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末冬初的華南地區,天氣涼爽、地面乾燥、氣溫宜人。這個季節人們稱其為旱季,時下正是解放軍駐南方部隊從事軍事訓練的最佳時節。 163師各部隊根據邊師長關於脫離尋常習慣,廣泛開展現代高科技條件下諸兵種熱帶山岳叢林地協同作戰演練的指示精神,各團迅速開赴五華、揭西、大南山各地,設置了三個攻防戰術演練場地,採取營導連、連導排、排導班的辦法,把練戰術與練技術,練幹部與練戰士,練體能與練智慧,練意志與練作風結合起來,做到有分有合,實施高難度、大能量科學練兵。這個冬訓期,全師各兵種分別在地形不同、戰術想定不同、情況設置不同的場地上進行多批次輪番訓練,並在演練中突出培育官兵的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組織指揮協同能力。 fficeffice\" /> 這次冬季野外訓練課目比較多,要求標準比較高,從訓時間比較長,加之訓練基地附近比較貧困,物資供應困難。儘管如此,官兵們卻情緒高漲,毫無怨言。全師完成營、連、排三級戰術演練後,仍然以團為單位,採取長途奔襲和強行軍的方式,帶著戰術課題邊走邊演練,於1978年11月上旬回到了部隊原來的駐防營地。 這個師的營地位於粵東豐良大嶺南麓揭北丘陵之中。這座山麓形似漫遊在水中的一條巨型鰻魚,又似伏臥在大海裡的蛟龍。山麓成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山勢雄偉,峰巒奇特,千姿百態。山上植被茂密,林木蒼蔥,真可謂山清水秀,風景如畫。這座粵、閩交界的山麓,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北連九連山脈,東鄰豐順河,南至潮汕平原,西臨南溪河。整座山麓分為南、中、北三個地段。這三個地段南為龍頭山,中為五峰山,北為龍尾山。這些山名實相符,見山可知其名。尤其是南端伸向潮汕平原的龍頭山,有如蛟龍飛躍入海之勢,中段五峰山,峰巒有似箭排,雄姿挺拔,古樹參天,山中的關帝廟、韓公洞、龍興寺、六和塔建築風格各異,特色不同,尤其是關帝廟和韓公祠,紅柱藍簷,綠瓦金甌,是風水寶地,令人留連忘返。這個師的駐防布陣非常講究。 據說當初選址時,是一位頗懂風水的有名將軍根據地勢和部隊性質、技術裝備、任務特點決定的。師偵察連,無線電技術偵察大隊分別駐龍鼻嘴東西無名山,487團和488團分別駐紮在形似兩個龍角的玉兔山和鶯歌山;師部首腦機關駐在龍頭之上的曼陀山;師通信營、師工兵營、師高炮營、師警衛連、防化連、噴火連,炮兵指揮連、師教導大隊、汽車教導隊、汽車連,後勤保障連、師野戰醫院、反坦克導彈營分別駐在五峰山南北地段,師炮兵團駐山東圍,489團駐龍尾山。整個駐防佈局具有騎龍降虎之勢。 當地民眾對這個師的駐防佈局有許多神奇的傳說,但流傳最廣的是1960年代末期,粵北南華寺方丈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掃地出門去投靠浙江普陀寺,路經此地,借宿龍興寺的第二天早晨,他在寺中白塔頂端觀測天相地利時,他對龍興寺主持人說:這座山脈形似臥龍,氣勢極高,人傑地靈,日後必出大臣名將。山中所駐軍隊,駐防佈局奇特,有騎龍降虎之勢,威武雄壯。如果我所言不錯的話,這支軍隊就是當今「皇上」起家的御林軍,這支軍隊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後,在中外戰場上都神勇無敵,揚名於天下。 這位方丈猜得很準。的確這支部隊歷來作戰英勇,所向披靡,人才輩出。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施行軍銜制時先後有60餘人被援予少將以上軍銜。羅榮桓元帥曾在這個師的《紅一團》擔任過特務連指導員。1987年,解放軍恢復軍銜制時,該師先後有三人被授予上將,十二人被授于中、少將軍銜。一個師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能產生諸多將軍也是極少的。 對於這些帶有神話般的傳說,163師的官兵們早有所聞。由此,他們更加增強了在這個部隊服役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官兵們說,在這樣有名氣的部隊服役,當兵扛槍是一種榮譽的享受。因此,每年到服役期滿的老戰士絕大多數都不願意退伍返鄉,要求在部隊多幹幾年。一些被勸退的老戰士和轉業退役的基層幹部常常都是戀戀不捨,揮淚惜別。他們在臨走時都給單位領導留下這麼一段話:「我人雖然走了,但我的心還在部隊。如果部隊需要我回來為祖國、為人民效力的話,只要一聲令下,我將毫不猶豫地回來,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為部隊增光添彩。」 在這個師,特別是在《紅一團》服役的官兵為甚麼對自己所在的部隊那麼留戀,那麼有感情?因為該師是在《紅一團》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而這個《紅一團》是1927年秋收起義的農民軍隊,到三灣改編時被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師第一團」,其實當時僅得此一個團而已。從此至今,人們習慣地稱其為《紅一團》。這個師從1927年9月秋收起義那天起,到1950年江西剿匪結束,在中國革命2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的重大戰役和戰鬥,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這個師的戰鬥的歷程和主要歷史功績是:革命初創時期,參加了黃洋界保衛戰、遂川攻堅戰、三打永新城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等一系列戰鬥;在開闢和創建閩、粵、贛根據地和保衛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鬥中屢戰屢勝,打出了紅軍的威風。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該師又擔任中央紅軍第一縱隊前衛和先遺隊,沿途浴血湘江、奔襲遵義、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苦戰林化坪、夜襲土城、巧取直羅鎮,一路克強敵,破雄關,勇猛拚殺,保證了中央紅軍北上抗日順利到達陝北地區。 抗日戰爭時期,首先參加了平型關大戰,此後,獨立轉戰于冀察熱遼地區,阻擊日軍進攻山西、血戰狼牙山、激戰黃土嶺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觀秀,百團大戰、破擊鄭太路等著名的戰役和戰鬥,使日軍首腦非常頭痛。 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遼瀋、平津、湘贛、贛南戰役和關台門、淩源、密雲、隆化、揚仗子、塘江、翠微峰等重大戰鬥,以及千里迂迴國民黨第七軍和進擊薛岳兵團潰逃海南島等戰鬥。 新中國成立後,參加了江西、廣西剿匪和在桂西南、粵西、粵東地區擔負作戰值班任務,其間,489團單獨執行了圍殲蔣幫武裝小股匪特登陸偷襲廣東省台山縣,乾淨利索地全殲了小股登陸之敵,受到了廣州軍區和中央軍委的通報表揚。 163師1970年代在任的師團幹部多數都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軍的老同志,他們資歷深、經歷多、見識廣,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戰鬥指揮經驗,並且都經過軍校嚴格訓練和教育,他們懂得戰爭哲學和戰爭指揮藝術。加之該師自新中國成立後又一直擔負作戰值班和全訓任務,因此,部隊全訓時間長,戰術、技術熟練,政治素質高,紀律嚴明,作風過硬,在中外軍界中享有盛名。 [此帖子已被 狼牙山后代 在 2012-2-19 21:50:29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