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当地人都想让孩子外出学徒做生意,就象现代人想让孩子上大学一样,认为只要生意学好了,这辈子发财致富就有希望了。因此,想方设法,投亲靠友,让孩子到名气大、生意好的柜上去。谁如果进了“和发”、“锦和”、“祥顺”等柜,就觉得十分荣幸,仿佛一身(生)发财有望了,街坊邻里羡慕,闺女们说婆家,也乐于找这样的年轻人,所以,当时给孩子说媳妇时,总这样夸儿子说: 亲家母,不用说,咱孩子住的是“和发”或 亲家母,不用问,孩子学徒在“锦和盛”或 亲家翁,您放心,咱孩子现在“祥顺公”。 由此可以看出,徐、房、朱等家庭在当时却是名声大震的。  伯延最为兴盛繁华的时候,是中国正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据记载,从道光初年到民国初年这段年份里,伯延曾设二等邮局,应付全国各地汇住伯延方面的银两,据说二等邮局吞吐量较大,生意兴隆,可谓“日进斗金”。
 清道光九年,年过半百的徐敬修有意兴建家园之意,他曾三次到北京,依照北京四合院以及故宫格局,回家后以重金招聘建筑名匠精心设计,据说故宫有房9999间,徐家大院有房99间,从规模上按比例缩小,但其格局基本相似,从第一进院落开始,各院基础逐渐抬高,每院的正房均为五间两甩袖,唯独第四个院比较特殊,除地基居高之外,北、东、西三面均为两层楼房,其底层却为三个单体建筑,至二层又相互连通,据说该楼为小姐闺房,北屋正厅距后墙一米为木结构固定屏风,屏风后为一节木楼梯,二楼正厅前面木雕花纹方格,装修考究美观,东西厢房顶部及女儿墙,全系预制砖,砌成假飞檐,工艺高超,很有研究价值,第四院的后偏院,盖三间两层东屋,下有地下室 三间,外观为两层,实际是三层,地下室 采用砖砌拱圈,冬暖夏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