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5
- 帖子
- 20099
- 精华
- 24
- 积分
- 23925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784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7-9
- 最后登录
- 2017-8-13
 
- UID
- 65
- 帖子
- 20099
- 主题
- 537
- 精华
- 24
- 积分
- 23925
- 威望
- 23925
- 金钱
- 13722 分
-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784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7-9
- 最后登录
- 2017-8-13
|

早晨8点由东环胡服骑射像下出发,前往曲周县城北的西五间房村,单程70km。这是2010年3月27日刊登在邯郸日报上的简介:
《宋史》中对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略有记载,对杨宗保、穆桂英却没有记载。但《中国武将列传》中对杨宗保、穆桂英有记载。巾帼英雄穆桂英在曲周大战辽军的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特别是她在当地摆的“迷魂阵”,并且与西五间房村的来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西五间房村位于曲周城北20余华里。外村人到该村走亲访友或买卖东西的小商贩,进村都会转向,分不清东西南北,看着太阳也辨不清是早晨、中午还是下午,在村里转悠半天也出不了村。该村两条主要大街呈东南西北和西南东北走向,相交成“X”形状。一条条小巷更是斜错交叉,使人应接不暇。据村里老人们讲,该村是建在穆桂英摆的“迷魂阵”旧址上,故有一种迷魂色彩。抗日战争期间,冀南军区司令部、政委宋任穷、司令员陈再道曾率军在该村驻扎。西五间房村成为抗日堡垒。侵华日军曾一度惧怕穆桂英的“迷魂阵”,不敢到该村扫荡。
那么西五间房村为什么会如此玄妙呢?据史料记载,宋太宗雍熙三年,即辽统和四年(986年)3月,宋军开始大规模北伐,先后战败。宋王朝从此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打算,一改对辽国的战略进攻为战略防御,并以泰州(今河北保定)为中心,西到太行山,东到海滨的塘沽一带,修筑了东西900里的界河,广种榆柳,设镇驻防,以作防御。此后宋军在曲周一线20余处安营扎寨,成为抵御辽军南侵的一道重要防线。一度由宋将杨延昭(杨继业之子)驻守(称定远军),在此屯兵、屯粮。杨延昭率宋军在曲周多次与辽军作战,屡次获胜。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9月,辽兵从多处入侵宋朝北部边境,真宗采纳了宰相寇准建议,派遣杨延昭、杨嗣等将,分别把守边关要塞,严密注视敌人,并择机与辽兵作战。此时青年杨宗保(杨延昭之子)、穆桂英(杨宗保之妻)已在边关军中,为加强曲周大营(今老营村)的防御,宰相寇准上奏真宗皇帝,派杨宗保、穆桂英夫妇为主将,来曲周驻守。他们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在边关与辽军作战中屡立战功,受到真宗封赏。到曲周大营后,穆桂英精心练兵,固防营寨,并在多处设阵,亦称“迷魂阵”。
西五间房村前身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两边是漳河、黄河水沉积区,辽军南侵中原必经此地。穆桂英亲率将士与当地百姓挖沟筑堤,改变地形地貌,截断南北交通,并在沟底与沟沿斜插了许多拌马桩(铁勾,枣、柳、槐树的树干、树枝),还挖下许多陷坑。1004年11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统大将萧达揽等,领兵20万,分兵多路,大举南侵中原。萧太后、辽圣宗率领的一路大军途径曲周,在大营北的黄洋水寨(现前寨村)和现在的西五间房村一带被杨宗保、穆桂英率领的宋军拦阻,穆桂英冲锋在前,奋力拼杀,多处“迷魂阵”,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现在的西五间房村“迷魂阵”,使辽军晕头转向、相互践踏,溃不成军。当时52岁的萧太后披坚持锐,亲临前线指挥,几次冲杀都被穆桂英打的大败。最后不得不绕道南行,避重就轻,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对岸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12月中旬,两军罢兵,达成议和协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很长时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相对和平。
此后,驻守“迷魂阵”的宋军将士大部分调走,只剩下少数人留守。由于长时间没有战争,留守士兵便与周边村庄妇女通婚,逐渐定居于此形成村庄。南宋和元朝时期,金军和元军多次侵犯中原,此处处于战乱地区,大多数居民迁走。直到明朝初期,从山西向河北大量迁民,程姓人家从洪洞县迁于此处定居,后又陆续迁来其他姓氏人家,建村程庄。明末崇祯年间,漳河泛滥,河水将村冲断,东、西各剩五间房,遂各自立村,因村位于其西,故称西五间房。后又陆续在村附近建立程庄、中和村、义和村等,并逐渐连成一片。民国初年,将各村合并,统称西五间房村,沿用至今。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