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文字支持! 
张爱芳在表演土织技艺。刘丽普/摄 本报讯(记者刘丽普)9日,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于当天下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开幕,衡水内画、衡水法帖、大厂花丝镶嵌、永清秸秆扎刻、大名草编、魏县土织技艺、丰宁剪纸等我省的9个项目展示了燕赵大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 ■燕赵技艺令人瞩目 梭子不停地穿梭,两脚协调地踩着踏板,织出的布一点点加长……来自我省魏县的张爱芳坐在有200多年历史的织布机上,表演土织的传统技艺,引来观众阵阵赞叹。 今年60岁的张爱芳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纺花织布,能织出条纹、方格、四页缯布,是我省土纺土织技艺的传承人。她从家里搬来的这台织布机是祖传下来的,有200多年历史了。 张爱芳告诉记者,自从成为传承人后,知道她的人多,土布卖得也好了。现在,不仅她自己织布,附近还有近200台老织布机用这种传统的技艺在织土布。布匹织好后,再统一交给她丈夫郭先生去邯郸销售,“10元一米,卖得很好。”她乐呵呵地说,就是靠织土布,家里还住上了二层楼。 来自我省大名的传统手工传承人王群英的展台同样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小麦秸秆在她手中不停地跳动就变成了精美的编织品。王群英介绍,她的草编技艺融入了美术内容,不仅可以编出京剧脸谱,还能编织出精美的时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