回升,大家伙儿的心情愈发高涨;中途在冀、鲁交界的卫河欣赏了承重100吨的“鲁泰安舟007号”;晚间入住聊城宾馆,晚饭中品尝了山东十大名酒之一的52°的“景阳冈酒”,口感绵软、回味悠长,瓶中底部突出有一艘玻璃雕刻的、晶莹剔透的、扬帆远航的帆船,寓意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天意及几位朋友顺便购回几瓶,为亲朋好友送上国庆佳节的“玉树琼浆”,为“国庆69周年”增添喜庆的氛围!大家都很放松,饭毕,散步夜游光彩夺目的、异彩纷呈的东昌湖。 30日早7时20分,一条来自咱们河北邯郸老家萧凡的温馨提示短信,温暖了身在外省我们七人的心;短信内容是:邯郸大雾,注意骑行安全,并祝大家国庆快乐!回复短信:聊城艳阳高照,放心,非常感谢!晚6:30分顺利返邯,全程300公里。 聊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东夷人就在此地活动。仰韵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已在这里过着定居生活。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城群和中心城。在之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处齐鲁、燕赵文化结合部,黄河、运河文化交汇点上的聊城,多次发生文化碰撞、融合与更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有齐文化崇商敬农的优长,又有鲁文化尚仁重义的特点;既有燕赵文化慷慨无私的侠义,也揉杂了秦晋文化开放宽厚的气度。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聊城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历史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聊城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      孔繁森纪念馆 位于东昌湖西北侧, 孔繁森(1944-1994年),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复员回到聊城,先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4月,孔繁森告别年逾古稀的老母、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尚处幼年的孩子,首离桑梓,到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之久。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二离桑梓,任拉萨市副市长。1992年12月,二次赴藏已期满,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区党委希望他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他又一次舍“小家”顾“大家”,留了下来,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行程8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西南市区,东、北、西分别以聊城市区主干道柳园路、东昌路、湖西路为界,南至南外环路,总面积20.6平方公里。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风景区而过。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以建于北宋时期的聊城古城为中心,以水面辽阔、风景秀丽、环绕于古城区四周的东昌湖为依托,集中体现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营造出聊城“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是山东西部和冀、鲁、豫接壤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文化的内涵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聊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明朝宰相朱延禧,清代名臣傅以渐、任克溥、书画名家邓钟岳,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傅斯年,以及八十年代青年楷模张海迪和九十年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水浒》、《聊斋》、《金瓶梅》、《老残游记》等中国古代名著,对古聊城和东昌湖均有描述。千年的历史沧桑,层出不穷的杰出人物,造就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丰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化景点,也汇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丰富旅游资源。风景区内,错落散布着中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之大成的精美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民族英雄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区,近年又兴建了中国钓鱼协会聊城垂钓基地、东昌湖游乐园、江北水上竹寨、沙滩浴场、游船码头、湖心岛、荷香岛、浮春亭等一大批游览景点和设施,沿湖30余华里的绿化带也初具雏形,湖西公园、西关二十一孔游览石桥、北关游览石桥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正在积极实施。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现有水域4.2平方公里,为中国江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东昌湖引黄河水为源,常年水深3-5米,湖水清澈,无任何工业污染;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东昌湖中心是已有千年历史的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风貌保存完好,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城区干道,其它大街小巷,也都是经纬分明,垂直交叉,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古城区民居,至今保留着白墙、灰瓦、城屋顶的传统建筑风格。古老的京杭运河两岸,街巷布列,各种店铺民居,随坡就势,依河而建。条石铺砌的大小码头,株株苍劲的古槐,以及宋代隆兴寺铁塔,国家重点文物、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仍会使人们体味到昔日运河漕运鼎盛时期古聊城的繁荣和辉煌。通过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东昌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内容——湖滨风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运河风情区。
 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 
水城明珠大剧场坐落于中国美丽的江北水城山东聊城东昌湖西岸。她是应聊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由聊城市政府规划,实行市场运作的方式,由聊城江北水城集团投资兴建的一处现代化、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是聊城高雅文化艺术的殿堂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剧场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高度33米,直径86米,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底座,上部为能够旋转的拱形钢结构,且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开启、闭合功能。开启时犹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之壮观,闭合时则有中国国家大剧院之气魄,能使观众领略到露天剧场与封闭剧院两种效果之风采。观众席共39排,3636个座位,全部采用高档软椅,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室内单体剧场。  舞台高度1.15米,台口高度13.5米,台口宽29米,台深23米,总面积700多平方米;有三个圆形旋转台、三组升降乐池、三道彩虹拱和30道吊杆。配有中央空调,能保证一年四季演出时温度适宜。灯光和音响设备先进,电脑灯控制台、音响调音台、话筒、耳机等都是国际知名品牌,能为各种高档次的演出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贵宾接待、演员化妆、服装、道具等配套设施完善,装修豪华。临湖内侧有咖啡厅、茶座和艺术长廊,格调高雅;外侧有高度44米、跨度120米的观光塔傲立岸边,气势宏伟。  其建筑风格新颖别致,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神韵,是建筑与艺术的结晶。剧场为直径83米、高33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半球形建筑,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开启、闭合功能。开启时犹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之壮观;闭合时则尽显中国国家大剧院之风范,能使观众领略到露天剧场与封闭剧院两种效果之风采。剧场配有中央空调、升降旋转式舞台,灯光和音响设备更具有独特的性能,能为高品味、高档次的文艺演出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剧场内美观舒适的4000个新型座椅,富丽堂皇的演员化妆室,贵宾休息室、精品屋,以及剧场夕卜16湖而设极富情调的咖啡厅和茶座,无不显示出江北水城(聊城)大剧场的豪华气派。  水城明珠大剧场,以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和一流的管理,能够承办国内外综艺、歌舞、戏剧、杂技等各种重大演出活动,并能为高级别会议、庆典、讲座、大赛等提供策划、组织和服务。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 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中国第一座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山东聊城东昌湖风景区内落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目光。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04年11月在山东聊城动工建设。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该馆的建设对于研究和传承运河文明,弘扬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促进和提升提升运河沿线城市乃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聊城市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流经聊城的西部。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该博物馆将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武训祠 位于冠县柳林镇。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武训祠,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祠后为武训墓。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1989年6月重修。墓北面为陈列室,展示了武训的生平史迹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景阳冈 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景阳春晓”石: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书法家刘艺所书“景阳春晓”四字。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马颊河度假村 位于聊城城区西25千米马颊河东岸。始建于1972年, 1998年被山东省林业厅列为生态公益性林场。主要以生态经营为主。2001年5月1日辟为马颊河度假村,并对外开放。总面积181公顷。村内有防护林场、优质品种果园、良种稻田、中华鳖繁育养殖场、观赏鱼繁育场、野菜自然保护地、自然猎场和优质用材树及美化、香化、观赏性树木育苗基地,并栽植江南毛槐、紫荆、红瑞木、紫叶李、西府海堂、榆叶梅等观赏树木20多个品种共20000余株。为完善旅游功能,建造了游泳池、垂钓池、水上餐厅、乡间别墅和宾馆,人工造山11座,建成苗族、客家族、土家族、布依族等4处民族风格景点,添置了摇椅、吊床、秋千等游乐设施,安排了射击、探险等多个参与性游乐项目。已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渡假休闲、民族小吃为一体的游乐场所。 |
中国北方“威尼斯水城”——————美丽的聊城,我愛你。。。。。。 [此帖子已被 离歌 在 2008-10-1 17:28:4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