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浴寺石窟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始建于北齐(550-577)年间,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据载,当时北齐王朝有两个政治中心,一个在邺都(今临漳县),一个在晋阳(今太原), 响堂地处两地往来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北齐文宣帝高洋在此营造宫苑、凿窟建寺,先后建成了南北响堂16座石窟,大小造像3400余尊, 历时27年。隋唐宋明均有整治和修建。它主要包括两处:南响堂和北响堂,另外还有小响堂 (又称水浴寺或寺后坡石窟)。现存大小石窟18座,造像近五千多尊。响堂山石窟由南北两部 分组成,两地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幽深在洞内拂袖、谈笑即能发出铜锣铿锵之声而得名。石洞 构思巧妙,窟内石像造型优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同时有大量的经文石刻,是研究佛教、建筑、 雕刻、美术、书法的宝库,在我国石窟艺术向唐代写实风格的演变中,起着上承北魏下启隋唐的作 用。 南响堂山石窟位于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石窟依山而筑,现存七窟,均凿于北齐。分上下 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自下而上分别是: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 和千佛洞。大小造像共计3588尊。华严洞是其中最大的石窟,宽、深均6.3米,造像1228尊。因洞 内刻《大方广佛华岩经》,而得名。千佛洞则最为华丽,窟外整体外观为覆钵塔形。窟前设四柱 三开间前廊的仿木结构建筑,其斗拱窟檐以上凿大型覆钵,钵中央雕振翅欲飞的金鸟,上雕宝珠, 钵两端饰卷云状的蕉叶山花,这一保存完整华丽的装饰,十分罕见。窟内进深3.6米,宽3.9米, 高3.7米。前壁满雕塑千佛,其它三壁又凿一大龛,内均一佛二弟子两菩萨。壁上部也各雕千佛, 下设基坛,窟顶微隆,雕莲花和八尊伎乐天,精巧典雅,体态轻盈,使人神驰遐想,宛若置身仙境, 堪称时代佳作。石窟附近有古塔、靠山阁楼、寺院殿宇等附属建筑群,颇为壮观。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矿区和村东,北鼓山西腰,现存石窟9座,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三 大窟为北齐王朝开凿。(北响堂详细介绍见后) 另有称作"小响堂"的水浴寺石窟,位于北鼓山东麓,与北响堂隔天宫峰东西相立。现存东西两座 石崖,两处摩崖造像,两座北宋经幢,水浴寺的前殿等。 响堂山石窟,规模宏伟,雕刻精致,可与三大石窟媲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