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回事后诸葛亮吧,战后再回看打高平的过程,首先难理解的是我军对复和3号公路的忽视。开战之初只投入了42军125师(曾看到一个帖子说,六十年代末原125师调到北方,由广东省军区独立师组建后来的125师),而把最强的124,126师用于布局穿插,当125师打下复和县城后即难以继续前进,不得不把54的162师投入,结果迟至20号才打通到东溪的公路。 在我看来,复和3号公路的重要性胜于布局到东溪的土路,复和的地形虽也险要,但与122师要打的朔江之险,还是不能相比的。 79反击战结束后,人们普遍赞扬炮兵的功绩,普遍批评后勤保障的糟糕,不知人们想到没有,火炮和后勤都离不得四个轮子,而轮子需要有公路! 162师打得好,越军依据悬崖绝壁中的山洞控制公路,162师以85加农炮和双管高机交替直射,你有地形优势,我有炮火优势。这时,公路还意味着强大的火力! 布局到东溪那条土路,17号中午即遭越军炸坝水淹,通行困难。其实,越军如在一些险要的山垭口安放大量炸药进行爆破,还可造成部分山体崩塌,堵塞通道。开战最初几天,广西方向的工兵力量,有相当部分就投入到维护这条土路上了,这也造成其它方向的工兵资源不够。 在我看来,布局穿插,只用一个师就够了,或者就用129师,正好那个坦克团也是43军的。42军把主要力量用于夺取复和3号公路的控制权,尽快与布局穿插到东溪的部队会合。 还要了解的一点是,布局穿插夺取东溪,从而切断4号公路,对高平之敌可造成极大震撼,但说到阻击谅山越军来援,则可能性非常微小——我军正在打同登呢,谅山越军可没心思来支援高平。 也许有人觉得那坡靖西也有公路到高平啊,那我要说:不一样,不一样,大不一样!越南复和县的对面是我国的龙州县水口,它距离凭祥和崇左县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而这里是有铁路经过的。可以这么说,你早上在水口坐车,快中午时在凭祥上特快,晚上你就能到桂林见女朋友了,或者你不下车继续坐,那你第二天下午就可以在湖南长沙的街上散步了(或早上过衡阳时转车,夜间即到达广州)。我这段话的意思是铁路在后勤物资保障中的快捷,而那坡,你只要知道它还紧贴着云南省,就能想象运输的麻烦了。 在79反击战的高平作战中时,从龙州水口经复和到高平是最重要的公路,为什么开始被忽视呢? [此帖子已被 鸣鹤在阴 在 2010-5-9 23:40:24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鸣鹤在阴 在 2010-5-10 10:41:3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