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村的传说 武安市西北约35公里处的活水乡活水村,原名不叫活水,叫皇后宿。相传宋朝有一位皇后在此村东的“泪水庵”住过,皇后宿因此得名。后来为啥又叫活水村了呢?这里面世代相传有这样一段故事。 据说在清朝末年,武安县太爷查访民情来到皇后宿村。当时正是六月天,县太爷在轿里热得满头大汗,一下轿就急着要水喝 。他三口两口喝了附近百姓送来的一碗白开水,觉着水特别甜,就问百姓:“这是哪儿流来的水?为啥这样甜?”百姓回答:“这是俺村的地下山泉水,冬暖夏凉,甘甜可口。”县太爷又要了一碗喝下,连连点头说:“好水,好喝,今后每月往县城送十桶水,我要用此水待客。”县太爷的命令,那敢违背,自此该村便每月派几个人给县太爷送十桶水。 过了三年,换了一位知县。这个人贪财,是个地地道道的贪官,谁要是打官司,就得先送钱,谁送的银子多,谁就有理。 有一天,皇后宿村的百姓送水到了县衙,县太爷一看送来的是水,忙问:“人家打官司先送银子,你们送水干啥?”百姓回答:“前任县太爷有个规矩,要我们每月送十桶水,说待客用的。” “你们是哪里人?” “皇后宿村的。” “离县城多远?” “七十多里。” 知县听了,眼珠一转说:“好了,从今往后你们不要送水了,我立个新规矩,每月往县衙送十两银子,十桶水就免了。”百姓一听,心里想:好家伙,要十两银子。人担畜驮送十桶水就够苦了,好歹这水是天然的,不用花钱,可这以后每月送十两银子不是更要人命吗?心里这样想,百姓们也不敢争辩,以后只好每月给县太爷凑十两银子送过去。 又过了三年,这里又换了一个新知县。一天,新知县接到衙役禀报说,有百姓求见。新知县就传来人二堂回话。工夫不大,进来两个人,鞋帽不整,衣衫褴褛,跪在地上,双手把十两散碎银子呈了上来,说:“请老爷过目。”新知县见状,忙问:“这是啥意思?”俩人抬头一看,哟,又换了个新太爷,他们赶紧把前两任县太爷订下的规矩说了一遍。新知县叫他们站起来回话。 “你们村的水除了人畜饮用,还够浇地吗?” “够,我们村的水是活水,一年四季长流不断,不但能浇地还能带动水磨,为百姓磨米磨面。” “那你们一定很富有,为何如此穿戴?” “唉,别提了,这几年连年灾荒,每月还要给县太爷送十两银子,老百姓实在受不了,求太爷开恩,还改成送十桶水吧。” 新知县走下堂来,拉住他二人的手说:“不,我也订个新规矩,今后水和银子都免了,回去把这些银子还给百姓。你们那儿水好,四季长流,用处很大,要很好地发挥水的作用,就把‘皇后宿’改成‘活水村’吧。” 百姓们为了感谢这个知县免了杂税,减轻了百姓负担,就把皇后宿村改成了活水村,一直沿用至今。该村现为活水乡政府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