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分8秒:“尤其是高平的作战计划,这个作战计划跟当年三十年前许世友上将指挥攻克济南的作战计划是一模一样,这两份作战计划大家都可以拿来做对比。” fficeffice\" />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发起前的态势是:解放军山东兵团已连克泰安、兖州、曲阜、蒙阴、邹县、泗水诸城,将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并与华北、中原解放区打通了联系,彻底切断了济南与徐州国民党军和华北傅作义集团的联系,济南已成为了一座孤城。粟裕率华野主力由豫东返回了鲁西南,与山东兵团会合,并奉中央军委命令,决心攻克济南。经粟裕等华野主要指挥员多次研究,并在中央军委指导下,制定了攻打济南的作战计划:华野主力分为攻坚和阻援两大集团。其中攻坚集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以3纵、10纵、鲁中南纵队、两广纵队、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西线集团,担任主攻济南任务,以9纵、渤海纵队、渤海军区部队组成东线集团,担任助攻任务,参战总兵力为14万人;阻援集团由粟裕统一指挥,于运河以西的巨野、金乡、嘉祥和运河以东的邹县、滕县地区阻击北上出援的国民党军,阻援总兵力为18万人。 对于总攻济南,许世友和谭震林制订的作战计划是:以攻城西集团首先攻占济南飞机场,断敌空援,并抓住一切有利战机攻占商埠,尔后在东集团协同下攻城。另指挥两广纵队及野司警卫团围攻长清之敌,冀鲁豫军区部队一部围攻齐河之敌;攻城东集团首先肃清济南东郊之敌,尔后协同西集团攻城。另指挥渤海军区部队攻占泺口,控制黄河铁桥,尔后向南突击;以特纵炮1团(欠1个营)、炮3团(欠2个连)及各纵队炮兵团组成东、西两个炮兵群,分别隶属东、西集团,支援攻城作战;以13纵为攻城预备队。 1979年的高平战役,东线总指挥许世友的决心是:将广州军区主力分南北方向部署,以一部兵力向茶灵地区佯攻,吸引越军注意,主攻高平的部队分成南、北两个集团,从越军守备薄弱的布局和莫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一部兵力在朔江和复和方向沿公路推进做正面牵制性攻击。 具体部署是:北集团以41军主攻,以121师、123师(欠368团)加强军坦克团和军区部分水陆坦克,绕过越军346师防御正面,从念井突破,向班庄、扣屯方向实施内外双层迂回,切断346师西退南逃之路并阻击太原和原平方向越军增援;122师从广西平孟方向攻击朔江,打通至高平的正面道路;123师368团从靖西方向进攻,以牵制茶灵越军不能增援高平。 南集团以42军主攻,以126师为第一梯队,124师为第二梯队,集中大量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搭载步兵从布局关突破,走牛车小路穿插东溪,打通4号公路,与北集团南北对进直捣高平。并以一部兵力直插纳隆,抢占纳隆桥,切断3号A公路,阻击高平越军南逃和太原越军北援;以125师从水口关向复和县城进攻,打通3号公路;以43军129师攻击边境当面的班腮地区,向西截断4号公路,阻击谅山越军北援,保障42军的左翼安全,再相机攻取七溪。 综观两份作战计划,其相同点是攻城主力均分成了不同方向的两大集团,对济南和高平实施合围夹击,并均设置了阻援集团。不同点主要有:济南是一座孤城,处于被解放军重重围困之中,高平则背靠纵深,进退自如;打济南时已完成了包围,攻城和阻援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作战方向,可以不同动作,打高平则是大迂回、大包围,边打边围,攻城和阻援是同时进行;打济南的阻援集团兵力雄厚,超过了攻城兵力,且依托既设阵地阻敌增援,打高平的阻援兵力只有2个多师,且无既设阵地,需要长途穿插和攻进以切断3号、4号公路实施阻援,难度极大;打济南的东西攻城集团兵力充足,纵深较小,能四面包围合击,打高平的南北集团兵力相对较单薄,且纵深较大,只能依托公路长途推进,难以对敌实施四面包围。 结论:攻打济南和高平的作战计划在对基本战场态势的把握上有着迥异不同,只有分成攻城集团和阻援集团是相同的,称其是“一模一样”实为勉强。 9、26分31秒:“导致我军装甲部队进去以后,曾经出现过装甲部队好几天找不着了。指挥部说这些装甲兵去哪儿了,以为已经到了那地方了,还步兵怎么包抄,到那一看装甲兵并没有到,后来说最后找找,最后在一个河边找到了。说你为什么在河边待了好几天不报告,装甲兵说我们没有桥过去,想找到渡河地点渡过去再汇报。” 1979年时主要使用装甲兵是在高平战场,动用了广州军区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武汉军区43军坦克团、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等部队。其中打穿插的是41军坦克团1营和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2营,向高平西侧的扣屯穿插;43军坦克团1、2营,向高平东南侧的东溪穿插;42军坦克团,向高平穿插。几支装甲部队在穿插过程中都和军、师、团前指保持着联系,并没有出现“好几天找不着了”的事情。43军坦克团1营2小时45分钟插到东溪,独立坚守要点,不仅没有出现“装甲兵并没有到”的情况,反而是等了近3个小时步兵才迂回到位。在穿插过程中,在没有桥或桥被压塌的地段,能涉水的装甲兵都涉水而过了。不能涉水的地段只能等待运动保障队和工兵从水中开辟迂回道路,后边就是步兵大部队,装甲兵自己有电台,步兵也有电台,师、团前指都是紧跟先头部队前进的,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河边待了好几天不报告”的事情。 10、27分49秒:“最后想了一个今天看起来非常笨的方法,就是把步兵全部用绳子穿起来,围着这炮塔。结果导致进攻的时候。。。。。。坦克在冲锋的时候,那步兵被绑在坦克上进攻,结果步兵大量地被打中,伤亡的都下不了坦克。。。。。。就出现这样笨的想法,因为都没打过仗,大家都没有经验。” 1979年的时候,中国军队并没有装备步兵战车,军属坦克团里也只配有少量63式装甲输送车,主要用于输送指挥人员、火线抢运伤员和前送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步兵要想跟上高速突进的装甲纵队,徒步根本不行,只有搭乘在坦克上行军。而坦克在山岳丛林地带高速行进时会摇摆得非常厉害,步兵在坦克上根本坐不住。指挥员当时组织进行了多次坦克搭载步兵行进的试验,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给参加行动的每名步兵发一根保险绳,围系在腰上,再用挂钩挂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并把82无坐力炮、重机枪等重武器也用绳子捆绑在坦克上,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传说中把士兵捆在坦克上的“背包带”。实战中也确实是将绳子和背包带混杂使用,将步兵和重武器固定在坦克上,每辆坦克上搭载了20-24名步兵,最多的有26人。结果当遇到越军拦路袭击后,很多步兵一时来不及下车战斗,重武器也解不下来而无法使用,造成了不少挨打伤亡的情况。但就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而言,不如此就无法实施步兵协同坦克互相掩护进行穿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战力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争取最快时间、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才是保存自己的最好手段。为此而付出一定代价,是必要的,这是屡试不爽的战争法则。 11、28分31秒:“越军一个排在山顶上,我军一个团进攻都攻不下来。。。。。。一个团一个团地向上进攻,导致了大量这样的伤亡。” 这种情况在1979年的战争中还真没出现过。越北山区大部队难以集结展开,基本上都是连排级的山头攻防战斗,一个团打一个山头想打也打不了,部队根本就铺不开,只能采取小群多路的战法。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伤亡是很大,原因有很多,但却不是这种“一个团一个团地向上进攻”造成的。 12、34分35秒:“但是我们在外线作战大家知道,反而被越南反包抄了很多,因为他们太熟悉地形,再加上又有老姓通风报信等等,所以最后进攻谅山的时候,我军伤亡非常惨重。” 在进攻谅山作战中,越军都是凭险固守、据点拦路,一旦阵地被突破,立即化整为零,钻山逃跑,并没有打过什么“反包抄”的运动战。在谅山战役中,中国军队攻坚必克,与越军的伤亡比是1:2,还优于高平战役的1:1.6。打仗肯定有伤亡,相对越军而言,谅山战役中国军队的伤亡还称不上是“非常惨重”。 13、35分39秒:“当时我们很被动在哪儿啊,进攻越南开始,第二天外交部交上一个全世界国家的反应。。。。。。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支持中国,一个是北朝鲜,一个是当时政府在北京的柬埔寨流亡政府。” 这段话指的是战时新华社汇总的各国对中国自卫还击的态度(截止至1979年2月22日),并不是开战第二天世界各国的反应。而且当时表明支持中国的只有民主柬埔寨一个国家,并没有北朝鲜。说“当时政府在北京的柬埔寨流亡政府”是不对的,波尔布特领导的民主柬埔寨政权已退到泰国、柬埔寨交界地区继续抵抗,支持中国的正是民主柬埔寨政权。而柬埔寨三方抵抗力量合作组成了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由流亡在北京的西哈努克担任主席,则已是1982年的事情了。 |