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8月苏联大规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中苏边界形势再度紧张。从当年12月27日到起1969年1月23日,苏联边防军一再出动装甲车、卡车运载携带武器的军人上岛,拦截上岛的中国边防巡逻队,并以棍棒对中国边防军人进行殴打。中方人员虽然以棍棒还击,却往往因力量不足而在打斗中吃亏,甚至武器也被抢走。据曾当过苏联伊曼边防总队队长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诺夫回忆:1969年1月5日,在达曼斯基岛的一次打斗中,我们从中国人那里抢来15支枪,并发现枪膛里有子弹,我们非常吃惊,这使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及其副手确信,危险正在来临,如果说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那一定会发生在这里。 fficeffice\" /> 进入2月份后,只要中国边防人员一上珍宝岛,苏军就迅速出动人员前来干涉,而且苏军一般出动上岛的人员要多于中方人员2~3倍。康斯坦丁诺夫的说法是:达曼斯基岛和相邻边防队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哨所值勤人员都加强到了50人,并增加了装甲运兵车,同时,只要中国人一出现,我们的边防人员就向他们射击,将这些不速之客赶走。 擦枪,终于要走火的。而且,真正的武装冲突,是中国方面有预谋的反击。 在决定七里沁岛进行反击时,中央军委就要求边防部队注意选择政治上有利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事先做好准备,多设想几种可能,拟定行动方案,有重点、有计划地打击苏军的挑衅。珍宝岛形势紧张后,1969年1月25日,黑龙江省军区提出了在珍宝岛地区反干涉斗争的自卫还击斗争方案,设想以3个连精干兵力预先上岛设伏,如苏军以武力强行干涉中国巡逻分队执行任务,潜伏分队视情况给予支援。沈阳军区基本同意这一方案,但认为岛上气候寒冷,不宜潜伏。 2月7日,苏军上岛人员以冲锋枪向中国巡逻队射击,幸未造成伤亡。随着珍宝岛紧张形势的加剧,毛泽东认为苏方会有下一步的行动,有必要进行反击。随后中央军委下达了进一步指示。2月19日,总参谋部、外交部同意了黑龙江省军区的方案,并要求要严格遵守针锋相对、后发制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既不示弱,又不主动惹事。同时抽调精干部队前往珍宝岛地区参加反击行动。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沈阳军区决定由肖全夫副司令员率领工作组前往虎(林)饶(河)方向指导战备工作,并成立虎饶前指,由肖全夫、李少元统一指挥。黑龙江省军区决定,在靠近珍宝岛的公司边防站(因当地的公司亮子村而得名)成立“公司临时指挥所”。总的原则是:自卫还击严格限制在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要行动迅速,不纠缠、不恋战,取得胜利后立即撤至有利地区。 参加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有来自23军、39军、46军、64军的步兵、侦察兵、炮兵的精干分队。为了打胜这一仗,参战部队做了很多准备。 要在珍宝岛上部署部队就要上岛看地形,但珍宝岛又太狭窄,完全暴露在苏方观察范围内。中方人员上岛,不超过3分钟,苏军的装甲车就会冲过来,中方人员只能后退。而且岛上到处是积雪覆盖的“塔头”,人一绊一个跟头,机动起来非常困难。这就要另外进行针对性训练。当年参战的46军133师397团侦察排长于洪东回忆:战前搞了训练。内容太多了,我就简单说几个。第一,饶河有个大岱山,我们在其附近选了一个跟珍宝岛的地形非常相似的地方进行模拟训练。第二,我们一个月没有出去巡逻,让苏联以为中国害怕了。而苏联还派军队继续巡逻,这样我们就暗中观察他们的的行动规律,研究对策和作战方案。最后定下来怎么将苏军引进包围圈,怎么消灭他们。 因为多年政治运动,训练不足,战备废弛,前线武器弹药严重不足,上去的部队只有一半配备自动武器。合江军分区副参谋长曹建华只得花钱将地方上民兵和武装部的武器弹药收购上来,集中了13辆车。武器运到后乱糟糟地堆在边防站的食堂里,没枪的战士都去抢。最后还剩下4具火箭筒没人要,曹建华让饶河勤务连的几个炊事员现学现卖。也正是这几个炊事员在后来的战斗中击毁了苏军1辆装甲车。 珍宝岛地区在冬季经常是零下30多度严寒,无论是作战还是潜伏,都要解决防冻的问题。在训练中,根据部队现有装备,要将人埋在雪里,刚开始时坚持不到40分钟,随着不断总结经验,最后战士们竟然能在雪里呆上6个小时。那时部队防寒也就是大衣、棉衣、绒衣这类简单装具,更重要的是靠精神和意志。当时边防战士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为了保卫毛主席,粉身碎骨志不移!为了打倒新沙皇,愿做雪地邱少云! 当年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后来回忆:为了最初的战斗,我们准备了2、3个月的时间,从3个军抽调了3个侦察连,每个连2、3百人,由有作战经验的参谋人员带队,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和配备,打得干脆利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