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问题的说明 1、关于参观寺院里的殿堂 一座中型寺院的大殿。大雄宝殿是一个寺院宗教活动的中心,绝大多数佛事都在大殿里进行。 ... ... ... ... . ... 佛教是宽厚的宗教,即使不是佛教徒,也是欢迎到殿堂里面瞻仰的。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应该从殿堂的一个侧门进入(如果想礼佛就先礼佛),然后绕殿堂瞻仰一圈后,从另一侧出去。不可无故从正面的佛像前穿过(这个叫“穿堂过”)。 保持安静,不要交头接耳,有话可以出去再说。 如果想礼佛,三拜就可以,当然也可以六拜、九拜等等;礼佛应该先合掌,然后拜下,然后站起来,回到刚才合掌的状态,这算完成了一拜。 不起身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样子,那不是汉传佛教的礼佛。实际上礼佛这一拜还有几个分解动作的,不过只用文字去说怕是看的人要看晕了,对于一般的驴友知道上面这些就足够了。感兴趣的可以到网上搜索,有视频的演示。 关于礼佛还要注意一点,一般寺院的殿堂里面正中间的拜垫是给主持和尚用的。游客应该在侧面的拜垫上礼佛,而且男右侧女左侧。 如果想烧香(更准确的叫法是拈香或者上香),可以轻声(可以同时合掌表示尊敬)向看殿的师父示意,他们会把香递给你,告诉你该怎么做。一般上三只香即可。这个仪轨在佛教徒来说可以很复杂;作为一般的游客,把香点燃,插进香炉,然后礼佛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心里可以表示对佛菩萨的虔敬和祈望自己愿望的实现。注意:在点燃香的时候如果香燃起了火苗,不可用嘴吹灭,可以用手掌轻轻扇灭,或者拿着香上下轻甩一下。 关于香,常见的有线香(细长的香)、盘香和檀香(檀香小棍),一般的游客拈香都是线香了。 再就是如果上了香不要忘了走前在功德箱里面投些钱。 一般大寺庙或者旅游寺庙外面都有很多卖高香的,不要听那些小贩的,高香不要买,那个东西只会污染环境,其它一无是处。如果你买了高香,是不可以拿到殿堂里去烧的。一般寺院在院子里面都有指定的地方烧高香,烧以前可以询问寺院里的师父。 2、关于挂单
挂单就是留住在寺院。严格讲,只有出家人才有资格挂单。但是多数的寺庙也允许居士短期挂单。但是女众道场(尼姑庵)是不会给男居士挂单的;独行的女居士在男众道场挂单,一般也很难。 我们驴友朝山,如果想晚上住在寺院,要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对佛教、对寺庙是个什么态度,如果你对佛教感到敬仰,希望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感受,那么完全可以去路过的寺院请求挂单,一般也会有好的收获和体验;如果你对佛教印象不佳,仅仅是想找地方睡一晚蹭两顿饭,那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你不但会觉得处处受限,寺院里也会对你印象不佳,这是和驴友们出游放飞心情的目的不符的。 如果打算挂单,来到寺院后,应该去客堂见知客师父。客堂的位置一般在寺院的右侧,离庙门入口不远的地方。客堂大约相当于一个单位的办公室,知客师父大体就相当于办公室主任了,他负责管理和安排僧俗人员的挂单和协调膳食安排。知客师父一般是寺院里面最忙碌的人之一,他还负责接受安排佛事,和处理一些其它的人事问题。所以,如果你来到一个古刹想拜见方长要去见知客师父,如果你中午路过,想在寺院用一顿素斋也要去见知客师父。 怎样去做才符合佛教的仪轨呢?进到客堂,不要东张西望,先把行李放在门口(如果行李放在门外会更礼貌一些),对着正面的佛像礼佛三拜,同时朗声说“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父如果正好在,一般会说“起来吧”或者“不要拜,问讯好了”,这是客套话,三拜还是要拜完的。然后,起身,来到办公桌前,自然会有人招呼你。 大寺院可能有多个知客,每个知客手下又有若干照客,负责跑腿办事。接待居士的,不一定是大知客,但是这个过程是一样的。知客或者照客下面会问你“从哪里来?”,“到寺院来做什么”等问题。想挂单的,想中午用饭的,想拜见方丈的,都可以这个时候提出来。当然用词要客气,这个就不说了。 如果知客认为你可以挂单,会让你登记身份证(身份证一般押在客堂,离开的时候去取),然后就会派照客领你去寮房(住的地方)。这个过程中应该向照客师父了解寺院早晚课和过堂(早、午用餐)、药石(傍晚用餐)的时间。 一般来说,普通的香客只可以留宿一晚,第二天不能再住;确实是到寺院参学的,可以留5-7天。如果想住更长的时间,或者是发心居士,或者得到了住持的同意才可以。 在寺院里,男女是绝对不可以同寮房居住的。而且不可串寮,男众跑到女众那边去,女众跑到男众的寮房里都是非常的忌讳的。 居士不可进僧人的寮房,除非事先得到了住持或者执事的许可。 3、关于早晚课 在寺院挂单的时间内,即使是居士也应该参加早晚课和过堂,这都属于寺院的日常活动。如果你在寺院住了两天,从来不参加这些,一定会被客堂请走的(这叫“迁单”) 进入大殿或者斋堂前,请关闭手机或者置为无声状态。 早晚课,就是每天的早晚两次寺院里的僧俗四众在大殿里唱诵、念诵一些固定的经、咒、偈、赞等等,中间穿插礼佛和绕佛(诵佛号的同时沿着佛像或者大殿绕圈)。一般早课开始的时间是早上四点半到五点半左右,长度为两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晚课开始的时间下午四点半左右,长度为一个小时多点到半个小时不等。 对早晚课有兴趣可以请一本或者借一本功课本比照看着,不过没有接触过的人一开始看着看着就不知道进行到哪里去了。或者仅仅站在那里,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即可。 早晚课开始前,在大殿站位置的时候,要注意男众在右面,女众在左面,都要站在最后一排。除非负责现场安排的僧值师父告诉你站在哪里,那就听僧值师父的安排。 绕佛的时候,走的先后顺序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穿海清的男居士-穿海清的女居士-没有穿海清的男居士-没有穿海清的女居士。 4、关于过堂 过堂就是吃饭。只不过出家人吃饭前要先供佛和施食,吃完后要回向。所以在佛教寺院,这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在原始佛教是过午不食的,传到中国后,由于中国的出家人不靠乞食生活,在下午往往还要劳作,所以这条规矩现在已经很少有出家人坚持了。但是下午吃饭毕竟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所以被称作“药石”(又叫“吃放参”),其中没有了供佛回向等活动,一般出家人只是到斋堂简单吃一点。另外,过午不食的规定的另一个影响是寺院里面的午饭吃的早,一般是10点50打板,11点钟正式开始,半个小时内就结束了,如果想到寺院吃午饭一定要赶早。如果错过了时间就饿着吧,除非你是方丈的朋友可以吃到小灶。 过堂的流程:打板开梆后就可以进出斋堂(五观堂)就坐了,如果出家人是列队鱼贯而入的话,要等出家人先进。进入斋堂,男居士往右拐,女居士往左拐,都要坐在出家人的后面。
和上殿一样,在斋堂里不可说话。如果自己的座位前面没有碗筷,也不可自己去拿,要等着有人过来拿给你。 时间到了以后,出家人开始诵供养咒并有出家人施食给恶鬼畜生后,诵结斋咒,然后大众齐诵“阿弥陀佛”,开始用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行堂(乘饭菜的人员)从前往后开始给每个人乘饭菜。 一般每人面前两个碗一副筷子。当行堂的师父(或者居士)走到面前的时候,用筷子在碗里划过表示自己要多少,如果行过来的菜是自己不想吃的或者给自己加的饭菜已经足够了,应该把菜碗或者饭碗拉回到自己面前,否则行堂的人员就会认为你需要继续添加。如果想要加稀的就用筷子在碗里横着划一下;如果想吃干的不要汤,应该把筷子在碗里竖一下。 吃饭的时候,应该左手四指拖住碗底,左手大拇指按住碗口,这叫做“龙含珠”;右手执筷夹菜,这叫“凤点头”。注意,一定要左手把饭碗端起来吃饭,趴在桌子上吃饭是不可以的。 务必根据自己的饭量添加。吃完饭后,碗里的所有饭、菜、汤都不可有剩余。然后,把两个碗摞起来(不要倒置,只有洗干净的碗才可倒置摆放),靠着桌边放好,筷子放在碗的右边,筷尖朝外。然后静坐着等待。 然后,一声引罄响起,唱诵声再起(没有吃完的这时候也不能吃了,放下碗筷,合掌,等出家人离开斋堂再坐下吃),出家人鱼贯离开斋堂(这时候后面的居士要合掌站起)去大殿回向,居士可以跟在后面,不跟着也可。大寺院有时候会过二堂甚至三堂(方便大寮也就是寺院里做饭的地方和行堂的师父们吃饭),规矩类似,只是不再有念诵施食回向这些部分。 5、关于金钱 在原始佛教,是有不持金银的戒律的,出家人乞食为生,终生只有一衣一钵。但是随着佛教的流传和逐渐世俗化,这个戒律已经被后来的很多佛教宗派所摒弃。 佛教流传到中国,由于文化的差别,乞食的生活方式更是完全行不通。汉传佛教的存在,在经济上,始终是倚靠着信士和护法们的金钱和物质的供养。所以,佛教圈子里面有句话,叫做“十方来,十方去”,意思是说寺庙里的所有钱财资具都是来自信士护法们,那么寺庙里面也把所有这样来之不易的物质资源用来兴盛佛教,服务佛子,服务大众。出家人并不把寺院里的任何东西当成是自己的,最多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暂时的管理这些财物。而且出家人四海为家,并不以为哪个寺院是“自己的”。某个老和尚募集了大笔的金钱修建了一座庙,然后很轻松的送给适合的出家人去管理,这在佛教圈子里面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说寺院不卖东西的原因,因为那些东西本来就是十方供养的,寺院是不可能用这些财物来盈利的。在汉传佛教的说法,如果出家人靠出售这些东西而谋取私利,那是很大的罪过。 所以,我们在家人到寺院里使用了寺院的财物、吃了寺院的饭、住了寺院的寮房,一定不要四处打听着缴费。所有这些,是没有人收你钱给你开收据的。寺院是个讲良心的地方,你自己感觉自己应该给寺院支付多少金钱,或者考虑好自己是否想布施给寺院额外的金钱,找个功德箱投进去即可。当然,如果你要做佛事祈福超度一类的另当别论,那要去找知客师父开单子,那些都是有明码标价的。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到这里,开始认为可以到寺院沾小便宜的,我希望不会。因为沾小便宜吃大亏,沾寺院的便宜那是伤天理的事情,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希望都不要去做。 最后说一下向出家人金钱布施的问题。这是个很世俗的问题,也比较敏感,我估计佛教徒们很少有人愿意明说这个问题了。我也只是说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般东南沿海佛教发达的地区的居士,到寺院里烧香还愿来,会在家里用红包包一些钱,带到寺院里供养出家人。少的有五块到二十块的,那是供养普通出家众的;多的有上百、几百的,那是供养执事或者有修养的老和尚的;还有数量更多的,那个上限就没法说了,一般是一些特别虔诚并且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居士供养住持或自己师父的。这种布施也是符合汉传佛教规矩的,个别的师父不收,多数还是收的。供养的时候,应该双手奉上,表示供养师父即可。 这种金钱布施同样也不是必须的,除了内陆地区的一些小庙以外,现在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一般都衣食无忧,并不缺钱。出家人也是人,有些道心不坚定的出家人钱多了以后就开始追求物质的享受,忘记自己修行的本分的情况非常的多。 所以,如果要金钱布施,建议只向真正有需要的出家人布施,也可以拿出钱来做些具体的善事,都是很好的。
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 住持 住持就是一个寺院的主人,他往往是一个寺院的修建者,或者从其他出家人那里获得了寺院的永久管理权。当然现在很多寺院都丛林化了,住持往往不像在祖孙庙那样有绝对的权力了,但依然对寺院的一切重大的事物安排有着差不多是决定性的影响。当然住持和尚也会尊重执事们的工作,一般不会干涉属于执事们本分范围内的事情。 方丈 方丈必定是住持,住持未必是方丈。住持如果没有足够的威望,是不能举行一个仪轨被正式“选为”方丈的。 和尚/大和尚/老和尚 在佛教圈子里面,“和尚”或者“大和尚”只用来指本寺的住持,所以说,一个寺庙一般只有一个“和尚”~ “和尚”年老以后,可以被称做“老和尚”,“老和尚”因为年老体衰可能会退位,这时候寺院里面会同时有“和尚”/“大和尚”(住持)和“老和尚”(前任住持) 当然,在谈话双方都知道对方意思的情况下,“老和尚”也可以用来指称某位年纪大的普通老僧。 十方丛林和子孙庙 十方丛林,是指寺院的管理由各宗派的出家人共同进行,寺院的人事变动也经过选举产生。子孙庙的管理一般是师徒相承,常住寺院的一般都是某个老和尚的一脉徒子徒孙。 当家师父 也就是监院,负责协调各个执事,处理寺院的各种具体事务。有时候监院和知客的职责会有交集,所以在不同的寺院,他们各自的管理范围也不尽相同。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寺院里的职务名目繁多,不过除了僧人以外,一般也不需要了解太多。所谓四大班首是指首座、西堂、后堂、堂主。能够被选为班首,说明这是些出家多年,修行有成,德高望重,能够带领大众修行的老和尚。班首师父们在寺院里会受到特别的尊敬,但是他们并无管理寺院的责任和权力。 所谓八大执事,是在寺院的管理中起着最大作用的八位出家人,他们都是由住持挑选聘请的。除了前面说过的监院和知客以外,还有: 维那 - (读做“维梛”)一般是修行好,年富力强的僧人担任,管理禅堂或者念佛堂。 僧值 - 管理和纠察僧人们的威仪和纪律等。 典座 - 管理大寮,为整个寺院提供食物和热水。 其它还有寮元、衣钵等,与在家人的关系更少,就不说了。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居士/发心居士 居士,在佛教的角度来说,居士就是指学佛的在家人。 发心居士,一般是指决心出家,来到寺院的居士;有时候也指发心为寺院做义工,常年在寺院居住的居士。 在寺院做了一段时间的发心居士,经寺院的考察合格后,就有机会拜一位师父,请求师父为其剃度。剃度以后就算是出家人了,称作沙弥和沙弥尼(女)。 剃度一段时间以后,一般是一到三年不等,如果各种其他条件都符合了,沙弥/沙弥尼就可以参加一个三坛大戒法会,接受三坛大戒,成为具足的出家人:比丘/比丘尼。 师父 在佛教圈里,居士一般可以称呼任何一个出家人为师父。比如“某某师父”,或者简化成“某某师”;对于寺院里的班首和执事也可以称呼对方的职位表示尊敬,比如“班首师父”、“知客师父”等等。 师兄 “师兄”是汉传佛教的居士们之间的一种称呼。不论性别年龄,都可以相互之间称“师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