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在田东县只待留不到一个钟头,我们又上路了,这次上路车上多了两个人,那就是叶儿的母女俩,叶儿说:“带小女去靖西,拜祭那里的烈士和陪同我们走访当年的路” 。我当时想:叶儿已经多次拜祭那里的烈士了,这次不仅自己去,而且带小女一齐去,目的是让女儿知道烈士英雄事迹,让她长大后不要忘记烈士。她不愧为靖西的女儿,英雄的靖西人民当年付出,我们这些参战老兵没有忘记。 车辆向德保县方向行进,走了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我的手机响了,走在我们前面的战友,打电话给我,说他们在德保县交警大队对面的地方吃午饭,叫我们到那里一起吃饭,接到电话后才知道他们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我们赶快到达那里,否则就跟不着他们了,交警大队那个地方,宾山常走这路,他是知道的。车辆一路加速前进,一会我们到达那间餐馆,见到我们的战友们,他们已经点好饭菜了,我们到后马上就吃饭,饭后继续上路了,这次是两个车同时前进,约走了十多分钟,到路边的一个景点,叫德保县老虎洞。宾山问我,是否要去看看,我还没有看过,当然想进去看看。车辆立即转入老虎洞排访前停下,简单地远看一下,叶儿还照了几张相吧,由于要赶路,马上又出发了。 两辆汽车继续向都安镇山金村奔驰,路上我问宾山还有多久才到山金村,他说:没多远,过了什么地方就到山金村了。果然我们走了没多久,我们的车就到达了山金村的村口,由于宾山去年曾经来过,这次他就轻车熟路,这样就感小我们因问路等麻烦了,顺利到达山金村。到山金村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是高兴还是什么呢?总之不知道怎么样形容。此时我想起伟人的两句话:“别梦依希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三十二年南国风云突变,军人响应号召来到前线,至今还差五个月就满三十二年了。三十二年前我们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今天就要回到这里,怎么不使我心情复杂呢? 我们的车到达村口后,见那里的村路很泥泞,我们只好把车停在村口外面。宾山带着我. 叶儿母女和两位战友直奔村中去(说明:另外没有进村的两位战友,打仗时不同连队的,没有住在山金村,他俩在车上等我们),在去的路上,我对宾山说:不知道周大哥是否在家,听说他有辆“三脚鸡”(三轮机动车),经常到德保去载客,赚钱养家糊口。宾山也说:去年我来就见不到周大哥,就是因为去载客了,希望这次他没有去。我说:你上次来留下的电话,现在已经停机了,我只好通过有关人员转告他的村委会,但我估计不会有人告诉他的,那里有点像山高皇帝远,很多消息都是封闭的。05年我给周大哥寄了封信,据周大哥说:信是没有人送给他,07年有一次他到村委会办事,有位干部才告诉他,信放在村委会已经两年了,才拿到手上。在走进村的路上,感到路的恩象很深,村路的位置没有变化,仍是那条坭土路,由于下了几天的雨,这条坭土路泥泞得很。我们在进村时,突然天下起小雨,路就更烂了,我们也没有带雨伞,任由雨淋吧。走一会叶儿母女俩就丢队了,另两位本连队的战友,也忘着找自家的房东,我由于见房东心切,顾及不了叶儿母女,一鼓作气,跟着宾山直奔房东周大哥的家。 当我俩到达周大哥的新房子后,即见到周大哥和大嫂,由于宾山去年来过这里,和大嫂见过面,他们一见面立即用当地的语言打招呼,并且交流几句,宾山指着我介绍给大哥大嫂听,我也立即叫起大哥和大嫂来,马上和他握起手了。此时的心情,难以形容,紧握着周大哥双手不放,近三十二年了,我们终于见面了。其实我一见他夫妻俩我就认得了,可能在他家特别的环境里,就立即想起了过去,听到大哥的声音很熟悉,和三十一年多前没有什么变化,我完全听得出来。我当即和大哥说:“你的声音和三十一年多前没有什么变化啊,只是人变老了” ,此时的周大哥已经有许多头发都变白了,苍老了很多。大嫂当年是青春美貌的少妇,现在也变得老多了,美貌的颜容已经不见了。我见到大哥. 大嫂的变化后,在想,不竞已经过去三十一年多了,岁月无情啊。其实我的变化更大,大嫂对我说:“你过去很胖很大个子的,现在变瘦了,看起来象小了些” 。我问大嫂:“你的女儿妞妞呢?”大嫂说:“当年她和女儿做拍手的游戏时,女儿只有三岁,早十年前女儿已经结婚到玉林市了,现在她的生活过得很好”。我回答她说:好啊,希望她生活得更好,这是我们老兵们希望的。转帖《勇者无畏》回忆录大嫂和小女游戏的篇段:有一次我看到房东的老婆和她的小孩,母女俩对面坐着,双手打着,口里念着:“辟辟拍、辟辟拍,大家来打麦,麦子好,麦子多”,看到我们,她们就停了下来,我突然想起我读小学时,课文里有这么一段:有两个小孩对面打着辟辟拍,而且这段课文我也很熟,我看到他们没有念下去,我接着念下去:“磨面做馍馍,馍馍甜、馍馍香,”大嫂问我,她说你是从那里学到的,我说我是从小学课本里学到的。她说原来广东、广西的小学课本都是一样的,这让我们的关系更融洽了。 fficeffice\" /> 我坐在周大哥的新房子里,看到他们今天能住上水坭新房,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也为他们高兴,应该感谢开放改革的好政策。当年大哥家的生活是很贫穷的。转帖回忆录两小段:1.山金村是山区的农村,那里的百姓都很穷,在生产队劳动一天,只有几角钱。在那个年代,农村没有什么种、养的收入,住的是茅房,房子里都是用木板隔开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猪、养鸡等,猪屎鸡屎都很臭,房东他们都习惯了这种环境,但我们有些不习惯,我们班住进去后,房东每天都清扫干净,有时我们帮他们清扫,帮他家挑水,努力改善条件。房东一家每天基本上吃一顿大米饭,其余都是吃杂粮(其实有时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我写书时不敢写得太穷)。2.大约还有二十天就过年了,房东养的猪也有一百多斤,按照他们的习惯,把猪杀了,尔后买一头小猪回来养,大猪杀后,全家老小,叔伯兄弟以及亲戚都来大吃一顿。吃的全都是猪杂肉,肥肉全部淹制后晒干,以后每天都割一点当食油用,一年到头就不买油了,也不买肉了。 在新房子坐了一会后,我问周大哥:“这几天有没有人来告诉你,我们老兵来看你,叫你不要外出,在家等着”。周大哥说:“没有人告诉我”,当时我哦了一声,还真是没有人告诉他。我又问周大哥:“今天为什么不去载客啊,” 大哥说:这两天下雨,路不好走,就没有去。我又在想:好在老天下雨,他今天才在家,否则给我这次行程,就留下小小的遗憾了。 小雨仍下下停停,给我们走访带来一些不便,好在雨不大。周大哥带我去看我当年住宿的房子,旧房子一点都没有变,上层下层一模一样,里面也没有改变。一会大嫂带着周弟来了,我和周弟见面后,感到周弟的变化也很大,声音也象是变了,听不出过去那种口音了。周弟开玩笑地说:“杨班长,你当年就睡在这个位置上,今天你就不要走了,仍在这里睡一个晚上,偿偿当年知昧吧” 。我听到周弟这样说,就来个将计就计地回答:“好啊,慨然周弟叫我今晚在这里睡,那就在这里睡吧,不要忘记过去麻”。此时大哥. 大嫂都不敢说话,开始听我这么说,还以为是真的,当然他夫妻俩知道肯定不会是真的。我们四人就在旧房子里合影留念,一会我们就离开了可敬的住房处,到房外走走。(待续) [此帖子已被 simonchan 在 2010-8-9 16:15:0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