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清泉寺 4月12日早晨6点半,我们一行8人从涉县的赤岸村(129师旧址)出发,去今天的第一个景点——清泉寺。 早晨薄雾朦朦,若隐若现的太行山淡淡的映衬着漳河滩上绿色的麦苗、粉红的桃花、黄色的油菜花和那劳作的村民,构成了一幅春天里的田园油画。我们骑行在滩边的一条洁净的柏油路上,路两边的杨树绽开的三四片树叶已开始有黄绿色变为深绿色,不知名的鸟儿飞落着、鸣叫着,漳河水也随着我们逶迤前行,这样的景色,不由的使驴们开始了大呼小叫起来,张着大嘴、拖着尾音,憋圆了双眼也要把肺内最后的一息浊气给挤出来。不一会我们就上了正在修筑的通往西达的碎石路,不一会连抱怨声都没有了,手臂和屁股渐渐的对路面上的石头有了反应。 一路打听找到了通往清泉寺的路口,一条不算宽的水泥路象一条灰白的飘带,带着600多米的高差隐入山的腰际,爬上山腰路又在山坳里转来转去,真应了那句话深山藏古寺了。一根横杆将路面卡死,横杆旁的小房窗户旁书写“售票口”,钻过横杆最先和我们打招呼的是一条大狼狗(好在铁链子拴着),从拴狗的二层楼房内走出一男一女二人,谈判谈判在友好的气氛中,将门票价打了5折,那位男同胞(姚师傅)拿着一大串钥匙,答应给我们做一次导游和讲解,其实那天我们跟包场式的,清泉寺内外的游客只有我们。 从售票的地方看不到清泉寺,需要转一个山坳走400多米的路,才能看到翠柏掩映的山门。在这个山坳里几颗山桃树粉红色的桃花开的正浓,几颗山梨树白色的花瓣开始随山风飘落,有一小块山坡地上种着油菜,山路旁一株老柳树柳枝纤垂,树下石桌石凳,地上的二月蓝顶着盛开的蓝花一片一片的。未进清泉寺,姚师傅就开导讲解了,说心里话也多亏姚师傅,否则我们充其量也是走马观花。 清泉寺位于涉县城东南7公里处的石岗村卧云山巅,居高临下,地势险峻,古柏参天,泉水长流。据清嘉庆年间《涉县志》记载,始建于汉代,“北齐天统年间(565~569年)有释居此山,苦节峻行,能断思想,通书史工诗……号嘉定禅师”,“嘉靖戊申二十七年(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初名累通寺,唐称净化寺,梁叫清碧寺,明清称清泉寺。因寺前有二泉,曰甘露、玉液,常年沸涌,甘美清冽,故称清泉寺。寺院面积15万平方米,原有房86间。前有山门、钟鼓楼,正院建有天王殿、毗卢殿、大雄殿、雷音殿以及东西藏经殿、伽蓝殿和仙境台、没梁阁、月牙井、石柱、八角莲池等。并有汉代张道陵所书“龙”字、晋王羲之所书“白鹅飞到凤池中”和康熙所书“虎”字、慈禧太后的“真如自在”等精致的书法艺术碑刻数十通。20世纪80年代因遭火灾,现仅存藏经殿、山门、钟鼓楼等建筑19间。 姚师傅领着我们先看了寺前的二泉:甘露、玉液泉,现在仍然泉水长流、甘美清冽;然后从山门的一对石狮、楹联、碑刻、浮雕、典故、禅机等等,用钥匙一把一把的打开寺门上的锁,将自己所知道的热情的好不保留的倒出来,从寺前将我们导到寺后的练武场,万年柏以及悬崖上的古人石刻,犯了戒律的和尚思过台(也在悬崖上),还要带我们到塔林去,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再次表示感谢。 清泉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但除了山门完整外,站在院内满目尽是残垣断壁,好在根基尚在,碑石尚在,文脉未断。修复工程没有开始,寺内仅有的两个和尚到外地云游去了。 这是一个让人愿意再去的地方。 太阳2009年4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