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问题,(就事论事)一般生活较好,特别是住在休干所、养老院里的非伤残军人,说起话来确实是一股豪气。而更多的,低保措施没有落实的、住在偏远农村的,或者是伤残军人衣食无着的,大多都回忆战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这两种人和参军时的军龄、军衔、军功都无关)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一线的指战员一般都说“都是那些搞后勤的啊,要不是少了****,我的兵就不会死的那么惨啦/敌人就不会被放跑啦”,另一边,搞后勤的人也是有苦难言:“小*,太可怜了,为了送***,死在飞机/地雷/炮弹下了。要不是他几天几夜没合眼,也不会这样啊。死的时候,连功都没立,电视、报纸也没见报道,就这样默默无闻的走了”。 哎,国力是什么样就打什么样的仗,别看打仗时死那么多人不在乎,到头来还是千千万万的家庭默默承担。无论是烈属还是抚恤金都不能挽回烈士的生命。我只希望在满足政治需要的情况下,符合后勤条件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损失赢得政治上的优势。 ********************************************************************************************** 赞同!非常理解楼上所说的这段话。 在我们的周围,确实可以接触到许多这样的例子。当年在战场上表现勇猛一些的,荣立了战功的,后来得到提升了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一些的,或尽管负伤致残,但评残等级适当,战后生活无大碍的军人们在谈到当年战斗时会更多一些豪气;而一些在战场上由于种种原因表现平平,甚至在某一次战斗失利,打得糊里糊涂,有点窝囊;战后又没有得到相应的抚恤和慰问以及工作安排,以致生活无着,等等,这样的军人的确怨气更大,怨天怨地怨别人。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现象----每个人的言语都反映了他所处在的那个思想感情层次,都反映了他对自己所经历的那场战争的认识层次,以及他在那场战争之后所处的社会层次(这类深层的社会问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楼上所说,打仗要看国力如何,这个因素的确极为重要---否则“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说法就不成立了。咱们先不去讨论50年我国国力如何,也不叙述79年国力又如何;因为你接着说的是打仗死了人“到头来还是千千万万的家庭默默承担”,这和前面提到的国力绝对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因为不论国力如何强大,即便只死了一个人对一场战争或战斗来说伤亡率只占百分之几甚至更低,但对那个死去亲人的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悲伤。怎么看这之间的关系,就又牵扯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了。再扯,远了。呵呵,打住。 因此我想所有人都会赞同你最后的那句话:“希望在满足政治需要的情况下,符合后勤条件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损失赢得政治上的优势。”真的,说得很好!如果允许我就画蛇添足,就再跟一句:希望国家的领导人有足够的睿智,尽量化解各种矛盾,避免战争,乃民众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