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身战顽敌的战斗英雄杨长群 一九七八年二月,尉氏县大营公社寨黄大队的人们敲锣打鼓欢送杨长群同志光荣参军。杨长群来到某部满载历史荣誉的九连.被分配到火箭一班当副射手。 杨长群在严惩越南侵略者的战斗中,积极求战,奋勇杀敌。只要有敌情,他就要求担任最艰巨的战斗任务。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九连在打兰地区搜歼残敌,遇上敌人一个暗堡,它直接威胁着从山下小路上通过的大部队。为了消灭敌人,掩护部队前进,连长命令火箭一班去两个同志,用火箭筒摧毁敌暗堡。杨长群闻讯挺身而出,提起火箭筒就向前冲去。他迅速运动到离暗堡一百米处,因地形太低,看不到暗堡。他又前进二十米,利用一块大石头作隐蔽,采用跪姿肩地射击,瞄准目标.轻扣扳机,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暗堡飞上了天。
一天上午,九连奉命向茶灵西南朗慢地区开进,执行清剿残敌的任务。一班担任尖兵,火箭班长袁仁贵和副射手杨长群配属尖兵班行动。一班沿左侧山脚搜索时.发现一个敌人从树丛里钻出来.忽啦啦地向山垭口拼命逃窜。一班长高树根和文书刘建华立即前去追歼。火箭班长袁仁贵见有敌情,对长群说:“小杨,给我一颗手榴弹。”杨长群身背四枚手榴弹,取下一枚递给班长。火箭班长袁仁贵左手提着火箭筒,右手握着手榴弹,向一班左侧山脚搜去。杨长群跟在班长后面。走了一阵,突然,杨长群看到班长举起右手准备投弹,但弹未出手。却在一阵激烈的枪声中倒了下去。
原来。在离班长袁仁贵很近的地方,有一个长约十五米,高约六、七十厘米的岩裂洞,洞里隐藏着几名敌人。袁班长就是被这群地寇打中的。杨长群见班长倒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勇猛跌身土坎,连爬带滚.迅速运动到班长身边,急忙撕开急救包.按在班长冒血的伤口大声喊着“班长!班长!”袁班长声音十分微弱地“嗯”了两声,已经不能说话了。杨长群满腔怒火。他本想用火箭筒狠揍敌人,但由于地形受到限制,不能发射,加之越寇火力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压得拾不起头来。于是,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四枚小小的手榴弹上面。 杨长群用右手迅速取出手榴弹,左手紧紧地按在班长臀部的伤口地由于伤口一直流
血,松不得手。杨长群用牙咬掉弹盖,把手榴弹移到左手边,用左手拇指抠出拉火环。接着,杨长群右手紧握弹柄,奋力向敌洞投去。只听“轰隆”一声,几个敌人哇哇乱叫。真可惜,这颗手榴弹投在洞内的石缝里爆炸,没把敌人炸死。这时,洞里的敌人疯狂地进行火力反扑,一排排子弹落在小杨身边,打得尘土飞扬,石冒火花。杨长群又取出了第二颗手榴弹,趁敌人机枪换弹匣的时机,迅速向敌洞里扔了进去。这次投得很准,但却被狡猾的敌人扔了出来,落在距小杨一米多远的土坎上爆炸了。 两枚手榴弹没有投成功,杨长群计上心来。抓起一块石头扔进敌洞,同时又咬开了第三颗手榴弹,紧接着向敌洞投去。这一着真灵,敌人以为先投进洞内的石头是手榴弹,正当他们恐慌地或抓或找这块石头的时候,真正的手榴弹飞进了洞。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机枪哑了,只剩下冲锋枪怪叫着。
杨长群伸手去取第四枚手榴弹,一摸弹袋空了。想起班长拿去了一枚。他急忙拨弄班长的手。只见班长死死地握着手榴弹,小拇指扣着弹环。杨长群见班长已经牺牲了,悲痛万分,向前爬了几步,拉动拉火环,手榴弹在手里“嗤嗤”冒着烟,停了一会,然后猛投人敌洞内。手榴弹进洞就爆炸,敌人的枪声再也不响了。一个带伤的残敌想从山洞的左端逃跑,还未出洞口,就被一班击毙。杨长群和同志们进洞清查,发现六具敌尸,其中一名大尉,一名少尉军官和四名士兵,缴获轻机枪一挺、冲锋枪三支、手枪一支、望远镜一具和一些弹药。
为表彰杨长群的英雄事迹,他被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整理自广州部队政治部编《英雄赞》) | |
二级战斗英雄杨长群的人生遭际(2009-05-08 21:48:28) 从文30年,曾经多少次采访并写过“英雄无悔”的话题,亦为英雄们的壮举赞叹不已。而今,却怀着沉甸甸的心绪,不得不说“英雄无奈”了。 2009年5月3日上午,一位瘦弱的不速之客突然登门造访,若不是战友介绍,我真不敢相信,眼前的“小老头”就是当年威震南疆的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杨长群。30年弹指一挥间。岁月的风刀剑霜,无情地将这位青年英雄变成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瞅着那张黝黑发亮布满皱纹的老脸和斑白的双鬓,仔细搜寻往事,依稀从眉宇间流露出的英武之气中唤起我尘封已久的记忆。
20世纪末,我和杨长群同在豫北陆军第54军服役。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夕,我由161师直属通信营调入司令部通信科,杨长群在160师478团9连当兵,因他比我晚一年参军,彼此并不认识。杨长群一战成名,毫发无损。当时我从《解放军报》和广州军区出版的《英雄赞》一书中看到过他的英勇事迹和照片,曾经为自己的同乡战友成长为英雄感到骄傲。我却因摔伤伤口感染并发高烧,导致全身瘫痪被抬进了野战医院,一住就是两年。在新乡371医院里,我遇到478团的周股长,老周操着浓重的四川腔自豪地说:“龟儿子杨长群,是老子接的兵嘛,啷个没文化吃大亏哟!”是的,杨长群出生在豫东尉氏县西部沙区的大营乡寨黄村,60年代因生活贫困上不起学,目不识丁自然成了英雄成长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战后,54军活下来的战斗英雄只有几个,职务最高的是我们师482团指导员胡绪清,被授予“全军模范政治指导员”的胡绪清几年后当了160师政委,还有军龄比杨长群早两年的班长潘细腊,很快被提职为副团,就连新兵肖德兵也当了营长,唯独英雄杨长群退伍还乡了。周股长为之惋惜,我亦有同感。在现代化装备的军营里,面对未来高科技的立体战争,没有文化素养的军人是很难担当重任的。
英雄荣归故里,杨长群也曾经有过辉煌的人生经历。县政府拨专款为世代农桑的老杨家修建一座气派的高门楼,门楼上方挂起“人民功臣”大牌匾,甚至把小柏油路直接铺到家门口,那轮流请英雄作报告的热烈场面更是可想而知。安排工作时,据说县里让杨长群公开挑选单位,当时尉氏的小氮肥生产走在前列,全县60万人民共同集资建起了化肥厂,产品热销得供不应求,于是,他就去化肥厂保卫科当了门卫。也就在此时,我头一回跟杨长群打交道,便吃了闭门羹。
80年代初期,我在医院终结治疗,被评定为一等伤残,胳肢窝夹着两条拐杖退役返乡。赶上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我家四世同堂,9口人分了20多亩地,种地的化肥却难买。我拄着拐杖直接去找主管县长,县长特批给我500斤碳氨。我拿着批条到化肥厂,供销科长说没有现货,要等到晚上才生产出来,而老家开来的三轮小拖却急着回去。无奈中,我慕名去找杨长群,想请他出面协调。或许是求他人多的缘故,漫不经心听了我的介绍,居然摇头说不认识我。过后仔细想想,也是,我们未曾谋面,确实陌生。何况那时他正春风得意,而我却失意返乡,夹着拐杖举止略嫌寒碜,一等功臣和一等伤残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尚需时间的磨合。
及至后来,我甩掉拐杖,到县民政局当秘书,赶上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活动,因化肥厂属于军民共建单位,要上报经验材料,一来二去,就与厂保卫科李科长混熟了。每次提及杨长群,李科长直摇头,抱怨英雄在他手下经常惹是非,不好领导。未几,开封军分区一位搞宣传的战友来县里找我,要去采访杨长群,听说杨长群私自拿了厂里的电石,厂里追查起来,他悄悄把那些电石扔进机井里。待风波过后,他打开机井房门,由于光线昏暗,随手用打火机照明想看个究竟,可叹文盲不懂电石遇水电解产生沼气的道理,耳听“嗵”地一声震天响,就如当年他用手雷炸敌人的工事一般,一团火光从井口喷出来,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机井房顶的水泥预制板掀起。惊魂未定的杨长群除了熏了个“老包脸”,又躲过一劫,真乃福相也!毕竟是不光彩的事情,况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说出去难免有损英雄形象,遂奉劝战友打消了采访念头。
1999年夏季,尉氏籍军人张军生被中央军委授予功勋飞行员,我跟随县武装部孙部长赴青岛海军航空兵基地慰问,采写出报告文学《农家院飞出的雄鹰》。采访归来,途径睢县已近中午,孙部长开玩笑说:“到您老家了,给石朝建打电话安排吃饭。”石朝建是杨长群的班长,原在开封军分区任职,新调到睢县武装部当政委,大家都很熟悉。席间,石朝建问我:“杨长群现在干啥?”我对他说,化肥厂早已由盛到衰,杨长群已面临下岗。石朝建当即慨叹不已,谈起杨长群的战斗经历。那天,他们连队在越南朗多地区搜索前进,杨长群是火箭班的副射手,跟着一个班长走在前边,班长发现附近山上有一个越军士兵,操枪击中其腿部,那士兵仍在奔逃,班长追身打个点射,将其击毙。追击至前方一道大石坎处,班长一跃跳上石坎,立足未稳,对面山洞的掩体内突然喷射出集束枪弹,顷刻间将班长打倒在血泊中。跟随其后的杨长群未及露面,缩身躲在石坎背侧的死角里,而他身后的连队官兵却被越军强大的火力压制在了开阔地带。稍顷,连长冲石朝建说:“喊杨长群,看他还活着没有。”石朝建冲杨长群高呼,见其挥手应答,连长命他往上边扔手榴弹,他连扔两枚,都被越军给甩了出来。此时杨长群身上既无枪支,也没有了手榴弹,情急中伸手将石坎上牺牲的班长拖下来,从班长身上取出一枚手雷,连长冲他大喊:“你小子慢点扔。”众人见杨长群拉燃导火索,手握嗞嗞冒烟的手雷停顿片刻,一扬手撂进上边的山洞里。随着一声巨响,洞内的枪声立时就哑了火。连长带人一个冲锋,逼近洞口实施火力打击,一举将敌人全歼。打扫战场时,发现洞内有7名越军官兵,其中一名大校军衔,系越军一个营指挥所。按照中央军委制定的立功受奖条例:“击毙或俘获一名越军大尉者,即为战斗英雄。”杨长群首功一件,英雄当之无愧。
如今,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化肥厂已经解体,变成了由私人控股的工厂。杨长群一无资金,二没文化技术,加之年龄偏大,没人要他,可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下岗卷铺盖回老家,他不是农业户口,没有土地耕种,失去经济来源,无力缴纳养老金,每月从民政部门领取100多元参战人员补贴款维持基本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他蹬三轮卖过菜,打过零工,历尽艰辛,与同龄人相比,明显地衰老了。几年来,杨长群也曾经上访过,却终无结果。从他那满脸困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英雄实出无奈。
金无足赤。尽管杨长群本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他为了祖国的尊严,毕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完成了一个英雄辉煌的壮举。英雄是人不是神,他们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爱。
然而,随着战争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的人们,似乎对英雄“敬而远之”,甚至连居安思危的意识也淡漠了。据我所知,类似英雄无奈的现象,并非个案。前几年,老山防御战一等功臣过继德就曾有过类似遭遇。过继德退役被安排到种子公司办公室,市场开放以后,公司有技术的人纷纷拉出来另立门户,卖种子搞农业科技服务,不少人发了大财,他苦守着一个穷摊子几乎连工资都发不下来。屋漏偏遭连夜雨。昔日长期蹲猫耳洞生活,他患上了胃病,大出血作胃大部切除,花费数万元,医疗费无处报销,家庭负债累累。那时由我指路,让他去找军分区胡司令。因为开封是全国“双拥模范城”,盛名之下,功臣应该无后顾之忧。胡远地司令果然作风务实,冬雪天亲自接见,经与地方政府协调,帮过继德解决了生活之需。
由英雄无奈引出更深层次的反思,我们的政府虽然给予了英雄和功臣莫大的荣誉,并且保证了他们到地方后第一次就业,但却缺乏相应的长效保护机制。诸如杨长群们,一旦下岗或者失业,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难免陷入窘迫,身心俱疲的英雄连吃老本的资格都没有了,怎不令人痛心。
构建和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愿望和奋斗目标,不应该让英雄成为美好生活的落伍者
[此帖子已被 54160 在 2010-1-15 18:41:3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54160 在 2010-1-15 18:42:25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1-15 21:06:34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