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376
- 帖子
- 10535
- 精华
- 2
- 积分
- 10962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297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1-24
- 最后登录
- 2015-4-12
 
- UID
- 2376
- 帖子
- 10535
- 主题
- 44
- 精华
- 2
- 积分
- 10962
- 威望
- 10962
- 金钱
- 4551 分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297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1-24
- 最后登录
- 2015-4-12
|

在中国人眼中长途自行车旅行人就是从北京骑到拉萨,然后回来写篇报道的人,其实我觉得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所以写点东西蛋逼一下。
1:计划书
这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之一,但分两个中国自行车旅游人遇到一起的谈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你怎么计划的……中国人一定要活在计划之中。然后开始各自讲述自己牛逼的单车经历,比如一天200公里之类的。我觉得国人真的大可不必这样,除非你真的是想拿自行车旅行当做竞技体育去玩,或者想成为一种日后出人头地的资本,就像王石一样偏要带着无限多的补给让人搀上珠峰以显示自己有别于其他企业家一样。如果不出于这个目的的话,那就心平气和的去骑就好了,路上的风景以及会遇到的事情是最美妙的。而我遇到的所有的中国自行车旅行人最爱显摆的就是他们的计划书,以及所谓的攻略,甚至每天安排的相当缜密的如同打卡一样的时间表,我觉得你完全不用旅游,还是去上班好了。不可否认有计划是好的,但骑行的最大的魅力就是会被计划之外的事情打乱,如果我按照计划去走我就不可能和活佛生活几天,不可能知道活佛的秘密,也不可能遇到那么多的日本妞,更不可能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只能在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其实你所需要的计划就是我知道我要去骑车就好了,有些事情到了当地在打听会更有意思的。
2:国道情结:
这个也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人可能总是想把事情做的尽善尽美,比如组织什么横穿318,214之类的活动,如果你遇到去西藏的基本走的都是那几条国道,但其实真正有意思的不止这些。日本自行车旅行人三儿君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在中亚某国的时候,有一天沿着一条小土路走,到了一个地方找到了一个旅店,结果进去大吃一惊,里面居然还有两个日本自行车旅行人!三个人目瞪口呆。他说那种感觉太奇妙了!
群居情结:
中国人确实比较喜欢扎堆,骑车也是,不是坏事,但也不是什么好事。
3:前减震系统
称之为系统有些过,不过似乎中国人很迷信这个,好像没有“前叉”的话就很不专业,就会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其实前减震对于长途旅行来说并不太重要,而且可能会招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但中国人比较迷信主要可能还是去西藏的比较多的缘故,下山的时候有减震会舒服些。其实也还真舒服不到哪去,索性根本就不要,我所遇到的国外长途旅行者95%都是没有前减震的,而且60%都是去过西藏的,所以借鉴一下经验。
4:前驮包
在中国不算太普遍,甚至在一些专业的大型自行车店都找不到前车架,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第一次去西藏的时候没有前驮包,只能安个车筐,但是由于颠簸的路程基本是处于散架的状态。但大部分的重量集中在后面的感觉确实不爽,尤其是上坡,所以前面去分担一些重量还是很必要的。
简单的介绍一下我遇到过的前车架样式。
一:日本自行车旅行人
特点是中间还有可以放东西的平面,很好的利用了空间
二:欧洲自行车旅行人
这是90%的欧美人选用的前支架。简洁实用。
这个是德国老头老嘎的,有点像日本的。
综上,特点是无论哪种前支架都把左右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
但是在中国这种长途骑行的前货架好像卖的并不是很多,包括在一些比较大的自行车商店里。在昆明有一家有卖的,比如我的就是从昆明买的,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把左、右两边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也就是说两边是各种独立的,所以我遇到的问题是,路上的时候右边的开始松了,甚至到了可以刮到码表传感器的程度,如果再过去点就可以刮到车条了,所以还是很大的安全隐患,下坡时可能随时会被突然制动的前车轮……路上遇到了一对荷兰人也是在昆明买的这种前车架,和我出了一样的问题。所以不推荐。
很容易出问题的,不推荐!
最后说说世界顶级的驮包吧!ORTLIEB
一个德国品牌,世界顶级产品,各种好处不胜列举,欧美骑行者70%选择的都是这个品牌。就算是环球旅行的人想得到它的赞助都很难,我遇到的澳大利亚人老侃环球四年才得到了免费的驮包,在北京遇到的另一对澳大利亚人从俄国到尼泊尔只得到了75%的赞助,申请相当的难,不亚于申请全奖。中国没有专卖,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都没有,所以只能去德国买了……
5:把包
个人觉得算是前驮包的延续吧,至少可以放一些沉的东西。我是放的修车工具,但一般来说放像机比较合适。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在里面放些零钱,遇到劫道的给些可以打发。绝对不是开玩笑,老侃和我讲他在伊朗的时候就遇到过一次,10美元了事,如果你当时拿不出钱来可能丢的东西就不只这些了,而劫匪的心理也是挺害怕的,看到得利了也就不会做过多的要求。千万不要拿出刀来,你拿出刀,人家拿出枪,你拿出手枪,人家拿出冲锋枪……所以破财免灾。后来我问老侃你恨不恨那个劫匪,他说不,他肯定也有当劫匪的原因……
把包有两种,一种是先进些的有硬塑料可以拆到的,另一种不是。肯定推荐第一种,因为可以随时拆掉带在身边,尤其里面装的是相机……
6:自行车
一般来说中国人的骑行车都是山地车,铝合金的,牛逼一些的是所谓钛合金的,但其实最适合长途旅行的还是钢制的自行车!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自行车坏在了西藏的穷乡僻壤,想去焊钛合金的只能做梦,铝合金的都不一定,但是世界上最穷的地方都可以焊好钢!哈哈……虽然沉了些,土气了些,但是最实用。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邵轮和劳拉——一辆类似大28的钢制自行车,从法国骑到了中国,最后结束在尼泊尔(08年初)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老侃的4年环球车,貌似也是钢制的。
其实自行车的大梁上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比如装个三角包,不过显得作秀的成分比较多……有点装逼,不太实用,但那块三角的空间还是很值得利用的。
宾宾的:
但有一个空间还是值得利用的,就是大梁下面。现在很多欧版的车已经设计了水壶托,很实用,但是价格不菲。如果自己钻两个孔也不一定能用,而且也毁坏了整个车的结构。最简单干脆就是直接找东西把水壶托固定在那里就好了,老侃和轮轮都是这样做的。
轮轮同学的:
老侃同学的:
7:头盔
最最需要注意的东西,戴上你的头盔能多活十年。头盔其实就是一次性产品,撞碎了就报废了,如果不是头盔碎就是你的脑袋碎。我遇到过一个兄弟下坡没有控制好,甩了出去,撞到了路边的石头上,时速应该是50多公里的样子,就是相当于普通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当时头盔就两半了,但脑袋还是脑震荡了……再懒的人下坡的时候也要带上!你可以有汽车的速度但是没有汽车的保护。
8:卫生巾
女人每个月都需要的东西,不过男人现在也越来越需要了。不说骑车,就算是玩户外的人也是越来越青睐卫生巾了。可以数天不用换内裤,而且还可以强力的吸去鞋里的水分,我感觉是不是如果晚上想尿尿都不用出帐篷啦?对于骑车来说,如果垫一块卫生巾的话,一定干爽不少,并且小鸡鸡也不用经常被车座搁,影响下一代。
说到尿尿(适用于男人),法国人轮轮同学告诉我了一条很牛逼的经验,适用于冬季及寒冷的西藏。假设情景:寒冷的西伯利亚的钻在羽绒睡袋里的你突然想尿尿,怎么办?很文明的穿上衣服出去找厕所?如果你是这么文明的人就根本不会住在帐篷,所以准备一个小瓶子,轮轮说中国的脉动瓶子在世界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为口好大啊!尿在里面就好了,然后扔掉???NONONO,盖好盖子,然后抱着就可以睡觉觉了,相当的暖和,尤其是在冰天雪地之中,第二天倒掉就好了也不会冻掉,然后接着用……不要嫌恶心。
9:摄影
这是最受争议的一项内容,说实话现在我都没有想好如何才对,希望大家也能讨论一下。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到底应不应该经得别人同意才可以照相?
起初我很不在乎这个问题,在西藏的时候随手拿起相机就照,但是后来老侃和我说这是极不道德的一种行为,他骑到珠峰大本营的时候就是遇到了开车旅行的两个中国人,看见他后下车就是一通狂拍,然后关上车门开车就走了。他问我,我是什么?动物?但我说很多精彩的瞬间是需要捕捉的,但他说那种行为可以让你得到漂亮的照片,但是你从来没有尊重过人,而中国人最缺少的就是这点。所以在日后的旅行中我开始尊重他人的生活,如果语言不能沟通,就先用手比划一下照相的动作,如果同意就可以照,当然多数淳朴的人都是同意或没有表态的傻笑……
所以摄影还是应该得到别人同意为好。
10:护照
不得不说这是最大的制约着中国人旅行的客观问题。手持中国护照的麻烦诸多。所以出境骑车的中国人相当的少,以至于我路上遇到的所有的外国人都说我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自行车旅游人。有能力还是出去走走吧,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