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南、北响堂寺石窟的骑友不少,但知道中响堂寺石窟(水峪寺石窟)的不多,飞雁队10名队员又一惊喜收获! 2011年7月31日,多云,北风(微),34°,雨后湿度较大,有轻雾。 队员:张军长、钢琴家教、副官、刁德一、刁小二、骑驴看天下、静、骑驴仙圣、追风的人、孤独侠,10名。 沿途:机场路——郑岗——羌村(蔺相如庙)——老道泉——大社——寺后坡——水峪寺石窟——康二城(S321)——邯武新路——邯郸 全程:86公里 活动途经游览:“蔺相如庙”、“老道泉”——内容省略! 响堂山——因洞内拂袖即能发出锣鼓铿锵之声而得名,又称鼓山、石鼓山、滏山。 水峪寺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大社)寺后坡村,俗称小响堂山石窟。即:规模相对小于南北响堂而言,东侧有水峪寺遗迹。此处仅有一座石窟,即大佛窟。系一方形平顶石窟。同系鼓山麓的石窟群一脉相承。 石窟约凿建于北齐(550~575)。为北齐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品。包含北响堂山九窟、南响堂山七窟、水峪山一窟。历经当时,北齐王朝有二个政治中心,一是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一是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响堂山地处二都来往必经之地,文宣帝高洋于此开凿石窟,修建寺院,营造宫苑。此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对石窟均有增凿与修葺。三处共有石窟十七座,大小造像四千三百余尊,是研究中国建筑、佛教、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宝库。又,窟外及其附近,亦另有寺院建筑。 水峪寺石窟占地六亩,风景秀丽、窟刻精美、堪称一方胜境,惜年代久远,世事变迁,窟刻被损,原有之大雄宝殿拆毁无存。前大店亦坍塌,寺院建筑殆成废墟。1996年由寺后坡村委等友善之人先后资助10万余元。经多方求援艰辛劳作,十多年来修缮如今。现寺院有武主持负责管理。继续完善,我队在此也献上微薄之力! 据武主持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为水峪寺祖师爷开光一周年,请香客、文艺爱好者光临! 此次活动:刁小三、追风的人,两位队员,为不影响单位工作,待完成加班后,下午又赶到活动地点,深受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