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河,发源于邯郸峰峰矿区滏山南麓,故名滏阳河。全长402公里,流经邯郸、邢台等地,最终与献县的滹沱河汇流后称子牙河。滏阳河是一条重要的防洪、灌溉、排涝、航运等综合利用的骨干河道。古代滏阳河是沟通邯郸等地与南北物资交流的的黄金水道,特别是煤炭、瓷器及各种土货的运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明朝中叶,永年的广府古城进入兴盛时期,农业灌溉用水、居民饮水等用水量激增。为适应农业的发展,从明嘉靖至崇祯年间,总共修建了八处闸,自西依次曰广仁、普惠、便民、济民、广济(崇祯十四年建)、润民、惠民、阜民等。因为八座灌溉闸均匀地分布在广府古城西面,被百姓统称为“西八闸”。“西八闸”陆续完工后,引滏阳河水灌溉城西四万余亩土地,从此这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水稻丰产区。
西八闸造型统一,均为砖石结构,长方形闸体.现存5闸及民国年间修建的1闸。其中广仁闸长6.2米,宽9.95米,地面以上高2.15米,为明万历四十二年创建,能浇地3000亩;济民闸长18.8、宽14、高6.8米,为明嘉靖八年七月修建;阜民闸长20.6、宽7.74、高6.69米,为明万历七年修建;殖民闸,长12.6、宽8.9、高6.1米,为1934年修建。西八闸中的普惠、便民、广济3闸已不复存在。
西八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利建设上的杰出创作河贡献,对研究河北省农业、水利发展史有很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