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城水库简介 岳城水库位于漳河流域。在这里建设大型水库是有其历史根源的。漳河古称衡漳、衡水,“衡”即“横”的意思,意思是迁徙无常,散漫不可制约,如猛兽一般。新中国成立前,漳河两岸流行着一首“漳河宽,漳河长,滔滔洪水似虎狼,年年淹没万顷地,妻离子散弃家乡”的歌谣,是对当时漳河洪水的写照。 的确,不到岳城水库,不亲眼目睹绵延6公里的拦河大坝,不亲眼目睹需要用铁轨来运行的重达几十吨的巨型闸门,邯郸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邯郸人就难以想象,在市区西南55公里的磁县境内,竟有着这样一处雄伟壮观、令人震撼的景致。
1958年7月28日,邯郸专署成立岳城水库工程局;8月开始修筑92公里长的公路;9月上旬,近9万民工进驻施工现场,截流战役正式打响;10月主体工程开工兴建。1959年10月1日至1960年汛前,从岗南水库、治淮前线以及河北省调进干部职工约2万人,工程进场民工总数达到24万余人。
“当时那个场面实在壮观!”亲眼目睹工程建设的磁县岳城镇下潘旺村村民赵有贵说。工地上人山人海!那时没有现在的大型机械设备,全都是手推车、排子车,可民工们干劲儿很大。工地上到处插着红旗,各队、组拼命争先,广播喇叭不停高喊某某队完成了土方多少方,排在第几名的内容,一个劲儿给民工们鼓劲。“最显眼的是姑娘队。”70多岁的袁好荣老人介绍,姑娘队一点也不愿落后,叫着号地和男人们争高低。 岳城水库的设计以百年一遇水位152.4米加上10年塌岸范围为移民迁移界线,以五十年一遇汛后最高蓄水位149米为土地征用线。库区移民涉及磁县岳城公社、黄沙公社、都党公社的19个村近3万人。接到搬迁任务后,各公社几乎同时召开了搬迁动员大会,村民们不计得失,很快完成了搬迁任务。下潘旺村民赵有贵介绍,当时,包括安置费、青苗补偿费等,平均每个人给了120元。大家没有怨言,一心想着如何支持水库的建设,冬天天气特别冷,刚刚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可那时候没有防冻剂,只能在外围想办法保温,老百姓就捐被子,一家一户有捐4床的,有捐2床的,6公里长的大坝,被老百姓的被子温暖了整个冬天。 1966年春天,周总理慰问邢台地震灾区后,担心地震危及岳城水库,便不顾疲劳,风尘仆仆来到岳城水库。
听完建库汇报,周总理马上乘车去工地察看大坝,当他得知,如果用建筑大坝的土垒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土墙可绕地球三周时,高兴地伸出大拇指说:“真不了起,你们建造的是亚洲第一大土坝!”周总理兴致勃勃地站在大坝上,他对站在身旁的当时的水库党委书记梁晓东说:“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就是治这条漳河,但他只能疏浚修几条渠道。你们造了这么一座大水库,根除水患,造福于民,你们比西门豹强得多。” 岳城水库1959年开工,到1970年底建成,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岳城水库工程由主坝、副坝、泄洪洞、溢洪道、电站、渠首组成,水库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4.9公里,水库正常蓄水位149米时水库水面面积42.5平方公里。50年来,岳城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取得了巨大成绩,水库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先后调蓄了1982年8月、1996年8月、1998年8月三次较大洪水,确保了下游广大地区的安全,其中,仅1998年8月直接减灾经济效益就达到100亿元。建库以来,水库在工农业供水和生态补水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支援了地方工农业建设,保证了邯郸、安阳两市的饮用水安全,改善了水库下游的生态环境。 一代一代水库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时刻保护着水库的安全,运用科学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力争在未来的岁月里,使水库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